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有味蘇東坡
作者 | 林衛輝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此生有味蘇東坡:◎面對困境,蘇東坡總是選擇和困難和解。因為他有和解神器:酒。 ◎他什麼都吃,唯獨不吃雁。除了與廉潔自律有關,也暗喻人心險惡。 ◎他愛茶, |
作者 | 林衛輝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此生有味蘇東坡:◎面對困境,蘇東坡總是選擇和困難和解。因為他有和解神器:酒。 ◎他什麼都吃,唯獨不吃雁。除了與廉潔自律有關,也暗喻人心險惡。 ◎他愛茶, |
內容簡介 ◎面對困境,蘇東坡總是選擇和困難和解。因為他有和解神器:酒。 ◎他什麼都吃,唯獨不吃雁。除了與廉潔自律有關,也暗喻人心險惡。 ◎他愛茶,愛煮茶。煩惱是非,在一盞茶面前,都可以視而不見。 ◎有些情緒不能對人明說,他只好把一腔怒火發洩到菠菜上?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是中國最偉大的美食家。 21歲時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進京趕考, 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四川,直到66歲離世,回到故鄉的次數屈指可數。 每當思念起家鄉、家人時,美食就是他最好的慰藉與連結。 44歲,他被政敵汙衊而陷入「烏臺詩案」, 差點因一條魚而命喪牢中,從此,蘇東坡便開始一路向南的貶謫之旅。 面對這20多年的南旅生活,他卻總結:「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被貶南荒雖九死一生,但我不悔恨。這趟見聞奇絕,此生未有。) 蘇東坡的一生,是一場顛沛流離的流放,也是一次美食與詩意的巡禮。 在文人中,他是最懂吃的;在吃貨中,他是最有才的。 當現實困頓時,蘇東坡用一道好菜,讓人生變得更有滋味。 作者林衛輝是著名美食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輝嘗好吃」主持人, 曾任紀錄片《風味人間》、電視劇《珠江人家》擔任飲食顧問。 本書以美食為線索,追溯蘇東坡的思想和情感足跡, 還原這位偉大文學家如何在失意中尋找美味,在逆境中品味人生。 ◎在一蔬一飯中,找到精神寄託 .在惠州沒有肉吃,只有親手種的白菜,他就想像成乳豬、熊掌, 親自下廚,將平凡食材熬出高級食材的風味。 .畫餅充飢也浪漫——在〈老饕賦〉裡,他幻想料理細緻得有如神仙設宴, 即使現實無物可食,也能從想像中找慰藉。 .遇上河豚,他大膽一試,即便毒性致命,他直呼:「也值一死!」 這不只是美食家的勇氣,更是他對人生風險的豁達態度。 ◎不慍不火的從容,才是最佳廚藝 蘇東坡喜愛吃豬,開發出東坡肉, 他的祕訣是:「火候足時他自美。」 這不只是烹飪技巧,也是在說人生: 只要耐心等待、靜候時機,終將轉苦為甘。 ◎絕境之中自有風華 被貶儋州,是蘇東坡人生最低谷,卻也是創意最旺盛之時。 沒有醬料,他坡用山芋做玉糝羹,自誇「人間絕無此味也」; 第一次吃蠔,他興奮的直呼:別告訴其他人這裡有好吃的海鮮! 即便吃燻老鼠、燒蝙蝠,他也能妙筆生花、風趣以對, 真正的風華,不在錦衣玉食,而在心中自有千層滋味。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 更是一場關於人生智慧的味覺旅行, 帶你用味蕾重走蘇東坡的一生, 看他如何把苦難嚼出甘甜,把流離活成盛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衛輝 1968年生,廣東潮州人,畢業於中山大學法學院,美食專欄作家。 微信公眾號「輝嘗好吃」主持人,紀錄片《沸騰吧火鍋》、《風味人間》美食顧問。著有《尋味》、《吃的江湖》、《鹹魚白菜也好味》、《吃對了嗎?》等書。
