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文物收藏手記 | 誠品線上

黃埔軍校文物收藏手記

作者 李學鋒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黃埔軍校文物收藏手記:1、作者收藏的黃埔文物之多,種類之豐富,在黃埔文物藏界是數一數二的。有徽章、教材、證書、同學錄、文房、報刊書籍、佩劍等。2、作者作為一名軍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作者收藏的黃埔文物之多,種類之豐富,在黃埔文物藏界是數一數二的。有徽章、教材、證書、同學錄、文房、報刊書籍、佩劍等。◎作者作為一名軍人,對黃埔軍校的歷史甚為熟悉,由物到事,由事及人,從不同角度闡釋了黃埔軍校的歷史。◎全書配圖數百幅,是了解黃埔軍校歷史的重要參考讀物。在中國近現代,有一所軍校名揚海內外,被稱為中國將帥的搖籃,它就是黃埔軍校。作者收藏有數百種黃埔軍校文物,包括徽章、教材、證書、同學錄、文房、報刊書籍、佩劍等。本書通過對這些尚存於世的珍貴黃埔文物的深入解讀,由物到事,由事及人,重拾黃埔軍校歷史的點點滴滴。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黃埔軍校文物,從這些記錄印刻了陸軍軍官學校若干細節的藏品中,作者更抽絲剝繭,條條縷縷拼接還原出中國現代軍事史、政治史上湮滅於正史的傳奇精彩一面。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學鋒祖籍陝西,1956年生於北京。曾在湖北插隊四年。1976年入伍,1978年於軍中參加全國統考,1982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廣州軍區戰士報社副社長,大校軍銜。後轉業任過上市公司總經理。已退休。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引子:世將無黃埔開篇:以血灑紅花 一盆育黃埔- 一隻黃埔軍校「司母戊鼎」的世紀歸程桃之夭夭,爍爍其華(徽章篇)1-1 心頭,那第一抹曙色1-2 縮龍成寸是紀律1-3 金佛莊胸前佩著甚麼?1-4 教導團:「國軍」祖宗的官佐標誌1-5「中」字號之「銅桃子」1-6 高級班出了個黃公略1-7 何來「校長陳芝馨」1-8 同學會的來世今生1-9 臨界線上的蝶變1-10 堪嘆這一籃子「畢業證章」1-11 第六軍司令部證章1-12 寶鼎,雲麾,黃埔1-13 青天白日勳章1-14 國光勳章1-15 人民軍隊第一章傳道授業,主義是從(教材篇)2-1 打開迄今最早的教材2-2 藍皮的!正宗的!2-3 林林總總的軍事教育大觀2-4 當黃埔是個小小小小鳥的時候2-5 德式教育-德式師一紙平生,身許心同(證書篇)3-1 這代人名叫大浪淘沙3-2 為老黃埔送終3-3 南京正規「第一期」3-4 一位東北帥哥的人生軌跡3-5 小人物的全套「罪證」3-6 第五期步科「黃」字號登記證3-7 顧軍長的人生一刻3-8 被「擊斃」的將軍怎麼又現身台灣3-9「保安隊」之黃馬褂經歷3-10「教育總長」張治中3-11 美式裝備源源來也3-12 武漢分校一位「賣狗皮膏藥的」3-13 三分校歇菜之際的離職證明3-14 空白的委任令:「高材生」碰上了「老八路」3-15 一位鐵心反共的旅台黃埔將軍的心路3-16「汪黨代表哪裡去了」同學同道,毋忘吾校(同學錄篇)4-1 