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學卷: 從經典翻譯到文學創新的佛教印記
作者 | 孫昌武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佛教文學卷: 從經典翻譯到文學創新的佛教印記:譬喻故事有何藝術價值?禪宗思想又是如何塑造詩歌之美?佛教與中華文學交融一場橫跨千年的的思想盛宴⚑ 緣起與編纂理念書中 |
作者 | 孫昌武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佛教文學卷: 從經典翻譯到文學創新的佛教印記:譬喻故事有何藝術價值?禪宗思想又是如何塑造詩歌之美?佛教與中華文學交融一場橫跨千年的的思想盛宴⚑ 緣起與編纂理念書中 |
內容簡介 譬喻故事有何藝術價值? 禪宗思想又是如何塑造詩歌之美? 佛教與中華文學交融 一場橫跨千年的的思想盛宴 ⚑ 緣起與編纂理念 書中不僅著眼於漢族佛教發展,更廣泛涵蓋西域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佛教歷史脈絡,呈現中華文化多元共生的整體面貌。書中強調:學術應與時俱進,應融入最新的考古成果及現代研究方法,使歷史敘述兼具精確與開放視野。 ⚑ 結構與主題範疇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廣泛而深入,既有系統性的歷史敘述,也有專門探討佛教與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章節。內容從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開始,詳述其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脈絡,涵蓋漢魏兩晉南北朝的初步傳播、隋唐時期的鼎盛與融合、以及宋元明清各代的演變。書中特別強調古代西域佛教的影響,以及新疆考古發掘的新資料,呈現佛教如何隨著時代與地域互動而不斷豐富自身。 ⚑ 佛教與中國文學的深度交流 本書對佛教與中國文學的互動尤為關注,指出佛典翻譯、佛教題材詩文及小說創作等,均是中土文學多樣化的重要源泉。佛教經典與譬喻故事的傳入,不僅豐富了文學題材,更推動了藝術表現與審美趣味的發展。書中不僅探討文學對佛教信仰的推波助瀾,更論述佛教思想中對「心性」、「空性」等問題的探討,對中國文學創作心靈意識的影響,展示佛教與文學的雙向促進關係。 ⚑ 佛教的中國化與現實意義 書中鮮明指出,佛教的「中國化」是佛教在中國歷史舞台上取得深厚根基的關鍵。從最初的異國宗教到逐步融入中華傳統,佛教經歷了與儒道等思想的競爭與調和,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佛教作為有生命力的信仰群體,對社會和諧與世界文化交流具有積極意義。 ⚑ 學術性與人文精神兼備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合生動文學筆調,展現出佛教在中國兩千餘年發展中的多維面貌。書中既重視歷史真實性與嚴謹考證,也流露出對各民族文化的尊重與理解,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作者以「不信而敬意」的姿態,表達對所有正當宗教的肯定與尊重,並寄望中西文化互相了解,共同達成人類社會的更高境界。 本書特色:本書用豐富的史料,詳細記錄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以來,與各民族、各地區及文學之間的互動與發展,闡述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內容包含少數民族佛教、古代西域佛教史,並結合考古發現與學術成果。作者強調佛教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並以深切的人文關懷推動社會和諧與國際文化交流。
作者介紹 孫昌武,1961年畢業於中文系,曾任日本神戶大學、韓國嶺南大學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主攻隋唐五代文學及佛教文學,著有《柳宗元傳論》、《唐代古文運動通論》、《佛教與中國文學》等,並譯有《中國的神話傳說和古小說》。
產品目錄 《中華佛教史》總序 前言 第一章 佛典翻譯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與佛教 第三章 六朝僧人的創作 第四章 釋氏輔教 第五章 隋唐與佛教 第六章 唐宋的禪文學 第七章 關於詩僧 第八章 唐與五代佛教通俗文學 第九章 宋代之後的佛教與文人 第十章 對古典小說、戲曲的影響 第十一章 明、清的佛教民間文學 第十二章 佛教與文學思想、文學評論 第十三章 近代 結語 《中華佛教史》後記
書名 / | 佛教文學卷: 從經典翻譯到文學創新的佛教印記 |
---|---|
作者 / | 孫昌武 |
簡介 / | 佛教文學卷: 從經典翻譯到文學創新的佛教印記:譬喻故事有何藝術價值?禪宗思想又是如何塑造詩歌之美?佛教與中華文學交融一場橫跨千年的的思想盛宴⚑ 緣起與編纂理念書中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66447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66447 |
誠品26碼 / | 2682936584007 |
頁數 / | 58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中華佛教史》總序
◎季羨林
此叢書名曰《中華佛教史》,為什麼我們不按老規矩,稱此書為《中國佛教史》呢?用意其實簡單明瞭,就是想糾正一個偏頗。我們慣於說中國什麼史,實際往往就是漢族什麼史。現在改用「中華」這個詞,意思是不只漢族一家之言,而是全中國許多個有佛教信仰的民族大家之言。
談到中華佛教史,我們必須首先提到湯用彤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此書取材豐富,分析細緻,確是扛鼎之作,已成為不朽的名著。但是,人類社會總是在不停地前進,學術也是日新月異,與時俱進。到了今天,古代西域(今新疆一帶)考古發掘隨時有新的考古材料出土,比如,吐火羅語就是在新疆發現的,過去任何書上都沒有這種語言的記載。所以我們感覺到,現在有必要再寫一部書。
在中國古代佛教的著述中,有幾種實際上帶有佛教史的性質,比如《佛祖歷代通載》等。佛教以及其他學科而冠以史之名稱(如文學史之類),是晚近才出現的,其中恐怕有一些外來的影響。
近代以來,頗有幾種佛教史的著作,這些書為時代所限,各有短長,我在這裡不一一加以評論。
我們現在有膽量寫這一套中華佛教史,就是為了趕上學術前進的步伐。
