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 | 誠品線上

中国国境: 熱戦の跡を歩く

作者 石井明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中國「周邊有事」!1950韓戰、1962中印邊境戰爭、1969中蘇邊境戰爭、1974西沙海戰、1979十年中越戰爭……未來,中國的邊境戰爭會轉向海疆――台灣海峽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周邊有事」!1950韓戰、1962中印邊境戰爭、1969中蘇邊境戰爭、1974西沙海戰、1979十年中越戰爭……未來,中國的邊境戰爭會轉向海疆――台灣海峽、釣魚台、南海嗎?從古寧頭戰役到九五飛彈危機,中國不減武力犯台的野心……台灣,從中國邊境戰爭的真相裡,看到的是寓言還是箴言?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後,中國與所有鄰國幾乎都發生過戰爭。鴨綠江畔(一九五○年,北韓)、麥克馬洪線(一九六二年,印度)、珍寶島(一九六九年,蘇聯)、西沙(一九七四年,越南)、老山(一九七九年,越南)。國境線上,戰火硝煙一直未斷,而且犧牲了十九萬七千多名中國人!也就是說,中國的陸疆地帶現在雖然看似和平,但都曾經發生過多起嚴重的國界紛爭,最後以「激戰」的方式獲得所謂的和平。日本國際關係學者石井明沿著中國邊境走了一圈,親臨這些國境線上的熱戰遺址,仔細考察,爬梳出不為讀者所知的史料,呈現這幅中國邊境戰爭的殘酷真相。一直到九○年代為止,中國的關心焦點都擺在陸疆,忘記了海疆,這是中國的海洋實力不足使然。但隨著中國崛起,從九○年代到今天,與重獲和平的陸疆相反,南海、台灣海峽、東海,衝突日益加劇。從一九四九年的古寧頭戰役,到一九九五年的台海飛彈危機,再到目前中國軍事學者揚言動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從二○一二年至今的釣魚台衝突,到二○一六年的國際法庭南海仲裁案。中國海疆也處處燃起烽火。這些海疆衝突會像當初的陸疆衝突一樣,不可逆地演變成殘酷的戰爭嗎?這正是周邊諸國最擔心的事情。「周邊有事」的預言,似乎一直上演。●古寧頭戰役(1949)――這場戰役劃下國共內戰的休止符。共軍為何在登陸金門後全軍覆沒?是共軍急躁輕敵、還是國軍將領帶兵如神?它與韓戰之間有何關聯?●韓戰(1950-53)――朝鮮半島的內戰為何變成國際性戰爭,中國「抗美援朝」的政治目的何在?「北朝鮮緩衝區」給今日中國帶來哪些後遺症?●中印邊境戰爭(1962)――中印兩國交惡衝突不斷,毛澤東為何決定開戰?是為了保衛國土完整、還是報復達賴十四世出走印度?●中蘇邊境戰爭(1969)――珍寶島事件的爆發致使中蘇關係進一步惡化,甚至差點造成人類史上第二次的核戰危機!●西沙海戰(1974)――中越兩國為了西沙開戰,是出於戰略需要,還是為了天然資源?海戰之外,中共內部又有怎樣的茶壺風暴?●十年中越戰爭(1979-89)――除了事涉領土糾紛,柬埔寨問題與在越華僑的歸國問題,更讓中越關係走向惡化。此外,這對共產主義兄弟之間的恩怨情仇,也和鄧小平復出有關……●釣魚台列嶼風波――日、中、台各自表述釣魚台主權。對中國來說,釣魚台問題是「台灣問題」的一部分;對日本來說,尖閣諸島的衝突是「周邊有事」的預演,而台灣的存在,制約了中國處理釣魚台列嶼的反應;反觀台灣,除了七○年代保釣運動之外,在中日間的釣魚台主權之爭中似乎被動失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石井明一九四五年生於千葉縣,東京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二○○七年三月,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退休,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二○○七年十月至二○○九年三月,北海道大學斯拉夫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二○一○年四月,日本大學客座教授,專攻東亞國際關係史。 著有《中蘇關係史的研究:1945-1950》(獲得第七回大平正芳紀念獎)、《中國二十世紀史》(合著)、《記錄與考證:中日建交正常化.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合編)、《中亞的未來――美、俄、中的拔河》(合編)等。■譯者簡介顏雪雪社會學、文學專業,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碩士,留學慶應。熱愛翻譯,立志專職翻譯一百年,現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文章評論散見各文學平台,興趣為電玩與花道,專長是日語教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古寧頭戰役――內戰終章,武力解放台灣的夢碎第二章│韓戰――犧牲十八萬人,抗美援朝的慘痛代價第三章│中印邊境戰爭――過去錯估形勢,未來能否龍象共舞?第四章│中蘇邊境戰爭――從珍寶島戰役到新疆鐵列克提事件第五章│十年中越戰爭――從盟友到反目成仇,邊境戰背後的大國角力第六章│西沙海戰――借道台灣海峽,打敗南越海軍的防衛戰第七章│洶湧的台日之海――釣魚台列嶼的日、中、台主權糾紛後記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
作者 / 石井明
簡介 / 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中國「周邊有事」!1950韓戰、1962中印邊境戰爭、1969中蘇邊境戰爭、1974西沙海戰、1979十年中越戰爭……未來,中國的邊境戰爭會轉向海疆――台灣海峽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356237
ISBN10 / 9869356230
EAN / 9789869356237
誠品26碼 / 2681375553001
頁數 / 33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二章 古寧頭戰役――內戰終章,武力解放台灣的夢碎

