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 誠品線上

六祖壇經

作者 六祖惠能
出版社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六祖壇經:《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法寶記》然而它的全稱是《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法寶記》然而它的全稱是《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與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的一部重要經典,由禪宗六祖慧能所講述的,其弟子法海集錄。這部經典主要記載了慧能大師的生平事蹟和言教,集中體現了他的禪宗思想。《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強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覺悟和解脫,主張通過內心覺醒來超越對自我的執著。這部經典對禪宗南宗(曹洞宗)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教義成為該宗派的核心,影響了數百年來禪宗南宗的傳承。《六祖壇經》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主要闡述了慧能關於般若波羅蜜法的教誨;其次,是回曹溪山之後,傳授無相戒,記錄了慧能傳授無相戒的內容;最後,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展現了六祖與弟子之間的禪宗對話,體現了慧能的禪宗觀點和教學方法。總而言之,《六祖壇經》是禪宗的主要經典之一,其教義深刻,對禪宗的發展和傳承產生了重要影響。慧能大師的禪宗思想獨特之處單刀直入,頓悟成佛————他主張舍離文字義解,而直澈心源。這種境界被他形容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認為,只要認識到自性,一旦悟透即可達到佛地。這與傳統的逐漸修行、漸進的方式有所不同。以定慧為本 在慧能的禪法中,定是慧體,慧是定用,二者相輔相成,形成定慧一體觀。他強調內心的體認和觀悟,不同於北宗的教人靜坐看心,而是從無念著手,並不限於靜坐一途。注重「無相」思想的運用 慧能大師特別重視「無相」的思想,認為禪的境界在於對事物和現象無所執著,從而體現出自性清淨的本質。因此,慧能大師的禪宗思想注重內心的覺悟和體驗,強調頓悟和定慧的結合,同時提倡「無相」的觀念,這些都是其思想的重要且獨特的方面。「心即是佛」是佛教中一種重要的思想,主要強調人的內心與佛性之間的關係。這一觀點源於佛教對於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的基本認識。具體來說,「心即是佛」的思想認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和慈悲,只要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就能夠喚醒內心的佛性,實現自我救贖和成佛的目標。這個過程不需要依賴外在的神靈或偶像,而是要通過內在的覺悟和修行來達到。此外,「心即是佛」也強調了心性本空的觀念,即人的內心本質上是空靈的、無礙的,不受任何束縛和限制的。這種空靈的心態有助於人們超越世俗的煩惱和執著,達到解脫生死、證悟真理的境界。在修行實踐中,「心即是佛」的思想鼓勵人們從內心深處去體悟生命的真諦和價值。通過保持清淨的心態、培養正念和智慧,逐漸消除內心的雜念和煩惱,最終實現心靈的淨化和成佛的目標。「心即是佛」並不是否定外在的佛像和寺廟等象徵意義的事物,而是強調內在修行的重要性,並將其作為成佛的根本途徑。同時,這一思想也需要結合具體的修行方法和實踐來理解和運用。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問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坐禪品〉第五〈懺悔品〉第六〈機緣品〉第七〈頓漸品〉第八〈護法品〉第九〈付囑品〉第十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六祖壇經
作者 / 六祖惠能
簡介 / 六祖壇經:《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法寶記》然而它的全稱是《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169413
ISBN10 /
EAN / 9789863169413
誠品26碼 / 2682960437003
頁數 / 24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六祖說法一開始就提出全書的總綱:「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惠能大師明確地說:自性就是佛性。作為佛性,它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這個清淨無染的自性也就是我們成佛的依據。所以「但用此心」,就可以「直了成佛」。但一般人卻把眾生與佛對立起來,認為二者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其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由於眾生受到無始以來的無明遮障,所以才蒙蔽了本來自性。只要我們遠離無明妄念,清淨自性就自然會顯現出來。所以六祖啟示我們:學佛習禪並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要向內尋求,了達本來清淨的自性。一旦認識了本性,也就認識了佛性,便可頓悟成佛。

【摘錄譯文部分】

當時(唐高宗儀鳳二年春天),六祖惠能大師住在曹溪南華山寶林寺,韶州刺史韋璩和他的部屬入山禮請六祖到城裡的大梵寺講堂,為大眾廣開佛法因緣,演說法要 。六祖登上講壇,刺史韋璩和部屬三十多人,以及當時學術界的領袖、學者等三十多人,僧人、尼姑、道士、俗人一千多人參加法會,眾人同時向六祖大師禮座,希望聽聞佛法要義 。

惠能大師對大家說道:「善知識,每個人的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只要用這個清淨的菩提心,當下就能了悟成佛。諸位,先聽我說我求法、得法的行由與經歷事略 。