產品目錄 蘇東坡美食尋蹤完整路線推薦序一 一口吃掉蘇東坡!這些詩與美食太誘人/厭世國文老師推薦序二 不只是東坡肉的代言人/鞭神老師(李廼澔)推薦序三 食物對你來說,代表什麼?/黃之盈第一章 在一蔬一飯中,找到精神寄託1 過年最思鄉,求助美食的力量2 美景看過了?再去一次又何妨! 第二章 走出蘇軾圈1 沒有酒肉,也能怡然自得2 少年蘇軾瞻仰諸葛亮3 惡劣天氣,是老天熱情留客4 世事易變,以史為鑑5 什麼都吃,唯獨不吃雁6 空有龍鱗,卻沒有化龍之命7 李白愛孟夫子,我也愛8 不願被馴服的志士9 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第三章 風雨磨練真性情1 習慣吃肉的人難改吃素2 不等魚煮熟,先偷吃一口3 一首竹鼠詩,兄弟倆各抒己見4 我的才華豈能只當個小官第四章 動盪政局中的堅守與取捨1 心情好就是要喝酒2 曾鞏吃得到,我卻吃不到3 風浪太大,那就回頭吧第五章 做有溫度的官1 文學史最美西湖詩2 杭州無鹽,但我無所不言3 在一盞好茶前,所有煩惱都不見4 若論時事,罰酒一大杯5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6 不吃也是化作春泥,不如到我胃裡7 夢想的終老之地8 你生兒子,我怎麼可以有功勞第六章 輾轉之間,依舊豁達精彩1 窮到只能吃草,也不忘灑脫自嘲2 只要健在,彼此的心就能相互連結3 治國如治病,清靜則身自健4 七年未見,兄弟仍錯過5 滿院桃花,盡是劉郎未見6 即便反戰,還是要聲援國家7 把氣發洩在食物上8 治水有成,不居功9 自己外流家傳祕方10 想離開徐州,卻又捨不得走11 如果做官和吃美食一樣自由就好第七章 首貶黃州,心境不低迷1 因為一條魚差點送命2 有美食,就能苦中作樂3 忽聞河東獅子吼4 酒坊老闆的侄子不懂釀酒5 以好友之名為食物命名6 窮開心也是開心7 不慍不火的從容,才是最佳廚藝第八章 經歷風霜後的淡然與深刻1 身為一條魚,也不該太完美2 蘇老先生有塊地3 人間有味是清歡4 只要祈禱,奇蹟就會出現5 你被貶官,真讓我羨慕6 窮,是因為天生好客7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第九章 治理地方,用力、用心、用情1 釀酒也講究陰陽調和2 難得親自下廚3 好茶就像美人第十章 處處皆可安身立命1 每次飯後,都要用茶漱口2 超然如蘇東坡也想成仙3 品茶有三點4 身處朝中的最後饗宴5 能吃上美食,苦痛都會消失第十一章 再貶惠州,把困境活成人生佳話1 只要能吃,天涯都不算遠2 酒量相當於一罐啤酒3 此生有味蘇東坡4 愛不釋手,每天吃三百顆5 肉啃到連狗都沒得吃6 你不用吃飯,我請客也方便第十二章 三貶儋州,絕境之中自有風華1 從今東坡室,不立杜康祀2 買得到米,但更想自己種3 不用醋、醬,吃自然的美味4 美食家蘇東坡的烹飪精華5 別告訴別人這裡有好吃海鮮!第十三章 生命終有時,風雅自千秋1 東坡吃東坡美食2 身如不繫之舟的曠達人生後記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嘗蘇東坡附錄 蘇東坡主要人生軌跡
書名 / | 此生有味蘇東坡 |
---|---|
作者 / | 林衛輝 |
簡介 / | 此生有味蘇東坡:◎面對困境,蘇東坡總是選擇和困難和解。因為他有和解神器:酒。 ◎他什麼都吃,唯獨不吃雁。除了與廉潔自律有關,也暗喻人心險惡。 ◎他愛茶,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505601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505601 |
誠品26碼 / | 2682897828004 |
頁數 / | 44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23×2.44 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600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一口吃掉蘇東坡!這些詩與美食太誘人
《厭世讀論語》作者/厭世國文老師
時間不僅是記載在古老的線裝書頁間,也裝盛在餐桌上的碗盤裡。
在我們學會言語與書寫之前,「吃」與「喝」便已是我們感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語言與文字為我們描繪生活,而世界則透過萬物滋養我們的生命。正因如此,人類與食物的關係密不可分,這種連結不僅關乎生存,更牽動著文化與記憶。
《此生有味蘇東坡》正是一本透過「食物」來解讀人生的精彩之作,在味蕾與歷史的交織之間,作者用兩條時間軸線帶領讀者走進蘇東坡的世界,感受他的快樂、悲傷,以及智慧。
第一條時間軸線,是蘇東坡的生命軌跡。他的一生,宛如盛大又跌宕起伏的長宴。從意氣風發的青年時期,到屢遭貶謫的顛沛歲月,再到晚年達觀自適的境界,他在詩詞與文章中抒懷,也在美食裡尋找慰藉。
