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管理: 一個人一生最核心的課題 | 誠品線上

孤獨管理: 一個人一生最核心的課題

作者 王浩一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孤獨管理: 一個人一生最核心的課題:獻給每一位害怕孤獨的人,最有鼓舞力量的心靈備忘錄★孤獨,不可豁免,但可以好好管理它★王浩一帶我們找出破解心境進化方程式★作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獻給每一位害怕孤獨的人,最有鼓舞力量的心靈備忘錄 ★孤獨,不可豁免,但可以好好管理它 ★王浩一帶我們找出破解心境進化方程式 ★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專文推薦 「這本書,可以說是他幽微卻強大地『自覺』,進而在考掘自己、理解別人、通透歷史之後,獻給每一位害怕孤獨的人,最有鼓舞力量的心靈備忘錄了。」——王浩威 「如果先預覽『孤獨地圖』,然後踏上人生發現之旅……或許,這也是個趣味辦法,可以學習孤獨、喜歡孤獨、運用孤獨,甚至,可以知道如何尋求他人協助自己『有一天』的孤獨。」——王浩一 青春孤獨、失戀孤獨、中年孤獨、初老孤獨、 失業孤獨、失婚孤獨、退休孤獨、失智孤獨、 美學孤獨、藝術孤獨、哲學孤獨、宗教孤獨… 孤獨,是一種能力,一個人孤獨,真好! 孤獨不是一種病,孤獨是人最本然的狀態;孤獨不是單身,人多不代表孤獨的美感就不存在。王浩一以數學家式的橫向思考,揉合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管理學、美學,甚至飲食學,用最全面的方式,為我們側繪孤獨物理與心靈的樣貌,為我們找到孤獨的最大公約數,為我們擘畫孤獨的心靈地圖,幫助我們勇敢迎接「第三次的出生」,找回自在人生。 第一次出生,是離開母親子宮; 第二次出生,是青春叛逆時期; 第三次出生,是學會進出孤獨!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王浩一王浩一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對於文字的輸出,則像是一位數學家的橫向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關係。雜學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過動兒;寫古蹟建築,總先拭去歷史塵痕,尋訪古人的風水與文化密碼;寫食材美食,喜歡帶著筷子,用胃來上地理、歷史課;寫城市旅行,總從菜市場小農的夏瓜秋果開始,記錄古廟老街和文創小店;寫珍貴老樹,往往另闢蹊徑,探討昔日種樹人的心思;寫歷史筆記,則是把各種英雄的智慧,對照《易經》每個卦的心理情境;寫《孤獨管理》,哲學心事總在一個人的旅行之後,開始飛翔。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人,就是一條河 ◎王浩威 【自序】當緬梔花盛開的時候 依附在摸索的青春孤獨 獨酌的女子 在台南車站買張到青島的票 現在一個人 初老的潛孤獨 一個人的旅行 退休後,用詩心時間管理 君子樂獨 孤獨美與寂靜心 孤獨經濟

