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懂不可的100位電影大咖! 不懂, 別說你愛看電影
作者 | 許汝紘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非懂不可的100位電影大咖! 不懂, 別說你愛看電影:電影改變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也教會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百年電影史,百位電影人用鏡頭對話的舞台持續演出…… 多 |
作者 | 許汝紘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非懂不可的100位電影大咖! 不懂, 別說你愛看電影:電影改變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也教會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百年電影史,百位電影人用鏡頭對話的舞台持續演出…… 多 |
內容簡介 電影改變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也教會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百年電影史,百位電影人用鏡頭對話的舞台持續演出……多少電影,構築出多少年代的記憶。一個畫面可以深植腦海,讓你淚流不止;一段情節便深深扣緊你的喉嚨,無法喘息;一個眼神就能讓你意亂情迷、怦然心動,至今難以忘懷……《非懂不可的100位電影大咖!》精選100位獨步全球的電影人士,他們有的是引領技術的發明家,有的是全球知名的大導演、編劇,有的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優秀演員。透過大師們精采的一生與經典作品的重現,藉由一幕幕熟悉的場景,帶領讀者看見鏡頭之後,用影像藝術激盪出來的火花,再次品味電影中的無限人生。◎特別收錄:電影界中的最強名人錄收錄100位電影名人的經典電影橋段、得獎紀錄、公開訪談◎特別收錄:影響電影發展的大記事看100位導演、演員如何影響全球電影工業、獨領風騷!「我對錢不感興趣,我只是希望光芒四射。」──瑪麗蓮.夢露,全世界最性感的象徵12歲我就立志要成為電影導演。這不單只是夢想,我清晰地構思這個夢想,最後終於如願以償。──史蒂芬.史匹柏,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我並非主要給孩子拍攝電影,我拍的電影是獻給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孩子,不管我們是6歲還是60歲。──華特.迪士尼,世界上獲得奧斯卡獎最多得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許汝紘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震旦集團雜誌社總編輯、錦繡出版集團文庫出版公司總編輯兼行銷企劃部總監、雲門咖啡行銷總監,現任高談文化社長兼總編輯。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音樂系列書籍:《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經典歌劇》、《圖解音樂大師》、《圖解音樂史》等暢銷書籍,及藝術系列書籍:《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比亞茲萊的插畫世界》、《名畫中的時尚元素》等膾炙人口的經典藝術書。
