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山河, 曲中天地
作者 | 王芳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戲中山河, 曲中天地:一齣戲,映照人世悲歡;一座城,見證風雲離合那些在舞臺上翻騰的悲歡離合,與山河脈絡相融追尋舊戲遺響,踏遍古國遺跡,讓故事再次攤開不只是對經典劇 |
作者 | 王芳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戲中山河, 曲中天地:一齣戲,映照人世悲歡;一座城,見證風雲離合那些在舞臺上翻騰的悲歡離合,與山河脈絡相融追尋舊戲遺響,踏遍古國遺跡,讓故事再次攤開不只是對經典劇 |
內容簡介 一齣戲,映照人世悲歡;一座城,見證風雲離合那些在舞臺上翻騰的悲歡離合,與山河脈絡相融追尋舊戲遺響,踏遍古國遺跡,讓故事再次攤開不只是對經典劇目的解讀,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探尋在文化流轉中走進時代縫隙,尋回戲曲與歷史交錯的原點【戲曲與歷史的交會】戲曲與歷史在漫長的歲月裡交錯,一如舞臺上的故事與真實世界相互映照。過去,人們常認為戲是戲,歷史是歷史,兩者並無直接關聯,然而當熟悉的戲文與真實的遺跡重疊,當唱詞中的人物在史冊中留下印記,這種認知便開始動搖。許多流傳千古的戲劇故事,竟都與某片土地、某段歷史息息相關,這不是巧合,而是文化的自然積澱。戲曲承載的不只是娛樂,更是民族精神的縮影,它記錄了一個地方的歷史風雲,也塑造了代代相傳的文化記憶。【尋找戲文背後的時代印記】為了探尋戲曲與歷史的聯繫,必須走進更深層的脈絡,從史書、地理、民間傳說中逐一梳理。戲曲並非空穴來風,每一齣劇目背後,都有一段真實的歷史作為基石,而這些歷史往往經過文學化的演繹,成為後世傳唱的經典。在考據與篩選之間,能清楚看見一條清晰的時間軸,貫穿古今,將人物、事件與地方交織成一幅宏大的文化畫卷。透過歷史的回望,戲曲的價值不再只是藝術表現,而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使塵封的時代記憶得以重現。【行走山河,實證文化的流轉】戲曲的根源不僅存在於紙本與舞臺,更深植於土地與山河之間。實地踏訪能使戲文中的故事化為可見的歷史遺跡,使傳說中的人物重新變得鮮活。古老的關隘、斑駁的城牆、靜默的祠堂,每一處景物都在訴說過去的故事,也見證了戲曲如何在世代傳承中融入這片土地的血脈。戲曲不僅是一種表演形式,更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展現,當地理與歷史交融,戲曲便成為連結人文與時代的見證者,訴說著那些被歲月掩埋的故事。【戲曲精神的時代回響】隨著時代更迭,戲曲的生存環境逐漸改變,傳統舞臺上的輝煌似乎已遠去,然而它的精神從未消失。它曾是社會教化的工具,是人民情感的寄託,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載體。當科技與娛樂方式不斷翻新,戲曲的未來該何去何從?這不僅是文化的考驗,也是時代的命題。在現代社會,如何讓戲曲在新的環境中延續其價值,讓它不只是被供奉的藝術遺產,而是依舊能與人心產生共鳴的文化形式,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書特色:本書以山西為核心,探尋那些流傳千古的戲曲故事,並深挖其歷史淵源與文化價值。書中不僅展現戲曲作為文化載體的深厚底蘊,也流露出對傳統文化逐漸式微的憂思。全書情感飽滿,既有個人對戲曲的熱愛,也有對時代變遷的思考,將歷史的厚重與戲曲的唯美融合,賦予舊戲新生,讓讀者在戲文與史實間感受山河之大、美學之韻。
作者介紹 王芳,雜誌編輯、主編、簽約作家;著有人物傳記《聽一齣戲》、長篇紀實《天地間一場大戲》,以及散文集《沉吟》、《關城懷古》、《拈花一笑》等作品;曾任知名節目撰稿人。
產品目錄 綜述 把它寫在歷史縫隙裡第一章 《趙氏孤兒》第二章 《單刀會》第三章 《西廂記》第四章 《珠簾寨》第五章 《兩狼山》第六章 《玉堂春》第七章 《游龍戲鳳》第八章 《忠保國》第九章 《寧武關》第十章 《櫃中緣》結論 我到底寫了什麼參考文獻
書名 / | 戲中山河, 曲中天地 |
---|---|
作者 / | 王芳 |
簡介 / | 戲中山河, 曲中天地:一齣戲,映照人世悲歡;一座城,見證風雲離合那些在舞臺上翻騰的悲歡離合,與山河脈絡相融追尋舊戲遺響,踏遍古國遺跡,讓故事再次攤開不只是對經典劇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63361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63361 |
