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中年 | 誠品線上

叛逆中年

作者 楊蓓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商品描述 叛逆中年:真正的善待自己,是從覺察自己的細微開始。每天與自己的「變化」對話,誠實而不帶絲毫批判,慢慢養成一種洞察力;當心開始轉化,就能找到生命自由的切入點。這些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誠實是面對真正的自己,而非「自圓其說」。中年的價值觀,絕對不要放在對立的狀態,認為只有對、錯二種判斷。轉念的過程是漸進的,學習用多元角度來看待世界,建立新的解讀系統,才能創造「境隨心轉」的空間。如同家族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所強調:曾經發生的生命事件是不會改變的,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感覺」。 ——楊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博士。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法鼓大學籌備處副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第二屆理事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董事。現任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中華佛學研究所學術咨詢委員。專長領域為:團體動力與行動研究、家族治療、生命敘事、禪修與生命轉化等,並擔任助人專業工作者之督導、訓練與諮詢多年。著有《親密、孤獨與自由:關於人生的25道習題》、《自在溝通:人我互動,從心出發》、《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則》、《烽火家人:從原生家庭看自我成長》、《熟年真好》、《翻轉人生的禪機》(法鼓文化)、《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自在的步伐 王浩威 〔自序〕中年,看見自己Chapter 1 中年,我的世界在崩解我的世界在崩解改變,中年萬事變叛逆,中年的自由Chapter 2 尋找生命的出口軟化世故的心中年的感情出口善待內在的小孩Chapter 3 中年的你,夠誠實嗎?中年的誠實功課放下過不去的過去以多元角度解讀世界Chapter 4 放下的幸福中年的提起與放下中年的勇氣與承擔中年人是社會安定的力量Chapter 4 人生中年最優美把自己找回來中年〈十牛圖〉

商品規格

書名 / 叛逆中年
作者 / 楊蓓
簡介 / 叛逆中年:真正的善待自己,是從覺察自己的細微開始。每天與自己的「變化」對話,誠實而不帶絲毫批判,慢慢養成一種洞察力;當心開始轉化,就能找到生命自由的切入點。這些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ISBN13 /
ISBN10 /
EAN / 4716795014486
誠品26碼 / 2682855051000
頁數 / 16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3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自在的步伐 王浩威

認識楊蓓,總是從遙遠的地方。沒有任何深入會談的機會,沒有同事、同遊、同一工作坊或訓練這類密集的交會,更沒有親友同鄉之類的緣故。認識楊蓓是遙遠的,也許是聽到,也許是眾人會集的場合,也許只是在走廊上閒聊幾句,這就覺得神交許久了。

我從來不是一個相信自己直覺的人,更不依賴直覺;我只是相信直覺的可能性。這樣的一個人,卻是直覺地相信楊蓓是一個深厚的生命體,是一個自在卻難得誠摯的人。見到她,楊蓓這個人,就有一種整個人交出去給她的這種自然的放心感覺。

曾經,我有一個個案是出家多年的僧侶。他崩潰了,因為他追隨許久的師父,一個在他心中是修行高深的景仰對象,在臨終之際,卻是對死亡有著不可思議的恐懼。我嘆喟,對這位中年的僧侶:「所以,修行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修行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曾經,我的心中有一份名單,不論認識或不認識,就是我認定在修行上最令我敬仰的世俗之人。這是一份週刊型的雜誌邀約籌畫專欄,我提出一份對話的名單。當時,楊蓓的名字立刻出現其中。

關於這樣名單的擬定,我是有私欲的。

這些年來,我自己思索著,人生一路上犯的許多錯和深受不得不的選擇,居然還可以走到這個地步。修行不只是一種功課,一種個人可以依憑某些法門或上師引導就可以完成的功課;修行更是一種倖存,是面對許多功利誘惑,或不安全感在懷疑心蠢蠢作祟,竟然還可以避開而活下來的倖存過程。

因為修行是如此不容易,我忍不住好奇,自己的私欲,想問問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專欄並沒有開成,也就沒機會去詢問楊蓓的修行之祕。卻是今年(二○一二)有個機會,可以一窺這祕境之道。