產品目錄 出版序湯瑪斯.愛迪生(1847∼1931)「對於電影的發展,我只是在技術上出了點力,其他都是別人的功勞。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拿電影來賺錢,也要為社會多做一些有益的貢獻。」喬治.伊士曼(1854∼1932)對於電影誕生具有決定性關鍵的人,正是喬治.伊士曼,如果沒有他發明創造的膠卷,電影的誕生顯然會是一個未知數。盧米埃兄弟(1862∼1954)(1864∼1948)電影就像是一個醞釀已久的幽靈,在空中等待、盤旋多年之後,借盧米埃兄弟之手,選擇巴黎作為自己的降生地。喬治.梅里葉(1861∼1938)電影是一種魔術,只有揮灑電影影像的魔術魅力,電影才會更有意思。電影沒有疆界,凡是想像力所及之處,都可以是電影。唐狄拉吉.戈溫特.巴爾吉(1870∼1944)「自從電影藝術誕生以來,巴爾吉先生的影片公司,第一次拍攝了印度的第一部故事片,他是印度第一位電影製作人。」大衛.沃克.格里菲斯(1875∼1948)經由大衛.格里菲斯之手,電影從戲劇的附庸變成了獨立的影像藝術,為電影發展埋下伏筆。羅伯.威恩(1880∼1938)對一部作品而言, 肥沃污濁的泥淖也許比清澈見底的池塘更適合生存。羅伯.佛萊瑞堤(1884∼1951)在以聲音、影像記錄人類生活的道路上,佛萊瑞堤達到了史詩與哲學的高度,人們尊稱他為「紀錄片之父」路易斯.梅耶(1885∼1957)「我願雙膝跪地,親吻有才能的人走過的地面。」這是好萊塢之王——路易斯.梅耶說過的話。費德里希.威廉.穆瑙(1888∼1931)穆瑙以極端否定幸福和生命的吸血鬼形象,為我們刻劃出了「愛」和「生命」。查理.卓別林(1889∼1977)卓別林以一撮小鬍子、一頂破舊禮帽、一條寬鬆褲子、一雙特大號鞋子和一根枴杖,成功塑造了電影史上最經典的螢幕形象,歷經百年而不衰。佛列茲.朗(1890∼1976)佛列茲.朗是德國默片時代的電影大師,也是德國100年來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他用「愛」、「死神」等關鍵字,描述當時德國社會的慌亂、瘋狂氣氛,無論是對愛的渴望、對死亡恐懼的渲染、對詭異事物的描述,全都以負片的形式,講述著確鑿的現實。弗烈茲.朗和穆瑙相互映襯,成為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兩面黑暗之旗。恩斯特.劉別謙(1892∼1947)劉別謙曾經說:「我唯一迷戀的,就是我從事的那門子工作——拍電影。」尚.雷諾瓦(1894∼1979)在尚.雷諾瓦心中,電影是時代的王者,是一種嶄新的印刷術,是徹底改造世界的一種手段。約翰.福特(1895∼1973)約翰.福特賦予西部片再生和長久的生命,他是一位不斷超越自己的電影大師。吉加.維爾托夫(1896∼1954)自稱為電影眼睛人的維爾托夫,不斷探索攝影機的可能性,以一種鮮活嶄新的方式,呈現肉眼無法看見的視覺世界。霍華.霍克斯(1896∼1977)霍華.霍克斯是好萊塢鼎盛時期的四大導演之一。塞爾吉.愛森斯坦(1898∼1948)身為蒙太奇理論的奠基人和實踐者,愛森斯坦享有「現代電影之父」的美稱。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他用紀錄片豐富了人類的電影語言,使紀錄片獲得了真正的生命。溝口健二(1898∼1956)溝口健二的作品,宛若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紙貼屏風,窗格歷歷,古風盈盈。阿弗列德.希區考克(1899∼1980)穩坐驚悚大師寶座的希區考克,同時是位效果大師、緊張大師,以精湛巧妙的手法,融合情慾、幽默與懸疑為觀眾創造了無比刺激的感官盛宴。路易斯.布紐爾(1900∼1983)以超現實主義嘲諷現實的布紐爾,總是以電影為武器,強力攻擊人世的荒謬與怪誕。華德.迪士尼(1901∼1966)「有夢的孩子終將摘星。」迪士尼拍攝的動畫電影,是獻給每個人心中的那個永遠天真的孩子,不管你是6歲,還是60歲。羅伯.布列松(1901∼1999)對布列松而言,拍攝電影,就是一場奇遇。所有的意料之外,其實都是預料之中。克拉克.蓋博(1901∼1960)最老牌的好萊塢「萬人迷」克拉克.蓋博,以風流倜儻的形象,在美國影壇上引領風騷30年,1999年更名列美國電影學會的百年百大明星的第七名。維多里奧.狄西嘉(1902∼1974)狄西嘉以樸素的攝影機,在辛酸的生活中發現了詩情。威廉.惠勒(1902∼1981)以追求完美著稱的威廉.惠勒,經常為了追求完美而反覆拍攝,人們喜歡暱稱他是「拍99次的惠勒」。小津安二郎(1903∼1963)在小津樸素平易的作品中,有日常生活的芳香,有宗教的莊嚴寬廣,也不乏詩的憂傷。羅貝托.羅西里尼(1906∼1977)羅西里尼追求一種單純而原始的情感力量,希望透過鏡頭呈現現實生活的切面,促使人們認識自己、重視真理。勞倫斯.奧利弗(1907∼1989)有人總結勞倫斯.奧利佛一生的成就時,說:「奧利弗,你就是英國。」大衛.