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動作 擺脫痠痛: 向全身痠痛麻說Bye Bye的67個秘訣 | 誠品線上

一個動作 擺脫痠痛: 向全身痠痛麻說Bye Bye的67個秘訣

作者 林頌凱
出版社 知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一個動作 擺脫痠痛: 向全身痠痛麻說Bye Bye的67個秘訣:◎聯合推薦潘懷宗鄭凱云盧彥勳貴婦奈奈1.「痠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全台第一本完全蒐羅各種痠痛症狀的「解痛百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聯合推薦潘懷宗鄭凱云盧彥勳貴婦奈奈 1.「痠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全台第一本完全蒐羅各種痠痛症狀的「解痛百科全書」,只要按圖索驥,全部一個動作,就能令人徹底擺脫痠、痛、麻、脹的惱人麻煩。 2.還有全方位的祛痠、解痛、消脹、止麻飲食建議和輔具介紹。從實際運用面,告訴你怎麼吃解痛食物的搭配原則,都可以自己做來吃;以及使用和選購發展完備、效果卓著的各種各樣的解痠痛噴劑、貼布、按摩器具……等等。兩者相輔相成運用,以持續並擴大祛痠痛效果,防止復發。 3.並還附上,緊急止痛神效穴位按摩,在急性期非常疼痛時,能夠自我立刻祛痠解痛兼阻脹麻,讓你在就醫前就可以先減輕痛苦,方便好用,救人無數。 4.再附上各式臨床見證,藉由醫師和患者的對話,找出問題的癥結和解決之道。而每種典型症狀的敘述都能夠深入人心,幫你找到自己真正的「痛」,再依法拔除之,以去掉心頭大患而後快。 痠痛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不管是上班族、勞動階級,或是家庭主婦、學生、老人家……等,幾乎每個人都免不了這裡痠、那裡疼的。痠痛雖然看似小毛病,但卻是相當磨人,因為它總是會反覆發作,無法根治,有時痛起來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的作息。問題是:痠痛該怎麼醫呢?找誰醫?要怎麼預防? 本書就是一本解決讀者所有痠痛問題的書籍,作者是專業的復健科醫師、亞奧運的中華隊隨隊醫師。對於痠痛疾病和運動傷害有極豐富的醫療經驗;書中內容是其於復健科臨床問診和隨隊醫療的心得體會的集結,非常實用。 全書內容豐富,囊括矯正不良姿勢、預防痠痛的方法、急慢性痠痛的自療法,作者並設計出各式復健運動,詳細解說各種急慢性痠痛疾病,還透過百餘幅精美插圖,詳細介紹各種常見痠痛疾病的治療和復健方法。簡單易學,讓沒有多餘時間的現代人,能輕鬆在家用一個動作,自己做復健。讓讀者「一本在手」,便能解決所有痠痛問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頌凱現職: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 壢新醫院、桃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中華奧會醫學委員會副執行秘書 高爾夫球雜誌(Golf Magazine)、自由時報 運動醫學專欄主筆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研究生 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臨床研究員 2010廣州亞運、2009香港東亞運 中華代表團隊醫 2006杜哈亞運、2005澳門東亞運 中華代表團隊醫 2004 FIFA世界盃五人制足球錦標賽 醫療組區域總指揮 2004 亞洲青年暨青少年盃擊劍錦標賽 醫務組組長 長庚醫院主治醫師 國立體育學院特約醫師 美國運動醫學會會員 台灣復健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運動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超音波醫學會會員 中華針灸醫學會會員 台灣運動健康學會會員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Part 1 解密 痠痛的真相 1.解密10大痠痛錯誤迷思 迷思一:我的身體痠痛,可能是骨質疏鬆在作怪! 迷思二:我的全身到處痛,我可能得了「痛風」,我需要抽血驗尿酸! 迷思三:我最近老是覺得脖子後面緊緊的,連轉頭都不太順。中醫說這是代表血路不通,膽固醇太高,是中風的前兆。 迷思四:長骨刺,好可怕!我會不會要開刀?吃中藥會不會好? 迷思五:有痠痛應該要去國術館,先敷藥和推拿。西醫都是開止痛藥或類固醇,甚至動不動就要開刀! 迷思六:我的身體痠痛,到醫院去照過X光,醫生說骨頭沒怎樣,所以我應該是「氣不順、血不通」。 迷思七:我的肩膀舉起來的時候會痛,同事說這是『五十肩』,很難好的呢! 迷思八:復健科是需要作復健的時候才去看的。作復健很慢,要作很久才會好。 迷思九:身體愈痛,代表我的病情就愈嚴重! 迷思十:聽說類固醇很可怕,會造成骨質疏鬆,還是不要讓醫生打針比較好! 2.醫師!我有問題--導正痠痛錯誤疑惑 1.我同事前幾天腰閃到,醫師幫他打一針,疼痛就不見了,所以生病時打針會比較快好。真的是這樣子嗎?那什麼時候要打針? 2.「維骨力」是什麼?好像有點年紀的人都在吃,是補充鈣質的嗎?對我有效嗎?