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別人成功, 你可以少一次失敗 | 誠品線上

The Art of the Start 2.0: The Time-Tested, Battle-Hardened Guide for Anyone Starting Anything

作者 Guy Kawasaki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看別人成功, 你可以少一次失敗:PorchlightBook評選史上最好的100本商業書之一成功的創業者必備三神器:一個車庫、一個想法,還有這本書。──Yahoo、Google股東、矽谷紅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Porchlight Book評選 史上最好的100本商業書之一 成功的創業者必備三神器:一個車庫、一個想法,還有這本書。 ──Yahoo、Google股東、矽谷紅杉資本 麥可.莫里茨(Michael Moritz) 前蘋果首席品牌傳教士、矽谷創投家 ── 蓋﹒川崎 暢談創業之道與成功經驗的精煉力作 川崎能成為實踐創業理想的典範人物, 因為他總能在任何細節處發掘可能。 他的成功來自以往失敗的教訓── 你將從他的「後見之明」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 創業是理念與實踐的過程,多數談創業、談經營無一不是講述所謂的「技巧」、「法則」,後真正起步的人又有多少? 川崎不以為然,誠如他所言:「創業家應是一種思維狀態,而非一個頭銜。」也就是說,創業之路必須不斷學習、精益求精。 在創業之前,不妨先問自己:「我要做什麼?錢從哪裡來?人才在哪裡?我懂經營嗎?」如果你仍有存疑,那麼你的頭銜恐怕只是虛名…… 成功創業應有的態度: ※成功與人連結:做事簡單,但「與人最難」。如何「解讀人話」、聽出「弦外之音」對工作成效大有影響。不同職位的人說不同的話,察言觀色不能只憑技巧,更重要的是聽出他到底在說什麼、對你是否有利。 ※成功籌措資金:理想遠大,但你口袋夠深嗎?集資是創業中的必經過程,鞠躬哈腰、伸手要錢,可以說艱辛無比。群眾外包、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三者有何利弊?身為創業家的你,最適合靠哪種方式找金援? ※成功簡報提案:創業理念如何說與人聽、獲得支持,提案簡報是面對投資人、消費者的第一步。本書要讓你站在講台(市場)的最前緣,掌握10/20/30黃金守則,用說話擊中目標,一舉成功。 ※成功進軍市場:社群媒體取代傳統廣告行銷,互聯網形成的商業生態圈不再是單線的產業鏈。當市場愈來愈廣,去中心也意味著毫無邊際可言。別讓你的產品成為汪洋中的一條船。 ※成功避開錯誤:聽成功人士分享創業歷程最有趣的地方是──知道他們怎麼失敗的。成功的故事老生常談,但知道他在哪裡跌倒,你就可以不用重跌一次。 觀念正確,技巧只是輔助(本書特點): (1)正向積極的創業心態:作者以勵志的方式談創業,暢談成功也調侃自己的失敗,正是希望讀者們在艱辛的過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態,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各種挑戰。 (2)實際應對各種挑戰:要成功,就要「學好的」。書中實例皆為真人真事,蘋果、微軟、亞馬遜、eBay……如何能有今日的成績?他們創業遇到的問題,也是你我會碰到的。 (3)成功起步,不必失敗:創業在行動,不是紙上談兵。讀了再多方法,「不會做」,等於沒做。本書要領你前行,由與人共事到募集資金、從發表產品到創造話題,為創業路上的你指引正確方向! 好評推薦: Dcard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林裕欽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 超級數字力/林明樟 斜槓世代/周信佐 政大商學院教授/邱奕嘉 商業思維教練暨傳教士/游舒帆 台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會顧問/陳顯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 Dcard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林裕欽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 超級數字力/林明樟 斜槓世代/周信佐 政大商學院教授/邱奕嘉 商業思維教練暨傳教士/游舒帆 台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會顧問/陳顯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蓋.川崎Guy Kawasaki蓋.川崎Guy Kawasaki 夏威夷日裔,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企管碩士。曾任蘋果(Apple)首任品牌傳教士(Evangelist),是蘋果產品風靡全球的幕後推手。1984年與賈伯斯、約翰.史考利攜手推出麥金塔電腦(Macintosh),一時蔚為風潮。離開蘋果後,陸續成立車庫科技創投公司(Garage Technology Ventures)、線上雜誌Alltop.com,現為Canva(插圖和圖像庫存庫)的首席宣傳長。川崎創立及投資過的公司不計其數,以富於創業的精神在矽谷享有盛名,《創業家雜誌》(Entrepreneur)稱他是全美最具影響力的創業大師。著有多部企管暢銷書,同時也是《富比士》(Forbes)專欄作家,推特有一百多萬追隨者。劉悅、段歆玥劉悅、段歆玥等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理念篇 第一章 創業的藝術 啟動篇 第二章 起始的藝術 第三章 領導的藝術 第四章 自力更生的藝術 第五章 集資的藝術 第六章 提案的藝術 壯大到擴張篇 第七章 招募人才的藝術 第八章 打造品牌的藝術 第九章 社群媒體的藝術 第十章 造雨的藝術 第十一章 結盟的藝術 第十二章 持久的藝術 責任篇 第十三章 知足即是富有 後記 創業家最常犯的十大錯誤

