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蜜蜂共舞: 安奎的蜜蜂手札 | 誠品線上

與蜜蜂共舞: 安奎的蜜蜂手札

作者 安奎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與蜜蜂共舞: 安奎的蜜蜂手札:★當你大啖蜂蜜時,對蜜蜂又了解多少呢?蜜蜂與人類的關係,約從西元六千年前便已建立──這從西班牙古老岩畫中的蜂群紀錄可得知。而臺灣養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當你大啖蜂蜜時,對蜜蜂又了解多少呢? 蜜蜂與人類的關係,約從西元六千年前便已建立──這從西班牙古老岩畫中的蜂群紀錄可得知。而臺灣養蜂事業最早的起源,推測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嘉義關子嶺地區,由大陸移民引進了養蜂技術。1962年,農復會更聘請了美國賴爾博士來臺,開授「養蜂學」課程,從此奠定臺灣的養蜂基礎。 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蟲,全身滿布各種細毛與特殊功能的毛,其身體構造皆與授粉息息相關。當蜂群採回花蜜,會以唾液加工後再醞釀,始形成我們品嘗的蜂蜜。身為蜂群主體的工蜂總是忙碌不已,採蜜、築巢、育幼、照顧蜂王等等,諸多工作統統包辦;體型最大的蜂王負責產卵,牠的費洛蒙可控制蜂群,只要有蜂王,蜂群就能井然有序;食量大的雄蜂不工作,只負責交配繁衍,因此繁殖期一過,通常會被蜂群趕出巢外……多麼有趣的蜜蜂知識! 本書為《與虎頭蜂共舞》作者的續作,帶領讀者深入地認識蜜蜂,從養蜂史到蜜蜂的構造、習性,並介紹作者參與國內外各種蜜蜂大小活動與盛會,輔以精彩照片與微電影欣賞,讓讀者從認識、了解蜜蜂,進而喜愛這些「大自然的瑰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安奎安奎 博士Dr. James k. An現任臺灣蜜蜂與蜂產品學會 榮譽顧問簡歷1944年生,河南杞縣人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所 學士、碩士中國文化大學農研所 國家博士教育部博士後研究公費留考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博士後研究Smithsonian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訪問學者Leicester University, UK 訪問學者國立臺灣大學昆蟲系 兼任教授國立臺灣博物館 聘任館長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系友會理事長著作1997安奎、何鎧光著《養蜂學》部編大學用書2004安奎、陳裕文、何鎧光著《養蜂學》再版2015安奎《與虎頭蜂共舞》2020安奎《與虎頭蜂共舞》再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蜂流韻事/長榮大學前校長暨名譽教授 陳錦生博士 推薦序 誰知匙中蜜,滴滴皆辛苦/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 金恆鑣博士 推薦序 臺灣養蜂產業的重要推手/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 吳文哲博士 推薦序 與蜜蜂深情共舞/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杜武俊博士 推薦序 一本精彩好書/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 陳裕文博士 推薦序 