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歷史的人: 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
作者 | 盧建榮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沒有歷史的人: 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力抗唐帝國軍隊的河北人,被消音達千年之久,成了「沒有歷史的人」。面對帝國百年來的文攻武嚇,河北人是怎麼挺過來的?◆安史之亂後 |
作者 | 盧建榮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沒有歷史的人: 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力抗唐帝國軍隊的河北人,被消音達千年之久,成了「沒有歷史的人」。面對帝國百年來的文攻武嚇,河北人是怎麼挺過來的?◆安史之亂後 |
內容簡介 力抗唐帝國軍隊的河北人,被消音達千年之久, 成了「沒有歷史的人」。 面對帝國百年來的文攻武嚇,河北人是怎麼挺過來的? ◆安史之亂後,分裂的帝國江山 唐朝安祿山領軍譁變,殺向洛陽和長安、皇帝出逃。從此,帝國軍與安祿山軍周旋了八年。安祿山死後,安軍換了三位頭領,仍與唐軍互打不已。但雙方攻守易勢,安軍主力從河南退守河北,忙了八年只獲得帝國十餘道行政區中的河北道。而唐軍也制服不了安軍,形成僵局。最後唐方主動罷兵,並撤離河北,河北從此成為安祿山死後餘生部眾的勢力範圍。同時,八年戰爭期間,有兩塊唐土也落到安軍部眾之手:一塊是今日的山東省,另一塊是今日河南省西南部的蔡州一帶,當時稱作「淮西地」。於是乎,內戰後的帝國,有三處地方管治不了。特別是河北這一塊,成為亂後七位皇帝的夢魘所在,亟思光復。 ◆河北自治體制的「河朔故事」 此後的唐廷與河北三鎮,就處在一種關係不穩又曖昧的狀態。唐廷視河北為失地,而河北諸強人們則以河北主人自任,將這塊地盤視為八年內戰的戰利品,府主可以傳之子孫,唐廷只能被迫保證河朔子孫世襲帥職的特權。這無疑是河北自治體制,用當時的術語叫「河朔故事」,成了政治文化慣例。「河朔故事」下的自治體制,除了指河北人自行選帥之外,還意味著自行募兵、賦稅,以及命官之權,獨立於唐廷之外,唐廷不得干預。 ◆醜化河北人的「帝國文化工程師」 唐中晚期的河北人,在政治上採取抵抗唐廷的立場,而橫遭兩京士大夫的醜化,甚至污名化,讓忠於帝國的人對反抗者心生反感,而煽起一股以軍事解決反抗者的鷹派風潮。再加上寫史的權力操縱在唐代兩京士大夫及其後代心儀者手中,於是兩京士大夫對河北人的歧視意見被後代史家當事實看待,因而被消音長達一千二百年之久。本書稱這批粉飾、醜化又試圖馴化河北人的志工隊伍為「帝國文化工程師」。這些文化菁英旨在形塑河北人作為異族的集體形象,並在有裂縫的社會中製造內部敵人,然後在應付失據後又不負責任地一哄而散,如韓愈、元稹、劉禹錫、杜牧,以及權德輿等人。 作者以新文化史的素養,以出土的石碑史料為依據,講述唐河攻守雙方拉鋸的過程,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場軍事與文化衝突。在帝國百年的文攻武嚇下,仍無法瓦解河北人抵抗帝國的意志,並重現這段消失千年的歷史。故事就從雙方傷亡最慘烈的七八三年「薊城戰雲布、萬戶釘棺聲」拉開序幕……
作者介紹 盧建榮盧建榮 現任《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也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作者是台灣僅見全方位思維的史家,古今中外史蹟皆其獵場,長年提倡「敘述史學」與「新文化史」,將多項獨到研究成果,改寫成平易故事版本與讀者分享。1990年代起,大量引介西方新文化史學巨作(麥田出版叢書),膾炙人口,引領兩岸年輕世代開創史學新風。 盧氏早期敘述史著作《曹操》出版於1980年;《入侵台灣》獲2000年「中央日報」十大本土創作獎;2003年《分裂的國族認同》獲書評家晏山農許為台灣史界勇於挑戰當權第一人;《咆哮彭城:淮上軍民抗爭史》2014年獲北京權威書評專欄4顆星獎。 