誠品26碼 / | 2682852088009 |
頁數 / | 30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綜述 把它寫在歷史縫隙裡(節錄)
多年歲月的蹉跎中,戲是戲,歷史是歷史,它們是不相交的兩條線,這種認知直到後來被某種東西反覆擊打。
那年我跟隨香港某電臺節目組的朋友們站在普救寺,看著戲中情景化作具體的場景,以紅牆綠瓦的形式矗立在眼前,心,莫名地一動。我站在鶯鶯塔的暗影裡,看著遊人上下穿梭,聽著導遊認真解說,幻想著真有鶯鶯、張生和紅娘在這裡生活著,他們唱著、演著、哭著、笑著,心頭浸潤著酸酸楚楚的情緒,且越來越濃。想著想著,我忽然意識到,這樣一個大家都知曉的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就在黃河邊。
而普救寺在山西。
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憂煩之後,到了中年,我終於可以撥出時間去看戲了。我站在戲臺下,為《程嬰救孤》裡的義士之死而落淚。那時候的程嬰在我眼裡只是戲曲人物。當我在雜誌社任職後,某一年刊物有系統地梳理晉國大歷史,在不斷翻飛的浸透墨香的紙頁間,趙氏孤兒之事突然從晉國歷史中單獨冒出來,越過紙頁,穿過千年的時光,與舞臺上的精采合而為一。趙氏孤兒就發生在晉國。
而晉國,是山西曾經閃耀著青銅光芒的霸主輝煌。
京劇《寧武關》演出時,我曾被受邀觀看。戲中人周遇吉的悲慘悲壯,縈繞在劇場裡,襲擊著被傳統文化濡染的我。小小一地的人,小小的一座關城;烙印著家國情懷,烙印著國家的傳統精神。
那時,寧武關的面目還是模糊的,但不妨礙我們從歷史中打撈它,它是山西長城的一段,是三關(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之一。而有關寧武關的故事,連帶著關城,還有關城吹來的風,組成萬里長城的寂靜一隅。
寧武關也在山西。
這些訊號,在某一個夜裡,像戰鼓敲起,咚咚咚,一聲聲敲醒我心裡的文字,它們一直在暗夜裡自由組合,想在某一個時刻跳出我的身體。
許多次這樣突然發出的感嘆,在我心頭不停疊加時,就已經不是簡單的加法運算了,我意識到,我生身立命的三晉大地,很偉大。
我要寫它,必須寫它。
正苦苦尋覓題材的我,如獲至寶。
我連忙在心中勾勒出曾經看過的所有的戲,翻閱與戲劇有關的書,走訪相關文化學者。勾著、翻著、走著,發生在山西的戲,這條線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讓我感慨──大部分流傳久遠的戲,竟然都發生在山西,或者與山西有關。
這是個讓我畏懼的結論。
畏懼,在於這種資訊量的龐大;畏懼,在於劇目流傳之久遠;畏懼,在於我自己蘊藏之淺顯。
畏懼,並不會讓我卻步,只會堅定我的信念,只會疊加我寫作的虔誠。
第一步,先搜尋所有劇目,對自己的寫作目標有所確立和思考。劇目太多了,基於渾厚莊重方面的考量,我刪掉了所有的新編戲,只留下了傳統劇目。
剛開始的時候,民國之後的戲都不在我的考慮之內,因此,龐大的劇目就被我刪掉了一半。繼續篩選,沒有歷史意味的,比如《鐵弓緣》,放棄;沒有旅遊景點可依託的,比如《打金枝》,放棄;既沒有歷史淵源也沒有景點依託的,放棄。隨後,流傳不夠廣泛且不常演的,比如《戰高平》、《火燒綿山》、《汾河灣》,也被我刪掉了。挑挑揀揀,最後就剩下了我寫下的這十部戲。
劇目確立後,開始付諸行動,由兩個方面著手。
其一是尋找相關史料,即從歷史中篩選。一部部關於山西歷史的書,關於戲曲史的書都被我翻找出來,家裡的茶几、沙發、窗臺、小床到處堆滿了書,有的只是一鱗半爪,那也不能放過。歷史這條線,以雍容敦厚之名跳躍著等我檢閱和索取。
其二是走到實地去,即從地理中提取。一個個景點被我找到,山西表裡山河的地理形勢以戲的方式切入,去過的地方還得再去,每一次去都有每一次的新的發現;沒有去過的地方,更得涉足,必須仔細尋訪和傾聽。蠻荒野地的詩情、孤墳衰草的荒涼、殿宇樓閣的莊重、山川河流的雄壯、長城傾圮的滄桑,一一鋪陳在眼前,各有各的敘述,各是各的承載。我把這些一一打包,攬入行囊,背在背上,沉甸甸地行走了半年。
慢慢地,歷史和地理匯成一股清流。地理,是歷史的具體衍化;歷史,是地理的抽象彙總。歷史地理的融合,又化作我心頭的情感,直到噴薄而出。
篩選和提取,自有妙遇。
內文 : 第一章 《趙氏孤兒》
明以後,傳奇無非喜劇,而元則有悲劇在其中……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劇中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赴湯蹈火者,仍出於其主角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
一個小孩子,攪動了全世界上千年的風雲,若說偉大,無人可出其右,這到底是種什麼力量呢?
