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 Herrlichkeit des Lebens
作者 | Michael Kumpfmuller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陽光下的日子: 卡夫卡最後那一年:卡夫卡逝世90週年紀念唯一以卡夫卡最後之戀為背景的小說根據史料改編,帶你重返卡夫卡生前最後ㄧ年卡夫卡是一個眼光清晰的凡人,敏感審視 |
作者 | Michael Kumpfmuller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陽光下的日子: 卡夫卡最後那一年:卡夫卡逝世90週年紀念唯一以卡夫卡最後之戀為背景的小說根據史料改編,帶你重返卡夫卡生前最後ㄧ年卡夫卡是一個眼光清晰的凡人,敏感審視 |
內容簡介 卡夫卡逝世90週年紀念唯一以卡夫卡最後之戀為背景的小說根據史料改編,帶你重返卡夫卡生前最後ㄧ年卡夫卡是一個眼光清晰的凡人,敏感審視自己與周遭人的關係,直視死亡、寫作、以及充滿自我懷疑的愛情。不難想像,陽光燦爛的日子會降臨在每一個人身上。這種美好,永遠以它充實的姿態等待著,卻隱於深處、於無形,如此遙不可及。它在那,不帶著敵意,不勉強,也非聾聵。喚出對的詞彙、對的名字,它就到來。這是魔法的本質,不需施行,只需呼喚。──卡夫卡日記「讀這本書,你不需要是卡夫卡專家」《陽光下的日子》書名出自卡夫卡的日記,這與卡夫卡的文學作品充滿詭異、陰暗的特殊氣氛背道而馳。庫普夫米勒試圖打破「作家神話」,卡夫卡並非總是過著不幸的生活,才創造出偉大的藝術。卡夫卡是ㄧ個凡人,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都如同所有人,對生活同時抱持希望與不安。卡夫卡與朵拉最後的戀情,是現代文學界的缺口。由於兩人的書信史料於納粹時期遺失,朵拉自然被歷史及文學界邊緣化。庫普夫米勒徹底搜集卡夫卡日記、致親朋好友的信、朵拉回憶錄以及其他文獻,重拾這ㄧ段幾乎被世人遺忘的故事。他以寂靜、細緻的文筆成功將歷史事實與小說文體結合,刻劃這兩位不平凡的人物,寫盡他們毫無出路的未來。沒有渲染、沒有誇張的愛恨糾葛,有的只是在死亡陰影下,深愛彼此,卻小心拿捏距離的纖細情感。作者敘述口吻令人折服,宛如親身體驗。1923年夏天,病重的卡夫卡來到波羅的海療養,認識了在渡假屋工作的猶太女廚師朵拉。兩人相戀,並約好前往自由的城市──柏林。那是卡夫卡第一次逃離身旁喋喋不休的人群,以及親人近乎壓迫式的關心。但同時,他對於愛情感到害怕,如何能保有自己思考、寫作的空間,又不會傷害到對方?一戰後的柏林,讓這對情侶嚐盡苦頭。通貨膨脹、飢寒交迫使得卡夫卡病情更加惡化,但心靈上的自由,讓他寫下幾篇精彩的作品。對卡夫卡來說,這是他最後一次試圖將命運握緊在自己手裡,不受人擺布,而朵拉就是他最大的支柱。1924年4月,卡夫卡病情加重,不得不離開柏林,朵拉為了照顧他,陪他搬進維也納森林的療養院。同年6月3日,卡夫卡靜靜躺在多拉的懷抱中病逝。※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 Goethe-Institut 「翻譯贊助計畫」支持出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米歇爾.庫普夫米勒(Michael Kumpfmüller)德國當代著名作家。1961年生於德國慕尼黑,分別於德國圖林根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研究德國文學及歷史。1999年後專職寫作,2008年以社會小說《致所有人的消息》(Nachricht an alle)獲得德布林文學大獎(Alfred-Döblin-Preis),其他著作有:《漢佩爾的逃亡》(Hampels Fluchten)、《饑渴》(Durst)等。杜子倩台北市人,輔仁大學德文系學士,德國阿亨工業大學(RWTH Aachen University)英文及德文碩士,荷蘭Oss成人大學荷文班結業。現為專職媽媽,兼職德、荷文翻譯。翻譯作品有:《打開哲學家的大門--走進經典的16把鑰匙》、《瑪麗亞,他不喜歡吃》、《熊的故事:夢境、迷思與真實》、《品德A+,德國媽媽這樣教》、《巴哈末世密碼》、《永遠在一起》、《列那狐》。
