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漁遠颺: 戰後旗津民營造船業的空間協商
作者 | 林于煖 |
---|---|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津漁遠颺: 戰後旗津民營造船業的空間協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研究叢刊★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202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作者 | 林于煖 |
---|---|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津漁遠颺: 戰後旗津民營造船業的空間協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研究叢刊★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202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內容簡介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202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3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城市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計畫獎助 這應該是本給家族、家鄉的情書。 船是人與海互動的重要媒介,從旗津誕生的船隻們,如同鯨魚般,承載著行船人,帶回漁獲、舶來品、研究發現。它們哺育了岸上的人群,創造極大的產值。 作者為了理解曾從事造船業的祖父,懷著豐沛的熱情與毅力,埋首於四散各處、紛雜跨時的文獻紀錄中,細細梳理、拆解推敲出家族與造船業的故事。 民營造船產業在臺灣漁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過往囿於資料蒐集不易,而鮮少被關注。這些位於高雄旗津的民營造船廠,由修造小型的木殼船,到製造大型鐵殼遠洋漁船、國造軍艦,歷經國家政策轉變、高雄港擴建,以及廠區搬遷。作者藉由這段艱辛的產業成長歷程,論證業者能動性,並為強調政府與國際投資角色的經濟發展論述,提供更多元的觀點。 讓我們沿著高雄港邊徐行,聆聽旗津的造船故事。 【此書為高雄研究叢刊第14種】
作者介紹 林于煖生長於港都高雄,從小在船廠玩耍,醉心於臺灣的造船業、漁業、港口,以及海上發生的各種故事,卻對搭船充滿恐懼。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為《故事臺灣史4:22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的作者之一。
產品目錄 高雄研究叢刊序高雄研究叢刊序聚焦民間漁船廠發展研究的重要篇章現地誕生的產業觀察與記錄者民營造船史的序章自序第一章 鳴笛.啟航:亟待開展的民營造船史研究 第一節 隱沒於大船旁民營造船廠 第二節 望向那片汪洋:臺灣經濟產業發展的大哉問 第三節 站在巨輪之上,我們可以看向何方? 一、在地關懷:高雄產業史研究 二、轉向水中:海洋史研究熱潮 三、當前的臺灣造船史研究成果 四、民營造船史的研究課題 第四節 彷彿建造一艘船:研究方法與書寫第二章 尋路.破浪:日本時期至1970年前 第一節 走向現代:日本時期的高雄港與造船業 第二節 戰後的空間爭奪:第一次遷廠 第三節 被木材及魚養大:造船業與上下游產業 第四節 孤兒抑或金孫:政府眼中的民營造船業 第五節 小結第三章 定位.