商品規格

書名 / 看別人成功, 你可以少一次失敗
作者 / Guy Kawasaki
簡介 / 看別人成功, 你可以少一次失敗:PorchlightBook評選史上最好的100本商業書之一成功的創業者必備三神器:一個車庫、一個想法,還有這本書。──Yahoo、Google股東、矽谷紅杉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7778871
ISBN10 / 9867778871
EAN / 9789867778871
誠品26碼 / 2681823751003
頁數 / 2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2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暢談成功的創業之道,希望讀者們在創業的艱辛過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態,以正向的態度面對挑戰。書中實例皆為真人真事,他們遇到的問題,也是你我會碰到的。要成功,就要「學好的」,本書要帶領創業家們跳脫慣有的思考模式,啟發他們在創業時拿出該有的勇氣和創意。誠如作者所言:「創業家是一種思維狀態,而非頭銜。」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建構創業的世界觀
  實際創業數年後,我發現其中一項人們對矽谷創業者常見的誤解是:穿著牛仔褲、T恤的年輕創業家輟學在車庫打造產品,一夜之間憑著傑出的創意顛覆了整個產業。透過 Larry Page(Google)、Mark Zuckerberg (Facebook) 形塑出來的故事深深烙印在人們腦中。

  然而更多的真相是,創業是一間極其複雜且困難的事情,產品的推出只是一切的開端,有許許多多的環節都能導致一間公司徹底失敗。許多極具天賦的創辦人都曾找到更具經驗的高階主管協助公司成長。Eric Schmidt(Google)、Sheryl Sandberg(Facebook)在適時的加入協助,補足年輕創辦人的不足。

  在23歲創辦Dcard時,我曾被告誡過創業是一條艱辛的路。那時常覺得前輩愛嚇唬人,而實際經歷幾年後,才發現他們用詞還是太客氣了。有無數的夜晚是在失眠中度過,面對一個又一個沒經歷過的難題。

  創業中的我們,不一定總能找到具有經驗的人加入團隊。然而在網路發明的三十年後,有許多創業的藝術被總結起來,變成方法論而被廣為流傳。如果不善加掌握,就像印加帝國用弓箭面對西班牙人的槍砲彈藥一般不堪一擊。

  在最困難的時期陪伴我度過的,便是前人的經驗總結加上不斷的學習。最初認識Guy Kawasaki是他對於創業簡報的10/20/30 rule,對初次創辦公司的我幫助巨大。找到長期合作的投資人,還有吸引了許多夥伴加入,使得Dcard今天成為台灣最大、年輕人都在討論的社群平台。

  這本書很好的集結了許多創業應該注意的各個面向,可以當作創業者入門的工具書。對新手創業者能更快地建構創業世界觀,對老手創業者能當作工具書翻找是否有遺漏的概念。我很敬佩的AAMA校長顏漏有先生曾講過的一句話「成功不能複製,智慧可以傳承」,相信大家如果能在這本書裡找到一片有用的建言,便已值回票價。
Dcard創辦人暨執行長 林裕欽

在無人之境避開錯誤和陷阱
  商業市場上並沒有能保證成功且可複製的公式,但觀察別人的成功因素與關鍵點,可以幫助自己檢視生意本體,更避免踩了能避開的陷阱。這本書,就是有這樣能幫助創業者及想要創業者的提醒功能。