總而言之,歸納起來我們這套書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我們不只說漢族的事情,也介紹中國其他有關的少數民族的情況;第二,我們對古代西域佛教史的發展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第三,現在寫這部書不僅有學術意義,而且還有現實意義。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後,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最終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佛教仍然是一個有生命的團體。大眾不管信佛教與不信佛教的,都必須了解佛教的真相,這會大大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在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世界各國對中華精神生活的了解。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正是互相了解。
我是不信任何宗教的,但是,對世界上所有的堂堂正正的宗教,我都有真摯的敬意。因為這些宗教,不管它的教義是什麼,也不管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這些宗教總是教人們做好事,不做惡事,它們在道德上都有一些好的作用。因此,現代世界上,宗教的存在有它的必要性。專就佛教與中國而論,佛教的原生地印度和尼泊爾,現在佛教已經幾乎絕跡,但在中國,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原因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大度包容。從當前世界來看,希望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互相了解、互相促進,共同達到人類社會更高的層次。
所以,我們研究佛教寫佛教史,不但有其學術意義,還有更深刻的現實意義。
內文 : 第一節 佛典漢譯及其文學價值
佛典,一般稱為「佛經」,即經、律、論「三藏」,是佛教的根本典籍。釋迦牟尼的教法和釋迦牟尼的形象,主要是透過佛典流傳世間。中國翻譯佛典年代可考最早的一部,是安世高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西元151年)所出《明度五十校計經》。此後直到北宋時期,大規模的佛典翻譯工作十分興旺地進行了九百年左右(以後仍在斷斷續續地進行)。據元代佛經目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到那時留有譯籍的著名譯師計達194人,共翻譯佛經1,644部5,586卷。這還不包括翻譯過但又佚失的大量經典。如此龐大的翻譯工作,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壯舉,其貢獻首先是在中國傳播並發展了佛教,而對於中華文明各方面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現存各種《大藏經》裡包含有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著述,但其基本部分是從古印度和中亞語文翻譯過來的。這一批佛典的數量十分龐大,內容非常豐富。它們作為佛教聖典,本來是佛教教理、教義的載體,實際上更包含著古印度和西域十分豐富多彩的文化、學術內容。其中即包括本卷序言已述及的大量「佛教文學」作品。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傳譯為漢語的這一大批典籍,除了作為宗教聖典的基本意義之外,又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成為中國文學遺產的一部分,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來許多佛典都具有宗教和文學兩方面(或更多方面)的意義:經典的宗教內涵往往透過文學形式表現和發揮出來;具有文學意味的描寫由教義、教理來支持。因此,對於具有文學價值的佛典,接受和研究時就不應受到宗教觀念的局限。當然,所謂「佛典翻譯文學」是一個相當不確定的概念。有些經典,例如一些本生、譬喻故事,原本是民間文學作品,被利用、附會以教義而成了佛教經典;有些作品如佛傳、佛弟子傳,則是按照文學創作的方式編撰的。這些可以算是典型的佛教文學作品。而另一些作品則本來就是作為宗教經典結集而成,或者插入了具有文學意味的情節,或者使用了文學表現方法,因而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從廣義來說,這後一類作品也應包含在「佛典翻譯文學」範圍之內。
這些大量的「佛典翻譯文學」作品,形成和翻譯情況十分複雜。有些原典是古印度梵文或巴利文,有些是西域「胡語」;有些「胡語」是從梵文或巴利文翻譯的,有些則是當地創作;還有一些是中土撰述的所謂「偽經」,為了提高其宗教的神聖性質而假託為翻譯。又古代從事翻譯,做法和現代不同。佛教初傳,經典倚賴西來傳教者口誦,後來才逐漸有經本輸入。即使是在有了經本之後,往往也不是由精通外語的人獨自進行翻譯,而是由多數人分工誦出原典、譯為漢語、再寫成漢文並加以修飾等複雜過程。翻譯時為了適應中國人的思考或表達習慣,往往有增刪、改動,還有借用漢語既有詞語加以比附的「格義」辦法。例如在本生、譬喻故事裡大量加入有關忠孝的說教;又如《佛所行讚》,「譯者的目標顯然不是傳譯文學作品而是譯經,因此保存了原文的主要內容,不過多少也注意到漢語詩體的要求」。因此,各家譯文就有了較自由的意譯和忠實的直譯之間的不同。
荷蘭學者許理和(Erik Zürcher)曾指出,自有記載的第一位譯師安世高系統性地翻譯佛典,就「象徵著一種文學活動形式的開始,而從整體上看來,這一項活動必定被視為中國文化最具影響的成就之一」。佛教傳入中國,其「文學活動形式」必然會受到特別重視並被發揚光大。漢譯佛典翻譯文學的豐碩成果就是這種成就的典型表現。下面即對佛典翻譯文學的幾種主要類型加以討論。
最佳賣點 : 本書用豐富的史料,詳細記錄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以來,與各民族、各地區及文學之間的互動與發展,闡述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內容包含少數民族佛教、古代西域佛教史,並結合考古發現與學術成果。作者強調佛教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並以深切的人文關懷推動社會和諧與國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