撒網:1970至1990年 第一節 往南找尋新天地:第二次遷廠 第二節 遷廠後的改變 一、產業區位對造船廠的影響 二、第二次遷廠後的資本與經營型態 三、第二次遷廠後的技術發展 第三節 經營上的「堅持」 第四節 小結第四章 返航.歸港:總結與展望 第一節 20世紀高雄旗津地區的民營造船產業 第二節 空間變遷中的能動性 第三節 未來展望徵引書目附錄一 漁業史與戰後造船史之研究成果附錄二 日本時期高雄地區造船工場基本資料表附錄三 1945-1969年高雄旗津地區民營造船廠基本資料表附錄四 1970-1990年高雄旗津地區民營造船廠基本資料表附錄五 1970年代初第二次遷廠後的民營船廠分布圖(新七船渠)附錄六 1970年代初第二次遷廠後的民營船廠分布圖(新八船渠)
書名 / | 津漁遠颺: 戰後旗津民營造船業的空間協商 |
---|---|
作者 / | 林于煖 |
簡介 / | 津漁遠颺: 戰後旗津民營造船業的空間協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研究叢刊★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202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出版社 /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26747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267479 |
誠品26碼 / | 2682820152008 |
頁數 / | 28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高) x 17(寬) x 1.4(厚)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65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聚焦民間漁船廠發展研究的重要篇章
林于煖小姐的這本專書可說是在適當時機,補上了臺灣漁業、造船業、工業及高雄研究中,很重要但一直最缺少的部分:民間漁船廠的發展研究。這主題不只與本系關係密切,也與本人多年的研究關懷息息相關,故以下說明力薦此書之因。
本系乃配合政府政策,以協助南部新興的造船業培育工程師而成立於1970年。1979年,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今農業部)為促進漁業發展,以當時少見的方式與本校合設「漁船及船舶機械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漁船中心),利用本系師資設備從事漁船及船舶機械的先進技術研究。其中極重要的關鍵人物黃正清教授是機械系校友,原任旗津的豐國造船廠廠長,在創系主任李克讓教授(機械系,後任工學院長)三顧茅廬邀請下,返回母校任教、任本系第二任系主任,後來設立漁船中心並任主任多年。其間,他協助水試所規劃海功號的興建、擴大漁船中心的研究能量、協助漁業署規劃研究主題,也一直與民間船廠互動良好,促進建教合作研究、引進國外先進觀念、協助民營船廠及漁業公司提升技術,且延攬劉啟介先生等業界高手擔任本系兼任教師。漁船中心也因黃教授的關係逐步累積不少臺灣現代化漁船的資料,包括技術研究面及官民各有的漁船調查或基本資料。由於這些資料對於研究臺灣漁業與造船業發展十分重要,我們也盡力保存,但平時有動機研究者極少。因此很高興這些資料在林小姐的研究中終於充分發揮作用與價值。
其次,本人在2000年回國到本系任教初期,看到前輩規劃的重要研究課題似已完備先進並具有學術價值,然而似乎未能對應業界發展真正所需;因此一直在思索臺灣的造船工程領域到底應該做什麼主題的研究,因為那時業界發展之所需是否就是這些課題,還是其實是與科技較無關聯者,抑或是中間缺少什麼應用研究的環節或推動的機制?當時我的疑惑很多,遂在因緣際會下參與公營事業文化資產清查工作時,順道開始研究造船及相關重工業的發展歷程,看能否找到些答案。很幸運地,陸續在文資局、檔案管理局、科工館等單位的補助下,調查及整理了一些史料;但如同林小姐書中所述,因計畫特性與資料取得管道的影響,侷限在公營造船廠;少數因黃教授及家族人脈所接觸的民間造船業者,只能初步探討。過去民營造船廠的發展複雜、資料樣態多而分散,正式資料少且不全,更少有人整理過;但這卻是整個產業發展史與了解產業問題不可缺少的部分。
