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土城香: 陣頭文化
作者 | 顏大鎰/ 吳宗勳/ 謝奇峰/ 陸昕慈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土城香: 陣頭文化:臺南土城延續「古鹿耳門媽祖廟」信仰,歷經道光11年(1831)一建古廟傾圮、寄佛寄普,大正7年(1918)迎回「鹿耳門媽」與眾神,二建廟 |
作者 | 顏大鎰/ 吳宗勳/ 謝奇峰/ 陸昕慈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土城香: 陣頭文化:臺南土城延續「古鹿耳門媽祖廟」信仰,歷經道光11年(1831)一建古廟傾圮、寄佛寄普,大正7年(1918)迎回「鹿耳門媽」與眾神,二建廟 |
內容簡介 臺南土城延續「古鹿耳門媽祖廟」信仰,歷經道光11年(1831)一建古廟傾圮、寄佛寄普,大正7年(1918)迎回「鹿耳門媽」與眾神,二建廟宇重建落成,土城居民以媽祖信仰為中心,加上各角頭奉祀的原鄉神祇,為在地陣頭的起源奠定基礎,因應保衛家園、廟會慶典等不同因素,衍伸出「鹿耳門媽」的駕前護衛武陣,開拓各異之陣頭特色。「土城香」又稱「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自1961年成香後,境內五大武陣「蚵寮角宋江白鶴陣」、「虎尾寮宋江陣」、「郭岑寮金獅陣」、「青草崙百足真人蜈蚣陣」、「砂崙角八家將」在地方文化的深耕與傳承有目共睹。學甲寮慈興宮自1964年擔任「先鋒官」, 「學甲寮宋江陣」成為開路先鋒專屬駕前武陣,迄今已逾一甲子,海尾朝皇宮保生大帝擔任土城香之「主壇」,「海尾宋江陣」為駕前武陣,長期參與土城香,與「土城香」淵源極深,因此本書共蒐羅介紹此七大陣頭。土城老一輩常說:「阮細漢都是吃媽祖的爐丹大漢, 才有今日」。安南區土城聚落屬臺江陸埔的二次移民社會,先民篳路藍縷一路走來,遇土地爭墾糾紛、兩姓械鬥、盜匪入侵,都以強身團練來保庄衛民,尚武風氣在鄉間相當昌盛,背後並仰賴信仰的庇佑與慰藉得以身心安頓,鹿耳門媽祖是大家的依靠,「土城香」一到,各武陣都以感恩的心情來相挺,也為土城凝聚在地住民的向心力與宗教信仰的虔誠,為常民文化之永續傳承而努力。本書特色1.1960年,蚵寮角蒙受當地李府千歲指示「白鶴仙師及童子欲來庄頭相助」,取名為「宋江白鶴陣」,成為臺灣罕有宋江陣系統之白鶴陣,現今已是鹿耳門土城再地極有特色的陣頭。「蚵寮角宋江白鶴陣」也於2019年12月獲指定登錄為「臺南市定民俗類文化資產」。2.1961年鹿耳門聖母廟首辦「土城香」,獨特的曾文溪流域香科文化,耆老口傳是由於「青暝蛇」常常氾濫,需要由蛇的剋星「蜈蚣」來鎮壓,因此轄內十一角頭決議「蜈蚣陣」作為香科的護駕武陣之一,同年組成「青草崙百足真人」(蜈蚣陣)。今土城香蜈蚣陣規模宏大、場面壯觀的陣勢,成為護駕陣頭中鎂光燈的焦點。3.「土城香」又稱「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自1961年成香後,境內五大武陣「蚵寮角宋江白鶴陣」、「虎尾寮宋江陣」、「郭岑寮金獅陣」、「青草崙百足真人蜈蚣陣」、「砂崙角八家將」在地方文化的深耕與傳承有目共睹。學甲寮慈興宮自1964年擔任「先鋒官」, 「學甲寮宋江陣」成為開路先鋒專屬駕前武陣,迄今已逾一甲子,海尾朝皇宮保生大帝擔任土城香之「主壇」,「海尾宋江陣」為駕前武陣,長期參與土城香,與「土城香」淵源極深,因此本書共蒐羅介紹此七大陣頭。 陣頭成幾乎皆為在地庄民,並由各角頭各自世代傳承迄今,堪稱珍貴的傳統文化展現。