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兩世: 給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 | 誠品線上

一身兩世: 給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

作者 李志恒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一身兩世: 給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日本的教育家、慶應大學創辦人福澤諭吉以「一身兩世」,形容其橫跨了德川幕府和大政奉還後的明治維新兩個時代;而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日本的教育家、慶應大學創辦人福澤諭吉以「一身兩世」,形容其橫跨了德川幕府和大政奉還後的明治維新兩個時代; 而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十年內物質匱乏的大環境,所謂的「戰後嬰兒潮」的人們,在父執輩接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及大中國思想及戒嚴體制下成長,到現在的「中華民國即臺灣」思維,戰後嬰兒潮世代及新生世代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一身兩世…… 戰後嬰兒潮的我們 在反攻大陸、戒嚴體制的大中國思想下長大, 經歷解嚴、民主思潮,逐漸走入歷史,又將是如何呢? 不知道再過幾個世代之後,後世會怎麼看我們這個年代? 本書因此分成四篇,敘述戰後嬰兒潮先世、成長、受教育、努力耕耘的生命軌跡,到今天老之將至的「夕陽無限好」: 第一篇 一身兩世-戰後嬰兒潮的生命軌跡 第二篇 經濟起飛的代價-戰後嬰兒潮時代的環境污染與藥物食品安全問題 第三篇 世代分裂-臺灣教育的今與昔 第四篇 人生 “自始”如初見 “無須”秋風悲畫扇 戰後嬰兒潮世代是現在高齢社會的代表世代,特徵是接受傳統教育,重視家庭倫理、友情、具經濟優勢、品牌忠誠度高,與XYZ世代有明顯的區隔。文中藉由「食品的賞味期」,引申到「人的賞味期」、到戰後嬰兒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重新出發的論述,尤其希望戰後嬰兒潮世代品味咀嚼。 每個世代都有其天命,戰後嬰兒潮和之後的新生世代自然也有其各自的理想與問題,因此無須也無從比較。本書為這個逐漸逝去的時代留一個註腳,也提供給戰後嬰兒潮和新生世代一些反思,或許相互的尊重與包容才是共存共榮的不二法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志恒現職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毒理學教授亞洲毒理學會理事長學歷高雄醫學院藥學士中國文化大學農學(食品安全)碩士美國紐約大學(NYU)環境醫學碩士、博士美國賓州大學(UPenn)醫學院博士後研究主要經歷民國70年高考公共衛生藥師錄取第一名教育部公費留學考生物技術類科錄取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技士、技正、秘書、簡任研究員,麻醉藥品經理處處長,管制藥品管理局局長,技監兼新型流感管控辦公室主任教育部醫學教育會委員考試院考選部典試委員開南大學研發長兼健康照護管理學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教授兼院長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台灣毒物學學會理事長學術專長毒理學、物質濫用、衛生政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自序 第一篇 一身兩世:戰後嬰兒潮的生命軌跡 玉蘭花 一身兩世 無窮花與舜華 一六二四年——荷蘭殖民東西雙城的美麗與哀愁 烏桕紅經十度霜——明清的歷史交會點 諸羅承天二三事 笑漸不聞聲漸悄——偶過南投小鎮 魚的故事——蓴鱸之思、封鮓付使與鮭魚之亂 第二篇 經濟起飛的代價:戰後嬰兒潮時代的環境污染與藥物食品安全問題 熱狗 由毒理學觀點看戰後嬰兒潮的生活環境 農業社會的食品衛生觀念——孔子的食品安全觀 窈窕水蓮,君子好逑——從野蓮淺談傳統食品安全問題 筷子的故事——誤國象箸,損命筷子 拚死吃河豚——由河豚毒素談食品中毒物安全標準的訂定 從毒理學談萊克多巴胺的安全性 親民「東坡肉」與損民「餿水豬油」 臺灣一九七0年代迄今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 廚師與飲食故事的聯想 臺灣一九七0年代迄今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從吃的到擦的,應整合毒性風險管理 法與時轉則治——臺灣的藥物濫用史 第三篇 世代分裂:臺灣教育的今與昔 裱框書法 國家主體認同形塑:今昔教育的異同 大學何去何從? 由東西方大學的濫觴談起 書冊中的陷阱——盡信書不如無書 教育、教養與風骨 暮春時節——孔子校外教學的聯想 教師節與師道——大學與大師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畢業典禮——給新世代大學畢業生的祝福 第四篇 人生自始如初見,無須秋風悲畫扇 木瓜 阿富 那年耶誕節——兼懷老友Frank 賞味期 悼吾兄——匈牙利科學院院士費倫茨‧菲力浦教授(Professor Ferenc Fülöp) 射雕人去,射虎人遙,屠狗人無 東線無戰事? 江南塞北 烏桕的生態與演化之爭 街頭藝術與戲謔政治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身兩世: 給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
作者 / 李志恒
簡介 / 一身兩世: 給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日本的教育家、慶應大學創辦人福澤諭吉以「一身兩世」,形容其橫跨了德川幕府和大政奉還後的明治維新兩個時代;而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579853
ISBN10 / 6269579856
EAN / 9786269579853
誠品26碼 / 2682320994009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自序

