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碎語 | 誠品線上

時光碎語

作者 陳幹煌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時光碎語:路過的回憶都是生命的光點,作者赤子之心的堅持,彷彿召喚那個在追逐成長又拼命淡忘過去的我們。他毫不吝嗇地掏出內心,寫了自己寫了別人;他的小小世界看似微不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時長時短的記錄,皆是生活中的「小日子」。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卻劇透了我們每天可能上演的籌碼——作者抓住了身邊不經意的小細節、美與不美,並寫出了瞬間的微妙感觸。 • 回憶如何在無盡的腦海裡形成光點,作者毫不吝嗇地掏出童年和青春與讀者對應。書中是作者對過去稚嫩與逐步成長的召喚和回味,也叩響了你我他遠去的點滴。少了回憶,生命就像缺了一角。 • 每一個停頓都是作者的感悟和領會,除了緬懷,幹煌的文字也透露了對地球與環境的關切,毅然地踏上蔬食的維根(vegan)之旅;甚至淡然地面對死亡,他誠然道:「既來之,則安之」。 • 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的角落,隨著作者的小步伐,沿途看看那些我們已經錯過的、即將錯過的、還未錯過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王文慧、司徒畢、黃文鴻、蔡欣洵──聯合推薦──• 我很享受短篇的內容也特別欣賞作者的寫作風格;很多細節和人物情景都描述得栩栩如生,讓讀者彷彿被轉送到了作者的世界, 感觸他所有人生的經歷。陳的文字也勾起我好多童年與青春時段的回憶! —— 王文慧,藝術家、媒體人• 作者俗套的「隨心」、「自由靈魂」、「堅持」、「赤子之心」等詞彙,用在他身上卻不顯違和。當一堆人還在追求所謂「文青」的生活態度時,他已經身在此山中,活得与世无爭、悠然自得。我常常調侃他,要是世界上多幾個像他這樣的「文青」,這個世界說不定真的會美好一點。——司徒畢,教育工作者、編劇兼自由創作人• 幹煌告訴我,他一直有出新書的念頭,沒想到竟真的要出版了;這就是他。從小到大,我們都會被告知或被提醒:你是誰?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別人會如何評價你,如果你是「這樣」或「那樣」等。透過書寫,幹煌認真整理和記錄,重新審視自己,看看「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今日的『自己』」。閱讀著他的文章,你或許也會喚醒過去的那個「自己」。——黃文鴻,UFM100.3電台DJ• 陳幹煌的文字清新,文筆輕快,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如微溫的早晨,邊喝咖啡邊閱讀,開始一個慵懶愉快的週末。從簡單平淡處開始,卻也蘊藏著作者對於生活、人生的反思,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陳的創作始於生活,而生活的點點滴滴,結晶成「時光碎語」。——蔡欣洵,教育工作者、詩人、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幹煌2020年初,陳幹煌轉為維根主義者(Veganism),自認為是蔬食料理的老饕。陳出生於馬來西亞砂勞越(Sarawak)的一個市鎮詩巫(Sibu),獨中畢業後赴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期間,曾參與學生交換計畫到台南成功大學修讀一學期。目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閱讀、寫作與舞蹈,他對於音樂、歌唱、戲劇以及游泳也略有涉獵。作品曾獲刊於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著有生活小品《蛋黃的杯盤狼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一/文青•文清◎司徒畢第一輯:那段讓我解憂的臭臭歲月1.我喜歡臭臭的校服2.我們這一班青春不死3.好想好好愛你4.左右紛爭5.一台自行車闖天涯6.阿姨殺手7.藤椅和扇子8.從前從前,想追回的新年第二輯:劇透人生的小日子1.庭園深深2.平安去了哪裡3.白色新年4.當死亡靠近時5.善變的說話姿態6.拐著也要去游7.人是最複雜的動物8.閒情的路燈第三輯:夢裡夢外的房間1.給我一個角落2.還好夢受傷了3.白紗、白燭、白玫瑰4.做夢也很傷神5.他的影子是勁草拉長的6.刺青7.認親8.瞥見夢裡的紅樓9.如夢的蘭花10.微醺人生第四輯:那些傷神又美好的二三事1.不是連一連就能成事2.難以啟齒3.備用的也很好4.要擁有幾雙鞋才夠5.肉不再滋味6.死性不改7.怎麽看都是新的8.文具控的心酸第五輯:敲破蛋殼的聲音1.殺不完的天敵2.有毒循環3.人生當吃4.借還是不借?5.愛情我還搞不懂6.地球超重了啦7.關於怎麼死去8.Goodbye