  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以電商形式販售女性保養品和流行女裝,想說藉由網路上廣大且衝動性強的女性市場,應該大有可為,結果因為自己身為男性的本位主義,忽略了女性商品所最需要的搭配感受而失敗告終。最近一次的創業,則是在2017年鴻海科技集團的注資下成立了『富盈數據』,試圖解讀消費者在網路上的動機數據以串連品牌內部顧客資料和外部市場資訊,為商業主找到更有效益的數位科技行銷解決方案。

  這些過程中不論是失敗或是成功,自己深切都會理解到可以做為商業模式的範例與慣性是可供他人學習與參考的。

  創業的路上大多數的時候創業者都有如入「無人之境」之感,因為前面不一定有案例可以參照,當然也因為創新而後無來者,往往是做出了什麼成績後,市場上才會有同業出現。我的思考邏輯算是清楚,但也不免希望會有個 check list 能參照,好讓我在過程中檢視有哪些不要犯的錯誤或陷阱可以避開。因此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裡頭浮現的第一感覺:「就是它了!」

  開創事業的第一步,就如同書中第一章所提醒的,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一、你的錢在誰的口袋?(市場在哪裡?消費者圖像是如何描繪的?)二、你要如何把這些錢放進自己的口袋?(獲利模式的架構與順暢性)

  前者是在釐清目標客群,解決他們的問題滿足他們的慾望而願意付錢;後者的目的在於思索銷售機制,確定是一個真的能賺到錢的生意而持續下去。這也如同我曾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闡述的,『企業經營和成長需要雙飛輪──商業模式和獲利模式』,這兩者是重要的基石,創業過程的的起點和終點。

  這本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章到第三章,正好代表了事業從0到1、從1到10、從10到100,而不同階段的創業者都能找到符合自己現狀的部分而達成驗證的目的。讓我們一起利用這些思路經驗內容,避開錯誤和陷阱吧!
台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會執行顧問 陳顯立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五章 集資的藝術 (摘錄)
集資是創業必經的過程。這個過程並不有趣,也不可能輕易達成,而且要耗費一定的時日。自力更生可以減少你所需籌措的資金數目,幸運的話,你甚至無需集資。然而,極少創業者能夠完全回避這個過程。集資有三種形式──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天使投資人(angel investors)和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又稱創業投資、創投),你得在這必經過程中取得成功。
求助大眾
  籌措資金有很多種方法。很久以前,貴族和富人自有啟動資金,如果需要額外的資金,他們還有抵押品和合適可用的人脈關係。近百年來,風險投資事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使得每年有成千上萬創業者透過PPT演講、產品原型和畫在餐巾紙上的草圖就能籌到資金。天使投資人更進一步推進了這個過程,但比起風險投資人,他們的投資對象風險更大。2007年,Indiegogo橫空出世,兩年後,Kickstarter的出現,拉開了眾籌(crowdfunding)的序幕。眾籌幾乎是最民主、公開、透明的融資過程。具體實現過程如下:
˙發起一個計畫,內容包括製作一個短片、描寫一段介紹性文字、設計對參與者的獎勵、隨著專案進展提供最新資訊。
˙與出售股權來籌措資金不同,你要在接受預售訂單的同時給予獎勵或「甜頭」,以此鼓勵人們為不存在的東西買單。甜頭可以是折扣、紀念品、禮品,也可以是一些奇妙的創意,比如書中一個角色的命名、與團隊成員一起玩的機會。
˙通過社群媒體和電子郵件宣傳你的眾籌項目。傳統籌資方式的吸引力在於賺錢,而眾籌的吸引力是能比其他人早先一步拿到最新穎的產品,或得到幫助他人創業的內在報酬(intrinsic rewards)。
˙人們為你的專案投資,使得你能夠用他人的資金完成專案。你交付所有訂單,人們好評不斷。理想情況下,你將會創辦一家很不錯的公司。
  在設備、配件、遊戲、工藝品、時尚用品等消費類商品,電影、短片等藝術相關專案,以及慈善工作中,眾籌最為適用。對於生物技術或軟體公司而言,眾籌的適用性較差,因為這些專案需要數千萬美元的資金,他們的顧客通常也不會衝動消費。
  Kickstarter的資料顯示,2013年,來自200多個國家的300萬人使用了眾籌服務,共承諾投資4.8億美元。結果有19911個專案融資成功──幾乎是同年談妥的風險投資項目數的6倍。