六月中旬,因為臺灣榮格學會(Taiwan Jung Developing Group)的邀約,此任國際會長也是目前蘇黎世榮格學院的校長莫瑞‧史坦(Murray Stein)來臺灣講課。配合他的新書發表會,我邀楊蓓和胡因夢與他對談。

楊蓓可能不曉得那一場會談裡,她促成了多少的因緣,多少功德。

那一天的座談沒有太多的宣傳,場地雖大卻簡陋,原本是有點擔心的。沒想到,不只是會場兩百多個座位都擠滿了,每一個聽眾更是如癡如醉,如醍醐灌頂。莫瑞事後對我問及楊蓓是誰,是如何背景。我想,他跟我一樣,也感受到楊蓓自在發散出來的修行工夫吧。

莫瑞‧史坦在之前就有《榮格心靈地圖》(立緒),是一本介紹榮格理論的好書,頗受歡迎。這一次來臨,臺灣心靈工坊又出版了他《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年底出版《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和明年年初將出版《中年之旅》。這三本書是他最擅長的,也就是個人的自我成長之路。

而楊蓓在這出版之際,繼《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和《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則》(法鼓文化)之後,又分享了她的《叛逆中年》。似乎,有某一種巧合,彷如榮格所謂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

榮格認為共時性的出現,必有大的意義出現。對臺灣,對華人世界,這大意義又是什麼呢?幸虧,有楊蓓這樣的智慧之人引導在前,且樂於分享-包括這一本書。

楊蓓的引導總是自然發生。認識多年,她知道我敬仰聖嚴法師,但仍有自己的議題尚待解決,也就從不暗示或明推要我去接近法師。當然,是我自己沒福分,無緣親炙於法師。只是,楊蓓對人的包容與尊敬,卻是由此可見一斑。

這樣的傾聽,這樣有耐心的等待,這樣自在的步伐,這是楊蓓的風格。有她如此的引導,修行的倖存之導,忽然輕鬆許多了。

這就是楊蓓。

王浩威
二○一二年十一月八日

試閱文字

自序 : 中年,看見自己 楊蓓

中年,有一種混雜的感覺,不太容易說得明白。常常是在和友人歡聚時,在片刻的寧靜隙縫中流轉著;也常是在週末的早晨,獨自在傳統市場裡逛時,喜看這人聲沸騰的豐饒裡;更是每年秋天,約莫這個時節,醉在窗外每夕一變的欒樹樹海裡。

這種感覺雖然複雜,但卻滿足,有時很想說清楚,卻又不可得,於是有了這本書。過程中,想著周遭的人,看著自己,感慨無限,也感恩無限。

回想四十出頭,身心俱疲,只覺得人生到了非轉彎不可的當口。二十年過去了,相較於前面的四十年,只覺得這真是一個意外的中年。

這期間經歷了完成博士學位,開始學佛習禪,更經歷了兩個女兒的長大成人、聖嚴師父和父親的離世,同時也重返厭棄已久的行政工作,沒變的是,我依然是個好為人師的教書匠。

自小,我是個腦子裡一堆疑問的好奇小孩,但是,算是乖順的,長大後,無暇好好滿足心裡的疑問,總是頂著好學生的帽子,但是心裡卻古靈精怪地嘲弄自己。常想,如果不是命好,遇到好父母、好師長,很可能生命乖舛。

我想是完成博士學位和隨師父習禪的空隙,養大了我生命中的疑,才在中年的前半段起了顛覆的作用,看見自己如此這般地活在人間,心裡的革命悄無聲息地發展著。還記得,二○○○年底參加完博士學位的畢業典禮,聖嚴師父在東初禪寺買了一個蛋糕為我慶賀。我慚愧地說:「師父,拿到學位其實有種失落感,不知日後要為什麼而努力,實在沒什麼可賀。」師父斬釘截鐵地說:「學位是拿來用的,妳才剛要開始!」此話如醍醐灌頂,讓我頓然看見過往生命的狹隘和自我中心,只覺得心田中有一個角落開始晴朗,而且逐漸擴大。之後,回到臺北,母親在家門口懸起一幅繡花彩條以資慶祝,就在羞慚不已時,父親竟然說:「妳終於完成了前面沒做完的事,現在開始妳可以做些更有意思的事了。」轉頭之間,不想讓父母親看見屬於中年我的眼淚。從此,心中晴朗交織著感恩的淚水引領我走到今天。

