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東亞及兩岸整合的認同分析 | 誠品線上

亞太、東亞及兩岸整合的認同分析

作者 戴東清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亞太、東亞及兩岸整合的認同分析:國際關係領域的研究,傳統都以自由制度主義或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角度來探討區域整合。然而,隨著世界各地的區域整合發展,(新)自由制度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國際關係領域的研究,傳統都以自由制度主義或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角度來探討區域整合。然而,隨著世界各地的區域整合發展,(新)自由制度主義在面對實際案例時,往往囿於理論侷限性而無法完全解釋,在歷史經驗與發展脈絡和歐美迥異的亞太地區尤其如此。作者分析亞太、東亞及兩岸整合的現況與挑戰,以亞洲本身的文化特性和建構主義來補充新自由制度主義解釋不足之處,並從「認同」的觀點著手,在領域方面是另闢蹊徑的研究方式。 本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導論」,討論經濟整合為何不是從新自由制度主義之國際建制角度,而是從認同的角度來切入探討。第二章是「亞太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挑戰:認同與朋友式無政府狀態途徑」,檢視認同途徑在經濟整合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是「亞洲區域整合之認同的趨勢與挑戰:以東亞為例」,檢視「認同」在區域整合過程中的建構與發展。第四章是「台灣地區民眾的國家認同:大陸學者的觀點」,主要是從大陸學者角度探討為何經濟整合未能向政治整合進一步靠近。第五章是「台灣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大陸學者的觀點」,主要是接續第四章的內容,探討兩岸之間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關聯性。第六章則為本書的結論,將前五章作一綜合性的總結,說明以認同角度探討整合的適切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戴東清戴東清現任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在全球化、東亞政經、兩岸關係、公共政策、國家與社會關係。曾出版《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1989-2002:以鑲嵌的社團自主性為例》、《兩岸終究難免一戰!?》,並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在中外期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亞太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挑戰:認同與朋友式無政府狀態途徑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文獻回顧:認同與朋友式無政府文化的關鍵性 第三節 東協共同體(ASEAN Community) 第四節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 第五節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TPP、CPTPP) 第六節 台灣面臨的挑戰 第七節 小結 第三章 亞洲區域整合之認同的趨勢與挑戰:以東亞為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為什麼要有亞洲區域認同? 第三節 如何建構亞洲區域認同? 第四節 東亞各國建構區域認同的作法 第五節 建構東亞區域認同的挑戰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台灣地區民眾的國家認同:大陸學者的觀點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文獻分析:國家認同不同的面向 第三節 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現狀 第四節 造成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現狀的原因分析 第五節 改變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治理舉措 第六節 小結 第五章 台灣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大陸學者的觀點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文獻回顧:文化認同現狀與重要性 第三節 文化認同的利基與促進途徑 第四節 促進文化認同的限制與轉化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表目錄 表2-1:溫特的三種無政府狀態文化/結構 表3-1:亞洲認同成長對穩定的重要性 表5-1:兩岸交流發展與融合發展 圖目錄 圖1-1:認同在亞太、東亞及兩岸整合過程中的作用 圖4-1:台灣民眾去中趨台傾向的原因分析 圖4-2:改變台灣民眾認同的途徑 圖5-1: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

商品規格

書名 / 亞太、東亞及兩岸整合的認同分析
作者 / 戴東清
簡介 / 亞太、東亞及兩岸整合的認同分析:國際關係領域的研究,傳統都以自由制度主義或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角度來探討區域整合。然而,隨著世界各地的區域整合發展,(新)自由制度主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578924970
ISBN10 / 9578924976
EAN / 9789578924970
誠品26碼 / 2681885825001
頁數 / 15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27g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跳脫新自由主義的國際建制框架,尋找亞州的最適模式!
★以亞洲本身的文化特性和建構主義來補充新自由制度主義解釋不足之處!
★深入分析兩岸的政治、經濟整合的相互影響,進而探討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關聯!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

本書係個人過去數年參與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及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聯合向科技部申請之二次共六年的整合型計畫過程中,所撰寫之研究成果中的四篇同性質論文集結而成。研究各國經濟發展模式與經濟整合向來是個人的研究興趣,過去也曾經以中英文發表多篇與上述主題有關的論文,如“EU model and Cross-Strait Integration”、“China’s Multilateralism and Its Impact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 View from Taipei”、〈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模式選擇:華盛頓共識、北京共識與其他共識〉等。本書是從認同的角度來探討亞太、東亞及兩岸整合的現狀與挑戰。
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一般都是從自由制度主義或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角度來探討區域整合,然而如同在本書導論中所言的,基於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本身的侷限性;新自由制度主義在解釋實際案例時的限制,因此需要運用其他的理論予以補充;新自由制度主義在理論內涵及應用方面,近年來有愈來愈多與建構主義相互參照融合發展的趨勢。本書著重探討亞太、東亞及兩岸在整合過程中認同的作用。從認同或建構主義主張之朋友式的無政府狀態來處理整合的問題,不在取代新自由制度主義的作用,而只是補充新自由制度主義解釋不足之處,否則無從解釋為何經濟整合的擴散效應沒有在某些區域發生,甚至在某些區還出現經濟整合的倒退現象。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科技部整合型計畫的總主持人、南華大學講座教授郭武平的提攜,若無郭老師盛情邀約參與整合型計畫,恐無法有本書之出版。當然也要感謝參與整合型計畫的其他夥伴,張裕亮教授兼社科院長、張子揚教授、楊仕樂教授、張心怡副教授、孫國祥副教授、胡聲平副教授、邱昭憲副教授、王思維副教授,在寫作過程中不斷地意見交換與討論,使個人在學術研究道路上不致太孤獨。最後要感謝本書的編輯,以及總是在背後默默支持、體諒個人必須犧牲陪伴時間從事學術研究的家人們。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前言】