吸引天使
  資金的第二個來源是天使投資人,即成千上萬向初創公司投資的富人。風險投資人的首要目的是獲取利潤,如果可能的話,再回報社會。而天使投資人的目的與之相反,他們首先想的是回報社會,其次才是賺錢。
  天使回報社會的方式有兩種:幫助年輕人(或比他們年輕的人)創業,幫助有價值的產品打進市場。以下是從天使手中籌資的核心概念:

˙不要低估他們 天使可能不如專業投資者那麼關心財務回報,但這不等於他們是傻瓜。接觸他們時,請拿出與接觸頂級風險投資人時一樣的專業度。
˙讓他們間接感受你的體驗 很多天使追求的附帶收益是重溫青春或創業經歷的機會。即使他們不能或不願再次創業,但他們很享受看著你做這件事──我們稱之為「偷窺狂資本」(voyeur capital)。
˙讓他的配偶也了解你的故事 天使的「投資委員會」是他/她的配偶,而不是一堆同行、合夥人或權威人士。這表示,用簡單明確的話語讓他人明白你所做的事就十分重要。可以做個測試:問問你的丈夫/妻子是否願意資助你的企業。
˙友善待人 儘管風險投資人可能會給混蛋投資,因為錢根本不是問題。但許多天使投資人會「愛上」創業者,會像父母一樣對待他們:「她是個好孩子,我想幫她一把。」所以,做一個友善、溫順、討人喜歡的人吧。
˙與他們認識或聽說過的人簽約 天使投資往往既關乎利益,也關乎社交。因此,如果你能吸引到那個團體的其中一員,你通常就能得到更多關注。對天使投資人而言,品質的最佳代言人就是另一位他們認識、或聽說過的天使也投資了。
猛攻風險投資人
  我希望你明白自己的處境:從風險投資人手中籌集資金是一個漫長、令人分心和沮喪的過程──這是一切順利時的情形。跟你說個關於風險投資人的故事,這是我最喜歡、最能說明問題的故事。
  一位風險投資人帶著她的父親去一家有提供代客泊車服務的豪華餐廳用餐,在去餐廳的路上,父親指責她為買這輛時髦的寶馬花太多錢。她把車停在餐廳門口,兩人便進去用餐了。幾小時後,他們走出餐廳,發現車依然停在原來的位置。女兒趁機對父親說:看吧,這就是我開寶馬的原因。餐廳總是把好車停在前面,現在我們就不用等服務生取車了。
  就在此時,一個惱怒的服務生走上前來說:「女士,您把車鑰匙帶走了,我們開不了你的車……」
  風險投資人可以給你提供機會,幫你啟動銷售,建立合作;他們能幫你找到未來的投資者;他們能避免你犯錯;他們能幫你招賢納士;他們能讓這個世界更認真地對待你,但是……
˙對於工程、行銷、銷售、生產、財務或運營,他們了解得不一定比你多。不過,沒有人會因為你的這種想法而責怪你,因為那些人管理的資產動輒就有數億美元。
˙得到他們的投資不能確保你一定會成功。這些公司下了很多賭注,而且假設大多數都不會有回報。如果風險投資人是棒球運動員,那麼沒有一個人會成為職業球員,因為他們的平均擊球率很低。
˙不論他們說什麼,從你無法兌現承諾那刻起,他們的忠誠便只能維持一年。他們不是你的朋友,他們最關心的是賺錢。他們不一定是壞人,但你永遠都不要忘記,這只是生意而已。
展望未來
  讀這本書時,你可能正打算融資,或剛結束種子輪。了解全局和每輪融資的含義對你很有幫助。
˙種子輪(SEED)=嗞嗞聲。 這是你籌集的第一筆外部資金,數額在10~25萬美元之間,來源包括朋友、家人和天使。這個階段,你在販賣夢想、幻想和妄想。換句話說,這一輪是煎牛排時發出的嗞嗞聲。
˙A輪(SERIES A)=牛排。 本輪中,風險投資人現身。他們在你身上投下100~300萬美元的賭注。你不能再依賴嗞嗞聲了,因為大筆資金正處於危險中(沒有雙關)。現在,產品必須創造收入——換句話說,這一輪是煎好的牛排,而不再是嗞嗞聲。(我是從風投公司TriplePointVentures的班.納拉辛(Ben Narasin)那裡學到將嗞嗞聲和牛排暗喻用於投資領域的。)
˙B輪(SERIES B)=類固醇。 牛排還不錯,顧客在購買和享用。現在,公司需要注射類固醇來達到魔法般的、一年一億的收入增長速度。你要用這筆錢來擴大企業規模。幸好企業家們不用做尿檢。
˙C輪(SERIES C)=阿諛奉承者。 如果走到了這一輪,你可能無需再融資。只有當資本主義制度崩潰,或者當Google/蘋果/亞馬遜決定進軍你的業務時,你才需要這輪額外的融資。此時,投資人希望買入,而你不打算賣出,他們為了攀附一個贏家就會討好巴結你。
抱持「這是最後一筆錢」的堅決態度
  我最後的建議涉及成功籌集資金後的做法──不論金額多少。靠著空想維持了幾個月後,很多創業者在籌到一筆資金時便欣喜若狂,把錢浪費在漂亮的辦公設備、舒適的工作空間、免費食物,以及從大公司挖到有MBA背景的員工之上。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下面幾種想法,那麼你正走在下坡路上:
˙投資人給我們錢投資,那我們就投資吧。
˙如果我們給員工提供食物,他們就不用去外面吃午餐,就能完成更多工作。
˙我們現在就要做好基礎設施,為將來勢必能達到的驚人增長提供支援。
˙我們總是能籌到資金。
  最好的心態是假設你再也無法籌集資金。怎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你可能會錯過發貨日期;你可能無法達到銷售預期;投資人可能會對你的團隊失去信心;投資人可能失去資金來源;可能發生經濟衰退或爆發流行病。你永遠無法知道……如果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每個人都相安無事。如果一切都不盡如人意,那麼只有傑出的創業者才能倖存。如果你知道自己再也無法籌集資金,你會如何支配現有資金?
風險投資人的十大謊言
  風險投資人都很簡單:他們要麼決定投錢給你,並說服自己的直覺很准(也就是所謂的盡職調查);要麼就絕對沒有這種可能。儘管他們可以簡單,但他們未必坦率。如果你覺得從他們口中得到明確的肯定答覆很困難,那你應該試著得出否定的結論。我在此揭露風險投資人的十大謊言:

