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 如果少了蚯蚓, 人類還能生存嗎? | 誠品線上

The Book of the Earthworm

作者 Sally Coulthard
出版社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 如果少了蚯蚓, 人類還能生存嗎?:博學家達文西說:「我們很了解天體運行,對腳下的土壤卻所知不多。」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動物,既不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博學家達文西說:「我們很了解天體運行,對腳下的土壤卻所知不多。」 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動物, 既不是猿類,也不是牛羊豬雞, 而是那些在雨後濕滑地面上蠢蠢蠕動的條狀生物──蚯蚓。 多數人對於土壤中這些小小工程師幾乎一無所知。 我們對蚯蚓視而不見,甚至無意間踐踏而不自知, 然而,少了蚯蚓,土壤就會死去, 我們的花園、農田種不出食物,將無法支撐我們賴以生存的作物和牲畜。 蚯蚓在地球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牠們能分解有機質(例如枯葉和花朵),讓分解的好料回歸土壤。 多虧牠們不斷地吃了又拉,才能把有機質分解成細小的片段, 釋放其中的養分,再讓植物、真菌和細菌好好吸收。 此外,牠們在土壤中不斷地扭動、挖掘,幫助雨水滲透, 還能協助清理受污染的土壤,讓土地再度肥沃、富饒。 我們對這種奇妙的生物真的很不了解, 不過近年來,愈來愈多人意識到蚯蚓對地球的生態系至關緊要。 科學家在研究永續農法時,尤其會運用到蚯蚓的潛力…… 從蚯蚓「群聚」的本能到天氣偏好,從蚯蚓的求偶儀式到防禦機制, 誰會想得到這些條狀生物竟然這麼複雜…… 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探索: 例如,蚯蚓睡不睡覺?有沒有痛覺?牠們會發出聲音嗎? 移動速度有多快?力氣有多大?牠們怎麼找到配偶?…… 看來,這些地底下的生命還有許多我們不太了解的地方。 這是一本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科普書, 將為我們揭露地球上最重要生物的趣味八卦! 你可以不用跟蚯蚓很熟,也不需要替牠們取暱稱, 但你可不能忽略牠們,下次遇到蚯蚓,請留意你的腳步!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莎莉.庫特哈德(Sally Coulthard)設計師暨戶外生活書籍的暢銷作家。她住在約克郡一個農場,飼養綿羊、雞,偶爾還有刺蝟。在過去二十年,一直從事設計、建造、種植和寫作,題材涉及家庭、工藝品和戶外空間,已經撰寫二十多本關於修復房屋、室內設計和創造戶外空間的書籍。她也是農村生活的熱情宣導者,目前為《鄉村生活》雜誌撰寫<鄉村美好生活>專欄。著有《生火小指南》(The Little Book of Building Fires)、《雪的小指南》(The Little Book of Snow)、《刺蝟手冊》(The Hedgehog Handbook)、《蜂類聖經》(The Bee Bible)、《綿羊口中的世界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ld According to Sheep)。現居北約克郡(North Yorkshire)。周沛郁森林系碩士,深受林木生理生態吸引,喜歡山和每棵樹背後的故事,但因為對語文的熱愛而在畢業後成為專職譯者。