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成佛之道: 金剛經講記 | 誠品線上

踏上成佛之道: 金剛經講記

作者 釋寬謙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商品描述 踏上成佛之道: 金剛經講記:「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世間的智慧是加法,愈廣博愈聰慧;《金剛經》的智慧是減法,愈放下愈自在。「應無所住而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為寬謙法師多年解說《金剛經》的精華集成,由「般若」與「唯識」的雙重視野切入,輔以法師擅長的精彩圖表解說,透徹說明修行次第。 修行就是修心,《金剛經》可以擦亮我們的智慧心,人生的覺醒點,就從踏上成佛之道開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釋寬謙一九五六年生於臺北,一九八六年出家於新竹法源講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現任新竹永修精舍住持、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負責人。曾協助新竹福嚴佛學院及臺北慧日講堂、花蓮聖覺寺等重建。歷任福嚴、圓光佛學院、弘誓學院、玄奘大學講師、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一九九九年起海外弘法,遍及美、加、紐、澳、德、瑞、日、中、新加坡等地。二〇〇二年起電視弘法,二〇〇八年架設覺風全球網站電視台。擅長以理工思考模式,運用圖表來圖解佛法,提供組織化、系統化的學佛方式。著有《解開生命的密碼——八識規矩頌講記》、《無悔前行:佛教藝術澱積者釋寬謙口述史》、《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講記》、《福慧圓滿的妙藥——藥師經講記》,註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二卷【寬謙法師講經版】》,發行《八識規矩頌》、《心經》、《成佛之道》等DVD計四十三部,一千八百多集,並彙集於播經機。歷年舉辦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學術研討會、展覽會、佛法與文化課程、佛教藝術課程,並配合朝聖旅行,對社會大眾的推廣,不遺餘力。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妙解般若金剛慧〈第一篇〉學般若開啟生命智慧一、般若的智慧眼(一)破解人生棋局(二)打造慧眼破除自性妄執(三)空性即是平等性(四)慧眼透視顛倒世界二、唯識的因緣觀(一)生命的黑盒子(二)培養善因善緣三、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指南(一)提昇生命高度(二)二道五菩提的成佛之道(三)般若的修學次第〈第二篇〉般若道——以智慧導航慈悲一、《金剛經》的結構 (一)菩薩莊嚴的金剛寶 (二)翻譯者 (三)拙慧和巧慧 (四)緣起、性空、唯名 (五)超凡入聖 (六)以二道五菩提為修行次第二、發心菩提 (一)法會的緣由 (二)須菩提請法 (三)發菩提心三、伏心菩提 (一)不住相布施 (二)心量無限,福德無限四、明心菩提 (一)法身離相而見 (二)眾生久行乃信 (三)賢聖無為同證 (四)勸發奉持〈第三篇〉方便道——以慈悲導航智慧一、明心菩提——發勝義菩提心 (一)真發菩提心 (二)分證菩提果二、出到菩提 (一)成就法身 (二)成熟眾生 (三)莊嚴佛土三、究竟菩提 (一)圓證法身功德 (二)示現化身事業 (三)勸發奉持表目錄表一:三界眾生圖目錄圖一:諸法實相與諸法顛倒相圖二:生命的黑盒子圖三:六根、六境、六識圖四: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圖五:十二因緣的還滅門圖六:八識圖七:父母生身和變易生身圖八:二道五菩提圖九:修行的高度和三系所重圖十:不退轉各系各重視不同的高度圖十一:惑、業、苦圖十二:煩惱即菩提圖十三: 《金剛經》基本句型:緣起、性空、唯名圖十四: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圖十五: 從發心菩提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圖十六:入無餘涅槃圖十七: 菩提心轉化第六、第七、第八識圖十八:般若是緣起性空圖十九: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圖二十:無明觸至明觸圖二十一:三相並寂圖二十二:法和非法的對立相圖二十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修行階段圖二十四: 四句偈破除相有的執著圖二十五: 根本無分別智、後得智、一切智智圖二十六: 第六識往外,第七識往內圖二十七:六分圖二十八:般若道和方便道的比較圖二十九: 出到菩提:成就法身、成熟眾生、莊嚴佛土圖三十:究竟菩提:佛知見圓明五眼具足圖三十一: 凡聖生死流轉所依的色身與法身不同圖三十二:中道不二圖三十三:究竟菩提正覺圓成

商品規格

書名 / 踏上成佛之道: 金剛經講記
作者 / 釋寬謙
簡介 / 踏上成佛之道: 金剛經講記:「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世間的智慧是加法,愈廣博愈聰慧;《金剛經》的智慧是減法,愈放下愈自在。「應無所住而生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ISBN13 / 9786267345092
ISBN10 /
EAN / 9786267345092
誠品26碼 / 2682470825000
頁數 / 2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4 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80g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妙解般若金剛慧〕

