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溝通: 人我互動, 從心出發
作者 | 楊蓓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商品描述 | 自在溝通: 人我互動, 從心出發: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常在「表達自己」與「了解他人」之間掙扎,在「滿足自我需求」與「扮演角色期待」之間徘徊。其實,人際關係並非單純的技 |
作者 | 楊蓓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商品描述 | 自在溝通: 人我互動, 從心出發: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常在「表達自己」與「了解他人」之間掙扎,在「滿足自我需求」與「扮演角色期待」之間徘徊。其實,人際關係並非單純的技 |
內容簡介 在人際的紛擾中,最需要的不是更多技巧,而是一顆願意看見自己、聽懂他人的心。真正的溝通,從回歸「真心誠意」開始,也從對自己的深刻覺察展開。唯有自他、內外皆無礙的雙向疏通,才能幫助我們在每一段關係中成長,創造更圓滿的人際連結!
作者介紹 楊蓓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博士。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法鼓大學籌備處副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第二屆理事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董事。現任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中華佛學研究所學術咨詢委員。專長領域為:團體動力與行動研究、家族治療、生命敘事、禪修與生命轉化等,並擔任助人專業工作者之督導、訓練與諮詢多年。著有《親密、孤獨與自由──關於人生的25道習題》、《叛逆中年》、《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則》、《烽火家人──從原生家庭看自我成長》、《熟年真好》、《翻轉人生的禪機》(法鼓文化)、《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等書。
產品目錄 序I:掌握溝通之道 聖嚴法師序II:打下優良風格的基礎 李聖潔作者序:共舞 楊蓓編者序:自我探索的指南與鑰匙 釋果賢溝通與互動覺察與辨識探索與了解管道與活用認識與習熟跋:從「心」出發,自在溝通 林哲生後記:楊蓓附錄:《自在溝通》相關圖表及索引 林哲生〔0〕《自在溝通》五大結構圖〔1〕「溝通與互動」附表〔2〕「覺察與辨識」附表〔3〕「探索與了解」附表〔4〕「管道與活用」附表〔5〕「認識與習熟」附表
書名 / | 自在溝通: 人我互動, 從心出發 |
---|---|
作者 / | 楊蓓 |
簡介 / | 自在溝通: 人我互動, 從心出發: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常在「表達自己」與「了解他人」之間掙扎,在「滿足自我需求」與「扮演角色期待」之間徘徊。其實,人際關係並非單純的技 |
出版社 /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ISBN13 / | |
ISBN10 / | |
EAN / | 4716795014844 |
誠品26碼 / | 2682959003004 |
頁數 / | 25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1.4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60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掌握溝通之道
聖嚴法師
人,打從初出娘胎開始,就註定了必須面對人際關係的命運。是幸運,也是不幸。因為,能有許多的關係人,做為自己的支援者,所以值得慶幸;因為,有許多的關係人,帶來複雜而多樣化的狀況,而窮於因應,所以做人很難。
人際的關係,能夠圓熟自在,而又不失做人的原則,便會受人尊敬和信賴,自己也會活得輕鬆和愉快。如何達成這樣的目標,幾乎是人人都希望知道的訣竅。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其成敗的因素很多,綜合地說,大概不出於:一、接納他人;二、被他人接納。一般人的習性,都是希望他人接納自己,卻不先考慮他人願不願意接納自己。但是,如果雙方都是抱持這樣的心態,必然會造成衝突!如果能先放下自我的考量而理解他人,並且接納他人,便很有可能也被他人接納了。這其中的關鍵便是:若想他人接納我,必先設法接納人。
我對於做人方法的勸勉,共分三個層次:一、自我肯定的自知之明;二、自我成長的反省改進;三、消融自我的絕對奉獻。在這三個層次的過程中,以接納他人做為貫串,以識己識人做為溝通,以放下自我做為完成自我的方法。
近年來,在坊間可以看到不少有關於心理輔導、人格成長、訓練人際互動關係、培養溝通協調能力的指導書或參考書,也出現了好多位此一領域中的專家學者,為我們的社會增加了大批優秀的管理階層的領導人才。楊蓓教授,便是這些專家中的佼佼者,她也是我們法鼓山僧團邀聘的特約講師,曾為我的僧尼弟子們上過幾個系列的輔導課,我亦偶爾列席旁聽,見她不厭其煩地解答問題,層次分明地疏導問題,經常引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以娓娓而談的語態,來表達其論點的重心所在。以敘述一個一個小故事的方式,來說明人際互動關係的平衡點,這正是一位好老師的精彩處,如果沒有長期的用心,不可能有這種程度的火候。
現在,我讀楊蓓教授的《自在溝通》,就跟坐在教室中聽她上課一樣,覺得平易近人,而又處處指出溝通的心態、溝通的技巧、溝通原則的所在。
人間的學問,雖有隔行如隔山之說,若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再匯集到人文的立場,彼此之間,應該是相接相通的,所以我不僅欣賞楊蓓教授這本著作的內容,甚至要說獲益良多。楊蓓教授,在參加了我所主持的禪修營之後,也正式開始學佛了。可見我與她之間,是亦師亦友,互為師友的關係。在本書出版之前,我有幸先讀為快,謹以數語,用以為序。至於其精闢而又流暢的內容,請諸位讀者們,用自己的智慧來閱讀吧!