現在和草木的接觸剩下郊外踏青和在小陽臺掛上花槽充當花園。目前住戶有羅漢松、九層塔、蔥、薑、酢漿草、雷公根、土人蔘和不請自來的蕲艾、小葉冷水麻,還用接種劑養出了菌根。譯有數十本小說和十本科普書,如《美傷》、《三腳征服者》系列、《生物多樣性的早餐》、《土壤的救贖》、《仿生設計大末來》、《花園裡的小宇宙》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前言:蚯蚓是達爾文眼中最重要的生物 PART1 蚯蚓與人類 1.三大類蚯蚓 2.蚯蚓群落的分布 3.體型破記錄的蚯蚓 4.蚯蚓是何時演化出來的? 5.如果蚯蚓滅絕了,人類還能生存嗎? 6.蚯蚓與種子 7.蚯蚓麻煩大了嗎? 8.蚯蚓數量減少,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如何幫助蚯蚓之一>餵食蚯蚓 9.怎樣才是對蚯蚓友善的農法? 10.蚯蚓如何影響氣候變遷? 11.蚯蚓與太空旅行 12.為什麼說蚯蚓是「蟲」? 13.達爾文為什麼對蚯蚓很著迷? <如何幫助蚯蚓之二>盡量避免挖土 14.蚯蚓可以吃嗎? 15.為什麼有些人覺得蚯蚓很噁心? 16.蚯蚓是一種「藥方」 <如何幫助蚯蚓之三>製作堆肥 PART2 蚯蚓的身體 1.蚯蚓看得見嗎? 2.蚯蚓為什麼在陽光下扭來扭去? 3.蚯蚓的哪一端是頭、哪一端是尾? 4.蚯蚓怎麼移動? 5.蚯蚓的力氣有多大? 6.蚯蚓移動的速度有多快? <如何幫助蚯蚓之四>喜愛葉子 7.蚯蚓有味蕾嗎? 8.蚯蚓在水裡活得了嗎? 9蚯蚓為什麼摸起來黏黏的? 10.蚯蚓能聽見聲音嗎? 11.蚯蚓被切成兩半,還能存活嗎? PART3 蚯蚓的行為 1.下過雨後,蚯蚓為什麼會從土裡鑽出來? 2.為什麼很難從洞裡把蚯蚓拉出來? <如何幫助蚯蚓之五>種植「綠肥」 3.蚯蚓喜歡冷還是熱? 4.蚯蚓靠什麼維生? 5.蚯蚓會在地面下興建家園嗎? 6.蚯蚓有領域性嗎? 7.動物會吃蚯蚓? <如何幫助蚯蚓之六>替蚯蚓澆水 8.蚯蚓能自衛嗎? 9.蚯蚓如何進行性行為? 10.蚯蚓可以訓練嗎? 11.蚯蚓會睡覺嗎? <如何幫助蚯蚓之七>別使用化學物質 12.蚯蚓會發出什麼聲音嗎? 13.蚯蚓會結交朋友嗎? 14.蚯蚓會冒險嗎? 15.蚯蚓可以活多久? 16.蚯蚓有痛覺嗎? <如何幫助蚯蚓之八>增加蚯蚓的數量 引用文獻 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 如果少了蚯蚓, 人類還能生存嗎?
作者 / Sally Coulthard
簡介 / 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 如果少了蚯蚓, 人類還能生存嗎?:博學家達文西說:「我們很了解天體運行,對腳下的土壤卻所知不多。」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動物,既不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074008
ISBN10 / 6267074005
EAN / 9786267074008
誠品26碼 / 2682121071008
頁數 / 16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查爾斯.達爾文選擇世上最重要的動物時,沒因為猿類很聰明而選擇猿類,或因為綿羊很有用而選擇綿羊,或因為鴨嘴獸稀奇古怪而選擇鴨嘴獸。達爾文選了蚯蚓。
他稱之為「大自然的犁」,把卑微的蚯蚓封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聲稱:「恐怕沒有多少動物像這些構造簡單的動物,在世界的歷史上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兩千年前,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稱讚蚯蚓為「大地的臟腑」*。
