Cities for People
作者 | Jan Gehl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人的城市:城市是人們交換想法、從事商業行?,或是單純放鬆娛樂的地方,城市的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與公園則成了活動的舞台也催生了這些活動。而揚‧蓋爾,這位公共空間 |
作者 | Jan Gehl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人的城市:城市是人們交換想法、從事商業行?,或是單純放鬆娛樂的地方,城市的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與公園則成了活動的舞台也催生了這些活動。而揚‧蓋爾,這位公共空間 |
內容簡介 城市是人們交換想法、從事商業或是單純放鬆娛樂的地方,城市的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與公園則成了活動的舞台也催生了這些活動。而揚‧蓋爾,這位公共空間設計的先驅,對人們公共空間的使用有著深入的了解,提供了經改善公共空間,進而提昇都市生活品質的方法。楊‧蓋爾強調為人服務的都市設計,每個人都應享有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就像有權得到乾淨的水一樣。人性化的城市,能以其完善的規劃,每天都帶給拜訪者、遊客與在此間工作、生活或遊樂的人們愉悅的經驗與感受。望向窗外可以看到開闊的景色、舒適地坐在住家附近公園的長椅上休憩、擁有機能完整的廣場作為表演或活動的空間,以及良好的行人用路品質。完善設計的都市激勵入住的人們,而不良的設計則殘忍地壓迫居民。然而多年來人們幾乎不了解城市規畫的影響。大號誌、大建築,以及很高的噪音強度,是服務汽車的展現,不是宜居的市民城市。揚.蓋爾提出了對現代主義城市與建築的批判與反思,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是建築師的英雄主義,扭曲又巨大的建築形體表現,完全不在乎市民的感受與基地周邊的脈絡;高空俯視城市的習慣左右了設計師的思維,更是缺少小尺度的市民空間經驗。楊‧蓋爾從生活出發的觀念將成為規劃與建設的重要角色,以人為本的概念去達成更有活力、安全、永續經營與健康的城市,由「生活、空間、建物群」的順序著手設計,城市為人所建,而為人存在,如同揚‧蓋爾所說:「人們建造城市,城市改變人們。」本書對城市結構與空間使用的深入檢視,將帶給讀者公共空間與社會生活間緊密聯結的精闢觀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揚.蓋爾(Jan Gehl)丹麥建築師及都市設計專家,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Hon. FAIA),曾任教於丹麥皇家藝術學院,也是蓋爾建築事務所(Gehl Architects)的創辦人。蓋爾透過對行人與單車友善的設計來強化都會生活,並以此著稱。 蓋爾在1971年在丹麥首度出版《建築之間》,並在1987年出版該書的英文版,從此對全球的都市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哥本哈根擁有全球開創得最早也是長度最長的徒步街道之一,這項政策和蓋爾的理念後來影響了世界各地都市。蓋爾參與的都市改善計畫遍佈全球,包括:英國倫敦、美國紐約以及澳洲紐西蘭的許多城市。他被視為人性化城市的首要倡議者。■譯者簡介陳朝興教授、建築及景觀建築師、藝術評論及策展人,曾於台灣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習建築與藝術相關領域(如:EBS、經濟地理學、策展及藝術理論)等之碩博士。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UN)國際藝評人協會(AICA)副主席、日本京都藝術哲學大賞審議委員、臺灣國家文藝獎推薦人及審議委員。曾任職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國立臺灣大學、中原大學、中國武漢大學、湖北美院與四川美院等校;並於歐洲主要美術館擔任講座。 專長為後現代主義及其文化理論、當代藝術理論、美學理論、藝術評論學、文化空間保存及再利用規劃、公共藝術、歷史文化資產保存及再生產、空間變遷理論、環境行為研究(EBS)、老人及長照住居研究、建築設計、都市設計、都市社會學、城市史、城鄉規劃、景觀規劃設計、中國園林史、西洋景觀史等。實務經歷包括:美國劍橋市Monacelli Associstes Inc.、美國波士頓Design Housins Inc.及美國夏威夷WAT&G公司。
產品目錄 1. 建築之間的公共空間生活戶外活動的三種類型建築之間空間的生活戶外活動與戶外空間的品質戶外活動與建築的趨勢建築之間的空間生活-在當代的社會狀態下2. 規劃設計的先決條件社交活動過程與建築計畫感覺形式、溝通與尺度建築之間的空間生活-一種過程3. 聚集或分散:都市與敷地計畫聚集與分散整合或隔離邀請或排斥開放或封閉4. 步行空間及駐留地方:細部規劃步行空間-駐留地方步行佇立小坐觀看、聆聽和交談各方面皆令人愉悅的地方軟性邊緣
書名 / | 人的城市 |
---|---|
作者 / | Jan Gehl |
簡介 / | 人的城市:城市是人們交換想法、從事商業行?,或是單純放鬆娛樂的地方,城市的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與公園則成了活動的舞台也催生了這些活動。而揚‧蓋爾,這位公共空間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413510 |
