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生活四十年 (精編插圖本) | 誠品線上

舞台生活四十年 (精編插圖本)

作者 梅蘭芳/ 述; 許姬傳/ 記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舞台生活四十年 (精編插圖本):京劇大師梅蘭芳傾情回憶投身梨園四十載中國戲曲藝術家回憶錄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巨作舞台上,她是虞姬、貴妃、西施、嫦娥、黛玉,嫵媚流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京劇大師梅蘭芳傾情回憶投身梨園四十載中國戲曲藝術家回憶錄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巨作舞台上,她是虞姬、貴妃、西施、嫦娥、黛玉,嫵媚流轉,絕代芳華;舞台下,他是梅郎、梅老闆、梅博士、梅團長,儒雅俊朗,風度翩翩;生活中,他是戲劇家、書畫家、作家、舞蹈家,琴棋書畫,才情縱橫。《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回憶梨園生活的傳世之作,真實記錄了一代名伶成長、學藝、成名的經歷以及對戲劇表演不斷改革創新,創立 "梅派",終成京劇旦行一代宗師的歷程。從《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遊園驚夢》的舞台經典絕唱,到與譚鑫培、楊小樓、余叔岩、程硯秋、周信芳等梨園名家合作,四十年粉墨春秋宛如宏偉長卷,勾勒出清末民國以來中國京劇的發展和風雲變幻。讀一部梨園舊事,走近中國第一名伶;憶一段粉墨春秋,品味中華國粹之美。1、梅蘭芳親述回憶錄,是記錄梅蘭芳舞台生活和藝術造詣的最全面的第一手史料,也是中國戲曲藝術家的回憶錄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部著作。2、被譽為「中國戲劇史上一部重要的美學理論著作」,為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和近代戲曲史的研究,提供了比較豐富的資料。對於提高戲曲演員的藝術修養和指導創作實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3、配有70幅插圖,反映了梅蘭芳不同時期和塑造的不同舞台經典形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梅蘭芳(1894-1961)/述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祖籍江蘇泰州,1894年生於北京梨園世家。八歲學戲,十歲登台,在五十餘年的演藝生涯中,成為享有國際盛譽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位列""四大名旦""之首,創立""梅派""藝術;其表演曾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著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劇目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遊園驚夢》《天女散花》等。許姬傳(1900-1990)/記字聞武,號思潛,京劇史論家、梅派藝術研究專家、梅蘭芳先生的主要助手。1931年起與梅蘭芳合作,主要為梅擔負文墨事宜。1950年9月隨梅蘭芳第二次北上,於天津演出時,開始為梅記錄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考訂精詳,先後結集為三集陸續出版,影響頗大。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記編寫說明上編 梅蘭芳談演藝生涯第一章 遠東飯店的談話第二章 梅家舊事一 會見了秦家姑母二 祖母的回憶三 關於四喜班第三章 幼年學藝的過程一 開蒙老師吳菱仙二 開始了舞台生活三 楊三絕藝四 蹺工五 武工六 從路三寶學《醉酒》七 看戲第四章 一個歷史最悠久的科班一 富連成的前身-喜連成二 富連成三 葉春善的辦學精神第五章 多方面的學習一 請教過的幾位師友二 二本《虹霓關》三 《汾河灣》四 《樊江關》五 《兒女英雄傳》第六章 一個重要的關鍵一 第一次到了上海二 楊家堂會三 第一天的打泡戲四 《穆柯寨》五 《槍挑穆天王》六 關於上海戲館的種種七 離滬之前第七章 回北京搭班的經過一 鞭子巷三條二 搭班"翊文社"三 趕場四 與譚鑫培合演《四郎探母》五 "翊文社"的老夥伴第八章 第二次到上海一 《女起解》二 《五花洞》三 結束了上海的演出四 改搭雙慶社第九章 第三次到上海一 從上海到杭州二 演員病不得第十章 桐馨社-與楊小樓第一次合作一 楊小樓的師承二 《木蘭從軍》三 《春秋配》第十一章 春合社-與譚鑫培合作時期第十二章 我和余叔岩合作時期一 余叔岩的家世二 我和譚、余的交往三 善於學習,人皆可師四 繼承譚派的雄心大志五 與余叔岩初排《梅龍鎮》六 再排演《打漁殺家》第十三章 崇林社-與楊小樓第二次合作一 合組"崇林社"二 合演《回荊州》三 《金山寺》的雙劍四 荒誕的《六五花洞》五 合作中演出最多的《長阪坡》六 《長阪坡》中的高妙手法七 我最愛演的一場戲-《掩井》第十四章 承華社一 "承華社"當時使用的一個新型劇場二 "承華社"在真光劇場排演《西施》三 "承華社"在開明劇場下編 梅蘭芳談舞台藝術第十五章 最早的青衣新腔-《玉堂春》第十六章 梅派名劇《貴妃醉酒》、《宇宙鋒》一 《貴妃醉酒》二 《宇宙鋒》第十七章 刀馬旦經典-穆桂英一 演穆桂英的體會二 談譚鑫培的楊延昭三 合演的前輩們第十八章 從繪畫談到《天女散花》一 學畫二 繪畫和舞台藝術三 《天女散花》四 吉祥園初演《天女散花》五 武戲文唱,文戲武唱六 在上海重演《天女散花》第十九章 《霸王別姬》的編演一 第一次演出時的情況二 霸王的垓下之歌三 虞姬的舞劍四 我心目中的楊小樓第二十章 崑曲劇目一 崑曲和弋腔的梗概二 《思凡》三 《春香鬧學》四 《佳期拷紅》五 《遊園驚夢》六 重演《金山寺》《斷橋》第二十一章 編演新戲一 時裝新戲的初試《孽海波瀾》二 我怎樣排新戲三 《牢獄鴛鴦》四 時裝新戲-《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五 古裝戲的嘗試-《嫦娥奔月》六 初演紅樓戲-《黛玉葬花》七 另一位排紅樓戲的附:梅蘭芳藝術大事紀《舞台生活四十年》分集目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舞台生活四十年 (精編插圖本)
作者 / 梅蘭芳 述; 許姬傳 記
簡介 / 舞台生活四十年 (精編插圖本):京劇大師梅蘭芳傾情回憶投身梨園四十載中國戲曲藝術家回憶錄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巨作舞台上,她是虞姬、貴妃、西施、嫦娥、黛玉,嫵媚流轉,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369980
ISBN10 / 9888369989
EAN / 9789888369980
誠品26碼 / 2681517831004
頁數 / 560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4X16.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梅蘭芳先生在戲劇界的地位,震鑠中外,盡人皆知。本文歷述他四十年來的舞台生活,壯闊瑰麗,內容豐富,從這裡可以親切地看出這位大藝術家的生平,是中國劇藝史上最動人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章。
-《文匯報》1950 年10 月16 日,〈舞台生活四十年〉專欄節選
 《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回憶梨園生活的傳世之作,真實記錄了一代名伶成長、學藝、成名的經歷以及對戲劇表演不斷改革創新,創立"梅派",終成京劇旦行一代宗師的歷程。更兼談及譚鑫培、楊小樓、余叔岩、程硯秋、周信芳等眾多梨園名家,四十年粉墨春秋,宛如一幅宏偉長卷,勾勒出清末民國以來中國京劇的發展和風雲變幻。