然而,大多人對土壤中這些神奇的工程師幾乎一無所知。我們對蚯蚓視而不見,但少了蚯蚓,世上就會了無生息。全球的土壤都會荒廢──我們的園子、田野和農場種不出食物,無法支撐我們賴以生存的作物和牲畜。蚯蚓不只會回收腐爛的植物,讓養分回歸土壤,由於不斷扭動、挖掘,也幫助雨水滲透,而且是狐狸、青蛙等各種野生動物的食物。近期的研究甚至顯示,蚯蚓能幫忙清理受污染的土地,讓土地再度肥沃、富饒。
蚯蚓是迷你英雄。我們目前的許多環境問題看似棘手,諷刺的是,有些解決辦法或許有賴大自然最小、最受忽視的生物。我們太常忽略蚯蚓無盡的辛勞,不知道究竟是誰在做所有的苦工,或是不懂為什麼。
達文西有句名言:「我們很了解天體運行,對腳下的土壤卻所知不多。」大家都該知道自家的後花園地下發生了什麼事──真是太神奇了。

試閱文字

內文 : ◎三大類蚯蚓
誰真的尊敬蚯蚓呢,蚯蚓可是草下泥土深處的農工。蚯蚓讓土地不斷變動。蚯蚓的工作完全充斥著土壤,因土壤而無語,目不視物。──哈利.艾德蒙.馬丁森(Harry Edmund Martinson),英譯: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
蚯蚓形形色色,先把蚯蚓分成三大類很有幫助。這些類別粗略根據了蚯蚓在土壤裡待的地方,以及蚯蚓如何進食、挖地道。從地表開始,往土壤深處去,會發現:
表層蚯蚓(表棲類,epigeic)──這類蚯蚓其實並不住在土壤裡。而是在地表潮濕溫暖、分解中的葉子和有機質裡覓食。表層蚯蚓吃這些腐敗物和幫忙分解腐敗物的真菌與細菌。表層蚯蚓通常體型小(大約三到四公分長),不會往地裡挖地道,時常是紅色或紅棕色。
這類的蚯蚓包括斑紋漂亮的赤子愛勝蚓(Eisenia fetida)。赤子愛勝蚓時常住在堆肥裡,又稱為紅蚯蚓。農地缺乏永久的落葉層,所以這類蚯蚓很少見;赤子愛勝蚓偏好的是草原和森林。
中層蚯蚓(內棲類,endogeic)──這一類蚯蚓住在土壤裡,不過通常待在上層(深度最多大約三十公分)。中層蚯蚓吃的是枯葉、真菌和混在淺層土壤裡的微小生物。中層蚯蚓也會在土壤中水平挖掘,產生分枝一般的通道網路。大多為體型中等(約八至十四公分長),體色極淡(例如粉紅、綠色或藍灰色)。
深層蚯蚓(深棲類,anecic)──這一類蚯蚓的體長最長,可以在土壤中挖掘到深達三公尺的地方。深層蚯蚓垂直挖地道(很像電梯井),在夜間爬到土表,尋找植物殘骸,再拖進牠們挖的地道裡進食。深層蚯蚓的體色也是紅色或褐色,不過頭部的顏色比較深,尾巴較淺。在草地上留下一小堆糞土的,正是深層蚯蚓──這些糞土堆稱為「蚯蚓糞」。
在深層蚯蚓的種類中,最知名的是普通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普通蚯蚓又稱為地龍、土龍、曲蟮、蛐蟮、螼、螾、蜿蟺,是園藝愛好者的朋友,也是歐洲大部分地區最大型的原生蚯蚓。普通蚯蚓的體長大約九至三十公分,體型可能像鉛筆一樣粗,尾巴像船槳一樣扁平,這樣的構造有助於身體在地道兩側固定。
◎蚯蚓群落的分布
其實,大自然從來沒那麼有條理。把蚯蚓歸納成三大類很有用,不過實際上,不同種類之間的界線恐怕有點模糊。比方說,堆肥蚯蚓(例如有斑紋的赤子愛勝蚓)有時會和其他表層的表棲類蚯蚓區隔,自成一類。也有蚯蚓專家喜歡把中層蚯蚓獨立出來,按棲息的土壤深度和食性,將牠們分成三群。