其他重要著作:《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2004)、《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2006)、《聚斂的迷思: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出現與文化政治》(2009)、《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2010)、《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志業:唐宋新聞傳播史》(2013)、《唐宋私人生活史》(2014)等。
產品目錄 典範的轉移(臺灣繁體增訂版序) 向星期天史家致敬(繁體中文版序) 為廣大歷史癖者解饞(簡體中文增訂版序) 序曲 第一部 自決 —、薊城戰雲布 萬戶釘棺聲 二、虎踞於河朔 長安計安出 三、幽鎮相傾日 瓜李成嫌時 四、河朔亂又起 宰臣全束手 五、鄉關路更遠 靈堂伏劍死 六、忠義滿京華 風雨故園情 七、大盜計竊國 河朔故事興 八、車馬喧山寺 良相佐君行 九、兩河戰士骨 春閨人夢裡 第二部 敵對 十、 闖關萬里行 幽人夜難眠 十一、冷月疏星照 寒光鐵衣濕 十二、文曲駐輦下 人物辨邪正 十三、七步干戈慘 疑心暗鬼生 十四、文昌筆萬鈞 平地風雲起 十五、長安為異客 河北入夢來 十六、河北為屏藩 君相俱開懷 十七、河北苦離亂 洛陽好成家 十八、禁垣君相汗 沙場將士血 第三部 納叛 十九、 將軍朝天闕 軍士肝腸斷 二十、 護主心悲涼 白髮憶離鄉 二十一、兄弟各異路 生死又情殊 二十二、見縫插針難 隆功崇德易 二十三、十年絕音訊 一朝脫險境 二十四、叔姪爭帥位 長安迎輸家 二十五、長安富貴居 故鄉虎口行 二十六、開門揖降者 不分河南北 第四部 招降 二十七、燕趙高門空 易鎮唐心堅 二十八、程家襲三代 歷劫無復憶 二十九、三鎮歪風熾 監站豈容貪 三十、 青女辭羅綺 俠氣世無匹 第五部 來歸 三十一、洛士群鼓譟 燕趙氣益雄 三十二、薊城洛下客 燕歌塞鴻飛 三十三、洛風拂朔野 不解幽燕情 尾聲 附表一 中唐諸帝年號暨中西紀年換算表 附表二 唐(廷)、河(北)關係大事年表 附表三 田弘正、田布父子蹤跡在全書分佈表 參考文獻與遺物
書名 / | 沒有歷史的人: 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 |
---|---|
作者 / | 盧建榮 |
簡介 / | 沒有歷史的人: 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力抗唐帝國軍隊的河北人,被消音達千年之久,成了「沒有歷史的人」。面對帝國百年來的文攻武嚇,河北人是怎麼挺過來的?◆安史之亂後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867979 |
ISBN10 / | 9869867979 |
EAN / | 9789869867979 |
誠品26碼 / | 2681880306000 |
頁數 / | 36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44g |
最佳賣點 : ◎本書原名《飛燕驚龍記: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歷史的人》,此為全新修訂版。
◎沈睡千年的河北人,他們在強權底下的生活、情感與鬥魂,在史家筆下一一甦醒呈現。
◎歷史循環不已,唐帝國的文化菁英為帝國粉飾,並且想方設法打壓河北人、使之消音,於今豈非相當雷同?
內文 : —、薊城戰雲布 萬戶釘棺聲
西元七八三年春天的薊城尚處在戰爭動員的狀態。這年沒有大風雪肆虐,但綿延一年又九個月的戰事隨著傷亡人數的激增,使得薊城人已將就地送走了兩個年節,不,應該說他們根本無心過年。城內喪家愈來愈多,薊城天空晴朗多時,卻壓不住喪家的哀號聲音。這時距離薊城城主朱滔宣佈獨立之建國,國號「冀」,已四個多月。薊城原是唐帝國盧龍鎮.幽州的首府,這時變成冀國首都。唐帝國第九任皇帝德宗李适獲知有人要從帝國獨立出去當然不是滋味。除了冀國之外,還有趙國、魏國、齊國,以及只有王號沒有國名的蔡州,都從原本帝國的藩鎮獨立成國,這五國結成聯合陣線正在對唐帝國大打獨立戰爭。