產品目錄 目錄 到來 停留 離去
書名 / | 陽光下的日子: 卡夫卡最後那一年 |
---|---|
作者 / | Michael Kumpfmuller |
簡介 / | 陽光下的日子: 卡夫卡最後那一年:卡夫卡逝世90週年紀念唯一以卡夫卡最後之戀為背景的小說根據史料改編,帶你重返卡夫卡生前最後ㄧ年卡夫卡是一個眼光清晰的凡人,敏感審視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797195 |
ISBN10 / | 9865797194 |
EAN / | 9789865797195 |
誠品26碼 / | 2680873032001 |
頁數 / | 28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到來
2
朵拉坐在廚房的桌邊,正在處理魚的內臟,準備做晚餐。幾天以來,她一直想著那個男人,突然間他就出現了,偏偏是提蕾邀請他來的。他獨自前來,身旁沒有海灘上的那名女子。他站在門口,先是看著魚,然後是她的手,毫無疑問地,他是海灘上的那個男人。她太過驚訝,以致於沒聽清楚他說的話。他提到她的手。好細緻的手,他說,她居然要做這麼血腥的工作。他充滿好奇地看著她,驚訝於她身為廚師所做的事。可惜他沒有停留太久,提蕾想帶他繼續在屋內走走,他在桌旁又站了一下,然後便離開了。
頃刻間,朵拉好像被麻醉似的,她聽見外面的聲音,提蕾的笑聲,及漸行漸遠的腳步聲。她自問到底是怎麼回事,想像著他站在提蕾房間的情景,卻不知那也是朵拉的房間。提蕾是否會提到這點?朵拉猜想,可能不會。她回想起第一次在沙灘上看見他和那名女子,以及三個孩子。她沒怎麼注意那名女子,一心只在年輕男人身上,他游泳的姿態、他的動作,他在沙灘椅上閱讀的模樣。由於他的黝黑膚色,她最初以為他有印第安人的血統。他結婚了,妳期待什麼,她自問,卻仍繼續懷抱期望。有一次她尾隨他和他的家人,她夢過他,也夢過漢斯,但是她現在寧可不去想漢斯,或者,只是敷衍地想想。
兩個小時之後的晚餐時間,朵拉再度見到博士。他坐在遠處,桌子另一端,提蕾的旁邊。提蕾不勝驕傲,因為若不是她的緣故,博士不會來到這。兩天以來,無論在什麼場合,提蕾三句不離博士。博士這個、博士那個。他是作家,星期五你們就能認識他。他不是別人,正是海灘上的那個男人。提蕾剛剛介紹完博士,接著是祈福、紅酒、分麵包。博士看起來彷彿覺得一切都很新鮮。整個進餐過程,他不斷地朝朵拉的方向看,眼神充滿渴求,朵拉了解這種眼神。之後,他離開前,走過來問朵拉的名字。她知道博士的名字,她的名字就要拜託她幫忙了。他深藍色的眼睛注視著她,點點頭,思考著她的名字,他顯然喜歡這個名字。她對他說話速度太快:我在海灘上看見您和您的太太。雖然朵拉知道那不可能是他的太太,否則剛才在廚房他站在她身旁時,她的心情不會如此輕鬆。
博士笑了,說那是他妹妹,那些孩子也是他妹妹的。他還有個妹妹,華莉,和她的丈夫約瑟夫,朵拉也許已經認識。博士問起何時能再見到她。我很想再見到您,或者他應該說:我希望我們能再見面。她立刻就答應了。好啊,因為她也想再見到他。明天?她問。其實她想大喊,您醒著的任何時後,隨您高興。他提議,吃過早餐之後在沙灘上見,雖然她寧可和他單獨在廚房裡。他也邀請提蕾。朵拉完全忘記提蕾的存在,但是很可惜,提蕾在這,看得出來她多愛博士,但她才十七歲,對男人可說完全沒經驗。
朵拉從一開始就喜歡這女孩,因為她有點像她自己,一根腸子通到底。提蕾並不漂亮,但可以感覺到她充滿生氣。朵拉喜歡她的身體、修長的雙腿,就像個真正的舞者。朵拉曾看過她跳舞,看過她上一秒還掛著眼淚,下一秒立刻破涕為笑,宛如四月的天氣。
直到深夜,提蕾不斷地回顧博士的來訪,他說的每一句話,關於房子、餐點、慶祝的氣氛,所有人都很開心。朵拉對此沒有回應,她有自己的觀察,她要細細品味並設法沉浸其中,彷彿這個男人及在他身邊的短暫時光會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等到提蕾入睡,朵拉才開始將她的心思擴展開來。一個音調或一股香氣,最初幾乎不具任何意義,後來卻轟鳴著擄獲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