大多數人應該是在國中或高中課本裡,初次遇見「蘇軾」這個名字,然後從作者簡介的幾行文字中,粗略拼湊出他的形象:東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仕途坎坷、超然曠達……匆忙記憶關鍵的詞語,隨即應付考卷上的題目,始終來不及走入他的內心世界。
蘇東坡的一生,彷彿一行又一行被螢光筆劃過的註記。不應該只是這樣的。
本書將打破這層隔閡,讓讀者透過飲食重新認識這位才華洋溢、情感豐沛的文人。
更有趣的是,蘇東坡不僅以美食療癒人生,也因美食而身陷風波。這裡說的可不只是單純的飲食危機──雖然他確實吃過可能致命的河豚,還霸氣的說「即便死了也值得」──而是他總喜歡藉由食物,發表政治相關的文字,以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或不屑一顧,甚至成為某種犯罪的證據,讓他遭受不少痛苦與折磨。
蘇東坡的味蕾,連結著他的文學創作,也承載著他的波折人生,在這本書中你可以遇見不朽的詩詞名句、各具風格特色的料理,以及那個時代的殘酷與美麗。
第二條時間軸線,是食物的歷史與文化。本書讓我們讀懂蘇東坡,也讓我們更懂得生活。作者以百科全書般的視角,梳理蘇東坡時代的飲食文化,深入探索當時的飲食風貌。從食材的來源與典故,到烹飪技法的演變,再到飲食如何與政治、社會發展交融,層層鋪展出一幅立體的歷史畫卷。
宋代的飲食文化,既有士大夫的風雅宴席,也有郊遊野炊的浪漫閒適,甚至有顛沛流離時的粗茶淡飯。蘇東坡的飲食選擇(例如貶謫黃州時的東坡肉),反映社會階級與物產分布的同時,也展現知識分子對生活美學的影響力,不僅在於他的創意,還在於他為食物賦予了文化價值。此外,蘇軾的「東坡羹」與「為甚酥」(東坡餅)亦延續了這樣的精神,讓料理不只是味覺上的滿足,也成為後世文人與民眾崇拜的產物。
或許,我們記住時間的方式,除了講述、書寫,還有吃進嘴裡的那一百種味道。
/
推薦序二
不只是東坡肉的代言人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餐桌上的臺灣史》作者/鞭神老師(李廼澔)
「軾」,是古代車子前面可供憑依的橫木,也是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12月19日(西曆1037年1月8日)乙卯時,生於今四川省眉山市的蘇東坡的名字。
他於嘉祐二年(1057年)參加禮部會試,受到主考官──與蘇舜欽一同被譽為宋詩開山祖師、世稱「蘇梅」──梅堯臣以及歐陽修的讚賞,中了進士。
舉凡中外美食家,無不好奇蘇東坡的飲食品味,是如何自童年至青少年時期養成,20歲之前都沒離開過眉山的他,從小到大吃了哪些食物,讓他自此成為美食愛好者?
這本全文近500頁的鉅著,講的是蘇東坡的一生,作者藉由探索蘇東坡自小到老留下的作品,編年體式的挖掘這位因愛吃豬肉,使後人以其號「東坡」二字,為中國餐飲史上最經典豬肉菜品命名的宋代文學家之飲食歷程。
不單如此,本書還在食材上引經據典、在烹調方式中穿梭古今。透過書中主角的人生智慧、領悟精神和詩文內容,讀者們可以從「置盤巨鯉橫,發籠雙兔臥」的句子裡,看到當時眉州人愛吃的鯉魚和兔肉;從「煮蔬為夜餐,安識肉與酒」這句,得知當時鄉野人民晚餐只有蔬菜,沒有肉和酒;在憑弔諸葛亮留下的鹽井所作的詩中,作者除了以科學角度介紹鹽,更透過鹽對於民生的重要性切入政治;此外,書中還提到,林語堂評論蘇東坡時,說他是個酒精成癮者,作者因此更一步步延伸到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分解乙醇和乙醛的能力對酒量的影響。
在〈荊州十首〉其九中,他提到了吃雁;在〈渼陂魚〉中,提到當時人稱黃魚的鱘魚,而作者更以此延伸,以生物學詳盡介紹鱘魚;對蘇東坡在漢江吃了鯿魚所作之詩〈鯿魚〉,作者不但分析了詩的內容、鯿魚的生態,還介紹了清蒸、油燜、紅燒等三種烹調方式;在〈食雉〉一詩中,透過「烹煎雜雞鶩,爪距漫槎牙」一句,蘇東坡將雉雞與普通的雞和野鴨共冶一爐的做法,更點出鮮味加乘作用的烹調知識。
在閱讀本書時,隨著頁數與文字量的堆疊,一種熟悉感油然而生。同為飲食寫作的作者,本書作者對歷史、科學、烹調方法和食材研究,無一不放過的全面性書寫方式,正是我一直以來所致力追求的。
長久以來,蘇東坡對愛好美食的人們而言,就只是東坡肉這道菜品的代言人,對他僅僅只是單一面向與平面形象的認識。但這本書所做到的,不只是讓蘇東坡這位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變得立體,還讓我們對他一生所有吃食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就連以他為代表的東坡肉,我們都可以從本書中窺見加蕪菁的獨門烹調方式。
/
推薦序三
食物對你來說,代表什麼?
