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看見了光 | 誠品線上

我幾乎看見了光

作者 劉曉萍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我幾乎看見了光:她一直在高音上迴旋,詠歎調群山般靜謐──息羽於寰宇中的蒼鷺將清泉舉過頭頂。作為詩人的筆記,是思想和詩學的沉思,獨到的語言,孤僻症式的冥想,使其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她一直在高音上迴旋,詠歎調群山般靜謐──息羽於寰宇中的蒼鷺將清泉舉過頭頂。作為詩人的筆記,是思想和詩學的沉思,獨到的語言,孤僻症式的冥想,使其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語言極具擴張性,文字像是有了自身的意志,自行流淌,試圖逃逸到文本之外。它的形式是詩與隨筆的結合,讓文字達致一種純粹與極致,推動詞義的外伸。文字只有純粹到了某種程度,詞語才會張開翅膀,飛越文本之上。它們並非對文本意義提出挑戰,而是書寫中詞語的延展。半意義,多意義,片段性,捨棄文本的能指,在乎即時生成的閱讀快感。一種在羅蘭‧巴特意義上的「文之悅」。這一文本特性,具有後現代的先鋒特徵。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劉曉萍詩人,作家,野生藝術家,出版詩集《失眠者和風的庭院》(2009年)、攝影與詩合集《照見何物是何物》(2018年),電影筆記《極圈線上的湖水》(2011年)、詩集《為同一種光芒效力》(2025年)、思想筆記《我幾乎看見了光》(2025年),有隨筆集《出門遇見飛燕草》、小說集《迷途》待出版中。曾獲各種獎項若干。攝影、繪畫作品散見於各文學刊物,2025年3月泰國清邁個人繪畫作品展覽《鏡像與疏離》。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輯:思 在福州‧湖▎第二輯:詩▎第三輯:思與詩 同夢錄 水龍頭與深夜食堂 鏡子絮語▎第四輯:冷記憶 楓香驛

商品規格

書名 / 我幾乎看見了光
作者 / 劉曉萍
簡介 / 我幾乎看見了光:她一直在高音上迴旋,詠歎調群山般靜謐──息羽於寰宇中的蒼鷺將清泉舉過頭頂。作為詩人的筆記,是思想和詩學的沉思,獨到的語言,孤僻症式的冥想,使其具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7588307
ISBN10 /
EAN / 9786267588307
誠品26碼 / 2682959070006
頁數 / 30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1.54
級別 / N:無
重量(g) / 412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如果歷史是以個體靈魂的方式續存至當下,當下也早已進入歷史的墓室,我們與亡靈的對話,就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天地間有無數種幕布,無數種箭鏃和掌聲,無數種荒野和無數種孤魂野鬼,當下之人若泣之歌之,無非靈魂出竅又此時彼時鏡中相遇。



  重翻一下安伯托‧艾柯,神學在符號學的世界中和故事本身一樣被抽絲剝繭。雖不及羅蘭‧巴特那麼激進,但神諭的世界還原為隱喻的世界之後更容易讓我們看清真相。而我卻突然感到人類文明整個譜系其實就是一張巨大的符號網路,有些似有源頭,有些其實是飛來蟲蟻而結構為網的一部分,越積越多,網越來越厚,以至於交織出無數迷宮一樣的細部,更加撲朔迷離。又,回觀人類史前岩洞壁畫,對照當代繪畫藝術,一個巨大的圓環就出現了。



  人類的亂紀元也許並不是像劉慈欣在《三體》中描述的那樣,而有可能是資訊流(各種演算法)的相互衝撞和撕裂,敞開的走向無限邊際,封閉的走向單向囚籠,而資訊流衝撞最激烈的地區則是實驗室,到底是哪裡熵增更多,損耗更多真的難以評估。



  有一種哲學觀點認為,現實是由觀念並非物質所構成。而我另有表述,我認為人的「理性」是一個哲學假設。人不可能擁有真正的理性,即便有,也是所有勢能中最微弱的一個。人類社會這場巨大的遊戲,正是誕生於人的非理性的各種力量相互鉗制。越沒有理性的人越相信理性的萬能法則,這也是人們在貌似正義的社會規則之中將心靈的法度置之度外的原因所在。人們維護虛假的正義,放棄真正的靈魂的正義,只是因為他們是遊戲中的一個木偶而已。什麼是虛假的社會關係正義,什麼是靈魂的正義,這是一個值得探究和深思的重大問題。



  兼談繪畫肉身的異形,肉身的破碎,都是我們在無法真正捕捉靈魂形狀而產生困惑時的替代式訴求。肉身這個容器可以百般折疊,而每折疊一次都是對不可複製的靈魂資訊的澈底洩漏,有時,只有洩漏才可獲得援救。



  曠野之雨,可以剎那穿越好幾個時空,雨中的悶響,雨中的回聲,都是雨的修辭。它可以同時演奏長笛,小號和提琴,可以給一個人汪洋和孤島。帕斯卡‧基尼亞爾說:「我在尋找語言之前聲音的打擾物。」我想他也應該在曠野中聽過雨,這雨,是音樂的起源。我坐在雨中聽一支可以滌盡一生屈辱的歌(一個可以死去的時刻),倉鴞朝最黑的岩石猛撲過去。



  《聊齋志異》的確是人世間的奇書,奇不在離奇,而是奇在「確鑿」。我也是從很小聽鬼故事長大的,家父的鬼故事大多來自其親身經歷,聽來更覺離奇,家母的鬼故事大多出自古籍或民間,年幼之人難以瞭然。而我曾經有一位同宗的小學語文老師,他的最大特點是每節課留 15 分鐘講「鬼故事」。令我至今難忘。今日讀到一篇解構《聊齋志異》的時文(出自〈聊齋志異‧卷四:祝翁〉),出自隱喻大師之手。一個時代的好壞,隱喻是否盛行也是指標之一。



  雨中也有新花,艷陽下也有死亡。死過一回是兩次重生。而復生復死正是人間大夢。



  想看電影的雨夜,諸網受限,隨意在某公眾號上打開了一部,應景。社會學定義的「廢柴」,是不存在個人處境這個概念的。而個人處境,無非是絕望過,自棄過,某天,又由某個外部誘因而拼死一搏。拳擊,這種極具力量感和男性化的設計,在一個被社會學定義所遺棄的大齡單身女性身上呈現,無非是為了讓痛更加直觀。而,真的酣暢淋琳,一個幾乎被塵埃掩埋的人,突然站在光中(雖然那光閃爍不定),迎接最不可迴避的痛擊,是多麼令人振奮。因為,站在光中的接受的痛擊與趴在蔭蔽和灰塵中接受的痛擊真的天壤之別。前者是苟且偷生,後者則是接受命運的無畏。



  語言在何處是失效的?昨晚,在回廊上聽一首老歌,那首沒有完成的詩就一直處於未完成狀態。午後,穿行在陽光閃爍的林中小路上,想起一些影像,其之所以勝過語言,是因為那些從游絲上掠過的光只有通過視覺神經才可計算出柔美的份量。



  晚風和雲霞都令人眷戀,就像精彩的戲劇謝幕返場,再而三,掌聲和鞠躬彼此作答,啊!終於謝幕了,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它不可能再重來一次了。人生的所有眷戀不都在於這不能重來一次嗎!悲慟的舞臺仍有華麗的幕布,如何不是精彩。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直抵靈魂深處,詩意流淌。解構文字,重塑感知,一場意識的漫遊。跳脫常規,筆尖遊走於詩學邊界。
★詩人的私密筆記,字句潛藏無限可能。探索後現代詩意,觸碰語言極限,感受文字自由呼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