我的父親,祖籍范陽,後被降職流放到嶺南,於是做了新州的百姓 。我自幼不幸,父親早逝,留下孤兒寡母,於是遷移到南海,生活艱辛,每天只靠賣柴來維持生計 。一天,我在集市上賣柴,有一位客人買了柴後,讓我把柴送到客店裡 。客人收到柴,我拿了錢,正要出門時,看到一人正在念經 。我一聽他念的經文,心裡就感到有所領悟,於是就問:「客人念的是什麼經?」客人說:「《金剛經》。」我隨即又問:「客人從哪裡來,怎麼會修持這部經典?」客人說:「我從 州黃梅縣東禪寺來,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主持教化,五祖門下弟子有一千多人,我到寺中拜弘忍為師,聽講領受了這部經典 。弘忍大師經常勸告僧俗說:『只要信奉修持這部《金剛經》,就能發現自己的佛性,直接了悟成佛。』我聽客人說後,也許是前世緣分,就有一位客人送給我十兩銀子,讓我回家安置老母的衣食生活,以便我前往黃梅縣東禪寺去參拜五祖弘忍大師 。

惠能將母親安頓好,立即離家趕赴黃梅,不到三十天,便到了黃梅,拜見了弘忍大師 。

弘忍大師問道:「你是哪裡人氏,來這兒想得到什麼?」

惠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人,遠道而來拜見您,只求成佛,別無他求。」

弘忍大師說:「你是嶺南人,又是沒有開化的 獠,怎麼能成佛呢?」

惠能說:「人雖然分南方人和北方人,但佛性自身卻沒有南北之分。 獠的肉身也許與和尚您有所不同,可是佛性本身有什麼差別呢?」

弘忍大師本想繼續與我深談,但看到徒弟們老圍在旁邊,於是就讓我隨大家一起去做事情 。

惠能說:「大師,弟子從心裡經常產生智慧,能不離開自身所有的佛性,就是在耕種福田,不知大師叫我去做什麼事務?」

弘忍大師說:「你這蠻人根性倒很敏銳,你不必多說了,就到後院馬棚去幹活吧。」

惠能從弘忍大師那兒退到後院,有一位寺院勞役讓惠能劈柴春米,就這樣一直待了八個月 。

有一天,弘忍大師忽然來看惠能,對他說:「我知道你的見解很有道理,因怕有人暗害你,所以就沒有和你進一步談論,你知道嗎?」

惠能說:「弟子也清楚大師的意思,所以也不敢到前面講堂去,以免他人覺察到。」

一天,弘忍大師把眾多門人都召集起來,對他們說:「人生在世最大的問題是生死,你們整日只知道通過修行來尋求來世的福報,而不想現世怎樣脫離生死苦海。如果你們迷失自己本性,修行的福德怎麼能拯救你們超脫苦海呢?你們回去,各自反觀智慧,從自己的內心發現般若之性,作一首體認佛法大意的偈,然後送上來給我看。如果有誰體認了佛法大意,我就把衣缽傳給他,讓他繼任第六代祖師。你們趕快去做,不得耽擱,冥思苦想是沒有用處的。體認了自身佛性的人,言談之間立刻覺悟。像這樣的人,就是操刀上陣,也能見到自身佛性。」

眾人得到吩咐後,回來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人用不著費心思勞神寫偈,即便寫成,呈送師父那又有什麼用處?上座神秀現在是教授師,祖師的衣缽一定是傳給他,我們亂作偈頌,簡直就是白白浪費心力。」


大家議論完後,都死了心,都說:「我們以後還要仰仗神秀禪師,為什麼還費心作偈。」

神秀心想:「眾人都不想作偈,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我應該做偈子呈送給師父。如果不交,師父如何能知曉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我向師父呈偈意在求佛法,如果是為了覓求祖位,那就是一種惡行,和凡夫用邪心去爭奪聖位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我不呈偈,就始終得不到大法,這件事實在是教人為難!教人為難啊!」

在弘忍大師禪堂前有三間走廊,原本準備延請供奉盧珍來畫《楞伽經變相》和《弘忍大師血脈圖》,以便後世有所流傳,有所供養 。神秀作偈完畢,曾經數度想呈送給弘忍大師,幾次走到禪堂前,總是神思恍惚,汗流全身,想呈又不敢呈,就這樣前後經過了四天,一連十三次也沒呈交上去 。

神秀於是心想:「不如把偈寫在走廊的牆上,由弘忍師父自行看到。如果他看後稱道偈寫得好,我就出來禮敬叩拜,說是我神秀作的。如果師父說偈寫得不行,那就只能怪自己枉來山中數年,空受眾人恭敬禮拜,還修什麼道呢?」

就在當天夜裡三更時分,神秀趁別人不知,悄悄地走出房門,手持燈燭,把想好的偈寫在南走廊牆壁上,表達他對佛法的見解 。偈是這樣說的: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寫完偈後,便回到自己的臥房,寺中大眾都不知道此事 。神秀又在思付:「弘忍大師明天看偈後,如果很高興,那就說明我和佛法有緣。如果說不好,自然是我自己心裡迷誤,前生的罪業深重,所以不該得法。弘忍大師的心意真是難以揣度。」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臥不安,一直到五更時分 。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六祖壇經》是禪宗的主要經典之一,其教義深刻,對禪宗的發展和傳承產生了重要影響。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