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由國學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精心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通識讀物 《文史中國》叢書共38本,分為四個系列:“文化簡史”(10本)、“世界的中國”(10本)、“中華意象”(8本)、“輝煌時代”(10本)。四個系列互相聯繫,同時又自成體系,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面地展示中華文明。“文化簡史”系列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入手,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纍。 《中國服飾簡史》本書介紹了中國自古以來直至民國,從黃帝、各級官員到平民百姓,男男女女是如何穿衣著靴、梳妝打扮的。同時亦陳述了少數民族與漢人在歷朝的衝突與共融、近代西方國家東漸中華,如何顛覆和重構了中華民族服飾的既有觀念與面貌。本書亦透過北京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帝王像、描繪平民百姓生活的圖畫、民國時期的廣告,展示了大量載有中華民族服飾的圖片,令讀者能多角度、跨時空地掌握中華服飾的發展歷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黃帝染衣裳 虞舜畫衣冠--“衣冠之邦”的上古回溯“垂衣裳而天下治”:遠古傳說中的服飾起源 歷史遺存:考古發現中服飾的空間回溯 取法自然:上古服飾文化的多樣性源頭 第二章 “明禮制以序尊卑”:衣裳之治禮成--商周服飾 服飾和社會結構 祭祀之禮:服飾的簡繁等差 凡人之禮:服飾與生活方式 諸侯“各殊習俗”:觀念開放,釋放服飾活力 胡服騎射:軍事需求主導下的服飾變革 第三章 “禮崩樂壞”後的復甦--秦漢時期服飾 “秦屬水德,其色尚黑”:陰陽五行與服色 冠帽與佩綬:各司其職 便捷,舒適的追求:深衣的發展與衰微 宮廷與民間:服飾融人禮俗傳統 第四章 碰撞與融合:文化變革中的審美--三國、魏晉、南北朝服飾 胡、漢之間:服飾文化的雙向互動觀念碰撞:服飾上的“魏晉風度” 頭巾:從平民風尚到出仕的標誌由質樸趨向奢華:女性服飾風格變化.形形色色的奇服 第五章 帝國的胸襟與風度--隋、唐、五代服飾 從蔽面、坦胸到胡服流行:兼收並蓄的服飾文化 袍服、襆頭:隋唐服制 軍服:帝國的威嚴 風尚過眼:瑰麗美豔的女性服飾 第六章 理學思想下的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官職與品級分離:官制變革與服制更新 腰帶:帶尾下垂以示順從朝廷 長腳襆頭:防止朝臣交頭接耳 作為政治禮遇的“賜時服” “實關風化”,“不可異眾”:宋代婦女服飾 花冠與冠梳:宋代服飾“亮色” 軍服:鎧甲從顛峰走向衰落 第七章 多元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遼、西夏、金、元服飾 “國服”與“漢服”:遼代服飾 “蕃禮”與“漢儀”:西夏服飾 春水與秋山:金代服飾 “質孫服”與“顧姑冠”:元代服飾 第八章 復興與變異:中原服飾制度的回歸--明代服飾 取法“正統”:冠服之制的重建 公服與常服:精細與系統的職官秩序 頭巾的再次復興 鳳冠為貴,曲線為美:異於前代的婦女裝飾 衣必求貴,綺羅輕裘:逾越名分的江浙風尚 第九章 服飾制度的顛覆性重構--清代服飾 剃髮令:清軍暴力改變漢族習俗 皇權專屬的象徵:“龍袍”名稱確立 差異與交融:滿漢族婦女裝飾 尚武遺風:遊牧民族特色的傳承 頂珠、花翎、朝珠:龐雜繁縟的細節寫照 第十章 服飾文化的現代性轉型--近代服飾 從民族覺醒到剪辮易服 走向平等、共和:法制下的民國服制 中山裝的創新與象徵 女性解放:以旗袍為例 時裝與上海:服飾消費文化的興起 深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