導讀 : 自我探索的指南與鑰匙
釋果賢 / 法鼓文化編輯總監
我經常推薦人閱讀楊蓓老師的《自在溝通》,不管是在人際關係上遇到挫折的人、在管理上遇到困難的人,或是初學佛而不知該如何開啟覺照之路的人,抑或是已經開始禪修,但對自我的認識仍感覺有層大網而不知該如何拆除的人,我都會建議他們參考這本書。相信他們都能在本書中找到鑰匙、找到出口、找到工具,因為,這些都是我走過的歷程。我曾經因此而受用,也希望大家能透過此書,展開自我探索之路;因為唯有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接納他人、包容他人。
自我探索其實是禪修的基礎,聖嚴師父所講的禪修歷程,即是從認識自我開始。認識自我之後,才能進一步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最後也才能消融自我。往往聽學佛的人說,學佛就是要消融自我、要無我,但這個「我」究竟是誰?是一個怎樣的人?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優缺點?卻往往不清楚,更遑論要「消融自我」了!所以,我也經常與人分享,在講「無我」之前,最好先認識「我是誰」。否則明明是「我」在作怪,卻總是怪罪別人是怨親債主、是逆緣,殊不知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功課。
這本書幫助許多人開啟禪修之門,因為當中有許多觀念和聖嚴師父所指導的禪七是相應的,因此經常感覺它是進入禪堂前的一本參考書。這本書也可說是修行路上的導引手冊,因為透過楊老師的引導,很容易從列舉的例子中,看到自己的處境、心境,往往會為自己的問題找到答案。有一份驚喜,也有一份的悲悽,感覺人活著很苦,活在這被業力牽引的環境中,而養成我們的生存模式和行為,難怪佛法說這娑婆世界的本質就是苦。
不過轉念一想,佛法不就在向人說明這世間的實相嗎?當清楚明白後,先接納自己的優缺點,這就是「肯定自我」;繼而跳脫這生存模式,活出一個自在的人,這就是成長自我,這不正是禪修的歷程嗎?因此,這本書看似在探討自我認識和成長,但在我看來,卻是禪修的前方便。
認識楊老師,是緣起於一九九五年,我剛進入法鼓山《人生》雜誌工作的那一年。僧團為了讓法師們學習如何幫助信眾,特別邀請她來上了一堂輔導課程。當時我初來乍到,看到法師們上得那麼歡喜、快樂,除了感受到農禪寺一股學習的喜悅與活潑的氛圍外,也覺得法鼓山僧團很新潮,不只上佛學課程,也學習現代心理學的團體課程。而我的主管果毅法師,偶爾也引導我們幾位採訪編輯,將這些心理輔導的觀念運用在《人生》雜誌的專題上,或是修行時自我內心的檢驗上。由於我們幾位都初學佛,對於楊老師所教的覺察、自我探索的學習,除了感到有趣、新鮮,更覺得受用,對楊老師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她出版了《自在溝通》,法師們人手一本,而我也收到一本法師轉送來的愛心。只是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機會再去翻閱。
直到兩年後,我出家了,在適應出家生活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於從小生長在一個多達五十個人的大家庭中的「我」,究竟是誰?竟然模模糊糊的,對自我的認知大多來自於長輩、朋友的評語。所以,經常是踩到別人的界限也搞不清楚,明明是要幫別人,但總是弄到裡外不是人的難堪……。由於種種的挫折,讓我重新拿起這本書。書中的第一個標題「人在互動中求生存」,即給我很大的震撼,接著楊老師提到:「在家中,我們學習所有人際關係互動的雛形,當我們長大之後,就帶著這個雛形到社會各個層面去。……家庭是第一個讓我們學習如何生存的場所。在人際關係之中,包含工作關係,不再只是場所的不同,而是角色、權力關係等等的差異,其目的都一樣─尋找一個更令自己滿足的生存模式。」
因此,我重新回顧成長了三十五年的大家庭,對自己到底造成什麼影響?再透過禪修的觀照與鍊心,讓我一步步的更清楚,我為何會成為現在的我?接下來又該如何調整自我?因此在剛出家的前幾年,這本書已成為我探索自我的重要手冊。接著由於擔任主管,因為帶的是很有想法的新聞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這本書又成為我帶人、識人的一本指南。了解對方,可說是接納對方很重要的基礎;人際間,唯有透過了解才能溝通,也才能愉快地共事。