探討經濟整合一般而言,都是以新自由主義或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角度出發,透過國際制度的安排,在各國追求絕對利益的情況下,達到經濟整合的目標。尤其是被歸類為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新功能主義,在歐盟經濟整合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解釋力。在歐盟經濟整合的過程中,不論是在1957年透過《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創建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或是在1986年簽訂的單一歐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都可看到制度在經濟整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僅如此,1993年簽訂的《馬克垂斯條約》(the Maastricht Treaty),讓歐元得以成為歐盟各會員國的共同貨幣,在深化經濟整合中跨出了極為關鍵的一步。1999年簽署的《阿姆斯特丹條約》(Treaty of Amsterdam),更是從經濟領域跨足政治領域,讓歐盟各國得以有共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由此可看出新功能主義主張的透過制度建構與施行,進而發揮的從經濟領域擴散(spillover)至政治領域的效應正在發生。本書內容涉及亞太、東亞及兩岸的經濟整合,理應從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視角來觀察,為何要從認同的角度切入?
首先,不論是新現實主義或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理論本身就有其侷限性。誠如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大衛‧威爾許(David A. Welch)所言,在某些地區,比如中東,國際政治非常具有現實主義色彩;在另外一些地局,比如西歐,國際政治則呈現較為自由主義的色彩。換言之,不論是新現實主義或新自由制度主義,都不是放諸四海皆準,也不是完全相互排斥,而是看運用在哪個區域或者解釋哪個事件上。
特別是關注認同、規範、文化及國際治理的建構主義,在解釋國家利益如何被塑造,以及隨著時間而變化上,比新現實主義或新自由制度主義更具有說服力。畢竟後兩者未能針對上述領域作出解釋,僅專注於國家行為係出於追求自己的利益。此外,新自由制度主義者主張的經濟互賴以減少衝突的本身,即具有重要的社會層面(認知上)因素,涉及有關價值和成本的政策選擇問題。新自由制度主義在經濟互賴中分析的不足,恰好給了著重認同的建構主義提供了應有的補充空間。
其次,這是新自由制度主義在解釋實際案例時的限制,因此需要運用其他的理論予以補充。畢竟新功能主義無法解釋為何2004年歐盟各國簽訂的《歐洲憲法條約》(Treaty establishing a ‘European constitution’),會在2005年6月分別被法國及荷蘭的公民公投否決,使得歐盟的進一步整合進入反思期(period of reflection)。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歐盟各國只得在2007年以簽署《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代替,該條最終也在各國批准後於2009年12月1日生效。
歐盟自2007年簽署《里斯本條約》後,就未簽署新的協議,無疑在整合上邁入盤整期,當然這也與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不無關係,所謂的歐豬五國(PIIGS),即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及西班牙在經濟上受到重擊,自然無法在整合上有新的進展,至2020年都無新的條約簽署,甚至也未見討論。至於2020年1月31日英國與歐盟達成啟動脫歐談判程序,雙方若未在2020年12月31日前達成新的雙邊協議,英國有可能無協議脫歐,這對歐洲的經濟整合而言,無異是一重大打擊,也是新自由制度主義難以解釋清楚的,因此必須另尋補充方案。
第三,誠如徐斯勤所指出的,新自由制度主義在理論內涵及應用方面,近年來有愈來愈多與建構主義相互參照融合發展的趨勢。徐斯勤並舉Keohane為例,說明Keohane本人很早就將建構主義中的反思主義,視為和理性主義並列之國際制度的主要研究途徑。同樣地,宋學文在介紹新自由制度主義時也表示,制度論由傳統國際組織逐漸朝向新制度論與社會建構主義演進。另外,宋學文也發現新自由制度主義也朝向規則與決策過程之研究,以及朝向全球治理的方向邁進。而該等方向其實都是建構主義關照的範圍。
既然新自由制度主義有朝向與建構主義融合發展的趨勢,因此本書從建構主義關照議題之核心──認同的角度切入來探討亞太、東亞及兩岸經濟整合,應屬適切。換言之,從認同或建構主義主張之朋友式的無政府狀態來處理經濟整合的問題,不在取代新自由制度主義的作用,而只是補充新自由制度主義解釋不足之處,否則無從解釋為何經濟整合的擴散效應沒有在某些區域發生,甚至在某些區還出現經濟整合的倒退現象。更何況在經濟整合的過程中,認同的議題一再地被突顯出來,因此有必要進行討論,以利對經濟整合進行全面的觀照。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