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可以乾淨俐落地分門別類,但蚯蚓的行為並不會完全固定;蚯蚓群族多少會因應環境而改變行為。蚯蚓有這種生態可塑性(ecological plasticity),因此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或形態特徵。例如暗色阿波蚓(Aporrectodea caliginosa)是中層蚯蚓,在北半球分步廣泛、數量繁多,牠們會挖出水平的短地道。但南半球的暗色阿波蚓卻和普通蚯蚓一樣,只會挖垂直的長地道,其行為表現得比較像深層蚯蚓。
很少研究證實土壤中的蚯蚓比例──表層蚯蚓比深層蚯蚓多嗎?不過,英格蘭自然署(Natural England)曾有一則調查,試圖查出哪種蚯蚓住在哪裡。
目前,數量最多的是中層蚯蚓,在他們找到的蚯蚓中占了大約3/4;次多的是表層蚯蚓,大約占所有蚯蚓的1/5;而深層蚯蚓只占1/20。不同種的蚯蚓似乎對彼此不以為怪──有些棲地甚至會有高達十五種不同蚯蚓組成的群落,悠然與彼此擦身而過,愉快地共存在同一個生態棲位中。
結果,所謂的普通蚯蚓並沒有那麼普通。普通蚯蚓那麼知名,在我們腳下的蚯蚓之中,卻只占了1/80。相較之下,英格蘭自然署調查到的蚯蚓之中,暗色阿波蚓這種小型的中層蚯蚓卻占了超過1/3。暗色阿波蚓很好辨認──體色美麗,彷彿裝潢師使用的色票,從頭部的紅色漸層到中段的淡粉紅色,最後的尾巴則是紫灰色。
蚯蚓小知識
其實無人確定土壤裡有多少蚯蚓。不過,最近的估計顯示,即使貧脊的土壤中,每英畝可能也有二十五萬隻蚯蚓;而肥沃的土壤,每英畝可能有將近一百七十五萬隻。
(資料來源:《鄉村生活》雜誌〔Country Life〕)





◎體型破紀錄的蚯蚓
這些蚯蚓多半待在淺耕的土地裡,較少棲息在深耕的土壤中;不過,最多還是生活在休耕的土地中。──《商業性農業與製造商雜誌》(The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and Manufacturer’s Magazine),卷六(一八○二)。
在英國,保有體型最大紀錄的普通蚯蚓是「蚯蚓戴夫」,體長有四十公分,體重比一般蚯蚓重了五倍。戴夫現身於英格蘭的一片菜園,現在被後世永久保存在倫敦的自然史博物館中。
不過,戴夫和全球最大的蚯蚓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澳洲的大蚯蚓(Megascolides australis)正是這樣的巨無霸。這種溫和的巨蟲僅見於澳洲東南部維多利亞省的巴斯河谷(Bass River Valley),身長平均一公尺,體型直徑達兩公分。大蚯蚓緩緩地鑽過河岸邊潮濕的的黏質底土,其壽命可達五年,甚至更久。大蚯蚓活得愈久,長得愈大;年紀較大的蚯蚓樣本據知長達三公尺,簡直像一根排水管。
蚯蚓的體長紀錄保持者,是非洲巨型蚯蚓(Microchaetus rappi)。一九六七年,南非愛麗斯鎮(Alice)和威廉王鎮(King William’s Town)之間的一條路上,出現了一隻龐大的蚯蚓。非洲巨型蚯蚓的平均長度通常是一.八公尺左右,不過,那隻蚯蚓長達六.七公尺,寬二公分──相當於長頸鹿的平均身高。
蚯蚓似乎在未擾動的土地中欣欣向榮,成長得更茁壯。一則近期研究發現,在蘇格蘭拉姆島(Isle of Rum)上,身型碩大的蚯蚓密度很高。那座小島是自然保護區,一隊科學家發現,島上某一地點的普通蚯蚓平均體重大約十二公克,比英國其他地方的普通蚯蚓重了三倍。島上受到保護的生態系有許多有機質,而且少了許多會吃蚯蚓的哺乳類(例如獾、鼴鼠或刺蝟)。這些蚯蚓所在的地方,正好特別多吸血寄生蟲「蜱」,因此人類根本不想在那裡定居、開墾。拉姆島的蚯蚓不受打擾,沒有人類活動或掠食者干擾,因此比英國其他地方的蚯蚓活得更久,也長得更大。
蚯蚓小知識
世界捉蚯蚓錦標賽(World Worm Charming Championships)中,「蚯蚓快手」的世界紀錄,是在半小時內捉到五百六十七隻,這位高明的紀錄保持人是一個年僅十歲的小女孩蘇菲.史密斯。




◎蚯蚓是何時演化出來的?