從珍貴史料看臺灣的養蜂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楊恩誠博士 自序 與蜜蜂共舞--安奎的蜜蜂手札 蜜蜂微電影欣賞 【PART 1 蜜蜂與養蜂】 1.1 臺灣1980 年以前的養蜂概況 1.2 臺灣省養蜂協會創立經過 1.3 全國蜂蜜品嘗展示會 1.4 臺灣蜂蜜評審的起源 1.5 蜜蜂與蜂產品特展 1.6 生活文化探源―蠶與蜂特展 1.7 穿蜂衣的故事 【PART 2 臺灣養蜂的珍貴文獻】 2.1 臺灣1934 年的蜜蜂專書《蜜語》 2.2 臺灣之養蜂問題 2.3 教皇庇護十二世在17 屆國際蜂會致詞 2.4 臺灣之養蜂業調查 2.5 蜜蜂病害與敵害之初步研究 2.6 臺灣蜂場經營之研究 2.7 馬雅皇蜂引進之觀察 2.8 二十世紀初期臺灣的養蜂事業 【PART 3 蜜蜂的祕密】 3.1 蜜蜂與煙的淵源 3.2 巧奪天工的蜂巢 3.3 有秩序的蜂群生活 3.4 掃描電顯下的蜜蜂 3.5 令人讚嘆的蜜蜂器官 3.6 工蜂的神奇分工 3.7 工蜂的舞蹈語言 3.8 蜜蜂的費洛蒙 3.9 黃雨事件之謎 3.10 神奇的蜂療 3.11 可怕的殺人蜂 【PART 4 國際養蜂交流】 4.1 澳洲亞特蘭大第26 屆國際蜂會 4.2 美國密西根州養蜂協會演講 4.3 兩岸蜜蜂交流溯源 4.4 泰國清邁第5屆亞洲蜂會 4.5 菲律賓拉古納第7屆亞洲蜂會 4.6 武漢第4屆兩岸蜂會 4.7 杭州第9屆亞洲蜂會 4.8 法國蒙彼利埃第41屆國際蜂會 4.9 首屆新疆黑蜂論壇 4.10 美國華府的世界蜜蜂日 【PART 5 蜜蜂與養蜂的資源】 5.1 國際養蜂重要團體 5.2 國際養蜂重要雜誌 5.3 國際養蜂重要書籍 附錄1 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2 《蜂衙小記》 附錄3 安奎教授的蜜蜂與養蜂報告 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與蜜蜂共舞: 安奎的蜜蜂手札
作者 / 安奎
簡介 / 與蜜蜂共舞: 安奎的蜜蜂手札:★當你大啖蜂蜜時,對蜜蜂又了解多少呢?蜜蜂與人類的關係,約從西元六千年前便已建立──這從西班牙古老岩畫中的蜂群紀錄可得知。而臺灣養蜂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9936859
ISBN10 / 9869936857
EAN / 9789869936859
誠品26碼 / 2681995832005
頁數 / 32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X23X1.7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523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1.投身蜜蜂研究超過半世紀的知名權威──安奎博士,繼《與虎頭蜂共舞》後,統整蜜蜂的介紹、養蜂相關歷史與文化,多面相了解蜜蜂的一本著作!
2.陳錦生、金恆鑣、吳文哲、杜武俊、陳裕文、楊恩誠,學者專家專序推薦!
3.透過作者自攝「微電影欣賞」短片,更近一步觀察蜜蜂!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與蜜蜂共舞--安奎的蜜蜂手札】
  1968 年在中興大學昆蟲系時,選修了「養蜂學」,開始對蜜蜂發生興趣。1971 年返回興大當助教,管理昆蟲系四箱教學用蜂群,累積了許多實際養蜂經驗。後來獲知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馮.弗里希博士(K. von Frisch),研究蜜蜂的舞蹈語言將近三十年,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更自我期許將蜜蜂研究訂為未來努力的目標。

