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畢業變失業: 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 你更需具備學界和業界的生存力 | 誠品線上

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

作者 Peter J. Feibelman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別讓畢業變失業: 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 你更需具備學界和業界的生存力:◎內容簡介「假使你還沒有遇到願意告訴你生存法則的導師,或者過於天真,誤以為只要讀完研究所,然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假使你還沒有遇到願意告訴你生存法則的導師,或者過於天真,誤以為只要讀完研究所,然後從事博士後研究便能在科學界生存,你就非看這本書不可。我要讓你知道,自己還欠缺什麼才能立足於科學界。我也要讓你做好準備,免得日後遭遇困難時手忙腳亂、六神無主。總之,我要你發揮聰明才智,得到夢寐以求的職位,或者讓一路提攜你的人為你感到驕傲。」◎翟若適(名科學家、口服避孕藥發明人)盛讚: 「我耗費四十多年才累積的寶貴經驗,讀者只要閱讀本書就能一網打盡。」◎本書能讓你在學術界與業界左右逢源大學、碩士、博士生,必備求生手冊!●如何不負親人的期待?如何在研究領域立足?如何應付機構內的人事傾軋?●如何挑選研究題目?如何挑選博士後研究指導教授?如何挑選你的生涯之路?●如何讓論文寫得引人入勝?如何讓人知道你的研究成果?如何讓計畫書獲得經費?●要在學術界、業界,還是政府實驗室任職?面試應對有竅門!討價還價看籌碼!●求生守則:確定襟翼已經放下,才能讓飛機起飛!撰寫博士論文雖然是研究生學習歷程的重要里程碑,值得慶賀,同時卻也只是學術生涯的一個開端。如何經由自我推薦,找到適合的工作;如何持續研究發展,以站穩學術位置,對於學術人生至關重要,但是學校通常不教這些事情。終身研究職位難覓,研究所又沒教學生職場生存法則,良好的指導教授更是鳳毛麟角。 科學家彼得‧費貝爾曼苦心孤詣撰寫本書,讓讀者能按圖索驥、循序漸進去追求長遠的生涯目標。告訴讀者如何挑選論文或博士後研究指導教授、如何在學術界、政府實驗室與業界釋出的職缺中挑選最棒的職位。他還會告訴你如何準備面試以及擬訂研究計畫。參考本書之後,還能提升演講技巧、寫出吸引人的期刊論文,甚至在撰寫計畫構想書時更為得心應手。新科或即將從研究所畢業的菜鳥博士可以從本書汲取許多寶貴意見,打算在學術界立足的研究員更是非讀不可。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業推薦: 畢恆達(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黃貞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名家推薦 :●本書是由資深物理學家彼得‧費貝爾曼根據其大半生學術工作經驗濃縮撰寫而成,傳授學術後進求職、學習、溝通、工作的訣竅。讀者不必樣樣經過試誤過程,而得以從作者的經驗與智慧中受益。 ──畢恆達,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當我在念博士班時,本書相當暢銷,很多教授推薦。《別讓畢業變失業》可以視作《研究所這條路》的續集,因為後者指導你如何在研究所時期生存和成功,前者則討論拿到了研究所學位還要怎麼辦。 ──黃貞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不少人帶著對學位、學術界與產業的幻想與迷思而報考博士班,最後高不成低不就,又拉不下臉降貴紆尊,因此騎虎難下。本書提示了所有要念博士班的幾件事:除了一紙文憑外,你還需要具備什麼才能取得就業的門檻與生存的本領。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做研究要有研究方法,當一個研究者,也需要教戰守則,本書作者諄諄教誨,但絕非老生常談。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本書扎實不花俏,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與業界故事,告訴讀者關鍵的生存法則。莘莘學子熟讀本書之後,必能以他人錯誤為借鏡來改正缺失,在正式踏入社會之前掌握契機、迎向光明未來。 ──吳煒聲,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 ●我耗費四十多年才累積的寶貴經驗,讀者只要閱讀本書就能一網打盡。 ──翟若適(Carl Djerassi),口服避孕藥發明人 ●本書內容詳實、語帶急智,讀之有如醍醐灌頂。真希望當年踏入職場時便能讀到這麼棒的書。 ──Michael Weber,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職涯發展中心」主任 ●本書令我愛不釋手。作者文筆輕鬆幽默,而建議字字中肯、切實扼要。 ──Steven H. Strogatz,康乃爾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非線性動力學與混沌》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彼得‧費貝爾曼(Peter J. Feibelman)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資深科學家、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博士,曾在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薩克萊核研究中心與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並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任教過三年。現居美國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本書出版以來備受好評,不只博士生人手一冊,也是大學生、碩士生思索生涯前途必備的指南。■譯者簡介吳煒聲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現為台灣國立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兼任講師及自由譯者。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2009年起建立「天地無用」英語學習部落格,將個人多年的學習英語心得逐一分享給廣大網友參考,以期拋磚引玉,讓更多華人改變教條式或填鴨式的英語學習法,以正確的方式逐步邁進多彩多姿的英語殿堂。譯有《你唯一需要的文法書》、《I me傻傻分不清》、《研究所這條路》(以上由所以文化公司出版)。「天地無用」英語學習部落格:http: english.ecominfozone.net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推薦序:你可以不必再經過試誤過程 畢恆達推薦序:拿了博士學位,接下來呢? 黃貞祥自 序:生存或毀滅,你要好好選擇第一章 你是否也身陷窘境?年輕的科學家為何會把生活搞得一團亂,或壓根無法在科研領域立足?本章告訴你幾個故事。科學家要做什麼:厚植技術還是發掘問題?【故事一】笨蛋!關鍵在時機【故事二】小心!眼高手低的下場【故事三】轉換跑道的博士技術員【故事四】如何應付機構的人事傾軋?祝好運【故事五】想讓父母為自己感到驕傲?別傻了 尋找導師第二章 少走冤枉路──這是我能給你的東西 前輩科學家入行時的情勢迥異於今,他們能否繼續指導後輩呢?第三章 重要抉擇──論文指導教授與博士後研究職缺該選擇年輕或資深指導教授?該加入小型研究團隊或產量豐碩的血汗工廠?這裡要告訴你博士後研究員如何考慮自己的利益。挑選名家當指導教授:但別以為聰明才智可以複製如何選擇博士後研究職缺?第四章 發表演講──4技巧5重點讓雇主樂於聘用你,也讓他們容易吸收講稿內容。功成名就在此一舉。科學家就是要出風頭【技巧一】開場白,為演講定調【技巧二】台風很重要【技巧三】別考驗聽眾耐性【技巧四】千萬別弄些沒用的花招5大重點,切記!第五章 撰寫期刊論文──不發表論文,就捲鋪蓋走路何時與如何撰寫期刊論文?扣人心弦、深思熟慮與內容精闢的論文能通過時間的淬煉,化身為永久宣傳你個人才華的廣告。掌握時機:克服畏懼與懦弱如何撰寫吸引人的論文?寫論文三法:簡潔、簡潔、簡潔啊哈!審稿人第六章 取得終身職──改善財務,維繫婚姻究竟要在學術界、業界,還是政府實驗室任職?本章幫你分析利弊得失。在學術界發展的優缺點到業界或政府研究機構任職薪資呢?想想……第七章 求職面試──知道對方的期待,便能輕鬆應付許多應徵者鎩羽而歸,完全是因為不清楚面試官的需求,以及不知道哪些舉動會讓面試官不安。成熟點罷,博士!要學著站在雇主的角度面試前務必反覆演練被錄用後該如何回應?第八章 取得研究經費──事關重大,必須盡快好的計畫構想書該包含什麼?何時與如何撰寫計畫構想書?如何撰寫計畫構想書?第九章 擬訂研究計畫──決定你能否在學界生存要成功就必須冷靜分析自身能力。不能老想從事有趣的研究,而要擬訂能確實完成的計畫。掌握時機乃是關鍵所在即時發佈成果與提升研究品質:孰輕孰重?技術導向vs.問題導向策略思考建立名聲熱門領域風險高第十章 求生清單──切記!切記!起飛在望確定襟翼已經放下,才能讓飛機起飛。後記:本書要你多思考一下前途

