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未竟的隋朝: 仁政與苛政並存的開皇之年
作者 | 譚自安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盛世未竟的隋朝: 仁政與苛政並存的開皇之年:邊疆戰事、內廷謀局──從政治角力看興衰!在帝國崩裂之前,一場關於忠誠、野心與犧牲的歷史長劇▎盛世表象下的治國智慧與殘酷 |
作者 | 譚自安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盛世未竟的隋朝: 仁政與苛政並存的開皇之年:邊疆戰事、內廷謀局──從政治角力看興衰!在帝國崩裂之前,一場關於忠誠、野心與犧牲的歷史長劇▎盛世表象下的治國智慧與殘酷 |
內容簡介 邊疆戰事、內廷謀局──從政治角力看興衰!在帝國崩裂之前,一場關於忠誠、野心與犧牲的歷史長劇▎盛世表象下的治國智慧與殘酷現實 本卷以隋文帝楊堅的施政為開端,展現其勤政愛民的一面。楊堅推崇輕徭薄賦、藏富於民,使國庫盈溢、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得以改善。然而,在和平盛世的光鮮背後,仍有對勞動力的極度壓榨與不計後果的大興土木。如仁壽宮與明堂等宏偉建設耗盡民力,導致成千上萬勞工殞命於工地。楊堅表面勤儉,實則對奢華有強烈執念,常以民命為代價實現個人理想。這種政治矛盾貫穿全書,突顯一個「偉大皇帝」在國家繁榮與人道災難間的拉鋸與自我辯解。▎風骨才女大義公主的悲劇人生 書中細緻描繪北周皇族大義公主的命運,從其作為和親使者到最終因題詩惹禍而身亡。她在屏風上抒發對興亡世事與個人流離的感慨,卻被隋皇視為叛逆之舉,最終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作者透過這段故事,批判君權對個人情感與女性命運的無情碾壓,也讓讀者見證歷史中那些被湮沒的女性聲音。大義公主既是詩人也是和平的促成者,卻因帝王一念之怒慘遭毒手,是一段充滿張力與悲涼的歷史哀歌。▎官場清廉與忠誠的雙重考驗 作者描繪多位官員如令狐熙、韋世康等人的政治生涯,他們或勤政愛民、或剛正不阿,獲得地方百姓極高的評價。然而即使如此,亦無法逃過君主對權力的極端不信任。令狐熙身為楊堅最倚重的總管,因被誣告收賄包庇反賊,含冤途中病逝,死後家產被抄。這反映出隋朝官場的高度不安與高層政治的猜忌文化。作者用真實史料鋪陳出官場殘酷的一面,揭示所謂「忠臣不免於讒」的歷史悲劇重演。▎地方平亂與民族政策的曲折實踐 本卷亦描述隋朝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如嶺南、南寧、桂州)頻繁叛亂的鎮壓與安撫策略。透過將軍如周法尚、史萬歲與劉方的行動,展現隋廷武力與懷柔並行的治理手段。書中特別突顯令狐熙治理桂州的寬政與誠信,使原本敵對的少數民族紛紛歸附。對比之下,朝廷過於敏感的反應與決策失誤,往往使得原可持久的和平破裂。這些故事不僅為隋代邊疆治理提供史料依據,也讓人深思民族政策的長遠之道。【本書特色】:本書是《盛世未竟的隋朝》卷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重現隋朝風雲變幻的磅礡史詩,兼具史實考證與文學敘述。作者以生動語言刻畫歷史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尤其對邊疆政策、政局動盪及宮廷爭權描寫細膩入微。不同於傳統嚴肅史書,書中充滿巧思與諷刺,使沉重的歷史變得生動。透過人物與事件,展現歷史背後複雜的人性與權力角逐。
作者介紹 譚自安,筆名昊天牧雲,當過農民、小學老師、公務員,1990年代開始進行文學創作,至今已在大型文學期刊發表過多部小說、散文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奪命情》、《倩女情仇》、《YY三國》、《大明王朝》;長篇歷史通俗讀物《三國那些事兒》、《元朝那些事兒》、《大漢的彷徨》。
產品目錄 第一章 一詩動天下,大義公主殞命異域;關中饑荒,隋皇帝親率民逃荒 第二章 忠臣被疑,令狐熙含恨辭世;冤案成獄,虞慶則得勝亦枉死 第三章 鐵騎北征,黃沙破突厥;功高震主,高熲遭貶逐 第四章 奪嫡風,楊廣暗鬥兄長,文帝震怒廢太子 第五章 再破突厥,猛將單騎擒敵首;兄弟相殘,楊廣設計陷同胞 第六章 臨終回首,隋文帝悔不當初;漢王舉兵,倉皇敗北 第七章 東征北討,韋雲起破契丹;煬帝南遊,龍舟駐江都 第八章 帝威遠震,楊廣北巡制諸胡;西域連橫,裴矩經略展謀圖 第九章 帝威遠震,楊廣北巡制諸胡;西域連橫,裴矩經略展謀圖
書名 / | 盛世未竟的隋朝: 仁政與苛政並存的開皇之年 |
---|---|
作者 / | 譚自安 |
簡介 / | 盛世未竟的隋朝: 仁政與苛政並存的開皇之年:邊疆戰事、內廷謀局──從政治角力看興衰!在帝國崩裂之前,一場關於忠誠、野心與犧牲的歷史長劇▎盛世表象下的治國智慧與殘酷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281621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281621 |
誠品26碼 / | 2682930992006 |