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顏大鎰1981年出生,出生於高雄市,自小因父親經營國術館,因而接觸各種民俗藝陣及武學,並在祖父與父親(薪傳得主顏進雄先生)的指導之下,習得藝陣陣法以及南北派各名家拳法,畢業於立德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專長及資歷〕1.傳統藝術指導教練2.土城郭岑寮聖岑宮金獅陣師傅3.中華民國國術會振興社金鶯拳推展委員會主任委員4.亞洲龍獅運動聯合會-國際教練、國際裁判5.中華民國宋江陣協會理事6.中華國武術總會國家A級裁判教練〔著作〕1.顏大鎰、徐元民(2009),〈臺南土城仔祭祀圈之金獅陣初探〉,2009南瀛節慶.休閒.文化國際研討會。(榮獲優秀論文)2.施鴻瑜、顏大鎰(2009),〈土城仔香醮之休閒觀光可行性探究〉,2009年當代觀光,休閒餐飲研討會,高雄市:義守大學,36-49頁。3.顏大鎰(2010),〈臺灣南少林的鶴拳技術之功能〉,〔泉州南少林文存〕,香港:銀河,266-276頁。5.顏大鎰(2005),〈府城宋江陣發展現況與經驗分享〉,《南市體育》23期,2005年6月,23-28頁。吳宗勳1977年出生,出生於臺中市潭子區鄉下,自幼最愛到廟口看熱鬧,對於陣頭文化有濃濃的興趣。臺南師範學院畢業後分發到臺南市安南區青草國小,正值土城香癸未科香醮大典,學區內的學童多來自負責組蜈蚣陣的青草里及八家將的砂崙里,跟著扮演蜈蚣囡仔的學生一起進行香科繞境活動,用相機記錄每一次香科的點點滴滴,轉眼也參與了八次香科,在與參與土城香的社區耆老、家長、孩子互動的對話中,體認到教育工作者肩負傳承社區文化的使命,積極在校園設計藝陣課程,讓屬於青草學區的陣頭文化可以世代傳承。〔著作〕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陣頭教學教材網教材編寫作者,負責撰寫蜈蚣陣。https: tnyzlearning.tainan.gov.tw index.php謝奇峰1963年出生,府城五條港在地人,國立臺南大學文學碩士。〔現任〕臺南市導覽協會理事長廟會民俗通電臺主持人臺南市文化協會研究員陸昕慈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劇本創作組/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獲臺南學研究博碩士論文獎,編創作品屢獲文學獎肯定。現任公視臺語臺企編,曾任大愛電視臺、東森幼幼臺編劇,作品跨越舞臺劇、電視連續劇、偶像劇、電影、布袋戲、紀錄片、微電影等,類型多元,近年專注於古鹿耳門區域之文化發展研究。
產品目錄 作者序/斯土斯民:神人合一的在地認同 謝奇峰鹿耳門媽隨身護衛,保駕助威陣仗 謝奇峰【五大陣】青草崙.紫金宮.百足真人蜈蚣陣【起式】歷史淵源【武陣】陣法典故與特色【傳炬】發展現況與扎根傳承砂崙腳.清聖宮.八家將【起式】歷史淵源【武陣】陣法典故與特色【傳炬】發展現況與扎根傳承蚵寮角.宋江白鶴陣【起式】歷史淵源【武陣】陣法典故與特色【傳炬】發展現況與扎根傳承郭岑寮.聖岑宮.金獅陣【起式】歷史淵源【武陣】陣法典故與特色【傳炬】發展現況與扎根傳承虎尾寮.伍聖宮.宋江陣【起式】歷史淵源【武陣】陣法典故與特色【傳炬】發展現況與扎根傳承學甲寮.慈興宮.宋江陣【起式】歷史淵源【武陣】陣法典故與特色【傳炬】發展現況與扎根傳承海尾寮.海尾朝皇宮.宋江陣【起式】歷史淵源【武陣】陣法典故與特色【傳炬】發展現況與扎根傳承榮耀「土城香」,在地陣頭的團結與傳承附錄:甲辰科‧ 土城香‧ 武陣精華影音