◎中國共產黨的解放台灣戰略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進入最後階段,中國共產黨急於占領台灣。三月十五日,《新華社》代表中共發出聲明:「中國人民一定會解放台灣。」負責解放台灣任務的是第三野戰軍(司令官為陳毅),其中副司令員粟裕為負責人,由他著手準備占領台灣。



中共的作戰策略,並非是一味地朝台灣進攻,同時也採取「統一戰線」的軍事行動――透過國民黨軍的內應,以求勝利,拿下台灣。於一九四九年六月下旬拜訪莫斯科的劉少奇,交給蘇聯共產黨中央與史達林一份報告,報告的日期為七月四日,其中如此描述中國當時情勢:



人民解放軍在今年夏秋兩季可占領福建、湖南、江西、陝西等省,冬季可占領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青海等省,這樣就在基本上結束了對國民黨的戰爭。剩下台灣、海南島、新疆和西藏,其中西藏問題須用政治方式而不能用戰爭方式去解決,台灣、海南島與新疆,須待明年方能去占領。其中台灣,因為有做內應的國民黨軍隊,可能提早去占領。



劉少奇對占領台灣這件事情顯得十分樂觀,雖然這裡並沒有清楚說明他們如何接應國民黨軍隊,不過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裡,收有一九五○年三月十一日,毛澤東寄給張治中的電報。張治中(1890-1969)曾是國民黨軍隊高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致力於和平解放新疆。在接到中共中央與毛澤東的指示後,著手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這份電報,便是毛澤東認為張治中的任務極為重要,希望他能持續下去以求進展所寄出的。



回到一九四九年夏天,毛澤東對於占領台灣這件事情,並沒有劉少奇那樣樂觀。毛澤東交給劉少奇,並指示他轉交給史達林的一封七月二十五日的電報,提到他對這場戰爭的預測,電報中並提到他希望蘇聯能派遣戰地記者,與人民解放軍一起行動:



第三野戰軍將只在兩個地方,即在福建省和台灣開展軍事行動。福建省的軍事行動將於今年十月結束,而攻占台灣的軍事行動要在我們建立了空軍部隊後才能進行,這也許要在明年的下半年才有可能。



意思就是說福建沿岸在十月中就能夠拿下,但攻打台灣需要空軍支援,可能會拖到明年下半年。



在上海,自封鎖之日起,嚴重的困難日益增加。為了粉碎這種封鎖,必須占領台灣,但是沒有空軍是不可能占領的。我們希望你(指劉少奇)和史達林同志就這一問題交換意見,蘇聯能否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即在六個月至一年的期限內,在莫斯科為我們培養一千名飛行員和三百名機場勤務人員。此外,蘇聯能否賣給我們一百至兩百架殲擊機、四十至八十架轟炸機,這些飛機將用於攻占台灣的軍事行動。在建立海軍艦隊方面,我們也請求蘇聯幫忙。我們設想到明年的下半年,即在我軍進攻台灣期間,中國大陸的所有領土除西藏外都將被我們占領。



之後毛澤東更是獅子大開口,說如果國際情勢許可,希望蘇聯派遣空軍與海軍的專家、飛行員協助攻占台灣。



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反帝運動有可能大踏步向前,在美國和英國也有可能會爆發經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利用蘇聯的援助(即除了我們請求蘇聯幫助我們培訓飛行員和賣給我們飛機,也許還不得不請求蘇聯給我們派蘇聯空軍和海軍的專家,以及飛行員參加軍事行動)來攻占台灣,這樣會不會給美蘇關係帶來損害?