商品規格

書名 / 孤獨管理: 一個人一生最核心的課題
作者 / 王浩一
簡介 / 孤獨管理: 一個人一生最核心的課題:獻給每一位害怕孤獨的人,最有鼓舞力量的心靈備忘錄★孤獨,不可豁免,但可以好好管理它★王浩一帶我們找出破解心境進化方程式★作家、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531608
ISBN10 / 6269531608
EAN / 9786269531608
誠品26碼 / 2682089915000
頁數 / 26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人,就是一條河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俄國小說家、哲學家托爾思泰(Leo Tolstoy)說:「人,就是一條河。河裡的水流到哪裡都是還是水,這是無異議的。但是,河有狹、有寬、有平靜、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濁、有溫暖等現象,而人也是一樣。」
老子《道德經》二十九章,說到世人的秉性情況各有不同,「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有積極進取或消極被動、有需要多加鼓勵或要被不斷抑制的、有要強化他或要弱化他的、有自助助人或自誤誤人的。
王浩一是我的兄長,他對府城小吃研考、台灣文史投入甚深,對台灣各地小鎮的沿革、風土、自然、作物也愛之,書之;多年來,他亦潛心習《易》,完成著作多本,透過另一種易理的「潛智慧」與「大歷史人物」對話,試圖勾勒人類的心靈系譜、心理情境。
我們兄弟的外婆,以前在南投鄉下常常被拜託幫人「收驚」,也就是幫他人平復恐懼驚駭—那不可知的各種心靈力量和世界雜訊……。
我們彼此自笑這是隔代遺傳,這種童年成長的「草蛇灰線」,留下了一些不明顯但仍存在的恍惚線索與若有若無痕跡,應該是我們兄弟成為讀心之人的「巫覡基因」吧。
年過六十,耳順之年的浩一完成了《孤獨管理:一個人一生最核心的課題》,從我們開始患有老人失智的母親說起,充滿了理解和溫度;這本書,可以說是他幽微卻強大地「自覺」,進而在考掘自己、理解別人、通透歷史之後,獻給每一位害怕孤獨的人,最有鼓舞力量的心靈備忘錄了……。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當緬梔花盛開的時候
去年夏天,與甫回國過暑假的兒子,兩人到西門路的園藝花圃買了一株高度兩公尺多的緬梔花樹,這棵樹是要取代花盆已經枯乾多時的角徑牡丹。新樹枝幹娉婷,葉茂花美,佇立在陽台外一隅,賞心悅目。
隨著天候轉冷,幾波寒流肆虐,緬梔葉子顯得零落,簡單幾筆的樹幹成了所謂的「鹿角樹」的形象,外觀索然,與脫釉的冬季霧霾天空一樣,像是新寡的吉普賽女人。
就在年初一月十七日新聞,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任命翠西‧克魯希(Tracey Crouch)為「孤獨大臣」(Minister of Loneliness)。這則新聞令人好奇,孤獨的人事物也可以成立行政部門?這一個創新的行政命令,政策源於考克斯孤獨基金會(Jo Cox Commission on Loneliness)在二○一七年十二月提出的報告,超過九百萬位英國民眾表示:「他們常常或總是感到孤獨。」根據維基百科二○一七年資料,英國人口約六千五百多萬。換言之,在英國已經高達十三%的國民跟孤獨為伴,這個隱行的流行病,已經在退休、死別、分離等不同人生時刻,影響各年齡層的人。「對太多人而言,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茲事體大的社會問題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
考克斯委員會發表聲明指出:「孤獨不分長幼,一視同仁。委員會過去一整年獲知新手爸媽、身心障礙人士、看護者、難民體會的孤獨感。」這項聲明,指出過去的孤獨印象,從孤老、憂鬱和焦慮,已經外溢到「無所不在」了。
「為何英國要認命孤獨大臣?」這個新奇的官署,管理的卻是古老的心理議題。梅伊的聲明:「對太多人來說,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傷現實。為了我們的社會、我們所有人,我希望面對這項挑戰並採取行動,處理老者、照顧者、失去至愛者──那些沒有人可以與他們談天或分享想法和經驗的人──所承受的孤獨。」