般若經典揭櫫宇宙人生現象中的遊戲規則,也就是真理法則,諸佛依真理法則修行而成佛。般若是諸佛之母,般若智慧則是學佛向上提昇的關鍵。如果真正了解般若,掌握佛學中最核心而精華的智慧,就能更加明白世間的種種現象,而淡定面對。了解般若是習性的大翻轉,因為自性妄執是與生俱來的習性,難以突破。但是今生的當下努力,可喚醒宿世的善根因緣與智慧資糧,甚至影響到未來世。菩薩不就發了世世常行菩薩道的大願嗎?我們每一世的色身壽命都有限,但透過因緣流轉,而能延續法身慧命,真可謂是無量壽了。菩薩道六度萬行,五度如盲,般若為導,般若就是引導著修行道路的慧眼。

般若經典的字裡行間,充滿了否定式的符號:不、無、空、非……,乃至涅槃的現前;修行最大的關鍵就是因緣,因緣絕無「不變」、「獨存」與「實有主宰」的自性,這三種自性是我們妄執出來的,為破除自性故稱為「性空」。也因為所有現象都是性空,更彰顯了所有因緣皆平等的特質。否定符號並非否定現象的存在,而是要放下對現象的執著,理解追求實有、不變的現象是不可得的。因緣能貫穿一切現象,空間上的所有現象皆無常,都是因緣和合而緣生,因緣離散而緣滅;時間上的生命流轉,也是因緣和合而暫活於世,因緣離散而亡,透過因緣串起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所謂無住生心,是了知世間一切法不可得,以無所求、無所得的心來修行,「只問耕耘(因緣),不問收穫(果報)」,放下自性妄執,才能逐漸提昇生命的高度。從凡夫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突破、放下自性妄執,才有機會得見諸法實相,抵達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聖者境界,無相即是無差別相,也就是平等相,從性空而達到相空。

諸法實相即是空相,因為本質是空,所以現象也是空。空相並非空空如也的不存在,而是平等平等、中道不二之相。唯有不執著二邊現象,才能究竟平等。我們的生活正因落於相對的兩邊,執著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的現象,於是不斷地二邊打轉,計較貴賤、高低、美醜,而不得自在。不二是放下自性妄執,弭平了因為執著所形成的差別與不平等,達於聖者的平等境界。《金剛經》中有個基本句型:「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前兩句是般若的「緣起、性空」,後兩句是「性空、唯名」,透過性空的連結,可從肉眼見到現象的無常相,深觀因緣法的空性,打造智慧之眼,認清世間一切法都是不可得,都是過眼雲煙罷了。所有名相不過是人心所賦予,方便溝通而已,有什麼值得我們戀戀不捨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本書共分為三篇,第一篇為導論:〈學般若開啟生命智慧〉,導讀《金剛經》在般若系思想中的重要性。法性空慧的否定式符號,專門針對因緣的平等性而言,並非否定現象。唯識系擅長於闡述因緣和合出來的各種現象,雖和般若系的自性定義不同,但都是根據因緣法而來,般若系重法性空慧,唯識系重法相變化,正互補了彼此的不足。

第二、第三篇進入經文的修行架構:二道五菩提。第二篇〈般若道--以智慧導航慈悲〉,佛陀以般若道,引導凡夫透過性空觀察一切法,由發心菩提,經過伏心菩提,達於聖者的明心菩提,親證諸法實相的現前。「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聖者所見諸法實相現前,是無法言說的。之後聖賢菩薩就會「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進入方便道。第三篇〈方便道--以慈悲導航智慧〉,以明心菩提為勝義諦上的發心,修行是嚴土熟生的出到菩提,圓滿成佛即究竟菩提。相對於般若道是世俗諦上的發心、修行、證果,方便道則是勝義諦上的發心、修行、證果。因此,未理解前會覺得經文後段似乎重複,理解後便能明白,這是因為世俗諦與勝義諦高度上的不同,需要藉由二諦的中道不二,才能究竟圓滿成佛。

《金剛經》如同金剛鑽的般若智慧,能斬斷無始劫來自性妄執的無明煩惱、生死輪迴之苦,讓我們能在菩薩道上悲智雙運、世出世入自在無礙。就讓我們從凡夫菩薩的起步,好好地來學習成佛之道!