書名 / |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土城香: 陣頭文化 |
---|---|
作者 / | 顏大鎰 吳宗勳 謝奇峰 陸昕慈 |
簡介 / |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土城香: 陣頭文化:臺南土城延續「古鹿耳門媽祖廟」信仰,歷經道光11年(1831)一建古廟傾圮、寄佛寄普,大正7年(1918)迎回「鹿耳門媽」與眾神,二建廟 |
出版社 /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20929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209299 |
誠品26碼 / | 2682707889003 |
頁數 / | 20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x1.2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斯土斯民:神人合一的在地認同
文◎/謝奇峰
2023 年1月受到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第13屆王增榮主委的聘請,前來土城仔幫忙聖母廟做文化推廣與地方紀錄的工作,聖母廟下轄有七個里(城東里、城北里、城南里、城中里、城西里、青草里、砂崙里、學東里)十一角頭(土城角、虎尾寮角、郭岑寮角、中州角、蚵寮角、鄭仔寮庄、港仔西、青草崙、砂崙腳、十份塭、溪埔仔),其轄境範圍是非常的大,在地方上卻發現,尚保有在庄的五大陣頭,分別有蚵寮角白鶴陣、虎尾寮宋江陣、郭岑寮金獅陣、砂崙腳八家將、青草崙百足真人蜈蚣陣,在少子化愈來愈嚴重的年代,是愈顯珍貴。三年一科的土城香科啟動又增加了開路先鋒學甲寮慈興宮宋江陣、主壇海尾朝皇宮宋江陣,總共有七陣的武陣一起來擔任媽祖的隨駕護衛,共參盛典,榮耀鹿耳門媽香。
在土城常聽到老一輩的人說:「阮細漢都是吃媽祖的爐丹大漢,才有今日」。
安南區土城聚落屬臺江陸埔的二次移民社會,先民篳路藍縷一路走來,遇土地的爭墾糾紛、兩姓械鬥、盜匪入侵,都賴以強身團練來保庄衛民,為保護自己,尚武風氣在鄉間是相當昌盛,大家為能安身立命,背後都是仰賴恩主的庇佑與慰藉得以身心安頓,鹿耳門媽祖是大家的依靠,媽祖香醮一到,各角頭的武陣都以感恩的心情來相挺媽祖,共成其事。
一般武陣的訓練養成過程約有4 個月的時間,時程約分有7個階段(各陣略有差異)。一、暗館(新生訓練)→二、入館(正式開訓團練)→三、開館(訓練完至大廟驗收成果全套表演)→四、答謝贊助者→五、探館(相互交流)→六、出香護駕→七、謝館(感謝神祇犒賞五營)。
像今年虎尾寮伍聖宮宋江陣還有暗館,代表有吸收到年輕的男女學生前來參加,王榮廷總教練對自己武陣要求是比較嚴格的,因為「要代表土城出去表演,是不能漏氣」,在自我要求的榮譽心之下,「表演的好不好,自己都看在眼裡」,為求好的表現,他的教學不會一成不變,臺南區的武陣不少常有相互探館,觀摩到別家好的地方,就會把撿來融合應用,觀念要與時俱進,在傳統之下還多了一份創新,「好,還要更好」,也是對媽祖的一份謝意。
學甲寮慈興宮主任委員蘇進輝就說:「他們恩主池府千歲擔任土城香的開路先鋒官,宋江兄弟們~三天下來每天都是早出晚歸,幾乎都沒有什麼休息,這60 年來,為了只是對於媽祖的『承諾』,這是神與神的約定,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份榮耀,也是責任與承擔。無怨無悔就沒有所謂的辛苦,一切的付出都是甘甜的。」