商品規格

書名 / 別讓畢業變失業: 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 你更需具備學界和業界的生存力
作者 / Peter J. Feibelman
簡介 / 別讓畢業變失業: 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 你更需具備學界和業界的生存力:◎內容簡介「假使你還沒有遇到願意告訴你生存法則的導師,或者過於天真,誤以為只要讀完研究所,然後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092104
ISBN10 / 9869092101
EAN / 9789869092104
誠品26碼 / 2680902426009
頁數 / 19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自序:生存或毀滅,你要好好選擇〉

告訴各位,我差點無法在科學界立足。我當年博士畢業時技術超強,但根本不知道如何在科學界求生存。我絕非特殊案例,因為研究所沒有教學生生存法則。許多教授堅信,「好」學生能自謀出路,資質平庸的學生只能自求多福。教授抱持這種看法,便可堂而皇之忽略學生,偶爾甚至偷懶怠惰,減輕自己的負擔。他們「善意忽略學生」,或許有點達爾文「物競天擇」的味道;然而,教授若不告訴學生生存技巧,只會害他們浪費天賦與時間,甚至埋沒一生。

研究所不會告訴學生如何在科學界求生存,所以年輕科學家必須跟隨一位能帶領他的導師。有些人在校時便有幸能遇到這樣的導師,有些人則必須等到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或助理教授之後才能找到。沒有導師的年輕學者難以在科學界生存。能生存下來的,必定精明慧黠,過於天真或懷抱理想的人只有死路一條。要不然,能生存的就剩下那些專攻自然科學且聰明絕頂的年輕學者。

我以前差點想告訴父母,他們的寶貝兒子花了八年攻讀博士,接著又從事四年的博士後研究,到頭來卻無法在物理界謀得全職工作(哪怕是打零工也好)。從那時起,我的腦海便縈繞著前述的科學界現況,而我也忘不了那段時期所經歷的痛苦。你可知道,我智商極高,曾經跳級就讀,十六歲便從紐約著名的布朗士科學高中(The 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畢業,二十歲又以最優異成績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結果如何?我在二十八歲便陷入困境,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從。科學家該如何挑選研究題目?如何準備與發表演講?如何說服大學、國家或業界實驗室(長期)聘用自己?我以前根本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一直到第二個博士後研究的聘用期只剩一半時我才頓悟。我很幸運,當時能與一位年輕教授攜手合作幾個月,他教我如何在科學界立足。這段「師徒」關係雖然短暫,卻讓我學到研究所沒有教授的生存技巧。我要是不知道這些竅門,研習物理學的多年心血可能早已付諸東流。

假使你還沒有遇到願意告訴你生存法則的導師,或者過於天真,誤以為只要讀完研究所,然後從事博士後研究便能在科學界生存,你就非看這本書不可。我要讓你知道,自己還需要什麼才能立足於科學界。我也要讓你做好準備,免得日後遭遇困難時手忙腳亂、六神無主。總之,我要你發揮聰明才智,得到夢寐以求的職位,或者讓一路提攜你的人以你為傲。

第一章會舉幾個簡短案例,讓你明確知道該如何規劃早期生涯。希望你讀完之後,至少能體會擁有一位導師為何如此重要。

你可能會認為,資深學者進入職場時科學界正逢盛世,前景一片美好,而且當年的技術與現今的科技相比,相去不可以道里計。他們如何能告訴你有用的建議呢?第二章會詳細說明這點。

後續章節會依照一般學者的生涯軌跡來安排。你可以隨時跳讀,略過無關緊要的章節。第三章會告訴你如何挑選論文題目與博士後研究指導教授。我以前會依照以下兩項準則來挑選論文指導教授:誰是系上聲名最顯赫的教授?哪位教授的學生能夠最早畢業?然而,採用這種標準明智嗎?或者這根本是錯誤的開端?第四章會告訴你如何發表演講。無論你的見解如何精妙,別人對你的研究若興趣缺缺,一切都是枉然。別人若不理會你的成果,論點再精闢都沒用。當然,有些諾貝爾獎得主拙口笨舌,講題又艱澀難懂,放映的投影片更是雜亂無章,好像是他們在遭遇亂流的飛機上倉促完成的克難品。不過,話說回來,你沒得諾貝爾獎之前若隨便準備演講,鐵定會被人嗤之以鼻。第四章不僅會告訴你如何準備令人耳目一新的投影片,還會分享許多重要訣竅,讓你的演講精采絕倫、觸動人心。

第五章會告訴你如何撰寫期刊論文。你只要持續發表論文,便能打響知名度。換句話說,你不僅要靠老闆來宣傳或推薦你,更要不斷發表論文,讓別人能透過網路看到你的研究成果,藉此累積聲望。因此,要「發表論文」來保住飯碗,還要練好文筆,撰寫期刊論文時,字字句句方能令人信服。