  1980 年獲得博士學位後,考量研究蜜蜂過於專業,謀職不易,跨行進入博物館。在博物館工作期間,蒙指導教授何鎧光博士邀約,在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共同開授「養蜂學」課程,並協助蜜蜂研究工作。1997 年整理十餘年授課講義及相關研究報告,與何教授共同出版《養蜂學》一書,是臺灣第一本由國立編譯館主編的養蜂學大學用書。

  進博物館工作不久,為深入了解工作內容,希望去國外進修博物館學。1983 年通過教育部博士後研究公費留考,赴美進修一年。因對於早年設定研究蜜蜂的目標始終無法忘懷,所以學成返國回到工作崗位,盡力整合博物館資源,籌辦蜜蜂展覽、支援兩岸蜜蜂會議、參加國際養蜂會議等,促進臺灣養蜂事業發展。2000 年文建會公開甄選「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受到肯定錄取。20 餘年來,憑藉博物館平台,跨領域串聯產官學資源,啟動各界力量,致力提升養蜂產業的價值及水準。

  退休後受聘明新科技大學教授,2013 年經中國養蜂學會張复興理事長推薦,協助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養蜂企業,規劃「蜜蜂觀光工廠」專案,重新研讀蜜蜂與養蜂相關書籍。回顧「與蜜蜂共舞」五十多年,始終如一,樂此不疲。2015 年底將蒐集的資料、研究及經驗,彙整出版《與虎頭蜂共舞--安奎的虎頭蜂研究手札》一書。接著持續五年整理蜜蜂的相關資料,完成《與蜜蜂共舞--安奎的蜜蜂手札》。

  本書分五篇,第一篇:蜜蜂與養蜂。包括臺灣1980 年以前的養蜂概況、臺灣養蜂協會的創立經過、蜂蜜評審的起源、蜜蜂與蜂產品特展、穿蜂衣的故事等。第二篇:臺灣養蜂的珍貴文獻。包括臺灣1934 年的蜜蜂專書《蜜語》、教皇庇護十二世在17 屆國際蜂會致詞、馬雅皇蜂引進之觀察、二十世紀初期臺灣的養蜂事業等。第三篇:蜜蜂的祕密。包括蜜蜂與煙的淵源、巧奪天工的蜂巢、掃描電顯下的蜜蜂、工蜂的神奇分工、工蜂的舞蹈語言、黃雨事件之謎、神奇的蜂療、可怕的殺人蜂等。第四篇:國際養蜂交流。包括澳洲亞特蘭大第26屆國際蜂會、泰國清邁第5 屆亞洲蜂會、武漢第4 屆海峽兩岸蜂會、法國蒙彼利埃第41 屆國際蜂會、首屆新疆黑蜂論壇、美國華府的世界蜜蜂日等。第五篇:蜜蜂與養蜂的資源。包括國際養蜂重要團體、國際養蜂重要雜誌、國際養蜂重要書籍。附錄中有:1. 主要參考資料、2. 郝懿行的《蜂衙小記》、3. 安奎教授的蜜蜂與養蜂報告。書中收錄照片及圖片327 張,含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17 張,以及自行錄製的微電影9 片。

  臺灣養蜂事業發展多年,政府主管機關協助輔導,學者專家努力奉獻,在本書各篇章中,略可一窺梗概。期盼未來有更多專家學者,投入蜜蜂研究,共同為臺灣的養蜂事業發展繼續努力。本書經再三校對,或仍有謬誤之處,企盼國內外學者專家不吝指教。
                                        安 奎 謹誌 2020.8.2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蜂流韻事】
  人類在什麼時候開始會養蜜蜂,大概很難確知。基督教的舊約聖經提到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迦南地是「流奶與蜜之地」,人們一直以為這個蜜,指的是由棗子和無花果製成的蜜,多數人認為那裡的蜜應該都是天然的野蜜;新約聖經提到施洗約翰在曠野中吃蝗蟲與蜜,應該也是野蜜。今年二月,有機會到埃及旅遊,其中最引我注意一種常見的昆蟲便是蜜蜂。壁畫上見到描繪人們採蜜和養蜂活動,古埃及莎草紙上也記錄了蜂蜜療傷和治病之事。在法老王的陵墓中,曾發現一罐三千多年的蜂蜜,至今未變質,說明當時已知道蜂蜜的好處。據國外媒體報導,考古學家們在以色列北部地區,發現約30 個具有3,000年歷史的蜂箱,這些蜂箱由稻草和黏土製成,每個均可容納數百個蜂房。這項新發現表明,以色列早在3,000 年前,就擁有較成熟的養蜂產業。而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人已懂得將蜂箱自尼羅河船上游隨波逐流,讓蜜蜂沿著河岸採蜜,因此確知,人類養蜂至少在四千年或更早就很普遍了。

  臺灣近代養蜂始自日據時代,但一直沒有系統性的研究。好友安奎教授在中興大學昆蟲系就讀時,就鍾情於養蜂研究,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亦投入養蜂的實務和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曾在臺大開授「養蜂學」,並與何鎧光教授合著《養蜂學》一書,是第一本國內有關養蜂的大學用書。安教授利用公餘之暇蒐集各種相關資料,不論報章、雜誌、古籍、國內外相關會議、相關活動、相片及影片等,整理成本書,給愛好養蜂的人士和普羅大眾參考,是一本「非教科書」類的科普書,也是了解臺灣養蜂史的寶貴資料。