海尾朝皇宮大道公擔任香醮「主壇」先生,海尾朝皇宮宋江陣吳昇峰教練說:「從宮廟之間的交陪看是否出在庄的陣頭跟出職業的陣頭的差別,就可看出宮廟之間交誼的深厚,出在庄的陣頭意義就是不一樣,土城香他們海尾連出三天相挺到底,足見兩廟的情誼久遠堅固。」
以一個府城人的視角我看到,鹿耳門媽祖宗教信仰的堅韌,各角頭團結內聚力強,善盡角頭應盡的職責,自組陣頭還能保存下來,是地方信徒對信仰的具體實踐,各武陣團練時是民兵,香科時轉換為神兵,以浩大的規模與聲勢來彰顯神恩,護衛恩主巡狩社里熱鬧共榮,以祈求地方平安和諧、神人和樂的美好祈求。
筆者覺得土城在庄各武陣都符合無形文化資產的核心價值,反映出地方族群的凝聚團結與對聖母廟的宗教信仰向心力。2024年幫忙提報土城內各武陣登錄為市定民俗,目前郭岑寮聖岑宮金獅陣、虎尾寮伍聖宮宋江陣、青草崙百足真人蜈蚣陣此三陣都已獲得列冊追蹤,等待再開文資審議大會,祈望能進一步獲得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的肯定。
內文 : 青草崙.紫金宮.百足真人蜈蚣陣
歷史淵源
對於每一位土生土長於青草里的孩子而言,都曾有過在蜈蚣坪上的回憶,也都記得需要起個大早到活動中心化上濃濃的妝、穿上華麗的戲服、喝一大口爐丹,接著頂著大太陽隨著蜈蚣陣遶境為民驅魔除惡,一直到換班的時刻或是深夜才可以下蜈蚣坪,回家躺下來休息。
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要坐蜈蚣?得到的答案常常是「爸爸媽媽叫我坐的」、或是「坐蜈蚣可以保佑平安、課業進步」;如果問他們辛不辛苦?得到的答案肯定是:「辛苦!」如果問他們還有機會的話,要不要再坐一次?得到的答案卻出人意料之外都是:「要!」長長的蜈蚣陣就像是一條隱而不顯的線,聯繫著每一位青草人內心那顆對故鄉難以割捨的情懷。
這些文化記憶早已埋藏在每一位青草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雖然現代社會大家平日忙於上班上課,只能利用零星的休息時間籌組陣頭,但是共同奮鬥的經歷凝聚了青草居民對家鄉的認同,也是促成在每一科香醮大典時,居民就會像鮭魚般回到青草里一起完成這項神聖的任務,並讓每一位參與者倍感驕傲。
蜈蚣精的由來傳說
話說秦始皇的時候,民間鄉里有一群小孩在玩耍,突然發現一隻蜈蚣,大家看到均異口同聲說要將蜈蚣打死,唯獨其中一位小孩子力排眾議,主張要保護蜈蚣,萬萬不可將蜈蚣打死,於是這一群孩子討論後決議將蜈蚣放回山林。蜈蚣逃過一劫後,便潛心修練。過了幾百年之後,到了唐朝,當初大難不死的蜈蚣在山洞裡持續修練,終於成為蜈蚣精。而當初那一位主張放他一條生路的何姓小孩,經過多次投胎轉世來到唐朝,這條蜈蚣為了報答何姓小孩的不殺之恩,變身成為一名老人,偷偷下山去找尋當初何姓小孩轉世的青年,並告之:「倘若你要進京應試,期望可以金榜題名的話,可以到山林裡的山洞找尋一個明珠,將這顆明珠獻給皇帝,如此一來,必定可以登科成為狀元!」年輕人依據老人所說的山洞尋找,果真找到明珠,並遵照老人所言將明珠獻給皇帝,果真成為狀元。
年輕人衣錦還鄉後,趕緊派人去找尋當初告知他的這位老人,想要親自感謝他,結果找遍整個村莊,就是找不到這位老人!年輕人突然想到老人所說的山洞,便快馬加鞭地趕到山洞,結果什麼也沒發現,只發現一條巨大的蜈蚣屍體罷了!原來這條蜈蚣為了報恩,將他修練百年的「明珠」吐出來給年輕人,自己卻氣盡身亡!