連(1908∼1991)對個人內心的關注和抒情詩般的優雅,是大衛.連內心的鍾情所在,也是他所關注的史詩的重要內涵。伊力.卡山(1909∼2003)以卓越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家來形容伊力.卡山,是再適合不過的了。黑澤明(1910∼1998)堅定而克制、勇敢而孤獨,即便柔軟處也顯得濃烈、深邃;電影彷彿變成一把刀,黑澤明以它來詮釋武士道精神的內涵,解剖人性的善惡。在晚年的自傳性電影《蛤蟆的油》中,黑澤明自嘲為一隻蛤蟆,終其一生將自己奉獻給了電影。費雯麗(1911∼1967)下輩子還想當演員的費雯麗,認為讓觀眾哭比讓觀眾笑難。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12∼2007)對安東尼奧尼而言,生命只意味著一件事:拍電影。奧森.威爾斯(1915∼1985)電影理論大師巴贊評價奧森.威爾斯時,說他是「20世紀美國文藝復興的旗手」,認為奧森.威爾斯是一個追求自己藝術風格的勇士。英格麗.褒曼(1915∼1982)在100多年的電影史中,英格麗.褒曼是創造了完美典範的傑出演員。安德烈.巴贊(1918∼1958)「電影是從一個神話中誕生出來的,這個神話就是完整電影的神話。」巴贊如此詮釋著電影。英格瑪.柏格曼(1918∼2007)「我從來不認為電影是寫實的,它們只是一面鏡子,是現實的片斷,幾乎跟夢一樣。」費德里哥.費里尼(1920∼1993)「我的影片是我終生漫長、連續不斷的一場演出。」艾力克.侯麥(1920∼2010)「我將自己全部奉獻給了電影,我別無他求。」謝爾蓋.邦達爾丘克(1920∼1994)在恢宏的題材面前,邦達爾丘克總以細膩的人物精神世界,揭示對歷史、社會、戰爭以及人類生存的思考。薩亞吉.雷(1921∼1992)黑澤明曾說:「如果沒看過薩亞吉.雷的電影,就好比活在這世上,卻從未見過太陽與月亮。」皮耶.保羅.帕索里尼(1922∼1975)「在本質上,電影是對太陽的一種質問。」帕索里尼如此定義電影。璜.安東尼奧.巴登(1922∼2002)他是西班牙電影承前啟後的電影人,也是50年代西班牙電影復興的唯一旗手。亞倫.雷奈(1922∼2014)亞倫.雷奈,終其一生用影像講述一個重要的問題:「我是誰」。亞蘭.霍格里耶(1922∼2008)「每寫出一個字,都是對死亡的歡呼。」馬龍.白蘭度(1924∼2004)「電影表演乏味、無聊且幼稚可笑,誰都會表演——當我們渴望得到某些東西,當我們想達到某種目的⋯⋯人,無時無刻都在演戲。」安德烈.華依達(1926∼)安德烈.華依達藉由電影述說歷史,讓人與人之間彼此產生連結、產生共鳴。瑪麗蓮.夢露(1926∼1962)「我對錢不感興趣,我只是希望光芒四射。」今村昌平(1926∼)曾經說過「我將書寫蛆蟲,至死方止。」的今村昌平,作品只專注在兩件事上:人的下半身與社會的底層。秀蘭.鄧波兒(1928∼2014)「我有幸從事了三項絕妙的事業——我曾投身電影電視業,也當了妻子、母親和祖母,還為美國政府的外交工作效過力。」史丹利.庫柏力克(1928∼1999)「銀幕是一個如此神奇的媒介,它在傳達思想和感情的時候,仍舊饒富趣味,讓我離開電影就像是讓孩子離開遊戲一樣。」奧黛麗.赫本(1929∼1993)她完全構築了一個神話,和一種別人無法替代的風範。尚-盧.高達(1930∼)「一般來講,電影要有一個開頭、一個過程和一個結尾,但實際上,有時並不需要按照這個順序。」克林.伊斯威特(1930∼)「自重帶來自律,兩者兼具,就擁有十足的力量。」卡洛斯.索拉(1932∼)「電影是一種從內到外的革命。」法蘭索瓦.楚浮(1932∼1984)「未來的電影將比小說更個人化,將成為一種自傳體的形式,就像一篇私人日記的告白。」大島渚(1932∼2013)大島渚是日本「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電影高昂的氣勢,以反對者的姿態跟所有人握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我要時間在銀幕上,以莊嚴獨立的方式流動。」路易.馬盧(1932∼1994)「每部電影都是一段生命和冒險。它表達我當下關注的事物,就像談了一場戀愛。無論電影或愛情,我相信一見鍾情。」楊波.貝蒙(1933∼)楊波.貝蒙的演藝生涯,無疑是法國電影的一個縮影,他所塑造的形象,也代表了法國人的面孔。羅曼.波蘭斯基(1933∼)「無論我的人生或是我的作品是如何,我都不曾妒嫉過其他人,這就是我最大的滿足。」蘇菲亞.