商品規格

書名 / 時光碎語
作者 / 陳幹煌
簡介 / 時光碎語:路過的回憶都是生命的光點,作者赤子之心的堅持,彷彿召喚那個在追逐成長又拼命淡忘過去的我們。他毫不吝嗇地掏出內心,寫了自己寫了別人;他的小小世界看似微不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11881879
ISBN10 /
EAN / 9789811881879
誠品26碼 / 2682477285005
頁數 / 13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3*19*0.72 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163
提供維修 /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的角落,隨著作者的小步伐,沿途看看那些我們已經錯過的、即將錯過的、還未錯過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一/文青•文清◎司徒畢

這些年,常常會聽到「文青」兩個字。「文青」就是「文藝青年」的簡稱。說穿了就是生活方式風格不流於俗的一群年輕人。
就我觀察,只要流連於那些所謂「網紅打卡點」;喝着文藝卻無限「假掰」的咖啡;吃着有機卻淡出鳥來的素食;穿著帶點「波西米亞風」聽都沒聽過的小眾品牌或二手衣飾;揹著個無時無刻散發著「我愛地球,地球愛我」氛圍的帆布環保袋;用著一堆看似低調(不是低廉)卻價格感人的文創產品;發送一張又一張刻意「不經意」地營造出「閒適」表情的「抓拍」照片;IG帳號上的照片濾鏡下的肌膚永遠絲滑得讓人髮指,就連身旁的桌椅都被精緻拉扯到極限變形;繼而標記一堆又臭又長、虛無縹緲、言不及義的奇怪標籤,配上左抄右抄的所謂「歲月靜好」、「歸來仍是少年」、「浮生半日」⋯⋯(下刪一萬字)等文藝金句。
以上就是我對「文青」們的刻板印象,直到我遇上了本書的作者。
他大概是我見過最「文青」的「文青」了。他在生活中的斜槓,簡直多到難以置信,如果要寫簡介,看到大概就是這樣的:純素食主義/瑜珈愛好者/街舞導師/鋼管舞者/現代舞者/語文教師/作家/環保主義者/鍵盤手/貼心孝順兒/好閨蜜/攝影愛好者/短視頻作者等等等等等。一般而言,讓我看到這樣的簡介,我應該會白眼翻到後腦勺,但是,我確實親眼目睹,見證他無限斜槓的「文青」生态。
俗套的「隨心」、「自由靈魂」、「堅持」、「赤子之心」等詞彙,用在他身上卻不顯違和。當一堆人還在追求所謂「文青」的生活態度時,他已經身在此山中,活得與世無爭、悠然自得。我常常調侃他,要是世界上多幾個像他這樣的「文青」,這個世界說不定真的會美好一點。
他的文字總是很輕,也很清。
在本書中,他輕輕地記錄了自己的少年記憶,在「我喜歡臭臭的校服」裡頭,寫出了那種想把歲月皺摺熨平的莫名遺憾感;他也輕輕地記錄了自己的成長,在「好想好好愛你」裡,他寫著你和我都曾經經歷的那種偶爾在夜闌人靜「追憶起」,都會為之莫名心酸的蠢蠢/純純的初戀,到最後也只能無病呻吟地嘆道「只是當時已惘然」;他還輕輕地記錄著自己的生活大小事,小到從肉食者轉變爲素食者,察覺到「肉不再滋味」那種稍帶悲天憫人的心得體會;大到在「當死亡靠近時」對生死的無情輕輕詰問,這一切一切都在透露著他和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一直在不斷地和自我對話與和解。
看似刻意,卻又那麼不經意流露出的「小清新」人生態度,沒有一般年輕人那種桀驁不馴自以為是的叛逆;更沒有偽文青表面不在乎,骨子裡卻渴望眼球關注。他待人處事的真誠和謙卑,在「阿姨殺手」一文中,表現出和現代年輕人動輒憤世嫉俗或矯情截然不同。
認識他這麼多年,鮮見他發脾氣。有時我甚至尖酸刻薄地懷疑這種「幾近完美的人設」到底能堅持多久,偏偏這傢伙還是這麼「文青」的活得有滋有味(儘管我們一群俗人損友,總是覺得他人生中吃得如此索然無味,還不如不活)。偽文青會幹的事,他可以一件不落地幹下來,但是他會堅持、執著幹下去的每一件事的態度,卻不是每個偽文青都能複製轉貼得來的。
我雖然討厭爛大街的「偽文青」,但是對於他這樣的「真•文青」我是真的一點都討厭不起來。見字如面,這樣的形容,放在他身上,最恰當不過。希望你也能從他的文字中讀到一點點的溫暖,享受到這溫暖背後不經意傳來的的正能量。
他的文字不是那些故作深沉、刻意烹調的假雞湯,對我來說,他的文字可以說是年輕一代中最難得的自然。大家不妨放心淺嚐,畢竟,這世界已經太多灰暗不堪,偶爾文清一下又何妨?