年輕人感傷之餘,命令僕人打造一條巨形蜈蚣,用來紀念這條蜈蚣的恩情。自此之後,這位狀元每年都會回鄉紀念這條蜈蚣,讓這條人工打造的巨型蜈蚣可以出來周遊鄉里,以報答這條蜈蚣的恩情,蜈蚣陣遊行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就成為大型廟會慶典活動時,重要的一項活動!
蜈蚣陣在刈香的定位
「遶境」是存在於臺灣民間常態性的信仰活動,普遍存在於臺灣各地,一般稱為「遊境」、「遊行」,各地不一,但都是指神明出巡刈香,目的是祈求地方平安、人神永業,「香」是臺灣西南沿海對神明遶境活動特有稱謂,根據學者從傳統習慣及信仰經驗觀察,刈香一定有「蜈蚣陣」,而且通常擔任先鋒的任務,主要功能在掃除香路沿途凶神惡煞,確保出巡遶境時的順利平安。究竟蜈蚣陣這種特殊的陣頭是從何而來?為何在臺灣南部鄉鎮受到熱烈擁護,在其他地方卻不見蹤影?根據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謝國興研究員的研究,蜈蚣陣的前身「藝閣」源自九龍江出海口的漳州與廈門地區,在清領臺灣時期,由漢人移民將純粹鬥熱鬧的廟會藝閣文化引進臺灣,經過數代傳承、與地方風俗結合後,發展出今日具宗教意涵的蜈蚣陣。
早在明代陳懋仁的《泉南雜志》就有記載,泉州地區自古有「以姣童妝扮故事」的廟會遊行,大人們「以方丈木板搭成檯案,索綯綺繪,週翼扶欄,置几于中,加幔於上」,孩童們就身處華麗的閣枰之上由人扛抬遊行。
此外,清末民初李禧的《紫燕金魚室筆記》描寫廈門地區的廟會,也提到一種名為「蜈蚣棚」的藝閣:「蜈蚣棚者,搭木條如橋狀,木條相接處鑿圓孔,中貫以軸,木條能轉折自如,軸長數尺,以壯夫撐于肩上,棚長一二丈不等,棚上以童男女扮故事,龍頭鳳尾,遊行道上,活動如蜈蚣,故俗以是名之。」
然而,藝閣歸藝閣,今日臺灣南部這些有神靈附體、蜈蚣頭尾的蜈蚣陣,又是怎麼來的?在1930 年代曾文溪整治以前,經年泛濫成災,還不時改道沖毀村里,雖然為村里帶來肥沃的土壤即可耕種的沖積平原,但對於百姓的生命財產常造成巨大的危險。當地人形容曾文溪就像一尾「青盲蛇」(又稱「青暝蛇」)般胡亂流竄,更傳聞有蛇精在溪中作怪。民間相信,蜈蚣列為五毒之一,牠本身雖然有毒,但也具備解毒的功能,從「以毒攻毒」的觀點來看,由蜈蚣陣擔任開路先鋒,目的就是依據蜈蚣「百毒不侵」的特性,以及被賦予的神性,利用蜈蚣制服蛇精,為民消災解厄,保境安民。
青草崙組蜈蚣陣
土城總共有十一角頭(十一個社區),中洲角、土城仔角、郭岑寮、蚵寮角、虎尾寮、鄭仔寮、港仔西、溪埔仔、砂崙腳、下什份塭、青草崙,這十一個社區一起奉祀鹿耳門媽祖、五府千歲、西天佛祖,大家都屬於媽祖、佛祖或王爺的爐下,受他庇佑,行政區域則隸屬於臺南市安南區,範圍包括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青草、沙崙等七個里。