在恐龍稱霸世界各地的時候,卑微的蚯蚓已經在恐龍腳下蠕動爬行了。近期的分析發現,所有蚯蚓的共同祖先,存在於距今至少二億零九百萬年前。
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七個分離的陸塊,只有一大塊超大陸──盤古大陸(Pangaea)。大約一億八千萬年前,這塊龐大而完整的陸塊開始分裂,蚯蚓則被帶到了地球最遠的邊陲,演化成我們今日看到的數千種蚯蚓。南極大陸是目前唯一沒有任何種蚯蚓的大陸,不過從前很可能出現過蚯蚓,直到陸塊向南漂移,天寒地凍的氣候讓蚯蚓無法存活。
歐洲大陸約莫有兩百種不同的蚯蚓。英國本土並沒有大量的原生蚯蚓,最近的調查顯示只有二十六種。一般認為,上次冰河期的時候,英國僅存的蚯蚓都絕跡了。冰川終於後退之後,歐洲溫暖地帶的蚯蚓開始向北遷移,最後越過當時連接不列顛東岸和歐洲本土的陸橋,到達不列顛。所以,英國蚯蚓其實都算是歐洲蚯蚓。
◎如果蚯蚓滅絕了,人類還能生存嗎?
哪個國家摧毀土壤,就是自尋死路。──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致所有州長的信,論統一的土壤保育法〉(Letter to all State Governors on a Uniform Soil Conservation Law,一九三七)
蚯蚓和蜂類一樣,屬於「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這些動物對我們的生態影響深遠,少了牠們,人類很難存活。
現代農業仰賴健康、肥沃的土壤。不論是種植穀物、果菜或工業作物(例如供應生質能、衣物纖維和動物飼料的作物),都有賴優質的土壤。即使乍看之下沒關聯的一些東西(例如紙張和藥物),一開始也是在土裡生長的植物,需要蚯蚓活動才能欣欣向榮。少了蚯蚓,土壤就會死去。蚯蚓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能分解有機質(例如枯葉和花朵),讓分解的好料回歸土壤。多虧了蚯蚓不斷吃了又拉,才能把有機質分解成細小的片段,釋放其中的養分,讓植物、真菌和細菌吸收。估計蚯蚓每年會翻動全球土壤中3.5×1010(三五○億)噸的陸地落葉層。
蚯蚓在地面下鑽來扭去時,也讓土壤的空氣流通,使土壤變得輕盈蓬鬆。蚯蚓不斷地挖掘地道,產生氣穴,有助於排水。如果土壤缺乏這些海綿狀的質地,很快就會變得硬實,容易淹水。不斷地翻土、攪動,有助於把土壤深處的養分帶回土表,方便植物吸收。舉例來說,科學實驗顯示,比起沒有蚯蚓的土壤,有蚯蚓的土壤平均會讓植物生長增加百分之二十。
其實,蚯蚓非常擅於改善花園的土壤,甚至能幫助植物抵禦其他害蟲的攻擊。研究顯示,蚯蚓會讓植物從土壤中得到的養分價值大增,讓植物更能抵禦蟲害和草食性動物的啃食。如果植物經常受昆蟲或草食性動物傷害,就會改變葉片中的化學成分來自保。而蚯蚓活動改善植物的營養,植物就能產生更多防禦物質。例如,有一項實驗是把入侵種的西班牙蛞蝓(Arion vulgaris)引入微生態系,監控這些蛞蝓會造成多大的損害,而有蚯蚓的樣區裡,受損葉片的數量減少了60%。
◎蚯蚓與種子