第六章會告訴你如何選擇生涯道路。這章主要討論在學術界以及政府和業界實驗室任職的優缺點。選擇生涯道路的關鍵在於:做出重要抉擇時務必深思熟慮,一切都要合理明智,不要一派天真或滿腦幻想。第七章會討論求職面試時如何應對得體。除了注意服裝禮儀,以及與人握手時要沉穩有力,更要事前做好功課,說服潛在老闆,使他知道你已規劃好研究方向,這才是關鍵所在。要探聽未來同事的背景,然後提出研究構想,日後方能在科學界一帆風順,這種做法不算是欺瞞舞弊。第七章還會告訴你跟雇主商談薪資時要掌握的關鍵點。要在掌握最多籌碼時與老闆討價還價,才能滿足真正的需求,日後工作時才能勝任愉快。

第八章會討論如何取得研究經費,許多科學家為此傷透腦筋。以前唯有待在學術界才要絞盡腦汁去申請經費,如今連在政府或業界實驗室任職的科學家都得申請經費。要練習撰寫計畫構想書,這是在科學界討生活的必備能力。也要洞察機先、綜觀全局,如此才能獲得經濟資助、才能躍升為一流的研究學者。因此,要能明確分辨什麼是不切實際的「空中閣樓」,什麼又是能夠完成的承諾。

挑選研究題材最令科學家傷腦筋。你剛起步時更會難以抉擇,容易瞻前顧後、舉棋不定。有鑑於此,第九章會分享幾點心得,告訴你該如何擬訂研究計畫。一頭栽進熱門的研究領域絕非好事,從事在短暫聘用期內無法完成的計畫也非明智之舉。這章的重點在於,要擬訂既能讓你保住飯碗、又能讓你提出研究成果的計畫,而一切的關鍵都在於「策略思考」。

我在撰寫本書時,全球的經濟形勢極為嚴峻,科研經費逐步縮減。資源稀少,競爭自然激烈,這種僧多粥少的常識無須贅言。若想謀得全職的科研職位,或者爭取經費來進行重要計畫,做任何決定前都得反覆推敲、再三斟酌。希望這本「口袋導師」能讓你隨時思考如何方能功成名就。



〈你可以不必再經過試誤過程〉 畢恆達(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撰寫博士論文雖然是研究生學習歷程的重要里程碑,值得慶賀,同時卻也只是學術生涯的一個開端。如何經由自我推薦,找到適合的工作;如何持續研究發展,以站穩學術位置,對於學術人生至關重要,但是學校通常不教這些事情。本書是由資深物理學家彼得.費貝爾曼根據其大半生學術工作經驗濃縮撰寫而成的小冊子,傳授學術後進求職、學習、溝通、工作的訣竅。讀者不必樣樣經過試誤過程,而得以從作者的經驗與智慧中受益。

儘管免不了有學術領域與國情文化的差異(本書比較針對理工學科),閱讀這本書不時有所收穫。舉例來說,學術工作者,無論求職、參加研討會、與其他研究機構交流,都需要演講。作者就建議演講的開場千萬別說:「我想解釋光被懸浮微粒散射後引發的有趣波長相依性」,而要說:「很多大人都想向小孩解釋,為何天空是藍色的」。並且建議演講之前務必事先演練一遍。這讓我想起,在學術研討會經常遇見演講者使用的投影片文字太小看不清楚,照著讀但是聽眾早已把文字掃描完畢。十五分鐘時限的口頭報告,前十分鐘都在講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等到終於進入研究發現的正題,主席卻已經舉牌提醒時間快到了。此外,作者也討論實驗技術與理論發問之間的辯證、要選資深知名還是年輕有為的學術研究者擔任指導教授、論文要在研究過程中陸續發表還是等做完再發表一篇大論文等,讀者不一定要同意作者的建議,但是他的經驗與觀察很值得讀者據以深思。

人生總是希望往上爬,從找工作、申請研究計畫經費、獲得終身職,到累積研究成果受人敬重。但是在升遷的過程中,我認為真正關鍵的是,自己對工作是否存有熱情,是否可以藉由自己的研究促進社會的改變與公義。否則像最近發生的《震動與控制期刊》大規模撤稿事件,研究者發揮小聰明,機關算盡,即使曾經獲獎讓同儕稱羨,最後卻馬腳露出,人生瞬間一敗塗地,也嚴重違反了學術研究的本意。