做為一個佛教徒,我卻很怕發願,因為怕自己做不到,因此只能隨緣盡分。然而二○○九年聖嚴師父圓寂,二○一一年父親瀟灑辭世,生命中的兩大支柱不見了,卻也讓我在思念之餘,反覆咀嚼他們的身教,發現他們都是乘願而來的菩薩。一位是發願建設人間淨土的佛菩薩,另一位是一輩子活在我為人人,毫無計較的布袋和尚,於是開始有點羞慚地想:「如果我也能活到他們的歲數,這隨緣盡分之間,『緣』真的只有這些嗎?『分』際中,是否有些是遺漏了呢?」當日子比起年輕時愈來愈忙碌的當兒,有一天,一位朋友開玩笑地說:「妳一定是前輩子〈四弘誓願〉念多了。」從此,心中的晴朗多了些「認分」和「篤定」,再看這顛倒的人間,明瞭更深,也告訴自己:要活出中年人的氣魄。

法鼓文化的果賢法師是本書最主要的催生者,而法鼓文化的朋友們更為中年下了很吸引人的註腳-叛逆,我的中年雖不是離經叛道,卻也是個異數,於是藉由此書邀約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一起叛逆,用盡生命中所有的光和熱,當我們老去的時候,想著自己是如何地善用了自己,然後帶著笑容,從容離去。

楊蓓
二○一二年十月七日

試閱文字

內文 : 中年,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幾歲開始算是中年呢?

西方學者哈維赫斯特(R. J. Havighurst)認為,四十到五十五歲是中年期。不過,從一些成人發展理論來看,人到了三十五歲時,潛意識裡已開始醞釀面對中年了,這個時期可視為「前中年」。但是現代社會環境變化很快,生活壓力也很大,有些人未老先衰,可能才二十多歲就覺得自己老了,產生提早衰老的現象。

撇開年紀不談,人到中年,身心狀況會有很明顯的不同,首先是外表開始發生「變老」的徵狀,身體機能也開始逐漸衰退,外在的改變也造成內在的質變,如果不是朝向我們所預期的情況發展,可能會有一種「我的世界在崩解」之慨。

人到中年的兩大徵兆

每個人對中年的感受不同,但有兩個明顯的生理徵兆,告訴我們不得不面對中年的事實,就是老花眼與白頭髮。

以我個人而言,三十八歲去眼科驗光時,醫師跟我說:「妳有老花眼了!」我聽完不發一語,但在回家的路上,竟然開始掉眼淚,覺得自己才三十八歲,居然就有老花眼,因為那時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老」;白頭髮是另一個明顯的徵兆,人們面對白頭髮時,與面對老花眼如出一轍。我們看待自己的白頭髮時,心裡是七上八下的,有種隱約的哀傷,好像宣告自己真的「青春不再」了。

除了這兩個明顯的徵兆,多數步入中年的人,也會感覺體力大不如前,以前熬夜兩、三天都無所謂,現在只要晚點睡,第二天的精神就會不好。從這一些可以感覺得到、看得到的現象來判斷自己的狀態時,終究不得不面對現實:「真的已經中年了!」

中年,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面對人生階段的轉折,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最清楚,是不是覺得他們很令人頭疼?因為青少年很難被了解,而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更不會讓父母知道。

很多研究指出,青少年有「認同危機」,因為生理方面產生很大的變化,然後影響心理,接著他的社會角色也開始增加……。其實,看看中年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步入中年,人們面對「年華老去」的事實,蘊涵了很細膩又複雜的感覺,有時是難以言喻的,不容易說清楚,這種情況與青春期有點類似。所以,我給中年下了一個定義:「人生第二個青春期。」