|序者|
司徒畢:斜槓中年、編劇、教師、影評人、偽文人。買書太多來不及讀,意涵太多來不及補。不務正業之餘,努力不誤正業。廣東人所謂:「周身刀,無張利」,充分展現什麼是「jack of all trades,master of none」。不愛旅遊,因為懶,家裡堆了一大堆的玩具,給自己貧乏的童年作補償。基本上,大俗人一枚。三十没立,四十還在繼續惑,生平無大志,混吃等死的墮落下去,也是種自由的選擇。

試閱文字

內文 : 〈我們這一班青春不死〉
  
  中學時期是學涯中青春的精華,最多彩、最華麗、最幻彩、最豪放,很多事絕對忘不了。
  不曉得班主任哪根筋不對,中一開學第一天就指名道姓,委任我為班上衛生股長,而我也就懵懵懂懂點頭答應。後來,放學了還不能馬上回家,得留在班上確保同學們執勤,待他們完成任務後才回家。每逢那個時段,我定會神經質連線般的給班上執行任務的同學洗腦。「我們是盡責的一群,我們為他人服務,我們為的不僅是我們班的衛生,更是為了學校!」反正校園裡「發神經」的不止我一人,不然我們如何把青春起哄。
  後來,我還當上班長。恰巧另外一名班長性格與我相近,於是便鬧在一塊兒,當初玩鬧的情景歷歷在目。回過頭,班上的同學猶如影視劇中人物:有什麽都附和的好學生、嗓門脾性大的張飛、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信息雷達的三姑六婆、博學多聞的才子、文質彬彬的君子、靜如止水的高人等等。角色眾多,各自精彩,但大夥兒都相處得還算融洽。
  為了更好「玩」,我們和隔壁班決定中秋節來一場派對,「吃喝玩樂」皆由我們學生一手包辦。我們邀請老師一起燒烤,一同遊戲。我們模擬綜藝節目的形式進行,遊戲過不了關的,奶油伺候,砸在頭上臉上身上,不然就生吃蒜和芥末。無論師生,一視同仁,格「殺」勿論。雖然善後工作不少,但我們樂意效勞。最後還上演一場「潑水節」。待場地收拾乾淨後,大家也都濕透了。
  還記得班上有位同學家裡是開麵攤的。某天有個同學跟她預訂麵食,她拎到班上,香味也隨之瀰漫開來。就這樣,慢慢的從一包、兩包、三包……之後演變成有意預訂的同學提前一天把便當盒交給她帶回家,隔天下課休息肯定餓不著,況且支持自家班的同學,何樂而不為?
  青春時的「節目」只有增添無遞減。同學之間慶祝生日的派對時絕對少不了,逢年過節,大夥兒也會約好一起去拜年,甚至到老師家作客。學校義賣會的嘈雜聲中可以清楚聽見我們這班的嬉笑喧鬧、校內舞蹈比賽也少不了我們這班的代表、教師節慶祝會時的舞台上,更少不了我們這班的身影。直到最後一年,在畢業典禮上,我們以經典老歌《採紅菱》與日本卡通櫻桃小丸子主題曲為背景音樂,以褐色的紙質雞蛋板為道具。這是我們呈獻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舞台表演。
  明年還有同學會呢,畢業十年之約,我期待再次喚起並感受這一班不死的青春。

〈給我一個角落〉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愛上了「角落」的小空間。
  每回抵達圖書館,我會自動地搜索角落的方位。一樓沒有就到二樓,層層往上尋找。直到覓得角落,便窩進去聽音樂看書。光臨咖啡館時,總會要求服務員安排我坐靠角落處,再來個甜點套餐,吃著馬卡龍,再喝一口薄荷茶。
  以往在大學裡,就喜歡獨自坐在最角落的凳上發呆。偶爾看看來回走過的人,有身穿漂亮連身裙的女生、或打扮得挺有格調的男生,腳上卻夾著一雙夾腳拖。這就是角落發現的奧妙。只要給我一個角落,我就可以自得其樂。
  曾經有人好奇地問我,為什麽每次都選擇坐在角落?我愣了幾秒,聳聳肩。漸漸的,這已成了一種習慣。
  角落,可以讓我睡得安穩;亦如鏡,叫我安靜地觀察人與物。有的人一直皺眉頭,有在撿破爛的體弱老公公,有些人紋身遍佈全身,有的則濃妝豔抹。這都是為了什麼?
  眼睛掃描了,所有的不喜歡和不應該都要盡量刪除,以免發生在自己身上。我似乎成了思路最清晰,雙目最敏銳的旁觀者。孤單一人,坐在角落比較不占位,可以讓孤獨感落下之後慢慢散去。從角落放眼望去,是他們的歡慶、舞動、歌唱、談心,甚至品酒;笑聲也感染到了我的空間。
  若是一人獨坐中央,不只礙眼也礙事,不夠全面的映入眼簾,稍嫌掃興。靜坐角落反將所見盡收眼底,離開時不一定有人知道。也許散場之際,他們才發現有人從角落溜走,那又如何?我帶走的比任何人還多,那就夠了。
  如果恰巧你喜歡中間的位置,我會留給你。如果我來了,請你給我一個角落,我肯定心滿意足。之後我走了,我不介意別人坐在那角落,但我希望你先坐,因為我在那裡留下了一種依靠、幾分安全和些許溫暖。