羅蘭(1934∼)「做自己最棒,不需改變太多,其實,相信自己、認清自己、瞭解自己之後,自然就綻放自信。」西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2012)「希臘人是在撫摸和親吻那些死石頭中長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話從至高的位置降下來,用於表現人民⋯⋯。」伍迪.艾倫(1935∼)「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悲劇作家,儘管我的電影喜劇色彩濃厚,但我卻更希望表現人性中悲觀和淒涼的一面。」小川紳介(1936∼1992)「我喜歡用10毫米的鏡頭在人群中搜索。這就是我的電影語言,讓觀眾扎扎實實地貼在你拍攝的對象面前。」勞勃.瑞福(1937∼)「這裡不是我夢寐以求之地。在好萊塢成為與身為名人的日子,從沒有讓我目眩神迷,我注定不屬於此。」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1939∼)「我的下一部影片將是雄心勃勃、無與倫比的。我正在工作、反覆修改,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貝納多.貝托魯奇(1940∼)「看電影,就是一群人在黑暗的空間中,共同分享著一場夢。」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1940∼)「我更喜歡讓觀眾在戲院裡睡著的電影,我覺得這樣的電影體貼得讓你能好好打個盹,當你離開戲院時也並無困擾。」李小龍(1940∼1973)「電影上的功夫是來看的,我的截拳道是來用的!」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1941∼1996)「對我而言,倘若電影果真具有任何意義,那便是讓人們身入其境。」馬丁.史柯西斯(1942∼)「有一天,我會死在攝影機後面。」凱薩琳.丹妮芙(1943∼)「我一點都不會想成為時下的年輕女演員,因為她們不能活出自我,每個人都像是芭比娃娃,全都一模一樣。」勞勃.狄尼洛(1943∼)「演戲,是一種最廉價的方式,讓你去做平常不敢做的事情。」喬治.盧卡斯(1944∼)「夢想始於劇本,而終於電影。」彼得.威爾(1944∼)「拍電影像是一場馬拉松,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進入狀態了。」尼基塔.米亥科夫(1945∼)「我發現無法為一部電影準備一個完整的藍本,一部分原因是,我無法確定自己想做的是否正確,另一部分原因是,電影永遠是有生命的。」文.溫德斯(1945∼)「每一張照片都可以是電影的第一個鏡頭。」雷納.華納.法斯賓達(1945∼1982)對於法斯賓達的離去,德國人遺憾地說,我們的心臟死了。奧利佛.史東(1946∼)「藝術家有權去詮釋與再解釋當代的歷史事件,憑他的良知,道德去做。」史蒂芬.斯皮爾伯格(1947∼)「12歲,我就立志要成為電影導演。這不單只是夢想,我清晰地構思這個夢想,最後終於如願以償。」北野武(1947∼)「面對世界,只要自己有想法,就該大聲喊出來。如果要周圍的人配合,就要讓對方無言以對,必須按照你說的去做。為此必須練就說『壞話的技術』。」侯孝賢(1947∼)「電影不是用講的,電影是講不通的,電影實際上是要去拍的。你一直拍、一直拍,你就會拍出電影來,而且越拍越好。」張藝謀(1950∼)「電影是一座橋樑,將不同民族和語言的人們聯繫在一起,大家在電影中找到相同的情感。」羅賓.威廉斯(1951∼2014)「不管人們告訴你什麼,言語和思想可以改變世界。」佩卓.阿莫多瓦(1951∼)「電影就像一扇夢幻之窗,我很確定,我從中看到的世界,比我生活的世界更有趣。」詹姆斯.卡麥隆(1954∼)「我覺得做的更好不是什麼錯誤,對電影工作來說更是如此。」柯恩兄弟(1954∼/1957∼)「謝謝大家讓我們像孩子一樣,可以在我們的角落玩沙堆」李安(1954∼)「電影就是我的生命,每部電影都幫助我了解自己。」艾米爾.庫斯杜力卡(1954∼)「每次一開始我都想拍喜劇,但總是不如我所願,最後都拍成了悲劇。」湯姆.漢克(1955∼)「如果在這世界上非有個職業不可,做個高身價的電影明星還不錯。」拉斯.馮.提爾(1956∼)「電影像是鞋子裡的石頭,石子雖然磨腳,卻可以使你的腳不麻木。」王家衛(1958∼)「電影世界只有一種語言,就是以心傳心。」提姆.波頓(1959∼)「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悲慘的自己。」盧.貝松(1959∼)「只要在我電影裡出現的,都是明星。」昆汀.塔倫蒂諾(1963∼)「手上沒錢,卻想要拍電影,是你最好的電影學校。」鞏俐(1965∼)「女主角可以找別人,但我一定是最好的!」蘇菲.瑪索(1966∼)「每演一部新片,我就好像接受一次心理治療,差別在於,別人做心理治療,要付錢給醫生,但是我做心理治療,卻是別人付錢給我。」