因此,後來很幸運地有林小姐,又是業者家屬,對此課題有充足的動機、專業能力與接觸一手史料的管道,得以一展長才,把旗津民營造船廠的歷史變遷整理得相當透徹,並提出獨到的見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將錯綜複雜的船廠併購、轉讓、更名、遷移等多次變遷,以搭配地圖、照片的方式呈現,較能協助讀者釐清此地的造船業發展。未來的相關研究將可奠基在這本書上,會更容易深入探討各類相關議題。林小姐的文筆流暢易讀,使讀者能對此段複雜的歷史與空間變遷能有條理地掌握,誠為有興趣的一般讀者與學者之幸。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政宏
推薦序二:現地誕生的產業觀察與記錄者
很榮幸有機會為林于煖小姐的大作,撰寫推薦與介紹的文字。
本人為林于煖小姐就讀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的論文口試委員。從論文大綱到最終口試,都能看到出身高雄的她,決定就祖父經營的造船業作為研究課題。
林小姐以檔案文獻和口述訪談的方式,就旗津一地的造船業進行長期且深入的考察。這本書從產業史、中小企業史和高雄地域史的層面來看,有著不同的學術貢獻。
從產業史的角度來看,迄今為止臺灣的造船業研究多侷限於大型船廠的討論,原因在於大型船廠具有產業代表性,且在資料搜集上,日治到戰後大型船廠的資料較為容易取得。這本書透過戰後旗津的小型造船廠的考察,討論在不同階段興起的民營造船廠。其次,作者還關注到這些民營船廠如何受到政府土地運用的政策規劃而遷移,這樣的論點有別於以往對產業史侷限在產業政策層面的討論。本書也清晰地運用能找到資料,說明原料調度過程和與漁業相依存的客戶。
從中小企業史的角度來看,高雄民營造船廠呈現出臺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在不同階段面資金的挑戰。書中能看到船廠伴隨規模的擴大,從獨資走向合資的過程。在自有資金不足時,向銀行借款時係運用造船所需的資材作為抵押品。在技術層面上,還能看到旗津的造船業如何與距離較近的日本造船業,尋求新技術的引進和購買相關零件等。在企業間的網絡上,作者也透過長時間的考察,瞭解外包工在不同階段所扮演的角色。
從高雄地域史的角度來看,以往對高雄的經濟史集中在家族人物、工業區開發等議題。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從更深入的角度瞭解中小型企業家資本積累的過程,還有從造船業的層面重新審視港口城市史的發展。
從本人經濟史的專業來看,這本書以中小規模的民營造船業進行討論,並能與既有的公營造船業成果相對照,進而更瞭解臺灣造船業的整體面貌。作者在寫作過程勤於前往當地調查,突破許多既有史料僅閱讀史料而欠缺現地調查的限制,在本書呈現歷史研究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這樣的成果,對於理解地域行工業化的研究樣貌有很大助益。
本人也期待林小姐這本書,能夠帶來拋磚引玉的效果,引領更多研究者共同來瞭解與思考高雄的產業經濟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洪紹洋
推薦序三:民營造船史的序章
四面環海的臺灣,在飛機問世前,船是唯一能讓臺灣與世界連結的交通工具。我們如何理解船在臺灣史的位置?海洋史及貿易史很早就注意船的角色,不過,他們重視的是船上的人與貨,和船隻航向的地點和網絡,以及順著此一網絡而帶動的人、物與文化的交流互動;或者從人與海洋物資的視角,注意漁船和漁業的發展。在這些研究中,船是作為媒介和載體,研究者也注意到製造船隻、需要何種技術和條件、由誰打造等問題,但並非海洋史的研究主體。另一方面,船舶製造科學的領域關注最新的製造技術,回顧歷史只是業餘興趣,於是造船史就形成了許多學科交界的灰色地帶。
