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1-6+甲骨文簡易字典套書組 (7冊合售) | 誠品線上

About Characters 1-6, Oracle Bone Script Dictionary

作者 許進雄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1-6+甲骨文簡易字典套書組 (7冊合售):好書大家讀第72、73梯次好書推薦OPENBOOK閱讀誌年度好書2017最佳青少年圖書入圍◎本套書包含【字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好書大家讀第72、73梯次好書推薦OPENBOOK閱讀誌 年度好書2017最佳青少年圖書入圍◎ 本套書包含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冊】及《字字有來頭 甲骨文簡易字典》,共七冊,總頁數超過1850頁,全套包含超過600個字的解析。◎ 套書限量贈送「甲骨文字插圖書卡」,一組13張。【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系列共有六冊,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六冊中分別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日常生活 食衣住行」、「器物製造」及「人生信仰與歷程」有關的字,全系列合計有超過六百個字的詳盡解析。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系列1-6冊◎ 每冊皆附展開古文字形表 (展開尺寸75寬*23高) 各冊重點01 動物篇 野生動物(打獵的對象、四靈)一般動物(鳥類與其他)家畜02 戰爭與刑罰篇 原始、戰鬥及儀仗使用的武器防護裝備軍事行動與掠奪、軍事技能刑罰、五刑與法治政府的管理者0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 食物的種類,食物的採集與加工,烹飪的方式衣服的採用,游牧與農耕的不同生活方式等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居住的演進、建築的形式,房間的分室等交通的作用,行路的修建,車輿舟船的建造05 器物製造篇工具發明、農業生產、百工興起:各類器物製造 (石器、骨角器、竹材、木材)及百業勃發:皮革業與紡織業、陶土業與金屬業、物資交流、統一標準等06 人生歷程與信仰出生、養育成年、婚姻制度衰老、病死鬼神信仰字典收錄【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中超過600個甲骨文字形來源創意解析與檢索,以有系統的主題分門別類,包含1動物篇、2戰爭與刑罰篇、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4日常生活篇Ⅱ住與行、5 器物製造篇、6 人生歷程與信仰篇,本書更收錄〈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中國文字的特性〉以及〈商代以前最普及的書寫材料〉三篇由許進雄教授親自撰寫的導論,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解析,讓讀者了解中國古文字演變的重要研究。中國文字經歷四千多年的歷史,字的形體有極大的變化,一般人難以辨識秦代小篆以前的古文字。而中國文字始終保有表意的特色,其變化是漸進且有跡可尋的,所以古文字研究者可以逐步往前追尋,推論其演變的軌跡,進而認識古代的字形。古文字就像一幅幅畫作,如果了解了某字的創意,就會牢牢記住。所以學習古文字要從愈早的文字開始學起,愈接近初創的字形,文字的圖繪性愈高,更容易了解與記憶。本字典收集將近600個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或相關古文字形,以文化演進及主題有系統的分類,每個字都附有造字創意的簡單解析,方便攜帶及查找使用。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許進雄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繪者簡介Bianco

商品規格

書名 /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1-6+甲骨文簡易字典套書組 (7冊合售)
作者 / 許進雄
簡介 /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1-6+甲骨文簡易字典套書組 (7冊合售):好書大家讀第72、73梯次好書推薦OPENBOOK閱讀誌年度好書2017最佳青少年圖書入圍◎本套書包含【字字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7106508292
EAN / 8667106508292
誠品26碼 / 2681602762008
頁數 / 185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2 戰爭與刑罰篇



原始武器



競爭是自然界為了生存所採取的手段。為尋求必要的生存物資,當雙方的利益不平衡時,為了保存自己,不能不透過各種途徑壓制對方。戰爭就是壓制對方、解決爭執的有效方法。人類及動物界,用攻擊的手段把對方屈服或殺害,是很平常的事;最激烈的行動,就是把對方消滅。



雖然戰爭是殘酷的行為,卻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戰爭需要更有效的武器,促進了工藝進步,工具改良後可以提高生產量。還有,弱小者為了對抗強者,就共同聯合起來成為集團,也逐漸擴大戰爭的規模。



為了提高戰鬥績效,就要有良好的組織,由有能力的人領導。這些過程,終於促成建立國家制度。所有文明國家,都是在不斷爭戰中成長起來的。傳說中的華夏始祖黃帝,就是在經過五十二次戰爭之後,才統一了黃河流域各個大小部落。



原始社會的工具,多數與取食有直接關係。那時候的工具與武器,只是使用的對象不同,其形狀沒有顯著的分別。在初期人與野獸爭生存的時代,只要有足夠的重量和稜角,足以造成殺傷力的工具,都可以拿來做為武器,很少有專為格殺而製造的專用武器。