說到種子發芽,蚯蚓也扮演了有趣的角色。土壤裡到處都是種子;植物落下種子的時候,有些種子並不會立刻發芽。種子受到掉落的地點影響,有些會萌芽生長,有些會腐壞,有些則會休眠,等待環境適當再蓬勃生長。休眠的種子難免被蓋住,埋進土裡,一埋就是幾年。這種策略很聰明;如果地面上的環境不適合植物生長,植物就能用地下「種子庫」的形式存活下來。
研究顯示,有些種類的蚯蚓在一口一口吃進土壤和落葉層的過程中,會吃下種子。蚯蚓吃進種子,種子在排泄物中被蚯蚓拉到土表,這是種子有機會回到土表、開始生長的一個主要方式。科學家也證實,種子通過蚯蚓腸道,會提高發芽的機會──蚯蚓糞的化學組成似乎讓種子更容易發芽。另外,有個逆效應也很有利──蚯蚓在日常活動中把種子埋進土裡,可能成為許多生態系建立大量種子庫的關鍵。
◎蚯蚓麻煩大了嗎?
忘記如何挖地、如何照顧土壤,就是忘記我們自己。──甘地
有些蚯蚓現在很難熬。蚯蚓不同於自然界其他更耀眼、吸引人的物種;蚯蚓和牠們的故事很少受到關注。有些比較珍奇的蚯蚓(例如澳洲的大蚯蚓)主要是因為棲地消失而瀕臨絕種。其他地方的情況也不太樂觀。
研究顯示,整體而言,某些地區的蚯蚓數量持續下降,尤其是實施集約農業的地區。不知道確切發生了什麼事,不過研究者懷疑,過度耕耘(用機械挖土、翻土)、某些種類的作物、土壤中的塑膠微粒,以及濫用殺蟲劑,可能對蚯蚓數量減少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近期對於英格蘭農地的一項研究發現,有將近半數的土地,蚯蚓數量嚴重不足。該研究總共調查了一千三百公頃的農地,超過百分之四十的田地「蚯蚓多樣性很差」──找到的表層蚯蚓與深層蚯蚓很少,甚至找不到。雖然大部分田地都有不少中層蚯蚓,卻有五分之一的田地完全沒有表層蚯蚓,大約六分之一的田地則完全沒有深層蚯蚓。
調查主要由參與研究的農民負責,調查結果令他們憂心,超過半數的人因此承諾要改變他們管理土壤的方式。歐洲各地也有類似的發現──例如在斯洛伐克的一則研究發現,永久草地的蚯蚓密度將近是農地的兩倍。
不過,也有些好消息。牧場和花園這樣的棲地,似乎養著大量的蚯蚓。像是蚯蚓守望(Earthworm Watch)機構進行的一項公民科學調查最近發現,以每公尺兩百隻蚯蚓的密度,套用到英國的一般住家,那麼每戶家庭的後花園都有三萬兩千隻蚯蚓。
◎蚯蚓數量減少,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郊區花園和草地是蚯蚓的避風港,這樣是很好,然而農地的狀況卻很嚴重。蚯蚓數量少,顯示土壤肥力不佳,進而表示作物產量低──全球人口不斷攀升,這可是糧食供應的實際問題。
土壤肥力不佳,植物也沒那麼營養了──二○○四年刊載於《美國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一項研究,比較了一九五○年代和世紀交替年間作物和蔬菜中的養分,發現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的含量大幅下降。
蚯蚓的數量減少,也影響了以蚯蚓為食的野生動物;例如,歐歌鶇的群族近年來大量減少,一般認為多少和春天沒有蚯蚓餵食雛鳥有關。蚯蚓少了,所以雛鳥不是餓死在巢裡,就是離巢之後無法成長茁壯。少了蚯蚓,其他野生動物像是刺蝟、狐狸、知更鳥、鼩鼱、鼴鼠、森鼠和獾,也很難找到足夠的食物。例如獾的食物大約有百分之六十是蚯蚓,而美洲知更鳥一天抓到的蚯蚓總長度可達四公尺。