  本書內容包含歷史、典故、理論、實務、甚至養蜂觀光工廠,可說是一本有關蜜蜂的百科全書,介於學術與通俗之間,讀來趣味橫生,不只風趣,也是「蜂趣」。尤其書末附上豐富的圖片和微電影,更增加其可讀性。

  筆者剛自埃及旅遊回來,正驚嘆埃及文明在四千年前即有養蜂技術,且有文字記載。四千年後的臺灣,正好有安教授這本新書問世,也算為臺灣的養蜂事業留下可貴的紀錄。這本《與蜜蜂共舞》,與安教授前一本著作《與虎頭蜂共舞》相互輝映。安教授身為當代風流人士,文筆流暢,言之有物,談的都是與蜂有關的蜂言蜂語,我很高興在此邀請大家一起來拜讀他的「蜂流韻事」。

                            長榮大學前校長暨名譽教授 陳錦生博士 2020.3.25

試閱文字

內文 : 【1.7 穿蜂衣的故事】
  西方國家的蜂農在蜜蜂相關的節慶時,喜歡「蜂鬍子」表演。利用蜂群離巢後,向上方爬行並聚集的習性,將數百隻蜜蜂從巢脾傾倒向表演者的胸部,蜜蜂沿著表演者的脖子向上爬,爬到下額處聚集成串,一串串的下垂蜜蜂就像關公的鬍子一樣,這種表演大人小孩都愛看。英國曾經有一位17歲小女孩威爾森(N. O. Wilson)為了籌措旅費到非洲當志工,鼓起勇氣表演蜂鬍子七分鐘募集費用,最終募到3,900英鎊,達成到非洲當志工的願望。

[1.7.1 古早的穿蜂衣表演]
  2019年初赴泰國清邁度假時,拜訪泰北臺商同鄉聯誼會程日德會長,正巧看到一張他在1978年「穿蜂衣」表演的照片(圖1.7-1)。這是蒐集到最早的穿蜂衣照片。他沿用古老祖傳方法表演,先請他大哥協助將蜂蜜塗布滿身,再將數百隻蜜蜂從巢脾傾倒至身上,蜜蜂為吸食蜂蜜慢慢在他身上爬開布滿,就像穿了一件用蜜蜂做的衣裳,看來甚為驚人。當年還沒有將蜂王關到「幽王籠」綁到身上,快速聚集蜜蜂的表演方法,表演時間比較長,需要極大勇氣。

  穿蜂衣表演也稱「蜂人秀」,臺灣穿蜂衣表演何時開始,沒有文獻可考。近年來,穿蜂衣表演愈來愈流行,觀眾也樂此不疲。穿蜂衣表演需足夠勇氣和耐力,不是一般人能勝任。

[1.7.2 現代的穿蜂衣表演]

  穿蜂衣表演的前兩三天,將表演用的蜂群搬運到演出現場,讓蜜蜂適應新的環境。臺灣飼養的蜜蜂是性格較溫馴的西方蜜蜂,多以單箱飼養,每箱約有十個巢脾,滿滿一箱約有三萬五千隻蜜蜂。表演用的蜜蜂數目略少,每箱約有三萬隻左右。此外還要事先準備必須工具,包括蜂刷、噴煙器、噴水器,以及運送蜜蜂用的空箱等。

  表演者在演出前一晚要睡眠充足,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況,如果臨時感冒或咳嗽,表演者的體味及咳嗽的震動會刺激蜜蜂,最好避免演出。表演前一天,必須先除去表演用蜂群的蜂王,或是用幽王籠把蜂王關起來,放回蜂箱。蜂群要餵飼足夠糖水,讓蜜蜂都吃飽,減少螫人機率。表演當天要洗澡,清除身上異味,也不能使用香水或髮油等有味道的用品。事前準備充分,表演時比較不容易出差錯。

[1.7.3 表演的步驟]