《別讓畢業變失業》這本書並不是學術工作者用來當作依樣畫葫蘆的食譜,而是人生旅途上作為各種判斷基礎的資料庫。如今台灣的學術界面臨了後段大學退場機制的問題,以及獨尊SCI等量化統計帶來的亂象,期待有更多學者可以針對台灣的本土特性撰寫類似經驗傳承的小書。



〈拿了博士學位,接下來呢?〉 黃貞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別讓畢業變失業》可以視作《研究所這條路》的續集,因為後者指導你如何在研究所時期生存和成功,前者則討論拿到了研究所學位還要怎麼辦。

當我在念博士班時,本書相當暢銷,很多教授推薦。在美國,博士班畢業的生存條件,可能比台灣更嚴苛,因為美國畢竟匯集了全世界的菁英,可是學術界裡的工作又少之又少,一個教授職位往往有上百人試圖來應徵,經過一關又一關的淘汰,只會剩三至五位候選人能夠到校演講和面談,經過了兩三天的車輪戰,往往能勝出的,已經不僅是有極為突出的研究成果,也要能言善道,除了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講之外,可能連人緣也要不錯!有些頂尖大學,甚至還需要第二回合的面談,出動系上諾貝爾獎等級教授,詳談未來的研究計畫,待大家都沒有疑慮了,才會起聘。

既然一個教授職位會有上百人來投履歷,當然大部分的博士都無法在學術界繼續工作,可是博士班生涯的訓練又以學術工作為主,於是使得許許多多博士比起大學生更無法學以致用,面對到更嚴峻的挑戰,甚至挫折。很多大學可能會提供大學生和碩士生職業生涯的協助和輔導,可是對博士生反而幾乎不理不睬,或許是以為博士生應該比大學生和碩士生更能夠獨立求生,或者大學其實也搞不清楚該如何提供協助與輔導。在這種狀況下,唯一的解方,就是自己的前途自己拚!

博士畢業後,不少領域還需要經歷「博士後研究」(Postdoctoral research)的階段,這個簡稱為Postdoc的工作和身分,諧音就是「搏屎塔」,差不多也能形容「搏屎塔」們的處境。雖然有了博士學位,可是卻還在受訓期間,需要在實驗室主持人的實驗室裡進行獨立研究,或者協助實驗室主持人進行大型研究工作。

在學術界,不發表就等死,可是頂尖的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卻發現,原來全世界的科學家,只有百分之一能夠平均每年發表一篇學術論文!這是令人感到驚訝的,因為台灣所有大學,無論是一般大學還是科技大學的教授,升等和申請研究計畫,就是要拚命發表SCI論文。在強大的壓力及對發表論文的強力需求下,最近就爆發了陳震遠論文審查造假醜聞,強力衝擊台灣學術界的國際形象。

然而,學術論文畢竟是學者溝通的主要工具,因此也不能因噎廢食,只是各領域狀況不同,還有大學院校的多元發展之需求也各異,是否能用同一套標準在所有教授的聘用、考績和升等上,是值得思考的。不過,這大議題也不是我這個小「搏屎塔」能談的。最近在學術期刊Current Biology有篇有趣的文章〈Publication metrics and success on the academic job market〉,是西班牙學者透過「大數據」(Big Data)的研究,發展出一個能夠從學者發表的論文數量和期刊,以及被引用次數等數據,來預測該學者能夠成為實驗室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簡稱PI)的機率大概有多高!使用方法很簡單,只要到他們的網站(http://www.pipredictor.com/),輸入美國國家生物資訊中心的論文資料庫PubMed的論文編號(PubMed IDs,簡稱PMID),就能做出預測!雖然僅限於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和醫學等PubMed收錄的學門,但或許也夠舒緩不少求職者的焦慮吧?或者讓自己早點另尋出入?

回到前述的問題,大部分博士,可能都不是在學術界工作的,雖然這看來比較「正統」。就算在學術界工作,也不是只要能夠發表優異的論文,就能夠進入好學校或研究機構,所以本書從各方面,包括還需加強的能力,到整個大環境,來探討博士在社會上的生存之道!這本書有意思之處,並非直接給你答案,而是跟你討論作者取得的實例,來讓你仔細思考。

不過,美國算是相對特殊的國家,各種發展狀況和其他國家,甚至是文化相近的歐洲國家都不同。在美國,很少有人會排斥對自己能力的高調表現,可是在很多國家,這種「自信」的態度,很可能就成了「自負」!既然台灣學生相對不擅表現自己,藉由本書的建議,相信會更能提升台灣學生的「自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