關節痛的時候吃就可以了,還是要吃一輩子呢? 3.骨質疏鬆一定要吃鈣片嗎?還是要吃維骨力 4.我到國術館推拿,他們說我的脊椎有歪掉,骨頭也跑掉了,我是不是要到醫院照個X光,再請他們幫我「喬」回去? 5.從小阿公就告訴我:「筋骨不好,不要吃香蕉」。中醫師也這麼說,這是真的嗎? 6.我知道復健對我有幫助,但是復健要多久作一次才會有效呢?多久才能完全復原? 7.大家都說痠痛時熱敷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復健科醫師卻說作超音波的治療才有效。一樣都是熱療,到底有什麼不同? 8.我可以整脊嗎? 9.臉麻掉了,是中風的前兆嗎? 10.為什麼關節會喀拉喀拉響? 11.我的婆婆膝蓋關節退化已經好幾年了,回診時醫生說可以考慮在關節打「玻尿酸」,效果不錯。玻尿酸不是用在美容方面的嗎?為什麼也可以拿來打關節? 12.市面上有很多「膠原蛋白」的產品,說是對關節或軟骨很有效,甚至還可以防止老化。這是真的嗎?我可以吃嗎? 13.我的「筋骨」很不好,尤其是天氣一開始變化的時候就開始覺得僵硬痠痛,家人都說我的關節比氣象預報還準確,我這樣算不算是風濕呢? 14.我的朋友說他有椎間盤突出,人家介紹他去針灸,結果才去了三次就好了。他說我的脊椎側彎也可以去試看看,我真的可以去嗎? 15.阿公因為骨刺的問題已經困擾好久了,復健作了幾個星期也沒有效。他聽說南部有一個師父,用一種祖傳的膏藥可以把骨刺溶掉,很多人都是包車下去給他貼的。那膏藥是什麼成分?真的沒有副作用嗎? Part 2 當痠痛來敲門 1.為什麼會痠痛 ◎痛從哪裡來? ◎痠從哪裡來? ◎我們的脊椎 ◎正確的站姿 ◎正確的坐姿 ◎正確的臥姿 ◎搬運物品的姿勢 ◎打電腦的姿勢 ◎開車的姿勢 ◎選「鞋」與能 ◎痠痛時你能自己作什麼? 2.復健的重要 ◎什麼是復健? ◎不復健,難道就不會好嗎? Part 3 痠痛自療 1.全身性痠痛 (1)骨刺 (體例:短文、醫師處方、禁忌、圖解、解痠痛穴位按摩、復健動作) 復健運動:滾球 (2)骨質疏鬆症--身體的海砂屋 復健運動:圓背伸展 (3)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復健運動:橋式 (4)痛風 復健運動: (5)脊柱側彎 復健運動:樹式平衡 (6)僵直性脊椎炎 復健運動:蝴蝶坐姿 2.肩頸部痠痛 (1)肩頸和上背構造 ◎骨骼與與關節 ◎肌肉 ◎神經 (2)上班族的通病--肩頸痠痛 復健運動:頸部伸展 (3)落枕 復健運動:聳肩練習 (4)頸部神經根病變 復健運動: 3.肩關節痠痛 (1)肩關節解剖構造 ◎骨骼與與關節 ◎肌肉 ◎神經 (2)二頭肌拉傷 復健運動:支撐三角式 (3)肩旋轉肌拉傷 復健運動:背手伸頸 (4)五十肩(冰凍肩) 復健運動:肩膀繞圓 (5)鈣化性肌腱炎 復健運動:背手前彎 (6)肩關節脫臼 復健運動:肩胛畫圓 (7)夾擊症候群 復健運動:後彎 4.手部關節痠痛 (1)手部關節解剖構造 ◎骨骼與與關節 ◎肌肉 ◎神經 (2)網球肘 復健運動:伸掌運動 (3)媽媽手 復健運動:握掌繞肘 (4)腕隧道症候群(復健運動重覆) 復健運動: (5)腕關節扭傷(復健運動重覆) 復健運動: (6)扳機指(復健運動重覆) 復健運動: 5.下背部痠痛 (1)下背部解剖構造 ◎骨骼與與關節 ◎肌肉 ◎神經 (2)椎間盤突出 復健運動:核心練習 (3)背肌拉傷 韌帶扭傷(閃到腰) (4)單純下背痛 復健運動:側身畫圓 (5)坐骨神經痛 復健運動:屈膝擰轉 (6)脊椎滑脫症 復健運動:舞王式 (7)椎間盤突出 復健運動:核心練習 6.骨盆與大腿痠痛 (1)髖關節解剖構造 ◎骨骼與與關節 ◎肌肉 ◎神經 (2)彈響髖關節 復健運動:嬰兒式 (3)滑囊炎 復健運動:躺姿伸展 (4)梨狀肌症候群 復健運動:側彎伸展 7.膝關節 (1)膝關節解剖構造 ◎骨骼與與關節 ◎肌肉 ◎神經 (2)退化性關節炎 復健運動:勇士式 (3)膝關節扭傷 復健運動:扶椅前彎 (4)髕骨肌腱炎 復健運動:單腿曲膝扭轉 (5)脛骨結節突出 復健運動: (6)膝關節積水 復健運動: (7)股四頭肌肌腱炎 復健運動: (8)前膝蓋部位疼痛(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復健運動:躺姿伸展 8.踝關節與足部痠痛 (1)踝關節解剖構造 ◎骨骼與與關節 ◎肌肉 ◎神經 (2)腳踝扭傷 復健運動:腳踝運動 (3)跟腱拉傷 復健運動:坐椅式 (4)足底筋膜炎 復健運動:腳趾運動 (5)前腳板疼痛 復健運動:踮腳伸展 (6)肌腱炎 復健運動:單腿伸展 (7)拇趾外翻 復健運動: (8)神經瘤(高跟鞋腳) 復健運動: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個動作 擺脫痠痛: 向全身痠痛麻說Bye Bye的67個秘訣
作者 / 林頌凱
簡介 / 一個動作 擺脫痠痛: 向全身痠痛麻說Bye Bye的67個秘訣:◎聯合推薦潘懷宗鄭凱云盧彥勳貴婦奈奈1.「痠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全台第一本完全蒐羅各種痠痛症狀的「解痛百
出版社 / 知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589834
ISBN10 / 9868589835
EAN / 9789868589834
誠品26碼 / 2680550841001
頁數 / 160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作者序】
我愛我的痠痛

