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的中觀思想及菩薩行: 航向真理與自由的生命藍海
作者 | 謝呂賢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大智度論的中觀思想及菩薩行: 航向真理與自由的生命藍海:斬斷三千煩惱絲,不是不問世事,而是智慧的處世為什麼孩子不能乖乖聽我的話?為什麼老闆只論結果不問我做了多少努 |
作者 | 謝呂賢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大智度論的中觀思想及菩薩行: 航向真理與自由的生命藍海:斬斷三千煩惱絲,不是不問世事,而是智慧的處世為什麼孩子不能乖乖聽我的話?為什麼老闆只論結果不問我做了多少努 |
內容簡介 斬斷三千煩惱絲,不是不問世事,而是智慧的處世為什麼孩子不能乖乖聽我的話?為什麼老闆只論結果不問我做了多少努力?為什麼這一生刻苦耐勞成就卻不如人?千種問題、萬種煩惱,我們的心就這樣一絲一縷的被綑綁,無處吶喊、無所化解。其實,你的心都知道,很多的煩惱都是庸人自擾,我們矛盾的以苦為樂,因此而受盡辛勞,以為世間再無美好。現在,停止煩惱,藉由作者的旁徵博引,為你釋義經典,帶領我們將煩惱的苦海,變成智慧的藍海!●本書以印度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中觀學派的創建者──龍樹菩薩的巨作《大智度論》為主幹,徵引各式經典,為你探詢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讀懂真理與自由,輕鬆面對生活中的各個面向。●理想與現實、有意與無意、善惡悲喜……活於現世,我們都在兩難徬徨,透過1800年的人類重要哲學經典《大智度論》,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融會理智與情感,平衡生命之重,重新掌握自己的心。●「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只要你願意改變、願意提升自我,《大智度論》內含的深刻智慧及廣大執行力,將教會你如何以慈悲、智慧,解脫煩惱,點亮人生。作者自幼研讀佛法,將無盡的哲理珍寶收藏於本書中,任由我們取用,只要你願意,就能倘佯在無罣無礙的生命藍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謝呂賢生於1976年,新竹縣新埔鎮人,新竹中學畢業,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士及碩士,畢業後在我國駐非洲查德技術團服務2年,協助當地人從事農田水利稻田開墾工作,回國後目前服務於水利工程機關。從小是佛教徒,愛樂佛法味,希望世界可以更美好。
產品目錄 【序】隨喜無邊功德藏第一章 鑑往知來史如鏡印度佛教發展略說中期佛教之行解初期大乘之於四悉檀中國與大乘佛教的深厚因緣早期般若經的漢譯與弘傳平等自由的佛教第二章 隨順趣入般若行照見五蘊皆空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無苦集滅道般若智慧當下即是金剛經與「緣起性空」把心放哪裡?於空無諍,滅諸戲論不二門以般若智慧紓解壓力大明咒第三章 如來護念無量光看見佛陀定慧等至萬德一心隨喜功德釋迦牟尼佛本生見佛的小女孩憶念佛法僧從涅槃、懺悔及迴向討論改變命運最好又最快的改運方法念佛有感二三事三根普被,利鈍兼收未來佛在哪裡?念佛念淨土土如影像感應隨時現第四章 福德智慧皆具足空缽對瓔珞從福德門到智慧門六度之首──布施戒若琉璃,內外明潔海闊天空諸行無常,精勤得渡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般若智慧,光流十方富有與貧窮團體與成長佛教的時空觀因陀羅網人類的起源神通與人類的殊勝短篇集菩薩眼中的阿羅漢──兼論菩薩發心【後記】擇法──妙而可用者取
書名 / | 大智度論的中觀思想及菩薩行: 航向真理與自由的生命藍海 |
---|---|
作者 / | 謝呂賢 |
簡介 / | 大智度論的中觀思想及菩薩行: 航向真理與自由的生命藍海:斬斷三千煩惱絲,不是不問世事,而是智慧的處世為什麼孩子不能乖乖聽我的話?為什麼老闆只論結果不問我做了多少努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568852 |
ISBN10 / | 9869568858 |
EAN / | 9789869568852 |
誠品26碼 / | 2681569139004 |
頁數 / | 27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隨喜無邊功德藏
儒家以成為君子為理想,佛教徒則以菩薩行誼自勉,菩薩不僅是我們禮拜祈求的對象,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大乘經論總是勸導佛弟子,要發大心、行菩薩道,以利益眾生。菩薩有各種深廣的面向,像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地藏菩薩的大願、普賢菩薩的大行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概略而言,菩薩是理智與情感的圓滿融合。以四大菩薩的聖德來說,大悲大願是情感的,而大行大智是理智的。從菩薩的語義來說也是如此,菩薩是古印度梵語中「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也就是理智(覺悟)與情感(有情)的平衡。
在佛教中,我們常聽到關於理智與情感平衡的辭句,像是「信智一如」、「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等,菩薩融合理智與情感有什麼好處呢?他發願在紅塵俗世中幫助眾生,這是情感的一面;但若只有情感而沒有理性的智慧,不但不能幫助眾生,反而會跟著一起沉淪。若有智慧,則能以適度的情感化導眾生;相對地,情感也能避免理智走向冷漠與固執。理智與情感的平衡,能讓菩薩走在慈悲、智慧與解脫的康莊大道上。
《大智度論》正是教導我們如何實踐菩薩行的良典。此論是由印度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龍樹菩薩,於西元二至三世紀撰寫而成的巨著,後由鳩摩羅什大師於西元405年翻譯成漢文。本論沒有被譯成藏文,梵文本後來也佚失,所以漢文本的《大智度論》,是世界上唯一流傳下來的古老原本,是為漢傳佛教保存人類重要哲學經典的光榮。
藏傳佛教將龍樹菩薩的其他著作分為「深觀」與「廣行」二大類,其一為饒富深刻智慧的觀察,如《中論》、《十二門論》等;其二則為廣大的執行力,如《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等。西藏所沒有的《大智度論》,洋洋灑灑一百卷、百餘萬字既深且廣,實則包含有智慧力與執行力,是佛教中的瑰寶。《大智度論》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好比其系統性思考與論述方式,促成了中國本土宗派天台宗的成立。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直接看《大智度論》的人少了,深藏在歷史的抽屜之中。所幸在近代已故印順導師的倡揚下,又逐漸有人開始注意到它。
《大智度論》主要闡揚論述般若經,也有提到跟菩薩行密切相關的念佛法門,因為菩薩正是以成佛為目標。般若與念佛,可從究竟的面向來說平等無差別,也可從初學的角度說其一偏向理智,另一個則偏向情感。本書主要引用《大智度論》來探詢般若中觀、念佛法門及六度菩薩行,除此以外,也引用其他的經論來討論菩薩道。這並不違反《大智度論》的思想精神,龍樹菩薩的特色博大精深、批判融合,本來就不侷限在一經一論之中。
《大智度論》義理深廣,當初翻譯的過程無暇顧及辭藻華美,但求盡力將義理翻譯正確。所以參與翻譯的僧叡法師希望我們「略其文而挹其玄」,能夠忽略文字的表象而直取深奧義。確實,比起鳩摩羅什大師的其他翻譯,例如《妙法蓮華經》,《大智度論》的文字稍顯粗澀,但讀來依然歡喜踴躍,因為真理自然震撼人心。希望本書能夠引起讀者進一步的興趣,能夠有機會閱讀《大智度論》原典,親自去發現其中的功德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