然而,這個灰色地帶卻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清代就有官營的造船廠,還有專門提供建材的軍工匠首制度;日本殖民時代則有三菱重工投資於基隆成立的臺灣船渠會社。戰後日資公司經過一連串整併分合後,在1970年代成立今日大家熟悉的中船,而民間則在美援時代引入遊艇建造技術。至2016年時臺灣船舶產值達623億,噸位排名全球11,市占率2.62;而遊艇市占率則排名全球第7。這麼重要的產業絕非一蹴可幾。過往的研究也注意到此一亮麗成績,唯他們的目光集中於公營和大型造船公司(如中船),或者聚焦亮眼的民營遊艇製造業。然而,如同于煖在本書中所指,以公營造船噸位規模來決定產業代表性的思維,忽略了公、民營造船廠在經營策略和市場的顯著差異,也忽略了民營造船業在臺灣造船史的角色。
于煖的這本書,就是在這多重的灰色之海中,尋找民營船廠漂失已久的身影。而每一本學術論文選題的背後,多半都有著個人的經歷投射與生命關懷。
臺灣民營造船工業有其產業區位特性,北部以建修遊艇為主,南部(尤其高雄市)則以漁船、工作船等一般造船業為主。于煖選擇研究高雄造船業,不僅因該地聚集近半的造船廠而具代表性,更因她的家族即在高雄經營造船業,面對文獻材料稀缺的民營造船業,若無熟悉的人際信賴網絡,難以收集較為關鍵而深入的口述紀錄或私藏文書;更重要的是,探究民營船廠的故事,也成為她尋溯家族歷史的過程,這是于煖完成這本書的核心動力來源之一。
動力既是船隻航行的靈魂,也成為于煖說這段故事的靈感。民營船廠的「能動性」是貫串整本書想要表達的主旨。這些群聚於高雄旗津的船廠,在缺乏廠房土地所有權的劣勢下,從1950至1970年代經歷兩次被迫遷廠的困境。人們普遍認為戒嚴威權體制下,民間難有能動性與政府抗衡,本書卻能細膩地將這段遷廠過程中,表面順服的水波下,看到民間船廠深層如海流般的能動性。包括陳情協商和愛國論述換取較好的產業區位和資金、以自身技術實力墊高和政府協商的籌碼,最後在第二次遷廠後反而獲得更好的產業區位,同時也促成部分船廠改變組織與經營結構,從而提升並擴大其競爭力。于煖因此認為,這種看似順從不抵抗,並非毫無能動性,反而突顯民營業者藉此得以換取符合自身的利益。
在上述巨觀結構的分析之外,于煖也透過非常流暢生動的筆觸,將業者面對具體事件和危機時的各種心緒和應對之道,以更具臨場感的方式讓讀者認識業者的能動性。支撐微觀與巨觀敘事交織並進的基礎,則是她大量利用政府船舶檔案、戶籍資料、政府公報、相關報章雜誌,乃至業者口述回憶等多樣豐富的材料。
正因為她的論點新穎、論據扎實、文筆生動,讓讀者重新認識民營造船業堅韌的生命力與靈活的生存之道,于煖的論文獲選為202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並獲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獎助出版的肯定。實際上,于煖原本提出的論文架構十分宏大,幾乎是博士論文的規模了,呈現在讀者面現的內容,只是她原本計畫的一小部分。完成碩士論文和出版專書,只是這個故事的序章,期待于煖日後能按步完成她心中的構想。身為于煖的指導老師,與有榮焉!爰以數語祝賀並為序。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呂紹理
自序 : 自序
「爺爺為什麼不要把船廠收起來?」年少無知的我,曾自以為是地如此問父母。當時我只看到日漸年邁的爺爺經營船廠的艱辛,不知道這卻是他在造船業中一輩子的心血。2004年,他戮力守護的心血最終仍因大股東離世而必須捨棄。自此,他幾乎不再與業界友人來往,更不願再踏上旗津。