我每天的工作是幫許多人解除身體的痠痛,但事實上,我也常被痠痛所苦。

這可以從學生時代開始說起。在醫學院,網球的風氣比一般大學來的特別興盛,就在我進大一的那一年,好奇的和同學到社團去看看以後,從此就深深的為網球而著迷。沒有課的時候總是往網球場跑,有課的時候有時還會「選擇性」地待在球場練球,而在假日或是寒暑假更是在球場上一泡就是一整天;即使是為了準備考試而整夜沒睡,第二天考完試以後也是馬上拎著球拍就網球場跑,曾經還有人問我:「你是不是念體育系的啊?」

長期的勞損下來,我開始感覺到異狀。一開始只是打完球的時候覺得膝蓋怪怪的,有點痠又有點脹,當時的我覺得這應該是練球練太多的緣故,所以並不太在意。後來慢慢的發現自己上下樓梯的時候膝蓋會痛,而且打完球以後膝蓋會腫起來,總是要冰敷好幾次才會舒緩,這時心裡開始覺得不對勁了。到最後演變到只要多打一場比賽,膝蓋就會又脹又痛,蹲下去總是要靠人扶著才能站起來;上洗手間的時候更痛苦:我只能挑有坐式馬桶的洗手間上,因為如果使用的是蹲式馬桶,而且又沒有欄杆,我得扶著牆壁才能慢慢、慢慢的站起來。後來在醫院接受核磁共振的檢查,才發現我的膝關節已經嚴重磨損,髕骨的軟骨還剝落了一大塊…。

除了膝蓋以外,肩頸痠痛是另一個長期困擾我的問題。一開始是電腦打太久,或是開車開太久的時候會有痠痛的感覺。到後來變成只要背單肩的包包時,肩膀會一邊高一邊低、身體不自覺的傾斜,我會自己提醒自己把肩膀「放」下來。不過,一開始是休息一下、或是稍微局部按摩就會好,到後來卻是要靠激烈的運動、甚至在某些時候還要靠止痛藥才能舒緩。

