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 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 1986-1997 | 誠品線上

風動: 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 1986-1997

作者 鄭雯仙/ 編
出版社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風動: 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 1986-1997:1986年,台南開啟了美術史的另一頁篇章,南台灣新風格畫會在一群藝術家的組織下成立。作為藝術家的聚會展覽,成員間並不規範彼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1986年,台南開啟了美術史的另一頁篇章,南台灣新風格畫會在一群藝術家的組織下成立。作為藝術家的聚會展覽,成員間並不規範彼此的風格一致,對此,史論家容或有不同的詮釋。長久以來,論者為建立台灣南部的特殊性,多以區隔於主流、激進的北部,來描述此種所謂溫和、詩意、浪漫的南台灣情調。然而,這種南北對照、邊緣對立於主流的二元框架,在拉出時間的距離後,能否依然適用於南方?在經年的傳頌下,畫會風格的歷史內涵,如同小說家劉以鬯的名句「彷彿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成為朦朧美感下的一抹背影。 為了更準確地定位南台灣新風格畫會,本書歷經了長期的多次訪談,第一手史料蒐集整理,並邀請三位優秀的學者重新探討其內涵。王品驊從1980年代抽象藝術的脈絡切入,探討葛林伯格的前衛觀,如何被1990年代藝評家倪再沁的詮釋簡化詮釋,也試圖還原這批藝術家創作的社會聯繫。相較於早期現代畫家的貢獻,許遠達以夾議夾敘的方式,引用當年的重要評述,再次確認畫會當時被肯認的本土主義座標。李書旆則借用德勒茲的概念「摺子」,細膩爬梳台南藝術重要事件的相關脈絡,來定位南台灣新風格這個帶有啟蒙意味、卻無現代主義包袱的畫會。(摘錄自蔣伯欣/序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鄭雯仙/主編 (文字工作者)佐佐目藝文工作室、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AOFA.TW)員工。原本主修美術工藝設計,研究所轉而攻讀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目前以投入藝文相關活動、書寫為志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蔣伯欣鄭雯仙評論地域性思考與想像的詩學南台灣新風格畫會的純粹性實踐|王品驊展現身體裡的南台灣「南台灣新風格畫會」的形成與發展|許遠達啟蒙者的回聲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1986-1997)|李書旆觀點壹玖捌陸新藝術從看不懂起以南台灣新風格為名南方觀點,存在的畫會文件脈絡1986南台灣新藝術.風格展南台灣.新藝術風格86”分組展1987南台灣新藝術.風格展1988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1989修禊展(修褉展I)1990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1992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南台灣新風格'93修禊展(修禊展II)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1997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索引訪談黃宏德顏頂生林鴻文方偉文林煌迪王邦榮黃金福謝宏明陳永源年表南台灣新風格展覽相關紀事年表(1980-2000)附錄南台灣新風格歷年相關展覽概況一覽表(1986-1997年)南台灣新風格展覽參展成員簡歷(1997年以前)一覽表、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歷年參展名單暨場次統計一覽表(1986-1997年)南台灣新風格展覽相關評論及重要報導整理)受訪者簡介訪談人簡介

商品規格

書名 / 風動: 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 1986-1997
作者 / 鄭雯仙 編
簡介 / 風動: 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 1986-1997:1986年,台南開啟了美術史的另一頁篇章,南台灣新風格畫會在一群藝術家的組織下成立。作為藝術家的聚會展覽,成員間並不規範彼
出版社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859715
ISBN10 / 9868859719
EAN / 9789868859715
誠品26碼 / 2681667252001
頁數 / 3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為了更準確地定位南台灣新風格畫會,本書歷經了長期的多次訪談,第一手史料蒐集整理,並邀請三位優秀的學者重新探討其內涵。王品驊從1980年代抽象藝術的脈絡切入,探討葛林伯格的前衛觀,如何被1990年代藝評家倪再沁的詮釋簡化詮釋,也試圖還原這批藝術家創作的社會聯繫。

試閱文字

導讀 : 《風動: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紀錄1986-1997》
(以下簡稱「風動」)是佐佐目藝文工作室(以下簡稱「本工作室」),探索台南藝術現象所獨立出版的第二本專書,內容立基於本工作室2016年的「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研究計畫(通過國藝會補助),再新增分別由王品驊[王曼萍]、李書旆、許遠達等三位學者特撰的藝評三篇。研究調查成果和出版分享,本身就是一個難以言明的奇妙旅程。這個故事必須回到2012年第一本專書《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的田調經驗說起;該書由一羣剛從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的畢業生邀集在校同所的學弟妹,共同針對台南替代空間運生歷程面貌所進行的爬梳;其實當時參與的同儕之間沒有任何人有出版書籍的背景,憑藉的只是對於該主題的好奇,對於民族誌方法實踐的可能,一種單純的想像與熱誠。於是,從分配章節、訪談對象到書寫、編輯設計等,直至終於可以付梓出版的過程中,相信每位參與者應該皆有其個人不同的心得和收穫。之於我而言,則是對於當時訪查中,以及日後其他研究計畫訪談時刻,一再被受訪者提及的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或南台灣新風格畫會帶給他們的影響,烙下深刻的印象,到底在 1980年代台南地方的文化中心所屬的展示空間,出現了什麼刺點,可以眾聲喧嘩、議論紛紛,是什麼樣作品的張力,能帶給觀者再三回味的感受與記憶,甚至對藝術的視野有啟發的力量。對該展覽的重重疑問,在在觸發了我追索的興趣,然而經初步蒐尋後,並無聽聞以外的更多資料及完整讀本可供理解,反更突顯了台南當代藝術發展史料庫建構的迫切性,便是之後「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研究計畫的起因。也順勢描繪出本工作室檔案資料庫建立的藍圖,同時對台南當代藝術研究基礎史料匱乏的現況,真正做出一點有效的對應方案,《風動》遂得以被推出作為認識台南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檔案記錄。藝術史的建構有時更像是一種偵探般的演示,歷時十餘年,10場展覽,現存層層疊疊的文件、信函、文宣、照片、剪報,乃至於小小的一張字條、紙片等,皆是無法疏漏的第一手資料,需通過不厭其煩來來回回的交叉比對、檢視,才能有益於檔案解密的進行。《風動》的篇章安排自是解密工程的一環,主要在於清晰呈現展覽生產過程的前景後台,但又不必然需有閱讀的前後次序,此乃特為留給讀者探密的趣味,在堆砌的文件檔案中,藉由各種觀看的線索,發掘除了受到西方藝術洗禮的產物外,屬於這個土地孕育所滋長的藝術面貌、內涵;召喚出如當年創會成員自我啟蒙的精神。
《風動》作為歷史藝術事件不同角度的梳理與探討,希望傳達出比上述更多層面的意涵。(鄭雯仙|主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