人類最早遭遇具威脅性的敵人,是凶猛的野獸。野獸雖有銳利的爪牙,強壯的身軀,但因人類可以借助他物來防禦自己,攻擊野獸,所以在長久的鬥爭中,人類終於成為勝利者。







甲骨文的父字 ,是手拿石斧的樣子。父字的金文字形 ,石斧的形狀表現得更為清楚,一端尖銳,一端渾圓。渾圓的一端可以當做槌子,用來重擊東西。尖銳的一端可以當作斧頭,利用刃部切割材料。



石斧可以說是古時候一種多用途的工具,砍樹、鋤地等重要的工作都需要使用它,甚至到了青銅時代早期,石斧仍舊是男子工作的主要工具。在商代,這個字是做為對父輩眾親長的稱呼,因此有人以為,石斧是用來表示男性對女性或父親對兒女的權威。其實,父的稱謂可能只是源自新石器時代的兩性分工。



母系氏族的社會,子不知其父,由母親負起養育責任,並且有效控制子女的勞動成果。那時代,財產繼承權也經由女性,男子並不特別尊貴。石斧沒有威權的象徵。孩子稱呼母親的多位伴侶或兄弟為父,只因他們都是勞動力的成員,並不含特別親近或敬畏的成分。



到了小篆,石斧的長度短縮,已看不出所表達的形狀,所以《說文解字》解釋︰「 ,家長率教者。从又舉杖。」以為是手持管教兒女的手杖形狀。只要將小篆與甲骨文及金文的字形對照,就能判斷《說文解字》的分析是錯誤的。





用手拿的石斧,後來進一步改進,改為綁在長木柄上,可以增加揮舞的力道與範圍,造成更大的殺傷力,也可以減少反彈力,避免手掌受到傷害,比單手操作的手斧大為進步了。



甲骨文的斤字 ,就是在木柄 上捆縛石頭或銅、鐵質材的伐木工具。斤可以使用雙手盡全力砍伐樹木,也可以用來挖掘坑阱、翻耕田地等等,是古代最常見、最有用的工具。這種工具的把柄,大致選取有樹木枝枒部分。至於前端的刃,早期使用的石頭,是用打擊方式製作成的,後來改進使用磨製的方式,打擊效果更佳,手掌也比較不容易受傷。等到有了更為銳利的銅、鐵等材料以後,就以銅、鐵製作了。後來,斤字表達石錛部分與木柄離析,而成為金文 與小篆 的字形,就很難看出真正的石斧形象了。



《說文》:「 ,斫木斧也。象形。凡斤之屬皆从斤。」雖然解釋為象形是正確的,但是並沒有指出哪一部分是斧頭的刃,哪一部分是手柄。



斤字的這塊綑綁在木柄前端的石錛,有大致的標準重量,所以被借用,表達一斤的重量;不過,稱量並不是非常精確。而各國採用的斤,實際重量也不一致。直到秦代,才確立「黃金一寸立方的重量為一斤」的標準。從此,就比較容易掌握一斤的確實重量了。





甲骨文的兵字 ,是雙手拿著一把裝有木柄的石斧形狀。綑綁木柄的石斧的斤字,是砍伐樹木的笨重工具,可以用雙手揮動使用。再看看金文的兵字 ,斤字的構件已略有訛變;到了小篆,訛變更多。



《說文》︰「 ,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 ,古文兵从人、廾、千。 ,籀文兵。」雖然沒有分析斤字是何種形狀,但解釋這個字是雙手持斤,是正確的。許慎還點出「并力之貌」,也說明了使用雙手,在於結合雙手的力道。



石斧的斤,本來是一種農墾的工具,並不是與人格鬥的理想武器。這個字初創的時候,人們常把日常工具做為武器使用,所以延用來表達武器的意義。不但商代以前的人們用工具做為武器,後代農民反抗政府苛政,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武器時,也會使用農具替代。兵字的意義本來是武器,後來擴充用來表示持用武器的兵士。





甲骨文簡易字典 導論

導論 中國文字的特性

人類有幾種獨立發展起來的古老文字體系,其中最著名而且為人們所通曉的,是埃及的聖書體、美索不達米亞的鍥形字,以及中國的漢字。基本上,它們都是起於以圖畫式的表意符號為主體的文字體系。今天,其他的古老文字體系或已湮沒,或為拚音文字所取代,但漢字仍然保留其圖畫表意的特徵,沒有演變到拚音的系統,有它不得不然的原因。



過去中國國勢衰弱、科學不發達,有人就怪罪漢字,說是因為漢字太難學、難寫,妨害了學習。又說漢字的意義不夠精確,不利於發展科學,所以中國的科學發展不如西洋,進而有漢語拉丁化,甚至廢棄中國語文的偏激言論。現在,中國富強了,與西方世界的差距拉近了,那些偏激的言論也消失了。客觀而論,中國的文字確有它的優良特性嗎?