〈肉不再滋味〉

  多年前寫了一篇文章〈愛在三層肉〉,通過一道滷肉訴說著外公對媽媽的愛、媽媽對我的愛以及我對肥滋滋的三層肉的愛。
  多年後,我毅然決然,選擇純素飲食。從小到大我所處的環境以葷为主,因此對於素食的理解有限。腦海中只存有「吃素都跟佛教有关」、「素食加工食品不健康」等既定印象。
  《畜牧業的陰謀論》(Cowspiracy)、《漁業陰謀》(Seaspiracy)、《地球上的生灵》(Earthlings) 、《健康不可告人的秘密》(What The Health) 等紀錄片多少揭露了我所不知或不曾意識的問题。畜牧業和漁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服饰業對動物的殘暴、政治性因素、廣告的洗腦作用等等,讓我反思,就此對動物性產品的認識產生了大幅度的轉變。
  以前雞豬牛羊魚等肉,我來者不拒。有些人嫌羊肉騷味太重,吃不下,我理解但味蕾完全可以接受。馬來式羊肉湯、烤羊肉串等等,我吃得盡興盡歡;桌上的蒸魚,剩餘的部位,除了魚眼,一般都由我負責清空。何等美味啊!
  現在所有肉類以及含動物性成分的食品與產品,我拒之門外。如今站在水果攤位前,想吃盡所有卻又不可能,感覺像面對人生一大抉擇。在超市擺滿各種蔬菜的走道上,既想買玉蜀黍、紫包菜、燈籠椒、馬鈴薯、蕃薯等等,也想買其他綠色蔬菜如苦瓜、空心菜、芥蘭等等。這些,我一樣吃得盡興盡歡。这些,我一樣吃得盡興盡歡,更間接地做到愛護地球,愛護動物。
  素食產品特別是素肉等加工食品不健康、吃素會缺失一些營養比如蛋白質……我以前也這麼覺得。加工食品本就不健康,況且吃素非得食用這些嗎?我們人體可直接從蔬果攝取營養再製造成所需的蛋白質。試問,與人類基因最接近的黑猩猩以捕食其他動物維生了嗎?
  有人說我執著、偏執或固執。若真是如此,我怎麼會放棄舊有的飲食習慣?怎麼會像翻書一樣說變就變呢?
  人類史上有多少病毒與動物有關?若我們從不曾干涉牠們的生活,還會有禽流感、伊波拉等病毒嗎?
  養一頭牛需要多少的土地、水等資源?牛群排放的溫室氣體又對環境有多大的破壞?如果將牧場餵養牲畜的五穀雜糧轉換成非洲兒童的食品,那足以餵飽多少飢餓?
  動物從母胎到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商家怎麼確保市面上能不斷供應各種肉類?
  母雞和乳牛怎能不斷供應蛋與奶呢?牠們能持續供應多長的時間?有一天當牠們沒有商業價值了,下場會如何?
  你說動物的命運各不相同。試問,誰決定牠們的命運?不正是我們嗎?
  選擇植物性飲食已近兩年了,我有時會詫異,沒想到對各種美食都垂涎三尺的我竟會放棄所有動物性食品。不難過、不懷念、不後悔,我反而有時會希望提早意識。身體的負擔輕了些,體力和精神也恢復得快一些,是意外的收穫,也純屬個人經驗。
  小時候有人送了幾隻雞來我家,我幫忙養了幾天。有一天在牠被殺的時候,我曾請求「可以不要殺嗎」,但還是救不了牠。現在我找到方法了,雖然不能救所有的動物,但至少沒了口腹之慾,死亡數量會少一點。
  小學道德課上老師教的「愛護環境」,還有卷子上是非題「我們要愛護動物」,我打勾了,卻到如今才說到做到。
  今天沒了肥滋滋的三層肉,才發現原來我愛的是滷的味道;今天沒了肥滋滋的三層肉,外公對媽媽的愛以及媽媽對我的愛也不會因此就「淡」然無存;我愛吃的三層肉沒了,但我更愛看著牠們好好地活著。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