1.「我們會很快做出決定」、「公司當然能夠快速決定」──畢竟,他們不是拿自己的錢冒險。但公司永遠都不會真的這樣做,因為投資人並不像他們聲稱的那般大膽、有冒險精神,同時又能激發創新的力量。和大多數金融從業者一樣,他們也是風險規避者,喜歡隨波逐流。
2.「我喜歡你的公司,但我的合夥人不喜歡。」換言之:投資人想讓創業者相信,他是好人,是聰明人,他理解創業者;但其他人不是,所以不要責怪他。這是種逃避。與其說其他合夥人不喜歡這筆交易,倒不如說該投資人並不真的相信你。如果他真的信任你,他就會促成投資。
3.「如果你能找到一個領投人,我們就會跟進。」換言之:正如日本人所言,「如果你的阿姨是個男人,她就是你的叔叔了。」阿姨不是男人,所以這句話毫無意義。風險投資人的意思是,「我們其實並不相信,不過,如果你能讓紅杉資本領投,我們就會跟進。」換句話說,一旦創業者不需要資金,風險投資人就樂意給他更多。你真正希望聽到的是,「如果找不到領投人,我們就會投資。」這才是真的信任你。
4.「給我們看看你的賣點,我們就會投資。」換言之:這個謊言的言下之意是,「我不相信你的故事,不過,如果你能實現高額收入,以此證明自己的話,或許能說服我。」但我不想對你說「不」,萬一你成了下一個Google,我就徹底像一個讓機會白白溜走的傻瓜了。
5.「我們希望與其他風險投資人共同投資。」你要明白,風險投資人是貪婪的,就像太陽每天都會升起、加拿大人熱衷冰球一樣。在這個行業裡,貪婪的意思是,「如果這是一筆好生意,我就要全盤獨享。」創業者希望聽到的是,「我們想獨家投資。我們不希望跟其他任何投資人分享。」果然如此,創業者的任務則是說服他們,為什麼其他投資人加入可以把蛋糕做大,而不只是去瓜分原有的蛋糕。
6.「我們投的是你的團隊。」這句話並不完整。儘管他們投的確實是你的團隊,創業者卻把這句話解讀成,「我們不會解僱你──我們是因為你而投資,為什麼要解僱你?」但這不是風險投資人的本意。她的意思是,「只要事情進展順利,我們投的就是你的團隊;如果進展不佳,我們就會解僱你,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
7.「我會在你的公司身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或許,他說的是接入辦公室的光纖寬頻,而不是他的私人日程表,因為他已經是十家公司的董事了。創業者應該有心理準備:連董事會議都算進來,他們每個月花在一家公司上的時間只有5到10小時。這就是事實。接受吧。開董事會時請儘量縮短時間!
8.「這是份香草口味的投資意向書。」(意指無負擔的)世界上並不存在香草口味的意向書。如果要把投資意向書比作冰淇淋,那麼最常見的口味也是RockyRoad。你需要一個經驗豐富的企業融資律師為你把關其中的複雜情況和陷阱,而不是隨便找個什麼人。
9.「我們可以在我們投資的那些公司裡為你牽線。」這是個雙重謊言。首先,風險投資人並不總是能在所投的公司中牽線搭橋。這些公司可能會反感,把他的推介看成是世上最糟糕的事。其次,即使風險投資人真的能夠牽線搭橋,創業者也不能指望這些公司能夠對你的MVVVP有所幫助。
10.「我們喜歡早期投資。」風險投資人熱衷於向一家投前估值200萬的創業公司投入100萬,以換取下一個Google 33%的股份。這是他所謂的早期投資。為什麼我們都知道Google驚人的投資回報率?就像我們都知道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一樣:Google和喬丹極為罕見。如果他們很常見,就沒有人會寫他們。如果深入了解,你就會發現,風險投資人想要投的是在成熟市場中(如電子商務)有成熟技術(最好能弄出個諾貝爾獎)的成熟團隊(比如思科Cisco創始人)。