  表演穿蜂衣當天的前一兩個小時,先用稀釋成35%蜂蜜水噴灑蜂群,使蜂群穩定。表演的日子最好選擇晴朗的天氣,事先選定兩三位有養蜂經驗的朋友當助手。表演前將幾個幽王籠綁上尼龍繩(圖1.7-2),繫在表演者的頸部、胸部、腰部及大腿部,腿部的幽王籠最好能夠固定在褲子上。男性表演者袒胸裸背,上臺後站定位置,耳朵塞入耳塞(圖1.7-3),褲管、腰帶都要繫好,不能留任何縫隙,以免蜜蜂爬入。準備完成,即可開始。


【3.4 掃描電顯下的蜜蜂】
  美國昆蟲學家斯諾格思(Snodgrass, 1956)研究蜜蜂30餘年,出版《蜜蜂解剖學》(Anatomy of the Honey Bee)專書,從解剖學的角度,詳細說明蜜蜂身體各部分的構造,是蜜蜂解剖學的經典著作。戴德(Date, 1962)深入研究蜜蜂身體結構,並以工筆繪出蜜蜂身體各部位,出版了《蜜蜂解剖學及解剖》(Anatomy and Dissection of the Honeybee)。埃里克森等(Erickson et al. , 1986)等人,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蜜蜂軀體,出版了《蜜蜂圖說》(Atlas of the Honeybee),讓蜜蜂身體上各部分的細微結構完全曝光。這三本關於蜜蜂的重要著作,奠定了蜜蜂學的基礎研究。

  蜜蜂體表由數百片幾丁質(chitin)的骨片合成,形成外骨骼(exoskeleton),主要功能在保護身體內部器官。蜜蜂體表大部分覆蓋著一叢叢各種樣式的細毛(圖3.4-1),它有感覺作用,以及隔熱、防水、減少水分蒸散的功能。分叉細毛的另一個功能,是便於採集最大量的花粉,不同部位的細毛,都有不同的特殊功能。

  外骨骼可保護內臟外、提供內部肌肉附著、強化肌肉與外骨骼的結合,並使蜜蜂身體各部分能不受約束自由活動。蜜蜂身體可分為頭部、胸部及腹部(圖3.4-2),各部分有許多體節,各節之間由柔軟的節間膜相連。蜜蜂身體各部分,詳細說明如下:

[3.4.1 頭部]
  蜂王、工蜂及雄蜂的頭部形狀各不相同(圖3.4-3)。蜂王的頭部呈心臟形,工蜂略呈三角形,雄蜂則近似圓形(圖3.4-4)。

1.單眼及複眼
  蜜蜂頭部的眼睛由三個單眼(ocelli)及兩個複眼(compound eyes)構成,工蜂及蜂王的單眼在頭部頂端,排列成倒三角形。單眼構造簡單,只是一片厚透鏡(lens),透鏡是由外骨骼增厚形成,透鏡下方連接視網膜細胞。單眼的功能可檢測光的強度,接受模糊的影像,與定向飛行有關。雄蜂的單眼在頭部前方,與蜂王及工蜂單眼的位置有別。

  蜂王及工蜂的複眼在頭部兩側,中間不相連接。雄蜂的複眼很大,呈兩個半球型,中央連接。工蜂的一個複眼由約6,900個六角形小眼(facets)組成。每個小眼能獨立感應光波,可感知偏振光、圖案、色覺及頭部轉向反應,許多小眼感應的圖像,聚合起來就能辨識具體形象。複眼的每個小眼下方有9個網膜細胞(retinal cells),1個在中央,8個在四周,可感應不同光線及分辨顏色(圖3.4-5)。中央神經系統將所有小眼傳送的訊息,組合成一個整體的鑲嵌圖像。

  小眼與小眼之間有1˚左右的弧度彎曲,整個複眼形成弧面,因此蜜蜂能夠測知在三度空間中移動的物體。小眼與小眼的交界處生有感覺毛(圖3.4-6),能感覺氣流、測量氣流方向,以及飛翔時的風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