每當有人回應我說,不易找到此書時,我總盼望有一天此書能在法鼓文化重新出版。而這一盼,就是十年。原本楊老師覺得應該再重修過內容,包括所舉的例子能更合乎現在的社會環境。但是,我告訴十分忙碌的楊老師:「放下吧!很難有這一天!但是早出版,多一個人看到,多一個人得度。」以此心情再版此書,無非希望更多人藉此找到自己,進而能在禪法中得到法益,早日解脫自在。這是我衷心的希望。
內文 : 冰山─—表裡不一致
人際間的遊戲,常會給我們自己的內在世界,造就一個與外界環境不協調的狀態。如果從人的互動模式裡面,也可以看到人是怎麼樣地在求生存,人在成長的歷程當中,他要非常在乎外界的環境,而這個非常在乎的過程,使他能夠存活下來,因為在他贏得別人的同意、別人的肯定、別人的讚賞之時,他才能擁有生存價值。那時他的內在世界是一個什麼狀態,已經變得不重要,比較重要的,卻是別人對他到底肯定多少,於是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表裡不一致的狀態。
「冰山」是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了解人的系統。這個系統,我覺得一方面很通俗,一方面又很深刻。她認為人的行為,只是冰山的一角,這個行為的部分,基本上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得到別人的認同,而這個行為因為看得見,所以被別人肯定也好、被別人認同也好,往往就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所以我們看人也常常會從行為上著眼。
比如有的人愛講粗話,我們就從講粗話的行為去判斷他;如果一個人彬彬有禮,他與別人之間的應對進退讓人覺得很舒適,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很好相處,但是他骨子裡怎麼樣,我們並不知道;所以,薩提爾這個說法:表示人的行為只是外顯的部分,可以看得見,內在世界、內在狀態,卻是看不見的。人常常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外顯的行為上,因為這個部分是跟外界接觸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我們常常會注意自己的外表,注意自己跟人之間的應對,注意自己跟別人說什麼話等等,可是,我們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它的原因在。
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出現?比如有些人很喜歡控制,一定有他的道理,有些小孩很喜歡說謊話,為什麼?有的人很喜歡對人非常討好、非常謙卑、非常恭敬,他為什麼要這麼委屈自己呢?把自己看得那麼沒有價值呢?這些是有他的道理的。當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看時,將會發現,人的行為背後,不但有原因在,而且這裡面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薩提爾的看法是說,人跟人之間產生互動時,心理內在的變化,就如同冰山埋在水面下的部分,不被看見,不易察覺,如果我們能夠多去了解一下互動的背後,也就是冰山下面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的話,人我之間的溝通跟互動,就會產生改變的可能。
我們對於改變的想法,其實都相當樂觀,因為在成長的經驗裡面,不需要知道太多的大道理,就是自然而然會被環境模塑、改變,甚至當你面臨到很大的壓力時,也會為了要順應這個壓力,而有所改變。可是問題是,這些改變的歷程,有的是愉快的,有的是不愉快的。今天我們要做的是,透過經驗變成一個很自覺性的改變,就是我自己願意的,而且是在我自己的意識範圍裡運作的。簡單地講就是自我成長,我要讓我自己長出一些新的東西,我就需要從自己的內在冰山裡,去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才會形成我今天的這個樣子。
