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後餘生
作者 | 柯彥瑩 (余小光)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往後餘生:以「記憶」擁抱現實、以「想」思索現實、以「自己」對抗現實──本詩集主題多元,像許多的光,有寫民間信仰的勸世詩,有寫村里事件演變成的小說詩,有寫人類文明 |
作者 | 柯彥瑩 (余小光)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往後餘生:以「記憶」擁抱現實、以「想」思索現實、以「自己」對抗現實──本詩集主題多元,像許多的光,有寫民間信仰的勸世詩,有寫村里事件演變成的小說詩,有寫人類文明 |
內容簡介 以「記憶」擁抱現實、以「想」思索現實、以「自己」對抗現實──本詩集主題多元,像許多的光,有寫民間信仰的勸世詩,有寫村里事件演變成的小說詩,有寫人類文明與歷史的災難詩;或寫一些青春訴求甚至是偷情的倫理,以習慣告別的氛圍,寫出你我之間理智與感性的絮語,讓人看到閉眼與睜眼之間的孤寂,更特別的是寫出數位時代的愛情、家庭孕事、互文串聯的教學詩,以及對古代的遙想或對生命期待的戲謔典故詩。這些詩作,或以「記憶」回首,探索往日時光,寫出記憶的失卻、併湊、錯置、重疊、荒唐、執著、僵持、離散,或以「想」為轉捩點,凝神理性的光暈,寫出思索之前的茫然和之後的清醒,或以「自己」為本,收納現實的一切於自我的洞裡、放射自我的光芒。「像《秒速5公分》清滌了被情所困的觀眾心靈一樣,余小光的一系列短詩也是以「憂傷」為藥引,用情雖苦,卻帶領產生共鳴的讀者闖入封藏的回憶,疏導那積儲多年的傷,療癒心房中不易對人坦露的。」──余境熹「陰森淒冷的筆調,述說著一則則掌故傳說,關於鬼魅與妖魔。用失溫的手指觸碰讀者的眼光,各種比喻精巧地扭轉著修辭,環繞不去的主題始終是死亡。」──陳政彥「談論余小光的詩,實不宜執著他詩中的意象如何如何,他或許不是把意象的雕繪看得很重的詩人,但他是擅長詩的起興感悟和人事敘述的詩人。」──蘇紹連「余小光透過《往後餘生》此詩集,勉勵讀者不要因悲傷而絕望,反而應經歷過絕望而奮力尋找光芒。」──夕下
各界推薦 余境熹(教授)陳政彥(教授)蘇紹連(詩人)夕下(詩人)
作者介紹 柯彥瑩筆名柯浚暄、余小光。一九八八年出生。彰化人。海軍退伍。暨南大學中文系學士、中興大學臺文所碩士。現為臺中明道中學國文科教師。曾獲好詩大家寫創作獎、乾坤詩獎、基隆海洋文學獎、苗栗夢花文學獎、嘉義桃城文學獎、臺中文學獎等。作品選入《乾坤詩選》、《創世紀六十年詩選》、《大詩歌二○一三卷》、《二○一五臺灣詩選》、《二○一七臺灣詩選》、《喜菡文學網.詩一百》、《新世紀吹鼓吹:網路世代詩人選》、《二○二一高中國文複習週記》、《當代臺灣詩選》等。詩集《寫給珊的眼睛》(2011,秀威)、《記得我曾經存在過》(2017,秀威)。粉絲專頁:余小光 柯彥瑩 自己的讀者自己豢養。活動/演講邀約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總序】台灣詩學吹鼓吹詩人叢書出版緣起/蘇紹連【推薦序一】庭有枇杷樹,亭亭如蓋矣:余小光短詩裡的傷情記憶/余境熹【推薦序二】鬼的前生,人的後世/陳政彥【推薦序三】不願平息的現實與想望──讀余小光詩集《往後餘生》/蘇紹連【輯一】清明節清明節終點調音海葬送行者誰怕?