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
作者 | 費孝通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鄉土中國:社會學巨擘費孝通,理解中國必讀之書結合深厚理論和嚴謹考察的上佳社會學入門讀物內容精煉,從實證解構中國鄉土基層社會特性和國民性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 |
作者 | 費孝通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鄉土中國:社會學巨擘費孝通,理解中國必讀之書結合深厚理論和嚴謹考察的上佳社會學入門讀物內容精煉,從實證解構中國鄉土基層社會特性和國民性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 |
內容簡介 社會學巨擘費孝通,理解中國必讀之書結合深厚理論和嚴謹考察的上佳社會學入門讀物內容精煉,從實證解構中國鄉土基層社會特性和國民性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費孝通前TED時代,社會學大師關於中國人道德、男女、家族、訴訟、禮治、長老統治、無為政治、慾望與需要……的十四堂Talk。帶你認識從土裡種出來的中國,理解在傳統與現代中轉變的中國人。本書取自費孝通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包括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範、社會變遷等。書中涉及的中國社會的傳統結構與中國國民性格,對當今社會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如何相處,仍有諸多可借鑒之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費孝通(1910-2005)1910年11月2日生於江蘇吳江市。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社會學學士學位;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193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雲南大學燕京社會學研究室主任、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中國民主同盟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該年度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榮譽獎,並成為該會會員。1981年接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頒發的該年度的赫胥黎(Huxley)獎章。1988年在美國紐約獲不列顛百科全書獎。1993年在日本福岡獲該年度亞洲文化大獎。主要作品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民族與社會》、《從事社會學五十年》、《邊區開發與社會調查》、《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響深遠。
產品目錄 重刊序言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後記附錄 個人.群體.社會─ 一生學術歷程的自我思考
書名 / | 鄉土中國 |
---|---|
作者 / | 費孝通 |
簡介 / | 鄉土中國:社會學巨擘費孝通,理解中國必讀之書結合深厚理論和嚴謹考察的上佳社會學入門讀物內容精煉,從實證解構中國鄉土基層社會特性和國民性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88466207 |
ISBN10 / | 9888466208 |
EAN / | 9789888466207 |
誠品26碼 / | 2681499173000 |
頁數 / | 208 |
開數 / | 32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1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鄉土本色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這些社會的特性我們暫時不提,將來再說。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可能在很古的時候住過些還不知道種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樣,對於我們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興趣罷了。以現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最大多數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的了。我們不妨縮小一些範圍來看,三條大河的流域已經全是農業區。而且,據說凡是從這個農業老家裡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實地守著這直接向土裡去討生活的傳統。最近我遇著一位到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很奇怪地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最適宜於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像是向土裡一鑽,看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 ── 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佔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是「土地」。「土地」這位最近於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間一切的閒事。他們象徵著可貴的泥土。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後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喝。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 我在《一曲難忘》的電影裡看到了東歐農業國家的波蘭也有著類似的風俗,使我更領略了「土」在我們這種文化裡所佔和所應當佔的地位了。
農業和遊牧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於土地的。遊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裡,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我遇見過一位在張北一帶研究語言的朋友。我問他說在這一帶的語言中有沒有受蒙古話的影響。他搖了搖頭,不但語言上看不出甚麼影響,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著說:「村子裡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村裡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 ── 這結論自然應當加以條件的,但是大體上說,這是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即使像抗戰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中國鄉村人口是固定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口在增加,一塊地上只要幾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飽和點;過剩的人口自得宣洩出外,負起鋤頭去另闢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動的。這些宣洩出外的人,像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樣的運命下被淘汰了,或是「發跡了」。我在廣西靠近瑤山的區域裡還看見過這類從老樹上吹出來的種子,拚命在墾地。在雲南,我看見過這類種子所長成的小村落,還不過是兩三代的事;我在那裡也看見過找不著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給狗吃的路斃屍體。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係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係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並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本來,從農業本身看,許多人群居在一處是無需的。耕種活動裡分工的程度很淺,至多在男女間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鋤地等。這種合作與其說是為了增加效率,不如說是因為在某一時間男的忙不過來,家裡人出來幫幫忙罷了。耕種活動中既不向分工專業方面充分發展,農業本身也就沒有聚集許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們看見鄉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區,也可以想到那是出於農業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鄉下最小的社區可以只有一戶人家。夫婦和孩子聚居於一處有著兩性和撫育上的需要。無論在甚麼性質的社會裡,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在中國鄉下這種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於我們鄉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
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無論出於甚麼原因,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係而說的。孤立和隔膜並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範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