比如說,性急的人為什麼性急?它的內在原因是什麼?有些慢性子的人做事慢得要命,天塌下來都沒有關係;而有的人總是什麼事情都神經兮兮,很緊張,我們從這些行為表面開始慢慢地往下看,就可以逐漸找到原因,也可以逐漸找到自己內在真正的渴求。當一個人能正視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時,才有可能改變。但是,因為習慣使然,也因為外在評價系統是如此的強大,導致我們對冰山的存在是陌生的、忽視的,久而久之,表裡不一致的現象就出現了,而這種表裡不一,常是不自覺的。
所以,氣焰高漲的人,他內在世界不一定是凶惡的;柔弱的人,內在世界也不一定是脆弱的;表面上凡事不在乎的人,內心也不一定是那麼輕鬆自在的。冰山裡潛藏著我們內在真實的世界,卻把它們冰藏起來,連自己都不自覺,但是它卻足以深深地影響我們的行為。
表裡不一致,是內在冰山運作之後,呈現出來的現象。冰山裡的幾個要素有層次之別,同時也是交互作用的,其中有:感覺、對感覺的感受、規則或觀點、期待、渴望,這些要素影響了也決定了我們在生存當下的自我價值感,我們就帶著這自我價值感進出人群之中,決定自己的位置、決定自己的反應。所以內在冰山和外在世界,從未有一分一秒停止交流過,只是我們不自覺罷了!
覺察自己是善意的開始
在回應時需要去「覺察」的是:我現在「核對」的,是對對方的看法,還是在述說自己的感覺?也就是可以逐漸地清晰判斷,現在我說的是感覺,或者是解釋的部分?是對對方還是自己?這是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最需要當下去覺察的,否則,我們常常會回應說:「我覺得你這個人實在是不講道理。」
用「我覺得」這三個字開頭,但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批評、一個判斷,也是一個指責,毫無核對的功效。而且在雙方不明究裡的情況下,一個判斷有時候就如同對一個人的標籤,很容易引起不舒服的感覺,如果不幸對方真的有不舒服的感覺,也許會隱藏下來,但是回應的口氣就不好,僵局便開始了。
但是人們用「我覺得」開始一句話時,總認為自己是十分有理的,因為說的是自己的感覺,如果此人能當下覺察,發現自己的感覺其實是生氣,才做出了這麼一個判斷,那麼,就可以更深入自己的冰山,可能發現原來自己對此人有些期待在,而對方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因而指責就出現了。
此刻,有功能的核對是說出自己的感覺——生氣,原因是自己的期待受到挫折,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指責出現。這時,對方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是這樣時的感覺是什麼?看法又是什麼?他將做何反應?如此一來,互動就愈來愈有意思,因為這樣的溝通是真正在影響彼此的關係,而且多半是正面的影響。
這就是一個歷程。你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知道自己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而使你的溝通愈來愈清楚,不但表達清楚,而且明白自己內在的部分,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傳達的是什麼,所以這是一個歷程,如果沒有走這個歷程的話,就很容易陷入互相揣測、批評的陷阱中。
如果因為這樣的察覺,使自己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然後再去找比這個品質更好、自己真正想做的,再如實地把它傳達出來,我想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就不必有這麼多的遊戲,也沒有這麼多的煙霧瀰漫。相反的,因為「覺察」,往往負向情緒的底層,都有一份相當實在的渴望和期待。而內在這個柔軟的部分往往是正向的、善意的,如果不刻意去覺察,這些部分只會被掩蓋住,讓自己總是處在不愉快當中,而關係則是愈來愈找不到出路。
所以,試著覺察自己、表達自己真正的內在感覺與想法,同時允許自己有個空間去核對,溝通的藝術才能傳達人際互動的真心誠意。
最佳賣點 : 從看見內在開始
打開自在的人際關係
以「覺察」直探人際問題根源的溝通之道,
不但是自我成長的基礎,
也必能創造愉快又自在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