也是英國,經典搖滾披頭四(The Beatles)有一首歌曲Eleanor Rigby,有人翻譯成〈看看所有孤獨之人〉,也有〈給所有孤獨者的歌〉。歌詞裡,第一段描寫了一位叫做Eleanor Rigby的老婦人,她寄宿在教堂擔任清潔工作,沒有結過婚,沒有家庭,也沒有親人,一個人煢煢孑立。她在打掃婚禮後的教堂,撿起掉在地上的米粒,那是傳統婚禮後,客人們祝福新人時往新人身上拋撒的。這樣熱鬧和歡樂的場面和Eleanor Rigby無關,她是一個徹底孤獨的人:
艾蓮娜瑞比
拾起教堂裡的米粒,婚禮剛結束
她活在夢裡
她在窗前等待
臉上掛著存放在門邊甕裡的表情
是為了誰
Eleanor Rigby picks up the rice
In the church where a wedding has been
Lives in a dream
Waits at the window
Wearing the face that she keeps in a jar by the door
Who is it for?
第二段描寫教堂的麥肯錫老神父,雖然他主持這間教堂,但早已沒人來聽他布道撰文:
麥肯錫神父
寫著沒有人聽的講道詞
沒有人上教堂
看著他辛勤工作
夜半無人之際縫補破襪
他在意的是什麼?
Father McKenzie
Writing the words of a sermon that no one will hear
No one comes near
Look at him working
Darning his socks in the night when there's nobody there
What does he care?
在第三段中,兩個孤獨的人終於相遇了,那是Eleanor的葬禮。神父埋葬了她後,拍了拍手中的塵土,走出墓園。如同孤獨的Eleanor,他也注定要被人遺忘。歌詞裡,披頭四哼著:
艾蓮娜瑞比
在教堂安息
孤伶伶地跟她的名字埋在一起
沒有人為她送終
麥肯錫神父,拍拍手上的塵土
慢慢踱離她的墳墓
沒有人得到救贖
Eleanor Rigby died in the church
And was buried along with her name
Nobody came
Father McKenzie wiping the dirt
From his hands as he walks from the grave
No one was saved
第四段,則是吟唱著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而救贖只存在於想像中:
這些孤獨的人們
他們來自何方?
這些孤獨的人們
他們歸向何處?
All the lonely people
Where do they all come from?
All the lonely people
Where do they all belong?
我,曾經飄過一個念頭,「如果我是那位孤獨大臣」,該如何挽起袖子,開始幹第一個活?先擘畫「孤獨地圖」吧!地圖裡面有哲學論述、心理分析、社會人道、醫療資源……甚至宗教力量、美學教育。這個孤獨心理工程太浩大了,先盤整所有資訊,之後分類,我的策略是「切分,再逐一擊破」。
英國的「孤獨大臣」專責解決孤寂問題,英文loneliness 傾向「寂寞、孤單」的意義,然而中文的「孤獨」卻有「深觸內在的心理世界」意涵。如果我是那位孤獨大臣,施政內容應該「寂寞+孤獨」兼具。我的「孤獨地圖」有青春的孤獨、失戀的孤獨、中年卡住了的孤獨、初老的孤獨、失業的孤獨、失婚的孤獨、退休的孤獨、失智前的孤獨……也有美學的孤獨、藝術的孤獨、哲學的孤獨、宗教的孤獨……。
《安妮霍爾》(Annie Hall)是一九七七年(第五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作品,屬浪漫喜劇類。自導自演的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影片開始時,說著一則「人性的荒謬」笑話:兩個老太太下榻在卡茨基尼山假日酒店,其中一個說道:「這裡的食物真難吃。」另一個說:「是啊,而且量還這麼少。」
「難吃、量又少」,接著伍迪‧艾倫他說出了自己的感慨:「這跟我對人生的看法是一樣的:充滿了孤獨,悲傷,苦難和不幸……而這一切又都結束得太快了。」
所謂「難吃、量又少」的人生,「抱怨、訴苦」是其中一個態度;「不理不睬」一切隨緣亦可;「蒙昧、無知」摸著石頭過河也是辦法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積極奮發當然最好。但是,如果先預覽「孤獨地圖」,然後踏上人生發現之旅……或許,這也是個趣味辦法,可以學習孤獨、喜歡孤獨、運用孤獨,甚至,可以知道如何尋求他人協助自己「有一天」的孤獨。
今年三月下旬,有幾天東南風吹來,順心和暢,我發現陽台一株孤寥的緬梔樹,新葉紛紛冒出,鮮綠茂然,枝梢上端甚至多了不少幼嫩怯怯的花苞,在料峭春風裡,欣欣希望又再度滋生。我勤奮地澆水,每每觀賞之際,總臆測下個月吧,當杜鵑花開始稀疏,應該就是緬梔盛開的時候。