這樣的要求史達林無法輕易答應。毛的信中雖然提到上海被封鎖,但其實當時共軍已經拿下上海,只是國民黨軍在長江的出海口設置魚雷,封鎖上海的海岸線。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毛澤東為簽署新的軍事同盟條約走訪蘇聯;一九五○年二月六日,當毛澤東人在莫斯科時,國民黨軍轟炸上海,毛澤東還向蘇聯請求空軍支援。可以想見一九五○年時,國民黨空軍對共軍來說仍是巨大威脅。



國民黨於一九四九年的夏天,把有力的部隊撤退到台灣鞏固防禦,並增強福建省南部的廈門軍港與位於廈門東邊的金門的兵力,以阻止共軍渡海。同年八月,湯恩伯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綏靖主任,其任務為在台灣最後防線的福建省及其沿海諸島等地,指揮防禦作戰計劃。



◎古寧頭戰役

第三野戰軍給麾下的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下達進攻廈門、金門的任務。攻打廈門與金門屬於同一個作戰計劃,第十兵團在十月十五日先攻廈門,十七日拿下廈門全島。



十月二十四日深夜,共軍乘坐從附近漁民那裡徵收來的漁船和帆船,趁著滿潮時駛近金門。第十兵團的攻擊時間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從午夜十二點三十分開始),總之,在二十五日凌晨,共軍展開了攻擊行動。



共軍首先就遇到岸防砲的襲擊,持續了十幾分鐘。當時共軍沒有登陸艇,士兵是抓著自製的三角架登陸。(這是用成捆的麻竹綁成一個三角形,然後以木板將兩個三角形繫起來的自製浮具。因為中國南方有大量竹子,取得來源容易、竹子本身又有浮力、容易製作。)共軍們雙手抓著自製三角架,然後用雙腳游到岸上。



第十兵團以「在金門吃早餐」為口號前進金門,但最後這個夢想卻破滅了。第一梯上陸的軍團遭遇國民黨軍的反擊而被殲滅,共軍也沒有準備堪用的船隻供第二梯團增援。第一梯團在登陸後,乘坐的船隻都被國民黨空軍的砲火擊毀,所以第一梯團的士兵不得不在無兵力支援的情況下勉強戰鬥。到了二十五日夜晚,終於有四個中隊乘坐廈門僅存的船隻航向金門,但這點兵力完全無法挽回頹勢。因為是難辨敵我的戰鬥,也無法從廈門這端用岸防砲打去金門,共軍只能站在廈門的海邊,看著同伴在金門被窮追猛打、殲滅殆盡。



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十年》中,對古寧頭戰役做了如下概括:「這次作戰,由於主觀指導上對渡海作戰的特點和困難估計不足,組織戰鬥不嚴密,致使登島部隊九千餘人苦戰三晝夜,彈盡糧絕,一部壯烈犧牲,一部被俘。這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遭受的一次嚴重損失,教訓深刻。」



在金門被殲滅的共軍士兵,到底是遇到了什麼情況呢?根據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所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記載,在上陸的九千零八十六人當中(其中包含船員、民兵三百五十人),一部分壯烈犧牲、一部分被俘虜,也就是說,全數不是戰死就是被俘。雖然被俘人數眾說紛紜,不過根據金門古寧頭出生的記者李福井統計,有五千多人被俘而運往基隆,其他的四千人戰死。在五千多名戰俘中,約有兩千名是因投降而成為解放軍的前國民黨軍人,他們希望以後能留在台灣。這些留在台灣的人,甚至也有人參與了一九五八年的金門八二三砲戰。五千名戰俘的其餘三千多人,因為強力要求回大陸,國民黨政府就用漁船將他們遣返回去。



我在一月二十六日回到廈門,拜訪了虎園路上的廈門烈士陵園。斜坡上刻有共軍渡海廈門作戰的浮雕,旁邊是廈門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由葉飛於一九八六年十月題字。陳列館中,展示著第十兵團的第二五六團攻打廈門勝利的事蹟,但完全沒有關於古寧頭戰役的隻字片語。在廈門戰役中,戰死者成為烈士;但在金門戰死的士兵,就什麼都沒有。在共軍的規劃中,明明攻打廈門與金門的計劃,是屬於同一個作戰任務,可能在這種培養愛國主義的場合裡,敗仗是不需要展示的吧!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