對一個要幫大家解除痠痛的醫生來說,自己滿身的痠痛似乎沒有什麼說服力。我自己不喜歡打針和吃藥,同樣的,我也認為絕大部分的痠痛問題不應該用打針和吃藥來解決。即使我的膝蓋曾經抽過積水、打過類固醇,但我知道一定還有其他的方法是我可以加強改進的。即使我的肩頸只要疲累就會痠痛,但是我知道應該還有很多小地方是我應該注意而沒有注意,而我只要養成習慣,就可以讓我減少痠痛發生的頻率,甚至讓我從此擺脫痠痛。這本書就是我這個痠痛患者在尋求解藥的心路歷程,加上自己在醫學路上的學習經驗,還有每一位病患用身體告訴我的切身之痛,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經驗分享。

痠痛,真的很痛。除了身體痛,還會心痛!長時間的身體痠痛,困擾的不是只有我們的肩膀、膝蓋等身體部位,還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痠痛讓我們無法有效率的工作、讓我們不能很輕鬆的做家事、也讓我們想運動的時候卻又力不從心。更嚴重的是,痠痛帶走了我們的笑容、影響了我們的睡眠、讓我們不再對自己有自信。痠痛不但控制了個人,還影響了我們身邊所有的人。

每一個人都曾經痛過,但你可曾經發現,有些人只是偶爾痛一下,但是有些人卻是怎麼痛也痛不好。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的生活習慣,還有我們用如何的眼光來看待身體的痠痛。痠痛是身體與自我內心對話的一種方式。身體就像是一面最好的鏡子,她藉著痠痛告訴你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對的。我們只要順著這樣的聲音,在生活中慢慢的調整,身體的痠痛自然會煙消雲散。相信我,身體不僅是一面明鏡,她還是一位良醫,給她一個好環境,她可以治好身上所有的痠痛。

我愛我的痠痛,痠痛讓我更加瞭解自己的身體,讓我知道如何好好的照顧自己的身體。我也邀請你,藉著痠痛,開始和自己身體展開深度的對話,開始和自己身體好好談場戀愛,開始好好的愛自己!

【推薦序】

  痠痛看起來是微乎其微的毛病,實際上,有痠痛症狀的人,如果不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一生大概都得和痠痛為伍,這樣子你還會覺得痠痛是小問題嗎?
  慢性痠痛主要來自不正確的姿勢。追根究柢,其也和體質、營養、性別、年齡有相當程度的關係,但最終能克服現代人不斷上演的痠痛戲碼,是要每個人「意識」到痠痛這件事情!什麼樣的動作會造成網球肘?什麼樣的人容易得骨質疏鬆?坐骨神經痛的初期症狀是什麼……從小痠小痛發現自己身體的問題,正是痠痛給我們的警訊,同時也是我們扭轉健康的機會。痠痛不是絕症,但時而復發、無法停止的痠痛,同樣會帶給人絕望的心情。
  我和林醫師因《健康兩點靈》而結識,看到這本有關痠痛病理及自療的著作時,我相信這將會是一本啟發眾多讀者的好書,從中你能發現肌肉運作的機制、身體的奧妙,同時還能習得幫助自己治癒痠痛的方法,從此擺脫痠痛,追尋幸福的人生。

潘懷宗

【推薦序】

  痠痛嗎?難免的嘛!只要上了年紀,難免會這裡痛、那裡痛啊……
  現代人誰沒有為痠痛苦惱過呢?每隔一陣子到養生館推拿一下不就好了嗎?這樣的想法表面看來沒有問題,但是日積月累下,肌肉的傷害達到臨界點時,突然一覺醒來,右手就舉不起來了……這樣的「筋膜炎」愈來愈常出現在你我身邊,小則吃藥做復健、大則要動手術,也要花上長時間做復健才能真正痊癒。其實,只要轉換個想法,在有痠痛感覺時,多注意自己的「姿勢」;感到痠痛時,做一些放鬆緊繃肌肉的舒緩運動,做個深呼吸也好,與其咬牙忍痛過日子,短短3分鐘的舒緩運動,就能幫助你減輕肌肉疼痛,也能避免小痛愈演愈烈。
  即使是醫師,也免不了小痠小痛,每次見到林醫師,我總會向他討教對付痠痛的秘訣還有他自己的親身體驗。如今,他終於把痠痛的始末完整地紀錄在本書中,讓讀者能夠不再受痠痛所苦,反而透過痠痛更瞭解自己的身體、互蒙其利。

傅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