第九章 社群媒體的藝術 (摘錄)
社群媒體具有市場行銷所需的三大要素:快速、免費,以及無所不在。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我在為蘋果產品佈道時最得力的行銷工具:電話、傳真和飛機。當時還能把幾百人聚集在飯店大廳,藉此提升宣傳效果。對於創業者來說,社群媒體是迄今為止他們遇過最棒的發明。今天一家新興企業可以在幾秒內不花一分錢,接觸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數以百萬人,都歸功於此。但要操作社群媒體可沒那麼簡單。本章將告訴你如何操作社群媒體這個絕佳資源。
擬定戰略型計畫
  如果你把「為社群媒體擬定操作計畫」想成是要花6個月時間反覆斟酌,或聘請一個專門操作社群的行銷團隊來實現的話,我並不贊同。我認為的戰略型計畫是:
  ˙找出你的商業模式。
  ˙要使這個商業模式運作,你需要吸引哪一類的人。
  ˙你的目標受眾希望看到什麼。
  ˙分享你的內容。
  很少有人會給你這樣輕鬆的建議,但請不要將事實與鄭重其事混淆(事實就是事實,與過程的嚴肅與否無關)。諮詢師和專業代操機構告訴你如何創建一個戰略型計畫,或將這個計畫按住三個月不發,這都是無稽之談。你絕對沒有時間反覆斟酌,你也不該在諮詢師和專業機構上浪費錢。你應該親身投入社群媒體,看看這當中的內容是怎麼運作的,最好一邊做、一邊調整。
  比擬定計畫更重要的是磨練──也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工作,也從中獲取經驗。換句話說,操作社群媒體就和你正在做的其他工作一樣。
了解各大社群平台
  以2015年來看,世界上最主要的社群平台包括:Google+、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Pinterest和Twitter。以下是各個平台的概括介紹:

˙Facebook 這就好比社群媒體圈的麥當勞——超過10億用戶。大多數公司都會用這個平台接觸客戶。不幸的是,有某種叫作「EdgeRank」的黑暗魔法決定了誰可以看到你的貼文,這種排名系統是根據Facebook的神秘演算法則而來。據推測,只有10%的用戶可以看到你分享的內容,我認為實際可能更低。不過,你可以透過付費來讓更多的使用者看到你的內容。
˙Google+ 許多專家對Google+咬牙切齒,認為規模太小,僅從原始資料來看,規模只有Facebook的一半。但是,因為Google+沒有類似Facebook的排名系統,所以任何人只要把你的公司納入他的「社交圈」,都可以看到你發文;這一點可以彌補規模上的不足。而且,這畢竟是Google的產品,忽視Google任何產品的人都是傻瓜。(編按:2019年4月起,Google+正式關閉個人版,企業版更名為Currents繼續運作。)
˙Instagram 這是一個用視覺說故事的平台。各家公司會分享產品照片或粉絲照片。儘管你無法將Instagram的內容連結到你的網站上,不過許多品牌都會使用這個平台來與他們的粉絲聯繫,鞏固自己的粉絲團。
˙LinkedIn 這個平台就好像是社群媒體圈的無名英雄一般。儘管社交的功能是後來才增加的,但嚴謹的內容和評論更使其成為一個有用的市場行銷工具。別再把LinkedIn視為找工作的地方,因為它也是一個社群平台。
˙Pinterest 這是一個圖片社群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人們可以發現和保存他們喜歡的圖片。各大品牌透過開展廣告活動來與客戶聯繫,Pinterest則展示他們的產品。這是迄今為止最漂亮的社群平台。
˙Twitter 試著把Twitter想像成一條河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Twitter上,你可以用140字的資訊來推廣和支援你的產品,是一個很棒的平台。做為潛在資源,你可以在Twitter上監督你的競爭對手,也可以知曉你的公司和產品在社群媒體對話中所處的地位。
˙YouTube 如果你能拍出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的短片,Google旗下的YouTube會是很有力的工具。如今這也不是什麼難事,因為富有熱情的業餘者拍的短片,常比華而不實的專業人士拍的要有看頭得多。你還可以創建自己的YouTube頻道供客戶訂閱。

  你該選擇操作哪個平台來助你的新公司一臂之力呢?我說,一個都不要放過。如果我告訴你只需把重點放在其中一個或兩個上,那這個建議很糟糕。而且,如果我告訴你這些工作需要一組4到6個人的團隊來執行,那這個建議也很糟。在理想的狀態下,操作社群媒體,只要1到2個人努力工作就可以勝任。
轉發測試(自測是否值得分享)
  分享、轉發是社群媒體行銷中最重要的概念。當人們為你的貼文點「讚」和「+1」的時候是相當美妙的。當人們給予評論那就更好了。這些舉動就好比給服務生小費一樣。
  主動分享你的貼文是最高等級的讚賞,因為這意味著人們以自己的聲譽為你分享內容。這就像是你推薦朋友去某家飯店吃飯一樣。分享就是關懷!在社群媒體中,你要做的最重要的測試就是:人們會分享你的貼文嗎?
  每則發文都要通過這個測試。要達到能使人積極主動分享的標準,這些貼文應該是對人們的生活有價值的內容。以下四種內容的貼文可符合這個要求:
˙訊息文 「發生什麼事?」比如,美國國防部長查克.海格(Chuck Hagel)說要重新審視變性人在軍中的地位。
˙分析文 「這是什麼意思?」比如,美國雜誌《瓊斯夫人》(Mother Jones)分析為什麼烏拉圭球星路易士.蘇亞雷斯(Luis Suárez)咬人事件有重大衛生問題。
˙求救文 「我該怎麼做?」比如,科技資訊網(CNET)說明如何發短信訊給911。
˙娛樂文 「這是什麼!?」比如,每年希臘小鎮Vrontados會舉辦「火箭模擬大戰」來慶祝復活節。
  努力讓自己向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模式靠近。NPR一年365天都提供高品質的內容。每隔幾個月該電台會開展一次籌款活動來募集資金。籌款廣播之所以能有成效,正是因為其提供的內容有價值。(編按:籌款活動,pledge drive:通常由公共廣播電台募集全款。)
  透過分享測試,你能為你的產品找到好評,也能順利推廣你的產品。

回覆評論
  不要把任何事情個人化,別人所做的事沒有一件理所當然,別人的所做所言投射的是他們的實際情況和他們的夢想。當你對他人的意見和行為免疫時,你就不會為不必要的困擾所累。── 墨裔心靈大師 唐.米蓋爾.魯伊茲(Don Miguel Ruiz)