 據梅蘭芳回憶,早在20 世紀40 年代,他便有將舞台生活整理成書面材料的計劃,因時事及演出原因,未能施行;1950 年代初,上海《文匯報》約請他撰寫回憶錄。梅蘭芳便與秘書許姬傳商定,以口述、對談的形式進行這項工作。在演出空隙,梅蘭芳有機會就談,由許姬傳執筆記錄,然後再核實、潤色、修改、定稿。《文匯報》於1950 年10 月16 日開始刊登,共連載190 期。後平明出版社將專欄內容集結成書《舞台生活四十年》,於1952 年、1954 年分別出版了第一集和第二集,成為紅極一時的暢銷書。第三集的寫作始於1958 年,後因"文化大革命"被擱置,於1981 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2016 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將梅蘭芳存世文獻首次結集,出版了《梅蘭芳全集》,由"梅派"嫡傳大師梅葆玖先生擔任名譽主編,是迄今研究梅蘭芳最完整、最全面的史料彙編。《舞台生活四十年》作為梅蘭芳最重要的著作,三集全本收入《全集》第四、第五卷。並在對照各版本、核實史料的基礎上,重新校勘、審定,堪為目前最權威之版本。《舞台生活四十年》三集全本共50 餘萬字,是中國戲曲藝術家的回憶錄中篇章最長、影響力最大的一部著作。由於史料豐富、時間跨度長、人物事件眾多、篇幅巨大,以往多分冊出版。且由於係口述而成,"想到就說,聽到就記"、"難免時間顛倒",一般讀者不易把捉重點。鑒於此,我們徵得中國戲劇出版社惠准,在充分尊重原著完整性基 上,章節略做調整刪減,使結構更精簡,以精編插圖本形式出版,以饗讀者。調整刪減補充情況,簡要說明如下:

●以闡述梅蘭芳的藝術歷程及藝術成就為主線,舉要刪繁,汲取精華,便於讀者了解一代名伶的生平及其經典舞台形象。
●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以編年體形式,記述梅家舊事、梅蘭芳學藝經過及登台演出、創作等情況;下編以專題形式,精選梅派、崑曲、新戲等經典劇目,介紹梅蘭芳藝術成就以及創立"梅派"的過程,供廣大戲迷、演藝人士鑒賞、借鏡、參考。
●精選梅蘭芳不同時期的和各類舞台形象的圖片,圖文輝映,全方位再現一代大師的絕代芳華。
●為使讀者更好地了解大師的生平和藝術成就,我們搜集相關史料,於書後附上"梅蘭芳演藝大事紀",以供參考。
●書最後分別附上《舞台生活四十年》各集目錄,完整展現三集本原貌;同時,精編本凡涉及調整原著結構的章節,均以"編者註"的形式,註明其在三集本中原屬章節。

 梅蘭芳在談到《舞台生活四十年》時,曾說:這部回憶錄,不但能總結我個人四十年來舞台生活的經驗,也會保留下近代戲曲發展的許多史實,是可以供今後戲曲工作者參考的。讓我們追隨大師的腳步,從塵封的梨園舊事中,走近中國第一名伶,透過梅派經典舞台形象,品味中華國粹之美。
 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一部個人回憶錄性質的書。最初寫作的動議,是遠在十幾年前,就有很多朋友向我提過的。那時我的工作重點還放在編劇和演出上,而且在藝術方面也還在摸索前進的階段,沒有時間做這件事。因此,就辜負了他們的好意。一九四二年的秋天,我從香港回到上海,大家又舊事重提,要我寫這部書。那時我覺得自己過去的經歷,已經有不少逐漸淡忘了;當年朝夕相共的一般內外行的老朋友,也都散居南北;一部分的材料,又時時有散失的可能;因此,使我感到這部書倒有編寫的必要了。姬傳是從一九三三年,我南遷以後,開始和我合作的。我們曾兩度企圖寫成此書,但是由於精神上一直不能安定,所以都只是起了個頭,就擱下來了。一九五?年的六月間,我同姬傳到了北京,住在遠東飯店。在一次偶然的閒談中,決定了我們以後寫作的計劃。預備採用細水長流的方法,我想到就說,他聽到就記,這樣,慢慢地累積起來,或者可以完成這個工作。
  我事畢回滬,小住一月,正預備到天津演出,《文匯報》的黃裳同志要我寫一個回憶舞台生活的長篇,在報上連載發表。我告訴他,我們本有這個計劃,不過要報上連載發表,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中央人民政府要我擔任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工作,我想此後任務繁重,我自己還要演出,恐怕不能有固定的寫作時間。再說我早期不曾寫過日記,後來零碎記了一些,也不成篇段,這幾十年來往事的回憶,全憑腦力追索,要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是很難做有系統的敘述的,等我稍稍清閒一點再動手吧。他聽了卻不以為然,他說:"你以後只有更忙,不會閒的。現在不趕著寫出來,將來一定更沒有機會了。"他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向他表示,讓我考慮一下,再作決定。
  我和幾位老朋友商量的結果,他們一致認為這部回憶錄,不但能總結我個人四十年來舞台生活的經驗,也會保留下近代戲曲發展的許多史實,是可以供今後戲曲工作者的參考的。他們都鼓勵我,勉力完成這個任務,並且答應幫助我回憶,供給我材料。我得到了他們的鼓勵,就與黃裳同志約定,等我到津以後立即開始寫作。寫作的方法,是由我口述,姬傳筆記,稿成寄給他的弟弟源來,由源來和幾位老朋友再斟酌取捨,編整補充,最後交黃裳同志校看發表。我在天津表演期間,每夜回到旅館就與姬傳相對長談,往往達旦。此後由津而京,南北往來,我們只要有機會就寫。起初頗以為苦,漸漸成為習慣,也都感到興趣了。雖然這一年中間,因為事情太忙,屢次停頓,我們的精神,卻是始終一貫地重視著這件工作的。源來對這部書,耗費的精力尤多。他代我旁搜博採,證引補充,常常為了一件事,一句話,一個年月,要打幾個電話,向幾位老朋友詢問,反覆研求,不厭其詳。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是使我深深地感動的。由於讀者的要求,我現在先將發表過的一部分,重加整理,印成單本,以就正讀者。
梅蘭芳1951年12月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