起心動念寫這本書,來自於幾年前報章雜誌的報導,認為戰後嬰兒潮是「吃乾抹淨」的一個世代,作為這個時代的一份子,參與見證了臺灣從無到有的過程,心裡難免有些感觸。

戰後嬰兒潮泛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十年內(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六四年間)出生的世代。戰後醞釀著新生與重建的朝氣,但是每個國家的狀況不一樣,例如美國在二戰雖然派兵參戰,不過其本土(夏威夷因珍珠港事件除外)並未被戰火洗禮;而在臺灣,因為是日本的殖民地而被捲入戰局,許多地方被盟軍轟炸,戰後從百廢待舉、一窮二白的廢墟中重生,大家胼手胝足,才有一九九0年代的經濟起飛,從無到有,並非如西方媒體所描述的嬰兒潮(OK, Boomer)繼承上一代的富足安樂,坐享經濟飛躍成長,耗盡資源。本書中有一章〈盡信書不如無書〉,提到歷史都是後人所寫的不準確性,所以雖然不是文史專家,仍不揣鄙陋,想為生在臺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說幾句話。

地處東亞與東南亞海路要衝的臺灣,雖是蕞爾小島,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自十五世紀末大航海時代以來,即為列強所覬覦爭奪,幾百年來,臺灣的政權更迭,肇因於此。若以政權及政治思維的改變來說,戰後嬰兒潮世代與其上、下兩個世代,其實都像經歷日本幕府與明治兩個時代的福澤諭吉所稱之「一身兩世」。尤其是戰後嬰兒潮,在父執輩接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及「反共抗俄、反攻大陸」的大中國思想及戒嚴體制下成長,到現在的「中華民國即臺灣」思維,不同主政者的政治理念界定了愛國思想的範圍,戰後嬰兒潮世代及新生世代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一身兩世,種下今天用顏色區分對錯、世代衝突的原因。本書因此從戰後嬰兒潮的先世說起,訴說幾世紀來的滄海桑田與因果關係。

兩百五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起源於非洲,約十五萬年前智人出現,推估當時是採集和狩獵社會,然後在一萬二千年前才演化到農業社會。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人類開始進入工業社會,但是接下來短短的兩百年時間,於二十世紀末葉就進入了資訊化社會,顯然人類的演化是加速進行的。

相較於世界工業化潮流,臺灣一開始的工業化起步是比較慢的,戰後嬰兒潮出生及成長於農業與輕工業交錯的年代,於一九七0年代工業化時期進入職場成為工作主力,在退休年紀碰上亙古未有的資訊革命,這應該是有史以來變化最大的一個世代。所以戰後嬰兒潮多仍保有農業社會的節儉與珍惜物資特質,但也在青壯年就業階段,創造這個島上新資源與財富的過程中,製造了許多生活環境與飲食的問題,仍待解決。作者因為從事藥學教育、毒理學及藥物濫用防制實務及研究,在這本書中,也從個人視角,管窺這些年臺灣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藥物濫用與生態問題。

大家都說教育是百年大計,在大學教書十餘年,逐漸體會到資訊時代來臨導致今昔教育的巨大差異。中古世紀以降,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是以紙本儲存於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圖書館中,並由教師口授,戰後嬰兒潮所受的教育過程,是基於這樣的傳統思維,加上戒嚴時期的思想鉗制與大學低錄取率的激烈競爭,所形成的精英教育。但是二十世紀九0年代開始的資訊革命卻顛覆了大學的角色與功能。

學生不再以老師授課的內容為主要獲取知識來源,也不需要進圖書館即可由網
路上取得大量的資料,學習方法與過程的差異,也造成兩代之間對學習認知態度的不同。今後的大學教育,也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定位,或許教導下一代如何辨識知識的真偽及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更為重要。

個人拋磚引玉,提出我們這一代在這幾十年來社會快速變遷的觀察與感想,每個世代都有其天命,戰後嬰兒潮和之後的新生世代自然也有其各自的理想與問題,因此無須也無從比較。本書只是想為我們這個逐漸逝去的時代留一個註腳,也提供給戰後嬰兒潮和新生世代一些反思,或許相互的尊重與包容才是共存共榮的不二法則。戰後嬰兒潮從無到有的奮鬥過程有血也有淚,對親情、友情以初心相待者所在多有,正是「人生自始如初見,無須秋風悲畫扇」,當然也不是冰冷嗜血、「吃乾抹淨」的世代。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或許我想多了。

李志恒
二0二二年十二月三日於高雄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作者以自身的成長過程、專業觀點與歷史考證等面向,敘述了經二戰後物質匱乏的環境、父執輩接受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大中國思想、戒嚴體制等,到現在「中華民國即臺灣」的思維,身為所謂「戰後嬰兒潮」的人對這個世代的定位及貢獻做出了客觀的評述。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