頁數 / | 35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無
內文 : 第一章 一詩動天下,大義公主殞命異域;關中饑荒,隋皇帝親率民逃荒
1
楊堅對兄弟、大臣們的心情很複雜,但他統治了十多年後,採取不添亂的政策,鼓勵農桑,再加上老百姓有了十多年的和平生活,大家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時光,都努力工作,糧食生產大為提高。
有一天,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上奏:「府藏皆滿,無所容,積於廊廡。」就是說,現在倉庫的容積都已經裝滿了,財物多得沒有地方存放,只好堆積在庫外的廂房裡。
楊堅一聽,有點不相信,說:「你沒有看錯吧?朕這幾年來,既薄賦於民,又經常大量賞賜功臣,還常常擔心財物不夠用。你怎麼說府庫不夠存放呢?」
答:「這是由於每年的收入都多於支出的緣故。」
楊堅非常開心,下令修建左藏院以存放那些裝不下的財物。他的心情一爽,稍作思考,就理解到,原來輕稅賦不但能強民,也能富國。與其橫徵暴斂,不如藏富於民,於是下令:「糧食布帛等物,寧可積蓄在民間,也不要儲藏到府庫。今年,河北、河東地區的田租可減徵三分之一,軍人應該繳納的份額也可減徵一半。全國各地成丁應該繳納的全部免徵。」
這幾年來,大多數時候都沒有戰亂,人口增加得比較快,僅首都及三河(河北、河南、河東)一帶就出現了地少人多的局面──那時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都還很落後,糧食產量不高,多出幾個人,就會陷於糧食短缺的狀態,於是,楊堅又向全國各地派出使節,重新調整分配天下的田地,地少人多的鄉,每個成年人只能分到二十畝地,老年和未成年人分到的田地就更少了。在農村待過的人都知道,一個人種幾十畝田地,是非常辛苦的,估計整年都沒有一整天的休息時間,但當時的生產力就是這個情況,你不種這麼多的田地,就不夠交租和餬口。很多人都想穿越回到古代──當然,你穿越回去當了皇公大臣、公子皇孫,那會是幸福得不得了,如果不幸投胎到鄉間農家,那就苦不堪言了,而且就全國人口來說,達官貴人畢竟是萬裡挑一,如果你在現在的社會連國考都落榜,你想想你在古代成為王公大臣的機率有多少?而且,這個時間是史上有名的開皇之治,也算是歷史上的一個盛世之一了。在一個盛世裡,尚且如此,如果碰上亂世,你就只能在那裡淚眼汪汪看著滿目瘡痍的世界,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言歸正傳。儘管後來楊廣開始基礎建設,弄得民貧國乏,民怨載道,成為大隋覆亡的重大因素之一。其實楊堅也有這方面的愛好,楊廣只是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而已。當年,楊堅才得天下,戰亂還在進行,他就不顧一切地從零開始,修建一個都城,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才敢做的。現在他看到大隋有這麼多的錢財,府庫都沒辦法裝了,他還能勤儉持家才是怪事。
開皇十三年,楊堅又下令在岐州的北面修建仁壽宮。這一次,他派楊素當工程總指揮。楊素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建築方面卻完全沒有經驗,他又請宇文愷來當他的總工程師,當年高熲當工程總指揮時,實際工作都交由總工程師去處理,自己只把大關,簽簽字就完事,但楊素不是這個風格。仁壽宮也像大興城一樣,是在一個全新的地方修建的,需要平山填谷,工程難度很大,而楊堅歷來又沒耐性,要求在短時間內完成──大興城那樣的規模,不用一年就可以建成,現在一個仁壽宮哪能花多少時間?楊素把他指揮打仗的風格也帶到了工地,每天都要求大家搶時間、抓進度,如果發現誰有消極怠工的跡象,他就毫不留情。大家知道,填山平谷,現在有大型機械設備,做起來都還很危險,那時全部靠人力,其危險指數很高。而楊素只抓進度,從不講什麼安全第一,於是,大量的民工都在工地上死去──而且很多人是疲勞而死的。他們氣絕倒地時手裡都還拿著工具。楊素為了趕時間,也不讓其他工友去處理一下死者的屍體,直接就下令用土石蓋上去。一場工地下來,死者數以萬計,而這些成千上萬的屍體,在楊素他們的眼裡,根本不是生命,他們的眼裡只有楊堅的喜好──只要楊堅高興,他們就可以飛黃騰達,犧牲再多無辜的生命,在他們看來也是值得的。這個堆積著如山死屍的宮殿,取名仁壽宮,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而當楊堅進入這個富麗堂皇的大殿時,天朝大國皇帝的氣魄瞬間澎湃心頭,更是沒有想到自己的腳下,埋著一大堆白骨。
最佳賣點 : 本書是《盛世未竟的隋朝》卷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重現隋朝風雲變幻的磅礡史詩,兼具史實考證與文學敘述。作者以生動語言刻畫歷史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尤其對邊疆政策、政局動盪及宮廷爭權描寫細膩入微。不同於傳統嚴肅史書,書中充滿巧思與諷刺,使沉重的歷史變得生動。透過人物與事件,展現歷史背後複雜的人性與權力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