ISBN10 / | 986941351X |
EAN / | 9789869413510 |
誠品26碼 / | 2681422278000 |
頁數 / | 316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城市空間品質主要根植於建築之間的公共空間生活的質量,它類同中世紀以實質生活及社會網絡為取向的城市紋理和公共空間,其具有「市民性(civicness)」、「公共性(publicness)」的內涵。「公共(public)」的字源「synoikismos(希臘文)」本身就含有「聚集」的意思,是一種氏族、社區聚集生活的意思。
然而此種具有「社區聚集」的傳統公共空間,已經隨著晚近的城鎮規劃和社會歷史發展而消失了。新的城鎮風貌過分強調了視覺美學的虛幻效果,在壯麗的建築物的都市規劃理念下,我們的外部空間美學標準不是為了人群的互動、社區聚集而存在,而是為了一些壯麗的設計而存在,此種專業的錯誤教育、錯植的空間美學標準加深了這些「偽公共空間」的塑造和生產。
Carl Steinitz(1968)在《城市形式及活動一致性的意義》文章中指出:人們在他所處環境中對形式經驗的組織方法,是由當事者透過對空間中的一些社會性表徵及行為活動的意識去連結視覺形式的知覺經驗,人們在空間中藉著空間活動和象徵意涵來組織意象。
其結論指出:當形式及活動極為顯著時,其意象度指標很高。可是有些地方的意象度高、其活動極為顯著,但形式卻不一定是突出的;相反地,當形式很突出卻沒有連結到有意義的社會性活動時,其意象度指標是偏低的。換句話說,可意象性的高低是隨著社會性活動的強弱而成正相關,和形式的突出不一定有關聯。雖然研究也顯現形式的突出,對於活動較強的地區有正相關的正面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社會性活動是城鎮戶外空間被認知、並具有吸引力的關鍵性因素。本書作者蓋爾先生使用很長的篇幅來解釋外部空間品質和戶外活動的關聯,包括外部空間活動的類型(必要性、選擇性及社交性)如何形成及作為一種空間的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力造就了生活的社會網絡,而社會網絡便能累積人們對地點的經驗和記憶,透過這些經驗和記憶,空間場所的意義便和人們生活的真實連結起來,「空間(space)」也就能凝聚成為「地方(place)」,「地方感」也就深化了城鎮戶外空間的使用及其空間品質。
第一章中透過一些人與環境研究的方法證實了以上的假設,同時也透過了一些歷史城市和當代城鎮,因著人們不同的「空間營造的意識形態」所塑造的空間形式和社會內涵,其中包括中世紀以實質生活及社會網絡為取向的空間脈絡,以視覺取向為焦點的文藝復興時期、以生理空間取向為主的機能主義、及晚近現代主義綜合文藝復興及機能主義為主的規劃思潮。
蓋爾在第二章更仔細地探索城市空間規劃的先決條件:什麼是社區活動的先決條件?社區關係和人們對環境領域的知覺經驗為何?包括領域的層級性、歸屬感、空間形式和知覺經驗(速度、距離、高度、尺度等)。他在本書的結語中強調:外部空間的活動是一種自我強化的過程:「活動的發生啟動了空間活力的生產,死寂的形式則是因為活動的抑制。」(Something happens because something happens; Nothing happens because nothing happens.)
相對於一般設計者過分著重於視覺性及生理機能性的演練,蓋爾在第三章中強調了透過設計的手法,讓活動能夠在城鎮及一般社區的規劃下,得到激發、參與、並且成長強化,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互動,比如尺度、街道、廣場的安排,形成人群活動的聚集(assemble),透過整合的方法(integrate)將不同的類型、不同功能的群體,緊密而合理地配置,形成一種共同的公共空間,並且在日常的活動中彼此相遇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網絡;透過公共和私有領域間流暢的過渡轉換,比如視覺連結的邀請性、距離便捷的邀請性、動機的邀請性……等,提高活動發生的可能性和經常性,透過空間開放性的設計,使人們可以獲得體驗發生在公共環境與住宅、商店、工廠和公共使用建築物附近的活動機會,人類知覺經驗的可及性(開放或封閉),決定了人們參予的機率和動機的強弱,因此我們應該去注意:被「私有化」了的「偽公共空間」的問題、街道的公共性(公共運輸或徒步的方式創造了街道的公共性)被「私有化」(私人汽車)的問題……就整個城市而言,如果人群被「私有化」的現象封閉起來,造成了分散、隔離和排斥,那麼,最後城市將變得冷清、索然無味,而且十分危險(公共性降低、犯罪率升高)。
因此作者在第四章使用最大的篇幅來描述如何透過這些細部計畫的設計來營造人們駐留的地方、能凝聚活動的街道設計?如何讓人駐足停留?如何讓人坐下來?如何讓環境可以提供人群觀看、聆聽和攀談?讓一個地點在各種條件下(生理、心理及社會性條件),使人們都感到愉快而自在地停留下來並且參與其中?如何營造一個軟性的邊緣,提供戶外活動長時間的持續條件?作者在這個章節中,提供了諸多實際的案例及使用者的研究,使得每一個空間的使用方法成為一種模式語言和設計的核心準則,並且和前面的論述結合成一個具有結構性的發問、課題、策略和方法。
空間的品質並不因美麗的形式而存在,而是因著人群生活互動的存在而美麗。
這本書對景觀建築、建築,乃至於都市設計、城鄉規劃的專業來說,都應該是一本核心課程中必備的好書。
陳朝興Chauhsin Chen
2016年10月於美國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