試閱文字

內文 : 初老的潛孤獨

我想,當退休朋友說《菜根譚》,他們已經跨入「初老」門檻

我有一些LINE的族群,有父親方面親戚的、母親方面親戚的、高中同學、大學同學、愛喝紅酒的、愛嗑話兒的……當然也有一些工作任務編制的。沒什麼驚人的族群對話,就是使用訊息保持一些關係,交換想法等等。近兩年,有幾個年紀相仿的老同學,他們陸續退休,有一陣子總會頻頻傳LINE或長或短,那些類似長輩文的小文章,讓我多了心思:

人在世間走,本是一場空;不必處處計較,寸步不讓。
有利時,要讓人;有理時,要饒人;有能時,不要嘲笑人!
再好的緣分也經不起敷衍,再深的感情也需要珍惜。
想的太多,容易煩惱;在乎太多,容易困擾;追求太多,容易累倒。

每一段都是句句珠璣,但是我怎麼覺得他們都「初老」了?書寫的人開始老了,慨然同意的人開始老了,傳訊息的人也開始老了,他們感慨這些言簡意賅的小句子,我倒是感慨他們的傳訊舉動。這些耐人尋味的話語短句,年輕時,都是耳邊風;中年時,這些叮嚀都是天邊雲,抬頭看覺得爽朗好看,低頭問他們剛剛看的雲長什麼樣子?不記得了。怎麼這些名言、話語像是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這本書列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以前沒空看,即使看了也覺得「說得好,文筆佳」,僅此而已。
我們也來看看,《菜根譚》的小小部分內容: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

網路上也有檢視清單,當你自覺疑似有初老狀態時,有幾個日常檢查的項目:便利商店的發票變少了?開始攜帶保溫瓶出門?開始勸誡朋友少喝酒?喝茶愈來愈講究,吃飯開始變清淡?性情變得溫馴,不輕易與人發脾氣了?熟人面前話語開始叨叨絮絮談養生說保養?
開始覺得江山如畫,喜歡揪團旅行?在臉書上貼出同學會踏青的照片,同時向未出席的老同學喊話:「不要固執、計較、愛面子!要及時行樂,活在當下!」「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了!」
當聽到一些晶瑩剔透的關鍵字,便覺得這些話語都好有智慧喔!以前年輕的時候怎麼不多察覺多警惕?我以為這個也是「初老現象」之一。孔子對於「進化」有所自覺體會,他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惑」不為外物所迷惑;「知天命」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耳順」表示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了。其實,要對人生智慧的話語產生深深感觸,那是要走過了自以為是的封閉與執著,開始懂得不抗拒,才會有所呼應生命無常的理解與生活曲線的包容。
可是,當你拍案叫好,急著把「同感到不得了」的這些「人生守則」傳出去給朋友、晚輩,不管他人收到之後的反應,這個舉止的潛意義是:「這麼棒的智慧你怎能不知道?」甚至還有「追悔」的潛意識:「我怎麼這時候才領悟?」

