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婚啟事
作者 | 陳玉慧 |
---|---|
出版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徵婚啟事:歷久靡新的都會經典,徵婚啟事20年紀念版!屏風表演班舞台劇《徵婚啟事》原著小說(1993、1998、2002三度搬演,2009將展開環島巡演)導演陳國富改編電影《徵婚啟 |
作者 | 陳玉慧 |
---|---|
出版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徵婚啟事:歷久靡新的都會經典,徵婚啟事20年紀念版!屏風表演班舞台劇《徵婚啟事》原著小說(1993、1998、2002三度搬演,2009將展開環島巡演)導演陳國富改編電影《徵婚啟 |
內容簡介 歷久靡新的都會經典,徵婚啟事20年紀念版!屏風表演班舞台劇《徵婚啟事》原著小說(1993、1998、2002三度搬演,2009將展開環島巡演)導演陳國富改編電影《徵婚啟事》(劉若英以此片獲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收錄20年紀念版新序<我祝你們幸福> 「我們見面的那一天,風很大,我目睹一顆流星的殞落。他走近我時,手上抱著摩托車鋼盔,嘴上啣一根菸……」--第五個男人 「我至今不清楚,自己究竟不喜歡他血色太黑的嘴唇還是無法自拔的憂鬱症。我自己有時候也不快樂,但是他的憂鬱中似乎含有太多的自虐。」--第二十三個男人 「我試探性地問:會不會和我這種人結婚?沒想到他居然說:同居可不可以?」--第二十八個男人 「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這是一名女性與42位男性徵婚的記錄。 二十年前,作家陳玉慧在劇場與文字間尋找一種新的形式與觀念,在報上刊載了一則徵婚啟事,邂逅了107位男人和1名女士,開啟一場報導式的無形劇場,而演員共通點便是寂寞單身。《徵婚啟事》記錄作者與其中42名男子徵婚的過程,以極具創意的形式呈現最真實的人性與情感。在邊緣與主流之間探索,作者看見了男人的寂寞;而從她的書裡,或許我們也看見自己和整座城市的寂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玉慧在台北讀中文系,去巴黎學戲劇表演,到紐約外外百老匯當導演,後來留在德國擔任《聯合報》駐歐特派員。法國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及歷史系碩士。曾獲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及台灣新聞評議會主辦的傑出新聞人員獎等。當過演員和編劇,也導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大戲,如與明華園合作之《戲螞蟻》。去過許多戰爭和國際新聞的現場,訪問過無數國際領袖與菁英,多年來不定期為德語媒體《南德日報》及《法蘭克福廣訊報》撰稿。被舞蹈家林懷民譽為當代最動人的散文家,文學評論家陳芳明稱以台灣的「世界之窗」,著名德國作家史諦曼(Tilman Spengler)認為是「德國文壇最值得期待的新進作家」。暢銷作品《徵婚啟事》曾改編成舞台劇及電影,轟動一時;而影射台灣百年歷史的長篇《海神家族》已在德國出版,且將搬上國家戲劇院舞台。
書名 / | 徵婚啟事 |
---|---|
作者 / | 陳玉慧 |
簡介 / | 徵婚啟事:歷久靡新的都會經典,徵婚啟事20年紀念版!屏風表演班舞台劇《徵婚啟事》原著小說(1993、1998、2002三度搬演,2009將展開環島巡演)導演陳國富改編電影《徵婚啟 |
出版社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6377020 |
ISBN10 / | 9866377024 |
EAN / | 9789866377020 |
誠品26碼 / | 2680432154007 |
頁數 / | 20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9X13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我祝你們幸福/陳玉慧
二十年了。
要為這新版《徵婚啟事》寫點東西,倒像是在追憶流水時光,二十年,彈指之間。二十年前,我突發寄想,在報紙啟事欄刊登廣告,開始一場報導式的無形劇場。
無形劇場(Invisible Theatre)是我在巴黎學戲劇的年代相當著迷的一種戲劇呈現,由巴西劇場家波樂(Augusto Boal)所楬櫫的一種劇場形式,波樂一九七○年代在阿根廷實驗演出,給一些沒有機會到劇院看戲的人一場震撼教育。
表現戲劇的人不一定就站在舞台,參與戲劇的人也不一定坐在台下,戲劇文本也不一定非得要先有劇本台詞不可。甚至沒有導演和燈光。
可以說,當年我正是與一百多位徵婚者演出一場無形劇,而演員共通的一點便是寂寞單身,《徵婚啟事》是台灣第一場無形劇場。
而徵婚後二十年,我最有興趣知道的是:那些當年徵婚的人都在做什麼?都到哪裡去了?
而我又在做什麼?到了那裡去了?
我去了德國,結婚,定居於南德慕尼黑,過起家居生活,結束流浪生涯,在這之前,我似乎總是像中國武俠小說裡的拜師求藝之人,習於走動,游牧,遷移。這二十年我勤於寫作,我成為作者,坐著。
我告別劇場,重拾寫新聞報導,我寫了幾本小說,去了數十個國家,訪問了元首或者菁英,去了戰爭現場,做了不少專題,見了無數的人,看過無數的事。
唯一沒做的是生育孩子。
我生了場病,或許是心病。陷入那折磨人的苦痛,我曾經痛不欲生,成天和m到各地尋求名醫,他們沒醫好我,他們中有人告訴我::你沒有病,你應該去跳舞。還有人告訴m:她是花朵的話,你便是花架,你這麼溺愛此人,你使她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