從小乘著爺爺的賓士車到船廠玩耍的我,當下並未查覺眼前這名老人心中的痛楚。事實上,我第一次嘗試理解他的契機,源於高中歷史課孫潔茹老師出的暑期作業。當時,孫老師要求每個人挑選某一人/事/物,撰寫其歷史。由於當時不知如何撰寫報告,深恐抄襲既有資料,我選擇訪問爺爺,寫下他的人生。書寫造船史的種子或許就在此時種下了。進入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就讀後,我在鄭永常老師開授的「東亞海洋關係史研究」課程上,以爺爺及其友人劉啟介老師的口述為基礎,撰寫課堂報告。直到當時,我才意識到家族長輩的人生,是臺灣某段被忽略的歷史的縮影。
本書不僅是碩士班耗時五年的研究成果,也是我試圖重新認識自身家族的方式。我相信,唯有理解一個時代,才能更了解一個人。爺爺不是書中的主角,但各章節都有他的影子。他彷彿港內的領港人員,引領我找到正確的探尋方向。
研究從來不是一個人可以獨自完成的。對我而言,本書是一群人共同打造而成的。指導老師呂紹理教授、口試委員陳政宏副教授與洪紹洋副教授給予學術上的指導、建議與鼓勵,是研究得以順利轉化成文字的關鍵。只要有空便陪同我查找檔案與口訪的阿母,不僅是最佳的研究夥伴,也是本書初稿的第一位讀者。阿爸、奶奶以及在天上的爺爺,則是我最好的報導人。我很幸運擁有一輩子奉獻於造船業的家人。我也由衷感謝劉啟介老師、陳正成老師、陳麗麗女士與莊清旺先生撥出寶貴時間受訪。雖然他們並非我的指導教授,卻如同導師般耐心地為我解惑。由於深知自己無法回報這些恩情,我對受訪者總是同時充滿感激與歉疚之情。至於論文中所使用的檔案都是多虧有關單位的承辦人員鼎力相助,才能順利取得。另外還要感謝學長施昱丞提供寶貴意見,友人Frenks Tālešs、Aleks Novakovic精神上的支持,同事呂鴻瑋、陳詩翰及友人蘇聖惇協助處理地圖、提供照片。
本書得以付梓,全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3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獎助計畫。在出版的過程中,我由衷感謝計畫匿名評審、研究部主任莊建華、承辦人員蔡沐恩小姐,以及專業的巨流圖書編輯鍾宛君小姐。多虧他們,原本不夠成熟的碩士論文,才得以成書。此外,我也萬分感激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STS學會)於2024年授予碩士論文佳作獎。於我而言,這是莫大的肯定與鼓勵。
這本書僅是初步的研究成果,應有不少需要修正、補強之處。書中所有錯誤,一切責任在我。若讀者有任何建議與指教,歡迎與我聯繫。
林于煖
導讀 : 高雄研究叢刊序
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歷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歷史就更加淵遠流長了。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臺灣近代化啟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歷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了臺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臺灣歷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歷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系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歷史建構工程的基礎建設,由政府出面整理、編輯、出版基本史料,提供國民重建歷史事實,甚至進行歷史詮釋的材料。後者則是在於徵集、記錄草根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培育、集結地方文史人才,進行地方歷史、民俗、人文的書寫。