很多人都這麼問過,很多人也有自己的答案。
西元18世紀,以一名小孩為主角的戲──《趙氏孤兒》開始在歐洲風行。
準確地說,有個人引爆了「趙氏孤兒」熱,他叫伏爾泰(Voltaire)。伏爾泰於西元1755年根據中國《趙氏孤兒》改編完成了他的劇作《中國孤兒》(L'Orphelin de la Chine)。
《中國孤兒》在法國一上演,就產生了極大影響,接著各種評論和藝術品相繼問世。
西元1759年,英國劇作家亞瑟.墨菲(Arthur Murphy)看到了《中國孤兒》的成功,將其改編後在英國上演,同樣獲得成功。
西元1774年,德國大文豪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擬將其改編為《埃爾泊諾》,很遺憾最終沒有完成。
到西元18世紀後半葉,《趙氏孤兒》一直在西方風行,成為一個世界現象。再後來,中國舞臺上出現了《中國孤兒》版本。
而伏爾泰這位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為什麼會寫《中國孤兒》呢?
這又要追溯到一個人身上,這個人便是傳教士馬若瑟(Joseph Henri Marie de Prémare)。
西元17世紀,文藝復興後的法國以及整個歐洲都掀起了中國熱。中國熱在歐洲一直持續,到了西元18世紀,已在中國住了三十餘年的馬若瑟,看到這種情況,就在西元1731年底,翻譯了《趙氏孤兒》劇本。馬若瑟選中《趙氏孤兒》,一是因為這是涉及國家民族大事的題材,二是其文體也高雅,它帶有悲劇氣氛,還有英雄氣概,這都符合法國人的口味。
《趙氏孤兒》一入法國,就引起作家、評論家的高度關注。
伏爾泰看到這個悲劇,認為它可以「使人了解中國精神,有甚於人們對這個大帝國所曾作和所將作的一切陳述」。是的,那時候的中國,正是乾隆年間,是大清朝最後的烈焰,它在西方人眼裡就是一個龐大的花團錦簇的世界,這個悲劇正是了解中國精神的一個埠。於是,《中國孤兒》誕生。
這個國際性的文藝事件,已在中國發生了兩千多年。讓我們先從戲劇本身說起。
回到戲裡,回到滿目風雲的春秋時代。
西元前597年,晉國文臣趙盾遭大將屠岸賈陷害,趙家三百餘口被斬盡殺絕。趙盾的兒子趙朔,娶妻莊姬公主。莊姬此時已懷身孕,躲在晉靈公宮中,才倖免於難。隨後莊姬生下一個嬰兒,屠岸賈得知趙氏還有孤兒存世,便下令全國搜捕。擔心孩兒安危,思考再三,莊姬將孩兒交給草澤醫人程嬰帶出皇宮。陰險的屠岸賈沒有搜到嬰兒,下令,三天之內如果無人交出嬰兒,就將把晉國半歲以下嬰兒全部殺死。程嬰沒想到竟然因此將使全國的嬰兒遭難,他來到已經退隱的趙盾故交公孫杵臼家中,兩人合計,程嬰獻出自己的兒子頂替孤兒,公孫杵臼聲稱自己是救孤的人。商量好計策和結局,程嬰便向屠岸賈告發公孫杵臼。屠岸賈搜出假嬰兒,殺死,公孫杵臼被打身亡,屠岸賈收程嬰為門客,程嬰帶著孤兒住進屠岸賈家中。十五年後,孤兒長大成人,程嬰將實情告知。大臣魏絳助孤兒滅掉屠岸賈,盡殺其家,孤兒的血海深仇得報,程嬰死。
千百年來,京劇、漢劇、晉劇、蒲劇、湘劇、桂劇、滇劇、河北梆子、豫劇、秦腔、川劇、越劇、高腔戲、莆仙戲等多個劇種都在演繹《趙氏孤兒》,這個嬰兒的故事從來沒有在舞臺上缺席。
漫長的時光中,慢慢地,每個劇的劇情幾乎趨同。程嬰舍子、公孫杵臼、韓厥捨命、孤兒復仇,成為中國版的《王子復仇記》。
它之所以被稱為世界大悲劇,其來有自。觀看過孤兒復仇的人,都能在劇場體會到悲劇的力量,那是一種震撼人心的、強悍的悲壯,其中有人之常情,還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忍辱負重,有公孫杵臼、韓厥這樣常人不可為的捨生取義。它的內涵比平常情感更深厚、更寬廣,卻又能為所有觀眾身心接受。
余秋雨說:它的職能在於引導人們去領受中華民族貫通古今的一種強悍的歷史精神。
這種精神,是共通的,正是如此,《趙氏孤兒》才流傳了千年,並且傳至海外,人們用藝術詮釋它的同時,或許也在傳播一種共同的價值。
最佳賣點 : 本書以山西為核心,探尋那些流傳千古的戲曲故事,並深挖其歷史淵源與文化價值。書中不僅展現戲曲作為文化載體的深厚底蘊,也流露出對傳統文化逐漸式微的憂思。全書情感飽滿,既有個人對戲曲的熱愛,也有對時代變遷的思考,將歷史的厚重與戲曲的唯美融合,賦予舊戲新生,讓讀者在戲文與史實間感受山河之大、美學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