鹿耳門聖母廟前身為「保安宮」,早期土城仔屬於西港仔堡,當時「西港仔香」主辦廟方慶安宮前往舊鹿耳門媽祖廟遺址請水,土城仔八角頭共同參與「西港仔香」,後來西港慶安宮改前往土城仔保安宮「請媽祖」,當時保安宮的「鹿耳門媽」已經在西港香科期間被奉為醮壇頂桌上座「主醮」地位非常崇高,這份特別的榮耀一直持續到1958 年發生「北港媽」事件,造成土城仔保安宮及轄下的各角頭因此退出「西港仔香」,並自1959 年起連續2 年舉辦「鹿耳門媽」出巡安南區遶境活動,1961 年農曆3 月中下旬啟建「辛丑香科」,是為首科「土城香」,此後定三年一科,每逢丑、辰、未、戌年舉行。
土城香的蜈蚣陣是由所屬十一角頭中的青草崙所承辦,當年土城脫離西港香決定自行舉辦刈香活動後,土城所屬的十一角頭董事集合在聖母廟召開刈香會議,會議中決議組蜈蚣陣,並在廟前設置香案三天三夜,之後以「跋公杯」的方式來決定主辦角頭,當時「跋公杯」的方式是由各角頭董事跪在媽祖面前將「筊杯」向後甩到背後,看誰獲得最多「正杯」,就可以取得蜈蚣陣的組閣權。
由於組成蜈蚣陣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對於規模較小的角頭而言,組成蜈蚣陣有一定的難度,幾經協商由當時村莊人數較多的青草崙代表尤海連董事,以連續三個「正杯」獲得媽祖同意來組裝蜈蚣陣。青草崙蜈蚣陣的蜈蚣頭、蜈蚣尾係鋁金屬,透過人工方式雕刻打造出來的,平日供奉在聖母廟後殿二樓大士殿的神龕,每逢香科舉行前四個月,庄民依照習俗前往聖母廟迎請銅雕西天佛祖回庄裡坐鎮,並供奉在紫金宮臨時行宮,在香科前三天,再以小貨車前往聖母廟迎回蜈蚣頭、尾進行整理,必要的話會筊杯請示是否需要重新彩繪。青草崙蜈蚣陣除了第一科香是採人工扛抬方式出香,後來因為工資昂貴,加上扛工聘請不易,故自第二科起改採裝輪推動方式出陣。曾任總指揮的郭萬山回憶第一科辛苦的情景:
第一天晚上回到庄內時,每一戶要準備菜餚感謝這些扛工,媽媽叫我去請他們過來家裡吃飯時,他們都說要先回家洗澡,誰知道一直等到很晚都看不到人影,後來才發現大家回到家都累到爬不起來了,……也是一直拜託才有辦法讓三天的香科完滿。
改裝的任務就由在地從事三輪車修理的郭仙智負責組裝輪子,他與庄民一起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方式才找到目前的最佳方式,前方再用曳引機拉動提供前進動力,而這些輪子其實都已經停產,備料不多,所以每次出陣都要格外小心,稍不留意就容易讓輪子在轉彎過程中因受力不平均而變形。蜈蚣陣由18 塊板子串連而成,固定安排36 位歷史人物,陣中每一位角色固定由5 ~ 6 戶人家輪流扮演,扮演神童採家族世襲制,不僅要負責神童的服裝,也要協調三天香路的扛工人力以及平安糖等準備適宜。
由於扮演蜈蚣陣神童採家族世襲制,早期這些神童主要是以住在青草崙的學童為主,這些神童大半就讀青草國小,所以三天香路一定會繞進青草國小校園,目的除了潔淨這塊教導青草崙兒童的校園,更以青草國小校園為上下午班的停歇地點,後來受到少子化的影響,神童來源不易取得,神童的來源已不再侷限需要居住在青草崙的孩童,擴大到許多搬到庄外的原青草崙庄民,但也因為如此,每到香科期間,離開村莊的庄民都會回來貢獻一己之力,讓平常時候冷清的庄裡巷道,頓時熱鬧非凡。
最佳賣點 : 本書共蒐羅介紹七大陣頭,並由各角頭各自世代傳承迄今,堪稱珍貴的傳統文化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