如今,「高雄研究叢刊」則將系列性地出版學術界關於高雄地區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臺灣的重鎮,她既有長遠的歷史,也是臺灣近代化的重要據點,因此提供了不少學術性的研究議題,學術界也已經累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經常只在極小的範圍內流通而不能為廣大的國民全體,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在挑選學術界的優秀高雄研究成果,將之出版公諸於世,讓高雄經驗不只是學院內部的研究議題,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知識養分。
歷史,將使高雄不只是一個空間單位,也成為擁有獨自之個性與意義的主體。這種主體性的建立,首先需要進行一番基礎建設,也需要投入一些人為的努力。這些努力,需要公部門的投資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間力量的參與,當然也期待海內外的知識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海內外知識菁英的園地。期待這個園地,在很快的將來就可以百花齊放、美麗繽紛。
國史館館長 吳密察
內文 : 第一章 緒論
信仰,本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2019年因緣際會,父親提議筆者參與誠心社明善堂的儀式與運作,起初只是抱持壁上觀態度,僅知誠心社明善堂為外公從年輕到過世前,虔誠「行堂」五十年的信仰地點。當時堂內正進行著造為期十年一科的鸞書。後來筆者持續參與,因而逐漸引發興趣,不到一個月即宣誓,正式成為鳳邑誠心社明善堂的鸞生,半年後,被恩師派任歷練錄鸞生。
回首當初,會成為鸞堂信仰者,實非偶然。筆者身為鸞堂世家,從曾祖父到祖父到父親再到我共四代都是堂生。尤其曾祖父為鳳邑養心社啟善堂創堂者之一,曾買地捐獻建堂,後來更任「鳳邑儒教聯堂」第四任主委;祖父與父親雖然分屬不同鸞堂,但都是入堂已久的虔誠鸞生,也擔任堂內重要幹部。猶記小時候每到固定夜晚,長輩們都會說要去「行堂」(kiânn-tn̂g)或「去廟裡」(khì-biō-lí),當時懵懂無知,直到接觸鸞堂才發現舉凡祖母、外婆、數位姑婆等身邊長輩們,皆是虔誠的「鸞堂信仰者」,也就是俗稱「堂生」,且肩負鳳山地區各鸞堂內重要職位。
筆者曾納悶,鸞堂信仰與坊間常見民間信仰究竟有何差異?透過長期觀察後發現,信仰層面與行為上,堂生並非如民間信仰者採「單向性」,而是帶有「雙重性」。更細緻說法,鸞堂信仰者除了鸞教之外,還保有既定信仰習慣,不會因成為堂生後有所改變。畢竟,堂生僅是鸞堂內「身分」統稱,多數信仰者普遍認知,鸞堂只是固定時間藉由「以神為師,扶鸞闡化」參與,來達成修身、修性之「場所」;對民間信仰者而言,廟宇祭祀實為信仰層面表現,會接觸鸞堂,純粹因帶有文昌信仰建構而有祭祀行為(圖1-1)。
鸞堂依族群、地區、語言、形式的差異,可分為閩南和客家兩大種類,主要宗旨都為扶鸞勸化。要行扶鸞儀式則需有足夠空間場所,經由筆者田野調查,鸞堂能依照設立地點區分為「有獨立堂址」與「無獨立堂址」兩大部分,並就其差異進行細分。
有獨立堂址,指僅有鸞堂單一群體作為核心,依運作模式有無「公廟化」分為兩種:其一為尚保持原先傳統鸞堂祭儀、祀神、組織與運作,並未隨任何因素影響而改變,如鳳邑靜心社舉善堂;另一即當今鸞堂常見形式,從外觀難分辨是堂或廟,祀神有所改變,並非僅祭祀原先堂內奉派神祇,而是有所增設,鸞堂整體運作發展則朝向公廟化,成為地方信仰代表,可依是否尚存扶鸞儀式而再細分之。
若無擁有獨立堂址,則是指礙於某種原因,鸞堂與公廟位處同場所,涉及到兩個群體。對此,筆者認為可按雙方管理組織相同與否,將其細分為「寄祀」、「借祀」、「共祀」、「合祀」四種模式(圖1-2)。