天上人間送肉粽百年孤寂的人往後餘生倒帶說好二二八不掉眼淚阿鼻地獄文青鬼ㄞ的後現代告別孤獨中的孤獨傷茉莉鬼父恐怖情人分明【輯二】風聲阿茲海默症誘惑風聲清商美好世界茶室之戀:3+11嘉義.東石距離重返墾丁:記錄畢業旅行狗年,狗屎運空汙熱吻租屋王功漁港鹿港風華南投.虎頭山貓望任性攝護腺外遇青蛇【輯三】大難落馬雛妓大難失語者征服生活在畫布裡的人剩蛋,姐詩意程建評的脫口秀馬泰拉翡冷翠時代的憂傷Letting Go婚後生活過勞之島你說分手以後別做朋友【輯四】孕女演員她吃無鹽薯條雌雄同體農曆新年空曠的城市長程火車慢動作喜歡你等候新生孕前任元宇宙風的傾訴鄉民西北雨緩慢對坐【輯五】經典對話燭之武退秦師大同與小康諫逐客書鴻門宴出師表桃花源記晚遊六橋待月記師說虯髯客傳赤壁賦項脊軒志勞山道士勸和論鹿港乘桴記畫菊自序歷年得獎年表【評論一】在絕望中尋得到光芒──余小光《往後餘生》詩集評論/夕下【評論二】行者無疆:余小光詩作的複義/余境熹
書名 / | 往後餘生 |
---|---|
作者 / | 柯彥瑩 (余小光) |
簡介 / | 往後餘生:以「記憶」擁抱現實、以「想」思索現實、以「自己」對抗現實──本詩集主題多元,像許多的光,有寫民間信仰的勸世詩,有寫村里事件演變成的小說詩,有寫人類文明 |
出版社 /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ISBN13 / | 978626751104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511046 |
誠品26碼 / | 2682645389009 |
頁數 / | 22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16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13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庭有枇杷樹,亭亭如蓋矣:余小光短詩裡的傷情記憶(節錄)
◎余境熹 教授
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余小光(柯彥瑩,1988- )的近作似乎為我們訴說又一則唏噓的愛情故事,而一切的萌芽,既是這麼近,又是那麼遠。〈風聲〉裡說:「我們集體營火/在一個太多祕密的沙灘」。可以想像,在這一「集體」的場合,「我」有個思慕的對象,但礙於許多旁人環繞,「我」不便將心聲和盤托出,縱使滿腔「祕密」,卻只有標題微微的「風聲」能作響,相當撩人。
到終於有機會二人獨處,「我」嘗試作出試探,盼望傾慕的對象能夠回應。可是正如〈誘惑〉所述:「其實/越過道德/我就能夠找到你/只是你/假裝不知道」,對於這場有違世俗規範的愛,「你」選擇迴避,佯裝漠然。
「我」在〈終點〉喃喃自語:「我想,你只是/暫時不想跟我說話/就像小時候玩殭尸抓人/停止呼吸那樣」。詩有複義,這四行可說是「我」的自我安慰。他以為「你」的拒絕並非認真,只是在「玩」欲擒故縱的遊戲,測試「我」的真心。同時,四行詩也可指兩人真的展開了戀愛關係,可惜不久便陷入冷戰,終致破裂。最灰暗的詮解,則是認為「停止呼吸」是種實指──「你」因遇上意外,走到人生「終點」,與「我」已天人永隔,不僅於「暫時」不對話。陰、陽、殊、途,情緣不可逆地中斷。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