薊城到處是喪家,其中有一家姓宋,死者是國主朱滔的先鋒大將之一,叫宋儼。去年陰曆六月三十日魏州城外敵對雙方進行大兵團作戰,結果冀國打了大勝戰,擊敗二十幾萬眾的唐軍。宋儼死於是役,幾天之後宋儼及其好幾萬同袍的遺體被運回薊城。今年陰曆三月的某日,宋儼長子宋再興與三位弟弟伴著哭腫眼的母親公孫氏正在觀看造好的亡父墓誌石。這方誌石會在下個月伴隨宋儼遺體下葬。這時宋家屋宇內佈置簡樸的靈堂內本來有一些親友還在忙上忙下的,漸漸地,被宋再興一家人的話題所吸引,便放下手邊工作,擠到公孫氏、宋再興母子身邊去聽他們講話。
大夥圍定聽宋再興講話,有幾位後來者擠到人群中,才弄清楚發生何事。原來他在一邊念亡父的墓誌,一邊講解給母親聽。宋再興這時正講到前年的一場戰事,在此役中,宋儼立了功勞。墓誌中對於該戰的鋪敘,是說朱滔所率的盧龍鎮軍是奉帝國最高當局之命出征,討伐的是鄰鎮的成德軍。凡提到唐廷、朱滔以及宋儼等三處,分別以「恩命」、「元戎朱公」以及「我神將府君宋公」加以尊稱。講到宋儼的戰功,則說攻佔恆州和定州兩城,圍困深州城。七月出兵,到了十一月就大破成德軍。這一場戰爭的慘烈,誌文說:「十萬餘人積屍遍野」,在清理戰場後,則將敵我雙方死亡將士集體掩埋。
請恕我打斷宋家親友的這場談話:這樣的戰爭細節,在官方正史中不見記載,後代的我們幸賴此誌石的出土,才得窺西元七八一 年夏秋間這場戰爭是何等慘烈。
七八一年的戰爭,宋儼所屬的盧龍軍是在唐廷驅使下,配合其他各路軍,圍攻成德軍以致獲得勝利。但何以接下來七八二年的戰事盧龍軍會去聯合成德軍和魏博軍(總部在魏州)共抗唐廷的呢?這主要是原本親唐立場的盧龍和魏博兩軍發現成德軍亡後會立遭反噬,因而做了一百八十度的立場翻轉,與成德軍聯手共抗唐廷。不過這種軍鎮與唐廷之間利害的考慮,不在宋家考慮之列。 宋家請人代筆墓誌的觀點,是這麼說的,如下:
何期 國家負德(按:請讀者注意「國家」之前空一格以示尊敬),不與功勳,反禍燕師。
這是指控唐廷有功不賞不說,還要對盧龍鎮的「燕師」(按:誌作者對盧龍軍的自稱)有不利之舉。如何不利呢?唐廷的兩支王牌軍,即馬燧所率的朔方軍以及李懷光所率的隴右軍加上御林軍,都相繼投入戰場,也就是唐廷投入二十幾萬的增援部隊。 這次唐廷的軍事目標是魏州城。
宋再興喝了一口溫湯,環視一下眾人繼續講下去。唐師屯兵在魏州城外御河西側。宋再興注視誌石念下去說:
我幽州節度並以恆、冀兵馬,建中三年(782)三月,離深州,至魏(州),相去秦兵十里屯營。
宋再興頓了一下,解釋說馬燧的朔方軍和李懷光的隴右軍,誌文籠統稱作秦軍。宋再興接下去講對峙雙方如何接戰:
鞞鼓烈陣,弓矢相交,六月三十日破馬燧兵馬二十餘萬,積屍遍野,血流御河。
宋再興念到此處開始哽咽,同時也聽到乃母公孫氏啜泣的聲音。宋再興向大弟、二弟以眼神示意要他們扶母親下去休息。大弟、二弟照做了,然而公孫氏就是不依,宋再興只好作罷。再興往下念講的是宋儼如何英勇赴陣,最後慷慨捐軀,享年三十八歲云云。這時屋內親友忍不住放聲慟哭。筆者必須指出,朱滔為酬謝宋儼殉「國」,早已任命宋再興為長興縣的縣丞,這樣宋家爾後的生計算是保住了。
宋家的哭聲聲震四鄰,但四鄰亦報以哭聲。繼而從宋家街坊社區,到薊城全城,這時哭聲和著釘棺木的聲音,此起彼落。
七八三年薊城宋家因喪事的親友集會,既是在痛數唐帝國暴行,也是在訴說帝國的不德。這種家內親友聚會痛詆帝國的,不只宋家一家,而是彌漫在整個河北的軍人家庭之中。這種仇唐、恨唐的運動,是支撐河北三鎮在魏州城外與唐軍對壘、毫不動搖的背後力量。魏州戰場上的河北軍人,與後方的薊城、恆州(按:九世紀三○年代後改稱鎮州)城等是相繫在一起的。當然戰場焦點的魏州城內軍人、眷屬,就不只心連心,而且手聯手。他們目前墮入空前的緊張之中。
本書就以薊城內宋家辦喪事的情景,拉開故事的序幕。宋家誓死抵抗唐廷的動力,是不為當時兩京士大夫所瞭解的事物。河北軍人及其眷屬的抵抗運動,之所以昇華為地方自治的政治運動,迥非在兩京唱高調、與聞決策的士大夫所能想像的。
在唐廷與河北之間和戰的一百一十年(763-873)歷史中,西元七八三年這一次是雙方動員最多、傷亡最慘烈的一次,唐河之間的熾烈衝突前後加起來還有好幾次。大抵上,西元九世紀四○年代是雙方邁向和平共存的分水嶺。過了四○年代,河北問題是帝國優先處理問題的議程中,遭到剔除的一大專案。亦即,在這一百一十年中,前七十年是唐河攻守雙方拉鋸的過程,此後雙方關係進入彌縫時期,以迄西元九○七年唐亡為止。當然本書不會講那麼久,講到西元八七三年就暫告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