「寄祀」定義為「依附祭祀」,其「寄」本有「依附」之意涵,指鸞堂因某種緣由,無明確時程,長時間依附廟宇內,好比戰後誠心社明善堂受到宗教登記限制,長期寄祀赤山文衡殿內;所謂「借祀」,即「借用場所祭祀」,跟寄祀差異在於,鸞堂是暫時性、短時間商借空間場所,而兩方管理組織背後有著人際網絡相關聯性,如誠心社明善堂曾因赤山文衡殿重建,短暫移祀至文農宮扶鸞;「共祀」按字面上意思為「共同祭祀」,即鸞堂和公廟位處同場所,雖然管理組織不同,但雙方地位對等,誠如當今誠心社明善堂與赤山文衡殿,彼此互不干涉,卻在信仰和儀式上相互協助、依賴。[1]
最後「合祀」為「合併祭祀」,通常延伸至寄祀與共祀模式下,指鸞堂與公廟兩方的管理組織已合而為一,筆者再以有無扶鸞儀式將其細分兩種。第一為鸞堂受到某緣由勢力削弱而被公廟合併,鸞堂有名無實其組織已無運轉,像是鳳邑丹心社忠孝堂,因無正鸞生與堂生散佚,以致扶鸞中止鸞堂不再活動,而原先空間被鳳邑開漳聖王廟納入旗下成為文昌殿。
第二則是所謂「廟堂合一」,鸞堂尚存在扶鸞儀式,實質上與公廟化鸞堂並無差異,如七老爺大將廟內的鳳邑宏化社揚善堂。需注意,這幾種鸞堂模式應有順序進行,不會隨意跳著改變,而共祀模式下,往往會走向合祀結局。誠心社明善堂戰後初期設立至今共歷經寄祀、借祀、共祀三種模式,這亦是與鳳山地區其他鸞堂相異之處,更突顯其獨特性。
雖然在鸞堂信仰中,堂生普遍以「修身場所」來認定鸞堂,卻不能忽視其與坊間廟宇相同,帶有「信仰」和「儀式」基本構成。就筆者觀察,對誠心社明善堂而言,堂內擁有穩定進行「儀式」堂生,但「信仰」群眾匱乏;相對赤山文衡殿來說,擁有穩固「信仰」信徒,卻欠缺執行「儀式」人員(圖1-3)。
據此,由誠心社明善堂協助提供赤山文衡殿在廟內祭聖、每月消災科儀所需演經和聖樂人員,減少廟方在祭儀上龐大支出開銷;赤山文衡殿現今則提供「場所」,讓誠心社明善堂初一、十五於樓下大殿內公開扶鸞,藉此吸引既有廟內信徒,希冀將信仰延伸至鸞堂內(圖1-4、1-5)。這種鸞堂與公廟合作微妙關係,使筆者欲窺探兩者獨特互動模式。
王志宇〈地方菁英、村莊公廟與民間教派─以臺灣彰化縣田尾鄉聖德宮的發展為例〉與邱延洲《臺灣鳳邑儒教聯堂的飛鸞勸化與其社會網絡》兩研究,提供筆者鸞堂與公廟間互動關聯想法。王氏指出鸞堂與地方公廟間分合,原因來自於菁英角力的結果,身為堂主的地方菁英往往運作風水與地方利益,以緩解鸞堂和公廟間的芥蒂,重新一同合祀。[2] 邱氏則以鳳山地區11鸞堂作為研究對象,對歷史脈絡、組織、祀神、祭儀、發展演變進行討論,並運用Mauss「交換理論」來敘述鸞堂的網絡互動,[3] 雖然以鸞堂社會網絡互動作為關注議題,但在誠心社明善堂其設立歷史脈絡緣由、所歷經不同階段模式、如何深入地方社會著墨不深。
經由上述兩研究啟發,提供筆者研究基礎與思考。首先,戰後初期誠心社明善堂設立於赤山文衡殿的理由?涉及地方仕紳、菁英介入,又或者為神祇旨意?其次,誠心社明善堂至今歷經寄祀、借祀、共祀三種模式,其發展過程與經歷各階段的原因為何?再次,目前鸞堂與公廟兩者同祭祀場所下,雙方如何互動?是否存在「互惠互利」?最後,誠心社明善堂對未來長遠發展有何目標?
[註1] 誠心社明善堂於民國43(1954)年創堂,設立赤山文衡殿內,民國76(1987)年因廟體重建,暫時遷移至赤山頂頭角文農宮內扶鸞,直至民國83(1994)年,才重回赤山文衡殿內至今。
[註2] 王志宇,〈地方菁英、村莊公廟與民間教派─以臺灣彰化縣田尾鄉聖德宮的發展為例〉,收於陳允勇總編輯,《彰化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彰化:彰化縣政府文化局,2011),頁91-106。
[註3] 邱延洲,《臺灣鳳邑儒教聯堂的飛鸞勸化與其社會網絡》,高雄研究叢刊第3種(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6)。
最佳賣點 : 這是本給家族、家鄉的情書。
作者為了理解曾從事造船業的祖父,懷著豐沛的熱情與毅力,埋首於四散各處、紛雜跨時的文獻紀錄中,細細梳理、拆解推敲出家族與造船業的故事。
讓我們沿著高雄港邊徐行,聆聽旗津的造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