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食物」往往能喚起某些生命中的好滋味。從小我在南部長大,放學後總會回到奶奶家,和奶奶一起準備一家人的晚餐和料理。奶奶常說:「料理食物,就像是一個人對人生滋味層次的調理。」我們經常一起在廚房滷豬腳、燉牛肉湯、做紅燒番茄魚、燉雞湯、做照燒雞或豉汁豬肉。
對我來說,做料理不只是考驗廚藝,也是與身旁的人連結的好時機,而食物更是代表家鄉的好滋味。我的家鄉正值海港高雄,幫魚去鱗、幫蝦去殼,又或是烹調海味,不論選用哪個食材,都是我們調適和適應當地的重要指標!一直到前往海外工作,我才發現各地的美食都有一座山頭:靠海邊鮮少山味,而靠山又鮮少能吃到海味,不像臺灣兩者都能滿足。
過去,我也從來不覺得南部的食物如大家評價的「重鹹、甜」。搬到北部後,發現北部粽和南部粽在調味上真有差異,才趕緊在居住地附近,找了重鹹甜的家鄉滋味,一解思鄉之情。
在地美食的形成依賴自然環境、靠天吃飯,廚師們須就地取材,代表著我們在飲食上的習慣和調性。因此,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獨到滋味,光是小小的臺灣,就不只有北、中、南、東的不同,開放心胸才有機會領略、嘗鮮。
我的工作必須巡迴臺灣各縣市演講,而蘇東坡要到哪座城市都是被決定的,不像我能夠決定到哪裡工作、吃什麼樣的美食。在蘇東坡的貶謫仕途中,哪一次不令人垂頭喪氣、忿忿的感到不公?他卻沒有選擇以這樣的心情面對人生低谷,反倒用美食和政績活出在地滋味!
民以食為天,蘇東坡則以食領略在地滋味,調理人生、重新起步。在蘇東坡身上,我看見非常不簡單的地方是,他在面對人生、職場貶謫、有了低谷還有更低谷的中年危機時,不但勇於調適,更擁抱無酒不樂趣、靜心烹調人生滋味的心靈。
在中年遭遇貶謫和失意,對大多數人來說絕對是壓力最大、心理最痛苦的時期。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蘇東坡並沒有選擇潦倒喪志。他在59歲時貶謫惠州,政治生涯基本上已經終結。當時,他細細品味惠州,就算沒錢,甚至是水土不服,但他仍選擇在困境中與美食為伍:日啖荔枝三百顆、種菜養田,用吃治癒內心的千瘡百孔,並獨力發展出當地特色料理。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與美食為伍,因為蘇東坡,原本鳥不生蛋的小地方變成「天下不敢小惠州」(出自清代詩人江逢辰)。有了蘇東坡活過的痕跡,一人點亮一座城,將地方食育特色發揮到極致;被命運捉弄、可能活成死穴的職業生涯,都被他活出獨到的滋味和奇蹟!