  針對你發的貼文,你會遇到有深刻見解的、有趣的和奉承的評論,也會遇到愚蠢的、刻薄的和帶有侮辱的評論。如果你的貼文內容很棒,那麼你收到的評論總的來說是以前者居多,不過每個人都收過負面評論。回覆評論需要勤懇的態度和努力,尤其是負面評論,更需要你的努力、耐心和理解。我要和大家分享下面的方法,幫助你把回覆評論的工作從痛苦轉化為一個增強忠誠度、建立信譽,甚至是快樂的過程:

˙用對工具 第一步是要找到你需要回覆的評論。有兩套方案:第一種,查看你在Google+、Facebook、LinkedIn、Pinterest和Instagram上發文的評論。這個比較簡單,因為這些平台自己能組織和梳理對話,所以你可以在發文後回去查看是否收到評論。第二種,是查看在Twitter上的評論,因為沒有梳理的功能,你需要搜尋到你的公司名稱來查看相關評論,以及相關的回覆。你可以保存搜尋的內容,這樣你就不需要再次輸入。Twitter也提供高級搜尋功能,這樣找評論會更有效。比如,我保存的Twitter搜尋是查找@GuyKawasaki或@Canva的評論,但不包含轉發我們推特的內容。(你不必對轉貼進行回覆,理想情況下,即使你想回覆也會因為數量過多而來不及。)
˙顧及所有受眾 你所回覆的受眾是所有會讀到這個回覆的人──不僅僅針對發出評論的人。這個和電子郵件有所區別,因為電子郵件只有收件人和他或她轉發的人才能看到你的回覆。在社群媒體領域,許多人喜歡潛水並對你回覆的語氣做判斷。這些潛水的人可能比原先那個發表評論的人更重要,因為他們的粉絲比搗亂者更多,這些網路流氓往往透過找人對罵來補償他的殘疾或在貧苦生活中所遇到的不滿,並想方設法把你拖入爭論中。你的回覆就好比政治家在市政大廳會議上回答一個問題一樣,每句話都會被記錄下來。
˙保持樂觀你應該保持樂觀積極,無論評論多麼乏味、不敬或挑釁。因為其他人都在看著。因為比起戰勝一個發表評論的人,為同類和信譽贏得戰鬥更重要。老實說,有時候我也會忘記這些囑咐,儘管我自己寫下了這些內容,但我做不到。
˙證實有惡意之前,假設他人都是善意的 正如電子郵件那樣,誤解社群媒體上的評論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你讀起來認為是批評或攻擊的言論可能實際上只是無心的或只是挖苦而已,或者可能你是過度敏感了。存在懷疑時,往好的方面想是能得到回報的。
˙接納不同意見 如果你無法保持樂觀,那麼至少你可以接納他人不同的意見。生命如此短暫,別用在和他人做對上,而且有些事很多時候並不值得我們花力氣去爭鬥。而且,認可別人的不認可,可以讓網路酸民更不爽。
˙提出尖銳的問題 當某人發表了非常負面的意見,問問他或她是否是其親身經歷。比如,你分享一個安卓系統的貼文,有一個蘋果iOS系統的男粉絲攻擊你,你可以問問他是否曾經用過或擁有過一部安卓手機。很有可能他沒有用過或擁有過一部安卓手機,他只是複述了他聽到的內容。在社群媒體上,人們常常十分確信但又同時很無知,所以你要習慣!事實是,一個人愈顯得確信,往往就愈無知。
˙三個回合(結束戰鬥) 最好(最壞)的互動常常發生在發表評論的時候。看到陌生人之間建立起聯繫,並把貼文往深度和新奇方向發展是很吸引人的事,這是好消息。壞消息是有時評論者會惡言相向,發表一些本人難以說出口的刻薄評論。我的建議是借鑒業餘拳擊手只戰鬥三輪的規則。當你發文時,搖鈴響起:鐺鐺──第一輪:評論者發表評論。第二輪:你回覆評論。第三輪:評論者就你的回覆再次回覆。戰鬥結束。
˙刪除、封鎖和檢舉 如果以上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了,請你忽視、刪除、封鎖或檢舉這些酸民。你沒有道德上的義務要與他們互動,你自降格調沒什麼好處。如果你需要鑑別網路酸民的方法,可以參見「遇到網路酸民最常見的12個表現」。  我有一條準則:我會毫不猶豫刪除不適當的評論(粗魯的話和脫離主題的廢話),並標記網路酸民和垃圾郵件。生命短暫,別和無聊的人一般見識。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