無論採用上述對〈終點〉的哪種詮釋,「我」和「你」都是今生無緣。於是,「我」踏入漫長的等待時期。等待什麼?有時是等待「你」歸來,回到「我」的身邊,如〈失戀〉所示:「想念你的時候/季節總是容易著涼/伴隨而來的大雨/好像還是清洗不掉/記憶的味道」。用情深處,甚至導致時空交錯:「經過以前常走的道路/才發現去年的我/還在這裡等你」(〈你說分手以後別做朋友〉)。
但在心底,「我」很明白「你」必不再回頭。前方仍有可期嗎?能有讓「我」復甦心靈的新戀人嗎?〈分明〉如是唸:「窗外暴雨/我的心卻很安靜/如一根久置而尚未撩撥的弦/在那裡義無反顧/等待一個明瞭的人」。
「弦」常常使人想到「心弦」,乃至是諧音「情緣」的「琴弦」。只不過「我」所「等待」的,是像鍾子期那樣「明瞭的人」,是位知己,不必是紅顏,只要他來和「我」聊一聊輕拂一下那根「久置而尚未撩撥的弦」,就足夠了。「我」不盼「暴雨」式的新戀情,守著一份「安靜」,活在往昔之愛裡。
最感人的,或許是〈海葬〉一詩:
很多時候
喜歡一個人
在沿岸的偏旁
練習說話
我知道
季節與海洋都會聽見
然後它們會告訴你
我過得很好孤零零的「一個人」怎會「過得很好」?又怎會「喜歡」這種狀態呢?但「我」設想一旦要和不再「說話」的「你」談起近況,絕不能讓「你」有絲毫擔心。就用反語自欺、欺人,溫柔地掩蓋真相,卻又不經意滲出些憂傷,像我們最初聽到的:〈風聲〉。
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情事無奈,無奈失去的課題還不止於情事。「我」在等待之中磨掉時光,而時光正磨掉老父的智能。〈阿茲海默症〉「一月一日/元旦」的前五行寫道:「我們都沒有撐傘,只是/陪他行走在情緒的雨中/為了一支遺失多年的鋼筆/今天請務必找到;否則他會報警」。那位記憶固著在「公權力」高漲年代的父親,滿身是波動難料的「情緒」,常常使本已憂鬱的「我」措手不及。
然而「我」對父親倒是勞而不怨,擔心遠過於怪責。「二月十一日/除夕」所寫:「此時/所有的孩子都在期待/大年初一如何散盡家產?/父親卻以為完成了儀式/與桌上擺放的祝福同時入眠」,勾勒出不再展望未來、生氣匱乏的老人形象;而「四月四日/清明節」寫「父親對於先祖的模樣/早已被迫離散」,「三月十二日/兒子生日」寫他錯把兒子記成孫女,「五月九日/母親節」的他甚至忘掉了母親,這都叫人感到可哀。
如果人生最後的歲月是空白,是遺忘,那麼,「我」對「你」的悵惘憾恨,最終是不是也會忽然跌入虛無的淵底,讓〈失戀〉的「記憶的味道」煙消雲散,〈你說分手以後別做朋友〉的「還在這裡」化為烏有,使「我」解脫呢?
────────────
【推薦序二】鬼的前生,人的後世
◎陳政彥 教授
陰森淒冷的筆調,述說著一則則掌故傳說,關於鬼魅與妖魔。用失溫的手指觸碰讀者的眼光,各種比喻精巧地扭轉著修辭,環繞不去的主題始終是死亡。
第一輯就以清明節為題,點出詩人的企圖心,〈倒帶〉、〈說好二二八不掉眼淚〉有臺灣文學史上死亡的厚重感,〈阿鼻地獄〉則是在民間信仰的塑像中思考當終末降臨的滑稽可能性。詩人叨叨絮絮地談著死亡的形式與種類,有來自影像劇集的題材,也有來自真實生活的經驗鏡射。
每次我感覺滅頂以前
就從地獄的底層回來了
──〈阿鼻地獄〉
但從表面的題材選擇與風格呈現,能夠進一步讀出來的是孤獨、疏離,是人活在二○二三年的當下,也許是最直觀的生存感受。在沿著輯二、輯三、輯四讀下去,就這麼逆著讀回去鬼的前生,像是在老樹下、古井旁探問怪誕的由來,只有嗚咽的流水風聲,悄聲透露答案,曾經陽光明媚的場景也慢慢清晰。