名將如雲共史冊4-2「副主任 謝」和一群顛沛同學4-3 前後三度「武漢分校」紀略4-4 巨無霸來了4-5 海峽風雲伴生的同學錄4-6 黃埔遺物挺過文革年月4-7 列為「極機密」的同學錄4-8 手抄本同學錄4-9「陸沉」之刻:最後的同學錄4-10 黃埔軍校第三期同學錄(附旅台三期通訊錄)武裝生涯,翰墨年華(文房篇)5-1 潮州分校的存世品5-2「黃金時代」終結紀念5-3 堪嘆那「武岡時期」5-4「宗南山」下「黃埔村」5-5 好像是校長手跡5-6 來上一齣「拉郎配」5-7 廣州分校的「UFO」5-8「親愛精誠」:說不清的黃埔精神5-9 當年的作業本和空白信箋5-10 八十年的輪迴-侵華日軍所寄以南京中央軍校為背景的明信片5-11 常凱申將軍的書法5-12 黃埔家書民眾先聲,奮鬥先鋒(報刊書籍篇)6-1 革命年代的《革命畫報》6-2 黃字號雜誌之王:《黃埔潮》6-3《黃埔日刊》知多少6-4「雙十節」-黃埔的國慶特刊6-5 幾張《黨軍日報》6-6《黃埔季刊》創刊了6-7 黃埔軍校也登廣告?6-8《軍人魂》亂彈6-9 給蔣總司令做個友情推介6-10 黃埔立校ABC6-11 徐向前會長講話6-12 幾個題外的「善本」革命者來,於斯為證(精品雜件篇)7-1 網上搜來一枚「關防」7-2 佈告:「為培養國軍初級幹部起見……」7-3 黃埔軍校是它下的一個蛋7-4「三分黃埔」的見證:南京軍官學校門匾7-5 委員長親贈照片7-6 一枚胸章說個事:補訓生亦即甲級生7-7 黃埔軍校原始軍帽與標識7-8 最早的師生,最後的合影7-9 陳明仁將軍的大衣7-10 前生叫作洛陽分校7-11 黃埔圖騰:校旗飄飄7-12 一面凝著黃埔血脈的、最後的軍旗7-13 為黃埔軍官造像7-14 銅壺煮三江7-15 黃埔軍校原始檔案尺許青鋒,魂繞夢縈(佩劍篇)8-1 十週年校慶的「橫空出世」8-2 畢業劍之「黃埔一期劍」(第九期佩劍)8-3 從這裡劃「平戰線」(第十期佩劍)8-4 抗日戰火中誕生的首屆黃埔生(十一期佩劍)8-5 見證蓬勃的武漢時代(十二期佩劍)8-6 八千里路雲和月(十三期佩劍)8-7 軍校進入成都時期(十四期佩劍)8-8 大後方竟有這樣一所齊整軍校(十五期佩劍)8-9 風光無限的典禮(十六期佩劍)8-10 黃埔到達顛峰時刻(十七期佩劍)8-11 戰爭,正在相持(十八期佩劍)8-12 見證勝利的應屆生(十九期佩劍)8-13 決戰年月與「炮走火了」(二十期佩劍)8-14 卜決命運的時候到啦(二十一期佩劍)8-15《陸軍服制條例》關於短劍的內容尾子:「雙鄧會」佳話之海峽暢想曲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黃埔軍校文物收藏手記
作者 / 李學鋒
簡介 / 黃埔軍校文物收藏手記:1、作者收藏的黃埔文物之多,種類之豐富,在黃埔文物藏界是數一數二的。有徽章、教材、證書、同學錄、文房、報刊書籍、佩劍等。2、作者作為一名軍人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466122
ISBN10 / 9888466127
EAN / 9789888466122
誠品26碼 / 2681525171000
頁數 / 304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6.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引子:世將無黃埔