各個民族的語言,都是一直在慢慢變化的。使用拼音系統的文字,經常因為要反映語言的變化而改變其拼寫方式,使得一種語言的古今不同階段,看起來好像是完全沒有關係的異質語文。音讀的變化,不但表現在個別的詞彙上,有時也會改變語法的結構,使得同一種語言系統的各種方言,有時會差異得完全不能交流。沒有經過特殊的訓練,根本沒無法讀得懂一百年前的文字。唯獨漢字,儘管字與辭彙的音讀和外形也都起了相當的變化,卻不難讀得懂幾千年以前的文獻,這就是漢字的特點之一。這種特性,使得後人探索古代中國文化,沒有太多困難與障礙。



西方世界所以會走上拼音途徑,應該是受到他們的語言性質的影響。西方的語言,屬於多音節的系統,用幾個簡單音節的組合,就容易造出各個不同意義的辭彙。音節既多,可能的組合自然也就多,也就容易使用多變化的音節,來表達精確的語意而不會產生誤會。這就是它們的方便處。然而中國的語言,偏重於單音節,嘴巴所能發聲的音節是有限的,如果大量使用單音節的音標去表達意義,就不免經常遇到意義混淆的問題,所以自然發展成了今日的型式,而不走上拼音的道路。



由於漢字不是用音標來表達意義,所以字的形體變化,不會和語言的演變發生直接關係。例如大字,先秦時讀若dar, 唐宋時讀如dai, 而今日讀成da。又如木字,先秦時讀若mewk, 唐宋時讀如muk, 今日則讀如mu。至於字形,比如昔日的「昔」,甲骨文作 等各種字形,表達大水為患的日子已是過去了,因為商代控制水患的技術已有所改善,水患不是主要的災害了。其後的周代金文,字形已變成 等形。到了秦代文字統一後,變成小篆的 。漢代後更進一步改變筆勢成隸書、楷書等,而後成為現在的「昔」字。



幾千年來,漢字雖然已由圖畫般的象形文字,演變成現在非常抽象化的結構,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字形的演變是有跡可循的,稍加訓練,就可以辨識。



融通與包容性是漢字的最大特色,一個字既包含了幾千年來字形的種種變化,也同時包含了幾千年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種種語音內涵。只要稍加訓練,我們不但可以通讀商代以來的三千多年文獻,如果以後考古發掘有新發現,有更早的文字,我們也可以循線辨識它們。還有,我們可以不管一個字在唐代怎麼唸,也讀得懂他們寫的詩文。同樣的,不同地區的方言,雖不能夠相互交談,卻因文字的外觀是一致的,也可以通過書寫的方式相互溝通。中國的疆域那麼廣大,地域又常為山川所切割隔絕,其存育的種族也相當複雜,但能夠融合成一個整體,特殊的語文特性應該就是最重要的因素。



漢字看似非常繁複,不容易學習。其實它的創造有一定的規律,可以觸類旁通,有一貫的邏輯性,不必死記每一個詞彙。尤其漢字的結構千變萬化,筆畫姿態優雅美麗,個別風格獨特,從而形成了評價很高的特有書法藝術。這些都不是拼音文字系統的文化所可比擬的。



世界各古老文明的表意文字,都可以讓我們了解其時的社會面貌。因為這些文字的圖畫性很重,不但告訴我們那時存在的動植物、使用的器物,也往往可以讓我們窺見創造文字時的構想,以及借以表達意義的事物信息。在追溯一個字的演變過程時,有時也可以看出一些古代器物的使用情況、風俗習慣、重要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或工藝演進的等等跡象。



西洋早期文字,因偏重以音節表達語言,以意象表達的字比起中國來少得多,相對的,可資利用以探索古代社會動態的資料就比較少。中國由於語言的主體是單音節,為了避免同音詞的混淆,就想盡辦法通過圖像表達抽象概念,多利用生活的經驗和聯想來創造文字,而不是大量借重語音。



象形文字的特徵,是透過圖像的形構,讓人理解圖像所要表達的意義。具形象的物體,只要描繪其形狀就可達到目的。但絕大多數超乎形體的,較具抽象概念的意義,就要通過共同的經驗才容易被理解及接受。因此,文字可以告訴我們在創字時代的很多情況,也可以根據某些訊息判斷一個字產生的時代。在追溯一個字的演變過程時,有時也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社會制度或工藝演進的跡象。



例如喪葬習俗,考古的發掘只能告訴我們其埋葬的姿勢、隨葬的器物等等靜態的訊息。但是通過文字的探索,卻可以啟示我們,古人是如何從活活棒殺老人,演化到用棺木埋葬死者的過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