曾經我們也都是在陽光下、在海邊奔跑的少年少女,對故鄉氣味有熟悉的眷戀,風吹著肌膚,帶不走太陽毒辣的印記,我們都曾經敢愛敢恨,願意表白願意咆哮,勇敢因為一無所有,更加肆無忌憚。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身分
卻妄想重返時序的沙灘
──〈重返墾丁:記錄畢業旅行〉
但是故鄉的輝煌早已走入歷史,就像青春只停留在記憶中,太陽仍然盡責發光隔開日與夜,但卻像遙遠的圓形日光燈貼在白色的天幕上,沒有一絲溫度。日子剪下我們身影重複貼上,顧客不滿意,老闆也不開心,我們在工作崗位上也不快樂,所有人類就這麼一天天重複著這種沒有人會幸福的循環。
比如工作上有許多
情緒的大便
老闆卻總要我們
自己吃下去
──〈狗年,狗屎運〉
也許也有過想要掙扎,想要逃脫,想要證明自己仍然有心跳,仍然是一個有知有感的人,還要時時被各種規矩法條警告,不要逾越了龐大機械當中一部分微小螺絲釘的本分,不要試圖證明身上還殘存著可笑的情緒。
但是我們曾經是滾燙的啊,相信過優美的字句,相信過左派的理想,曾經相信文字能夠拯救這日漸傾頹的時代,所以我們才會向這世界更深入、更現實的地方走去。終而被摧折而失溫,在顧客投訴、保險理財、老闆白眼、房貸車貸ETF中,被淹沒覆蓋。
至此,才能夠知道鬼之所成為鬼,正是因為心中還有不甘,捨不得那些曾經信仰過的,曾經深愛過的。為了在這個已然冰冷的人間行走,仍然願意去努力去嘗試去發聲,只得操作那些飄渺而冰冷的意象,用半透明的腔調說著。
仍然有一些不甘死去的理想,用詩的方式堅持著。
────────────
【推薦序三】不願平息的現實與想望──讀余小光詩集《往後餘生》(節錄)
◎蘇紹連 詩人
余小光來函說他有一本詩集預定出版,邀我為詩集寫序,由於他在詩創作路上的步履,我一直都看得見,故我欣然答應。他寄來詩集電子檔裡,有一首詩是敘述了他創作的早期經歷,竟與我息息相關,他在詩作後記說:「從還是十五歲的國中生,就在吹鼓吹詩論壇認識了紹連老師;經歷了少年詩版版主(那時筆名還叫做可火)、大學詩園版版主、分行詩行版版主。」十五歲,正是詩的萌發年紀,我大概也在十五歲之後開始接觸詩,同他一樣青春年少,做著「詩人夢」。
實現詩人夢,並非不可能,唯須初心不變,持續追求,終必有一番成績。余小光已是出版過兩本詩集的詩人了,我曾說:「小光,在七年級詩人中,是踏踏實實寫作者。有詩人別出心裁,暗走偏鋒,或許可以致勝,但是小光寫詩,硬裡子撐場,不須浮表炫目,端賴識者青睞。我讀小光詩作多年,深知他視詩如親,誠摯並嚴謹待詩,不把詩當玩物而是當成自己的生命,只要拿出來發表的詩幾乎都是像生命一樣的珍貴。」而這次要出版的第三本詩集《往後餘生》,是他再一次展現其紮實詩藝的證明。
「往後餘生」四字是書中一首詩的詩題,但拿來作為詩集書名,則頗令我驚嚇,人誕生於世,到什麼年齡可以言其往後餘生?是言自己,還是說別人?以余小光的年紀,正值青年時期,又不是年過半百,怎可就在此時說往後餘生呢?就本書的一些詩作來看,當下現在的時間點為分界,往前是已經過去的時間,生命往事都成為記憶內容,也成為詩作中不斷被取出的元素材料;而往後,則是未來的時間,有許多想望和可能的預感,充滿著不確定性,是他在詩作中開啟的窗口。
時間跨度
余小光許多詩作,都會呈現「時間跨度」,即某一時間的起始點和終止點之間的距離,例如古代和現代的歷史跨度、年少和年老的年齡跨度、誕生和死亡的生命跨度等等,時間愈久,距離愈遠,跨越的幅度愈大,任何一切的變化便更明顯。余小光從這種跨度變化中,去觀察並描述人事物,然後告知對方想法,或是表白自己心情,如是建構了詩作。