近期的一項研究也發現,人們長期使用殺蟲劑,似乎對蚯蚓有直接的影響。一則丹麥與法國的合作研究發現,施用在作物上的農業殺蟲劑會阻礙蚯蚓生長,使得蚯蚓的繁殖力大幅下降。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發現,雖然蚯蚓能忍受土壤中一定濃度的殺蟲劑和殺真菌劑,也發展出解毒的策略,但這種行為其實要付出代價。蚯蚓的身體必須耗費極大的能量,才能持續排除有毒物質──因此在大量噴灑農藥的區域,蚯蚓生長遲緩,繁殖率下降。
蚯蚓減少,土壤會變得更紮實。如果農地無法吸收雨水,涇流就會流入當地的水道。涇流水時常受到殺蟲劑、硝酸鹽和其他化學物質污染,一旦流進溪流河川,就會對水生生物造成極大的傷害。土壤要能有效率地吸收水分,蚯蚓的地道就要彼此相連,宛如下水道的巨大網絡──研究顯示,耕耘會嚴重破壞這些排水管道,使排水管道無法發揮效用。其他農業活動(例如濫用殺蟲劑)也證實會因為提高了蚯蚓的死亡率,進而影響土壤吸水的速度。
蚯蚓的地道受到破壞,無法那麼有效地排水,看起來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雨水無處可去,最終會形成洪水,破壞家宅、公共空間和服務設施,讓人類與社群遭受無窮的苦難。充斥著蚯蚓通道的土壤比較不容易形成暴洪;有鑑於美國每年死於洪災的人數多過於颶風、龍捲風或閃電,卑微蚯蚓的生態意義就顯得更重要了。
除了集約農業,蚯蚓還受到另一種外來威脅。某些扁蟲(尤其是紐西蘭扁蟲〔Arthurdendyus triangulatus〕)對歐洲原生的蚯蚓造成嚴重的威脅。這些緞帶似的小生物原本藏在園丁的盆栽裡,意外踏上歐洲海岸。紐西蘭扁蟲細瘦而有彈性,似乎很喜歡吃蚯蚓,牠們會先用身體纏住蚯蚓,然後分泌消化液,把蚯蚓液化。研究者發現,一隻扁蟲一星期可以囫圇吞下十四隻蚯蚓,即使大大削減一區的蚯蚓數量,也能撐一年,等待蚯蚓的數量增加,再度發動攻勢。
近期的研究也發現,對蚯蚓的健康有一種意想不到的新威脅──土壤裡的塑膠微粒。塑膠微粒直徑小於五公釐,隨處可見,廣泛散布在我們的海洋和土壤中。塑膠微粒有兩個來源──一種是以細小碎片進入環境中的「初級塑膠微粒」,例如超細纖維、微珠和塑膠原料顆粒。另一種是較大塊的塑膠(例如塑膠瓶、塑膠袋和塑膠包裝)隨著時間而降解、分解成細小的碎片。在這項研究計畫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從來沒有人研究過塑膠微粒對蚯蚓的影響。表層蚯蚓(赤子愛勝蚓)連續兩週接觸到含有微量螢光聚苯乙烯微粒的泥土。即使聚苯乙烯的含量很低,結果也顯示蚯蚓接觸到塑膠微粒之後,細胞和DNA都受到傷害。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是一本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科普書,將為我們揭露地球上最重要生物──蚯蚓!
我們對這種奇妙的生物真的很不了解,不過近年來,愈來愈多人意識到蚯蚓對地球的生態系至關緊要。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