我們有時會稱青春期是「風暴期」,他們正在「轉大人」,即將邁向人生的黃金期,人生的曲線是攀向高峰;而中年期則是在「轉老人」,將要走向人生的晚年,人生曲線是走下坡的。

整體而言,我們的生命歷程有一個固定的發展模式,也就是照著整體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行事,這樣才會有安全感,為什麼?因為你、我、他,大家都一樣,到了適婚年齡,該結婚都結婚了;到了生育年齡,該生養孩子都生養孩子了,這些都帶給人們生存的安全感。在社會的世俗規範裡,隱隱約約有一個「該這麼做」的規定。如果到了適婚年齡,你沒有結婚,除了必須承受來自家人的壓力,還有來自社會規範的壓力。然而,中年的壓力卻是不再有那麼明顯的規範告訴你該怎麼做。

被社會規範型塑的人生

我們看待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從小孩慢慢長成大人的過程中,是有一段混亂期的。自從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把這些理論提出後,整個社會開始用一個比較「能理解」的眼光來看待青少年。無論青春期的身心狀況怎麼天翻地覆,出現種種叛逆行為,可是,他們仍會慢慢被社會規範型塑,進而慢慢被導回到規範裡。

自古以來,社會規範讓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社會規範給人一種安全感。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他指出了一個人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可是,什麼是「三十而立」呢?結婚就是其中一個「立」,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是一個「立」,在早期的傳統社會,如果能夠生個兒子那更是「立」,這些都讓人能立足於社會。

因此,當我們看到有些人情緒起伏不定或行為乖張時,即使當事人已經四十歲了,我們會笑他還處於青春期,怎麼到了中年還在叛逆?

因為人生階段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後退,即便人們出現老花眼、頭髮也開始白了、體力開始衰退了,可是整個社會對「中年」這個角色的期待,就是要一直往前走。我們從小就習慣這個「一直往前走」的期待。唯一例外的是,就是在青少年的階段,被允許有一點叛逆,可是在其他人生階段,我們會發現人生都活在社會規範下。只是,一直往前走往何處,卻有點晦暗。

你也是追紅蘿蔔的驢

社會規範就好像一個框架,所有的人都在這個框架裡,往相同的方向前進。於是,我們會發現許多人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結婚,在所謂的適婚年齡走入婚姻;但隨著社會變遷發展,適婚年齡也許會往後延,如果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結婚,因為生理年齡已經進入中年,其實還是要承受生育的壓力。不過,現在選擇不婚的人也不少,這又得承受更多的社會壓力。

但當我們逐漸進入中年,有時不免會覺得「人生就是這樣嗎?」或「煩惱真的因此而變少嗎?」,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為何會產生這麼大的落差?

其實,社會規範給我們的框架,如影隨形地在每個人身上發生作用,當自己和大家一樣時,會產生安全感;在與大家一樣的基礎上去努力,我的成就感、歸屬感,以及人生的價值會因此被肯定。

這情形有點像驢子追著一根吊著的紅蘿蔔,拚命往前跑的寓言故事,社會規範的框架就是那根紅蘿蔔,於是我們就追著那根紅蘿蔔跑,也因此很難有多餘的精力來想:「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們的生活在工作陞遷、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奶瓶、尿片等生活瑣事中翻騰,使盡所有力氣想辦法去爭取到我們要的位置。

我們會發現,人生前半段花在「追紅蘿蔔」上的努力,真是無以數計,尤其是二十世紀以後,最讓人痛苦的一件事就是,人們共同創造出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競爭帶給人們的就是「比較」,譬如說開高中同學會,來參加同學會的人會提到某某人沒來,是因為如何如何……,這意味著在生命歷程中,因為競爭的架構一直都在,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標準,也時時刻刻都在,於是人就用這樣的標準來判定自己的前半生是成功,還是失敗。(摘錄)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檢視中年困境,破繭而出

想要抓住青春的尾巴,卻找不到生命的出口?
楊蓓教授認為中年是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擁有叛逆的自由。

中年的幸福觀,不再是追求理想的未來,
而是全心感受當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