書寫時間跨度的兩端,一般分為三種,其一是「以前」和「未來」,其二是「以前」和「現在」,其三是「現在」和「未來」。余小光最常使用的時間跨度起始端是「以前」,凡敘事時或談感受時,若從以前提起,則必須先擁有「記憶」,才能回溯以前,言其當年,余小光的詩正是如此,其詩的舖排是沿著記憶之途而走向現在。記憶可以使詩作內容顯得深遠,時間跨度愈長的,敘述的情節可以更顯豐富。記憶其實像是一種光,從以前射出來,成為背景,照耀現在,「記憶的光,從小時候裡走來」〈往後餘生〉,光使潛匿於暗處的小時候顯影,每一條街道、住家、鄰旁的店舖都被光線浮雕而可見,甚至連柴米油鹽、冰淇淋、黑色的巧克力等小時候印象之物,都在光之中成為詩作中明確的細節,「太多的光線匯集於此」,所以,有太多的記憶轉化為詩作。
也有比小時候更深遠的記憶,其起始時間是在余小光出生的年代之前,例如他的〈致吾師徐照華教授〉兩首詩,透過教授的文學薰陶啟迪,那些「記憶還坐在山頭」的蘇軾、辛棄疾、李煜、曹雪芹等古代人物的事誼便成為余小光的歷史記憶;到了近代,余小光專寫臺灣歷史或風土變遷的記憶,例如詩作〈嘉義.東石〉寫從日據時期退守民國後的眷戀與遷徙,〈鹿港風華〉匯聚了乾隆絲綢、道光茶葉、大和民族、南洋樓閣等時間留下的詞彙印記,〈時代的憂傷〉起自鄭成功來了、荷蘭人走了之後,〈倒帶〉則回溯到陳澄波還在東京,這些「歷史的傷痕尚未結痂」,故而每次回憶仍會隱隱作痛。「輯五.經典再現」則以古文十五篇採用互文方式成詩致敬,全將時間跨度的起始端拉到古文的年代,也算是一種對古代文學的記憶描述,甚為遙遠,余小光所處的年代則是這段時間跨度的終止端,他彷彿在穿越時間,回到古代扮演角色和參與敘議。
余小光的記憶來源,有屬於個人生存社會經驗的印象累積,他用於創作時,較能表達切身的真實及內心的呢喃,只須和自己對話。另一種記憶的來源,是屬於吸收前人經驗傳遞的累積,他透過大量閱讀而獲得前人的經驗,再藉著這樣產生的記憶創作出時間跨度大的詩作。
內文 : 〈清明節〉
你等待的雨季
尚未來臨
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假裝是那一場雨
────────────
〈海葬〉
很多時候
喜歡一個人
在沿岸的偏旁
練習說話
我知道
季節與海洋都會聽見
然後它們會告訴你
我過得很好
────────────
〈誘惑〉
其實
越過道德
我就能夠找到你
只是你
假裝不知道
────────────
〈狗年,狗屎運〉
弱雞也走了
只剩下肥豬一起跨年
時常會想起自己
這麼多年的社會化
其實很犬類:
比如工作上有許多
情緒的大便
老闆卻總要我們
自己吃下去
────────────
〈剩蛋,姐〉
家裡只剩下一顆雞蛋
姐姐說她不餓
希望我長得像聖誕樹一樣
如果沒出息
至少還可以賣錢
────────────
〈過勞之島〉
黃昏以後
我們集體請假
前往一個距離死亡很近的地方
────────────
〈喜歡你〉
日子很輕
像單數
像貓的步伐
走進我的心房
我們習慣以時間記事
寫下情緒的側臉
剛好跟你一樣
有一點好看
最佳賣點 : ★人們常在追尋希望的過程中對生命感到絕望,然而餘生漫漫,詩人透過本詩集,期望帶給讀者找尋光芒的力量!
★余境熹(教授)、陳政彥(教授)、蘇紹連(詩人)、夕下(詩人)齊聲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