書名 / | 非懂不可的100位電影大咖! 不懂, 別說你愛看電影 |
---|---|
作者 / | 許汝紘 |
簡介 / | 非懂不可的100位電影大咖! 不懂, 別說你愛看電影:電影改變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也教會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百年電影史,百位電影人用鏡頭對話的舞台持續演出…… 多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767556 |
ISBN10 / | 9865767554 |
EAN / | 9789865767556 |
誠品26碼 / | 2681319134006 |
頁數 / | 43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6.5X21.5X3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因為精彩,所以經典
他們為發掘電影藝術之美而費盡摧枯拉朽之力,勇敢前行;
他們嘔心瀝血、奮不顧身,戰死在銀幕那長方形的虛幻沙場上;
他們仍舊蓄勢待發地在一段又一段的起跑線上蹬腳,等待槍聲響起……。
人類因為有了電影的發明,想像力與創造力才有了別於文字的呈現方式。在電影中我們的想像力無止境的隨處飛揚,電影既改變了人們窺探世界的模式,洞察了人性的光明面與黑暗面,也挑戰了人類理智的最後底線。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的地下咖啡館,成功進行了第一次的電影放映。120年後的今天,電影的發展已經一日千里,大大不同。但是翻翻電影的歷史,除了技術發展一再突破,不斷滿足人們的視覺享受之外,真正隱藏在電影五光十色,眼花撩亂的聲光音效之外的藝術靈魂,依舊堅堅實實的在許多傑出電影人的身上閃亮展現,他們有的是發明者,有的是導演、編劇,還有的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優秀演員。
在這本書裡,我們挑選了100位曾經用他們的智慧與努力,改變世界電影思維的偉大電影人,這裡有他們奇偉、有趣、混亂、壯烈的一生,我們或與他們每一個人相識,或又戀戀不捨的與他們的人生道別,但還有更多優秀的電影人,正在此時此刻,以他們各自的天賦,為我們創造並寫下新的電影歷史。
或許曾經有一個電影畫面深植你的腦海,讓你永生難忘;或許有一段情節深深扣緊了你的喉嚨,讓你無法喘息;或許有一個眼神讓你意亂情迷,至今依舊怦然心動,難以忘懷;抑或有一部電影讓你頭昏腦脹,到現在為止還理不清頭緒……。影像藝術的魅力就在你心臟猛然跳動的剎那,成為你想像力的豐富養分。
我們想像不到120年前一段「風吹過樹梢」的短片,徹底改寫了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當時,世界彷彿是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即將站在鏡子之前進行她的第一次梳妝。從清純淡掃到濃妝豔抹,電影的拍攝技巧,編劇的想像功力,演員演技的爐火純青,已經複雜到當時人類無法想像的地步。
當我們回溯這短短的一百二十年的電影歷史時,這本書將告訴你究竟是哪些人,因為這個19世紀末的科技發明,而耗盡了他們短暫而壯闊的一生,又是哪些人一棒接一棒的奮力奔跑,為發掘電影藝術之美而費盡摧枯拉朽之力,勇敢前行。這些人沒有一個中途早退,幾乎都嘔心瀝血、奮不顧身,戰死在銀幕那長方形的虛幻沙場上。現在正在接棒的電影人,仍舊蓄勢待發地在一段又一段的起跑線上蹬腳,等待著槍聲響起……。
華滋出版 總編輯
許汝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