努力擁有與快樂失去,是人生的一條有趣曲線

其實,人一輩子要追悔的事何其多,大可把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人生不同階段好好弄清楚,理解這是「心境進化方程式」,人生觀隨著歲月本來就有不同的主題曲,依序順著拍子起舞,之後,自在過日子即可。
然而這些若有所失,又希望亡羊補牢的不自覺行為,一些認知神經科學學者有了答案:演化使人腦不喜歡「失去」的感覺。不喜歡失去青春,不喜歡失去健康,不喜歡失去快樂,當然也不喜歡手中的金錢失去。換言之,「剝奪」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是很微妙的。企業管理課程裡,一再論述著一個道理:你給一個人加薪一千兩千,他所獲得的「快樂」遠遠不及減薪一千兩千的「憤怒」,這個就是「失去」的嚴重性。
認知神經科學學者又說,「曾經擁有」與「未曾擁有」有微妙的趣味曲線交叉變化,年輕時對「未曾擁有」的事物會有渴望,那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若太年輕,擁有的僅是荷爾蒙與夢想,而到了中年會戮力賺得最大的擁有,可是到了老年增長了智慧與歷練,卻又把這些努力擁有的財富與收藏,分享、饋贈或是「以愛為名」散盡它們。舉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可能可以清晰看懂它—這一條生命有趣的曲線。
巴菲特上中學時,除利用課餘做報童外,還與夥伴合伙將彈子球遊戲機出租給理髮店老闆,賺取外快。他的夫人回憶他年輕時的趣事:「大多數孩子都心滿意足地喝著從機器裡倒出來的汽水,但他們從來不去多想什麼,只有巴菲特撿起汽水機旁被人們丟棄的瓶蓋,把它們分門別類並數一下各種瓶蓋的數量,看看哪個牌子的汽水賣得快。」
他不僅對投資理財有其一套獨特哲學,生活的語言也充滿睿智,有人將他給年輕人的生涯忠告整理出來,也看得出,那是他自己年輕時的心得:「永遠不要放棄尋找你真正有熱情的工作,和你喜愛的人交朋友,做你喜歡做的事。」要「慎選學習典範」,從你選擇的學習對象,就可以看出你未來的發展。結交比你優秀的人,你才能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這位傳奇股神,自謙地說:「我很理性。很多人比我智商更高,很多人也比我工作時間更長、更努力,但我做事更加理性。你必須能夠控制自己,不要讓情感左右你的理智。」他也說:「這麼多年,我的工作是閱讀。我閱讀我所關注的公司的年報,同時我也閱讀它的競爭對手的年報,這些是我最主要的閱讀材料。」這位長者在職場奮發工作,已經超過六十年了。
在二○○八年的《富比士》富豪排行榜上,他的財富超過比爾蓋茲(Bill Gates),成為世界首富。二○一七年七月路透社報導,八十六歲的巴菲特自二○○六年來已經捐款二七五‧四億美元(約新台幣八四七六億元),其中捐贈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二一九億美元左右(約新台幣六七四○億元)。根據《富比士》雜誌,巴菲特在捐贈大筆善款後,身家在全球排名仍居第四。「擁有」需要靠智慧與毅力,「失去」則是需要勇氣和愛心。
年歲與財富齊飛,二○一七年已經是八十七歲的巴菲特也說了:「時間是精采事業的朋友,但卻是平庸事業的敵人。」時間,真是人們最公平的東西,每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人們容易懂得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說的「黃金時代在我們的前面,而非在我們的背後」,那是對時間的珍惜與積極。可是,當對人生世事變化之快有了察覺,深深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年紀來臨,大部分人們不免務實地對「餘命」還剩多少多了焦慮感,也少了安全感。有一場記者會,記者問巴菲特希望後人如何追念他?巴菲特回答:「這個嘛,我希望牧師說:『我的天!他真老!』」對生死的豁達與幽默,大概對那些常常在意「失去」的初老人們,應該有或多或少的啟事。
對於「擁有與失去」的哲學問題,每個人的答案,在開始有了初老現象之後,顯得不一樣了。他們陸續LINE出別人「寫得真好」的文字,除了有「未曾擁有,現在不遲」的分享心理,也多了「青春已逝,可惜當時未能明白」的遺憾。
更殘忍的是,他們已經領悟:「人生最遺憾地從來不是失敗,而是我本來可以。」時間,真是最公平的東西。失業或退休的狀態,就像是退去的潮水,檢驗著最終誰沒有穿褲子。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獻給每一位害怕孤獨的人,最有鼓舞力量的心靈備忘錄

★孤獨,不可豁免,但可以好好管理它
★王浩一帶我們找出破解心境進化方程式
★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專文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