  我生活的這座城市,叫做廣州。提起這兩個字,人們馬上聯想到的,是它那濃濃的商業氣息。南國的都市,開放的前沿,在這個以經濟論英雄的時代,這座城市也由此雄矗在國人的心目之中。於是太多的人逐漸並且已經形成了另外一個共同的認識缺位。他們已經看不見或者想不起這樣的事實:這是一座英雄之城。這裡是中國革命的真正策源地。而且,就在這裡,有過一座舉世聞名的-黃埔軍校。

  九十多年以前,災難深重的年代,廣州是滿目黑暗中的一柄耀眼火炬,那時就已然湧現過一股舉國注目的「南下」熱潮。「到黃埔去」,便是當年熱血青年的捨身報國之途,一個個由此注定彪炳青史的棟樑之材,跨進了那道標著奪人心魄之美的「陸軍軍官學校」字樣的大門。於是,中國就是從這裡開始改天換地,以至改朝換代。「這是革命的黃埔」!黃埔建軍,國民黨如此,共產黨亦然,國民黨靠五百黃埔學生起家平定天下,共產黨最早的建軍骨幹,也是大批的黃埔師生。黃埔軍校,自當是「中國」這個名義下的所有軍人們心中共同的聖殿。對於這所世界著名軍校,我們不能忘記,也絕對不應該忘記。於是,在這個似乎是善於忘卻的年代,一份重任便歷史性地落在了我的頭上。

  因為,我在廣州。
  因為,我曾經是一名陸軍軍官。
  我在收藏黃埔。我在守望著黃埔。當年黃埔今安在?早在1938 年它就已被日本鬼子的炸彈變成了廢墟。如今那裡只是一棟按圖復原的新的建築,除了些複製的器具和照片,可說一空如洗。真正的黃埔,是那些鳳毛麟角般尚存於世的當年遺物。這種已被冠以文物名稱的東西,只在博物館裡,或星散於極少數人的手中。其中的一個部分,就曰成體系地到了在下的手中。幾近二十年來,在華夏,在南國,有一個我在孜孜以求地尋覓黃埔。於我來說,這是一項人生的工程,它出於一種由衷的情愫。我也算得舉國的收藏愛好者中的一個,但我驀然回頭吃驚地發現,這號稱的八千萬大軍中,黃埔收藏作為專題幾乎無人涉獵,環顧海內外,稱得上「家」的更是一個也無。原因所在,首先是黃埔特別是早期黃埔能留到今天的東西太少太少,即便這方面最權威的北京軍博和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甚至包括擁有黃埔頂尖藏品的台北國軍歷史文物館,這類東西也是稀寥可數,於是就算有心者也難免面對這樣的境地:一個是藏品的體量遠遠不夠,再一個是手中完全沒有精品。這就決定了不成氣候。而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大多的人們自身的「道行」不夠。無心者特別是無識者無緣。對於黃埔,那可先得做到「一讀騷經一肅然」。秋瑾有詩: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我覺得,這就是浸淫在收藏中的我。但「收藏」二字又何能足以涵蓋全部。我搜求上下找到它們,又有多少個靜靜的夜晚,我在和它們默默對話。它們是真的歷史,它們也就會真的說話。我相信,它們最終會大聲地,對著所有的、認同「中國」這個字眼的中國人說話。

  其實我也是在以我的方式說話。我這就先要大聲告知大家:黃埔已與我們漸行漸遠。並且,黃埔正在加速退出當今歷史。在台灣,歷來秉稱黃埔純正血脈的那座軍校的面目已經全然模糊,曾經折騰的台獨分子在前些年提出「去中國化」以後,近乎瘋狂地鏟除著各種中國印記,還公然打出了更為具體的、也更具實質性的「去黃埔化」旋復登台的國民黨新生代那閃爍容顏令人難釋如此心懷:廟堂尚在神已走遠,黃埔遺脈氣若遊絲。於今台島之色再次生變,兩岸形勢陡然臨險。而在大陸,即便是當年最後的最年輕的黃埔學生們,也都已進入垂暮之年,如同被宣告「功能性滅絕」的珍貴物種,他們正無可挽回地融入歷史,曾經活躍於各地的「黃埔軍校同學會」,就要變成一個歷史名詞……

  世將無黃埔矣。
  此刻,在這個靜靜的冬夜,在開始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刻,面對眼前這些跟我說話的文物,我無語凝噎……
  然而黃埔終將要完成自己的涅槃,由此它將擁有一段完全的歷史。它也將由此定格,開始凝固,最終物化。它將永遠定格在歷史的長河裡,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最後地定格在不才如我的手掌中。
  那麼,如果,您知道黃埔,如果,您想知道黃埔,如果,您想真切地看看黃埔……
  請跟我來。
  謹以此書,獻給逝去的以及在世的黃埔師生,獻給我所在的這座黃埔的母親城,獻給隔絕著又連接著兩岸的台灣海峽。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