釋寬謙

試閱文字

內文 : 〔緣起、性空、唯名〕

因緣法可以千變萬化,所謂的般若,即是緣起性空。印順導師把般若系稱為「性空唯名系」,一切法並非真實不變的,都是緣起而性空,不過藉名相而傳達,再重新認識,放下執著。

「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可以說是《金剛經》的基本句型。「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佛說某某」的這個「某某」就是「緣起法」,現象是肉眼所見的果報相。「即非」,為什麼用「非」字?因為性空是慧眼所見,透過第六識深觀因緣法,知道世界的一切現象都由因緣和合而成,是緣生出來的,但也會因緣離散而現象消失,這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虛妄不實的,只不過名為世界,所以說「唯名」,讓我們重新認知,乃至放下執著。

《金剛經》有很多類似「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的經句。《金剛經》提醒我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當我們看到世間林林總總的相時,不要只用肉眼去看,而要打造慧眼,深觀因緣的平等性。「若見諸相非相」,是在講這些相都是因緣所成的,但是因緣會不會離散?會離散的。

我們要知道「相有」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是不可得、不可取、不可住的。離相無住,名相就是將因緣果報合在一起的現象。我們一方面因為有過去的因緣,而獲得現在的果報;另一方面,在現在的果報當下,卻又不斷地再去造作新的因緣,而結生出未來的果報。

當現象緣生的時候,應該要好好地珍惜把握;緣滅的時候,也不要太過於痛苦難過。例如佛陀以化身示現在娑婆世界,有佛陀的緣生現象,也必有其緣滅。佛陀入滅時,佛弟子們都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呼天搶地,有的人默然無語,哪一種人的境界比較高?默然無語者。為什麼?因為他能接受。呼天搶地是因為情執於佛陀入滅的現象,我們凡夫就是如此,但是再怎麼呼天搶地,也沒辦法把佛陀呼喚回來,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難過。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在因緣和合緣生時,好好珍惜;當緣滅的時候,也能了無遺憾地接受。接受緣滅是一種智慧,能默然無語地平靜接受,這是件不簡單的事,是一種開啟慧眼所見的智慧。佛陀要我們學習的,正是以慧眼見如來,這才是真正見佛。因此,我們要珍惜當下,放下執著。

我們的生活經驗,都是執著差別相,因而煩惱不已。凡夫都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差別相」,尤其對我相特別執著,以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然而我們主宰得了嗎?如果「我」真能主宰,就能讓自己永保青春,但有誰做得到呢?每個人都要接受生病、老化,乃至死亡。為什麼聖者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呢?聖者的生命高度和凡夫不同,看到的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平等相」,毫無差別相。「無相」是無差別相,並非這些現象都消失不存在,而是透過性空的慧眼看到平等相、無差別相的現前。能驗證到平等相現前,方可稱為聖者。

聖者所見為「平等相」,凡夫所見為種種「差別相」,這是「高度」的不同。比方我們如果搭電梯上了十幾層的高樓,從高處所見馬路上的行人,微小如螞蟻。但由於我們不會執著螞蟻是公的、母的,是幼小的或年老的,不會有這種分別,因為看起來都一樣。因為不執著、不在乎,所以就不會起分別。可是,如果場景轉換成三壇大戒,幾百個出家人同時受戒,放眼望去都長得一模一樣,但說也奇怪,只要我認識其中一人,那就看來不一樣了。除了自己認識的人,在人群中會格外醒目,其他的人對我們來說,看起來好像長得差不多,其實是因為不執著。

曾經有一回,一位居士載我出門,她問我:「能否繞個路,順便去學校接我的孩子回家。」我回說:「當然沒問題。」放學時,校門一打開,幾百個小學生全部跑出來了,那位居士馬上指著其中一位說:「我的孩子就在那裡!」我說:「你怎麼能馬上認出來,真是太厲害了!」為什麼她能一眼就看到她的孩子?這是因為她的執著。那麼一大群孩子,因為沒有一個是我的孩子,所以我不會有分別與執著的心,就覺得看起來都差不多,長得很像。

菩薩之所以能歡喜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就是因為起執著的心少一點,才能夠走得遠,不然的話,心中充滿牽絆與執著,如何去行菩薩道呢?菩薩道透過性空、平等性,用平等心服務眾生,才能夠見諸法實相乃至平等相的現前,直到成佛的究竟平等。佛陀等視眾生如羅睺羅,對所有的眾生完全平等,這是無相,並非像變魔術,把眾生從有變成不存在、消失了,而是調伏自性妄執的不平等達於平等。因此,修行是眼界高度的問題。

修行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向善」,二是「向上」。「向善」是指要多多培養善因善緣,讓我們的善因善緣,能多過於惡因惡緣,這樣來世才可能投生善道,甚至能再回人間學佛,或是往生西方。「向上」是放下自性妄執修智慧,智慧讓我們有機會向上成長,提昇修行果位,並擴大眼界和心胸度量。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讀懂人生遊戲規則,破解人生棋局,
鍛鍊出金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