本書提醒我們在逆境時,依然有選擇的自由和空間。無論面對悲歡離合或高峰低谷,埋首於料理之中,可以抒發對故鄉及親人的眷念之情,更可以喚起我們對親疏遠近情感的自我覺察,並反映我們的人生經驗。更何況,蘇東坡在多年的貶謫生涯中,即使坐落在不同城市,也能自得其樂,「不做緣木求魚,力尋當地菜根」,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內文 : 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
到了京師,蘇洵在汴京買了一棟房子。這房子的環境不錯,傍依高槐古柳,前有花園可以種菜。蘇軾在給朋友的信中這樣描述他們的新家:
都下春色已盛,但塊然獨處,無與為樂。
所居廳前有小花圃,課童種菜,亦少有佳趣。
傍宜秋門,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頗便野性也。
蘇軾兩兄弟參加吏部的典選(相當於面試)後,任職通知來了,蘇軾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蘇轍授澠池縣主簿,官階等級均為最低的從九品。
三年前,蘇軾兩兄弟名譽京城,因母親去世而未能及時獲得任職,這次是補缺。但這樣的低起點,或許是低於兄弟兩人的預期,於是兩人選擇放棄,決定等第二年由仁宗特詔舉行的制科考試。
這種考試的門檻高,要由朝中大臣推薦,先經祕閣試,過關後再由皇帝親自策問。策問的內容每次都不一樣,從六個方面出題:一、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二、博達墳典,明於教化;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四、詳明政理,可使從政;五、洞識韜略,運籌決勝;六、軍謀宏遠,材任邊寄。這就是「六科取士」。
蘇軾兩兄弟這次策問的考題是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共有四人報考。此次制科考試祕閣試,主考官是司馬光、楊畋、沈遘,蘇軾兩兄弟也因此成為司馬光的門生。
這次考試的難度,就連蘇軾都說:「特於萬人之中,求其百全之美……又有不可測知之論,以觀其默識之能,無所不問之策,以效其博通之實。」意即在萬人之中選拔一人,考試沒有範圍、無所不問,答案還要完美無瑕,這必須好好準備。
於是,兩兄弟從家裡移往汴河南岸的懷遠驛讀書,目的是求清靜。在懷遠驛的日子裡,清靜歸清靜,但還多了清苦。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對這段日子有這樣的記載:
東坡嘗與劉貢父言:「某與舍弟習制科時,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復信世間有八珍也。」貢父問:「三白何物?」答曰:「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乃三白也。」貢父大笑。久之,以簡招坡過其家吃皛飯。坡不復省憶嘗對貢父三白之說也,謂人云:「貢父讀書多,必有出處。」比至赴食,見案上所設,唯鹽、蘿蔔、飯而已,乃始悟貢父以三白相戲,笑投匕箸,食之幾盡。將上馬,云:「明日可見過,當具毳飯奉待。」貢父雖恐其為戲,但不知毳飯所設何物。如期而往,談論過食時,貢父饑甚索食,坡云:「少待。」如此者再三,坡答如初。貢父曰:「饑不可忍矣!」坡徐曰:「鹽也毛,蘿蔔也毛,飯也毛,非毳而何?」貢父捧腹曰:「固知君必報東門之役,然慮不及此。」坡乃命進食,抵暮而去。
蘇軾和他的好友劉攽(字貢父)談起過去在懷遠驛讀書時,每日三餐只有白飯、白蘿蔔和鹽,戲稱為「三白飯」。劉攽是個愛開玩笑的人,過了一段日子,他發請柬請蘇軾去他家吃「皛飯」。
蘇軾已經忘記前事,以為劉攽讀書多,所謂皛飯必有典故,於是欣然前往。待見到飯桌上只有白飯、白蘿蔔和一碟鹽時,才發覺被劉攽所戲,不過蘇軾還是吃得津津有味。
蘇軾也是愛開玩笑的人,當然會還手。於是,吃完飯後蘇軾準備上馬告辭時,對劉貢父說:「明天到我家,我準備毳飯款待你。」劉貢父害怕被蘇軾戲弄,但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第二天便如約前往。
兩人聊了很久,早過了吃飯時間,劉貢父肚子餓得咕咕叫,便問蘇軾為何還不吃飯。蘇軾說:「再等一會兒。」劉貢父又問了好幾次,蘇軾也都給予同樣的答覆。最後,劉貢父說:「我餓得受不了了!」蘇軾才慢吞吞的說:「鹽也毛(音同某,沒有的意思),蘿蔔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劉貢父捧腹大笑,說:「我就知道你一定會報昨天的一箭之仇,但萬萬沒想到這一點!」蘇軾這才傳話擺飯,兩人一直吃到傍晚,劉貢父才回家。
經過認真的準備,加上這對兄弟是學霸,考試當然難不倒他們,最後仁宗皇帝評蘇軾為最高等級──三等。沒錯,三等已是當時最高。在宋代,制科一、二等是個虛設,以示皇帝並沒有那麼多不足供士人指摘,另一個用意思是「你再厲害也還是有很大進步空間」。同時參加考試的王介得了四等,而蘇轍經過一番爭議,最終也奪得四等,總共就錄取了這三個人。
仁宗皇帝在考試後高興的對皇后說,他為子孫得到兩個太平宰相:「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陳鵠《耆舊續聞》)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蘇軾,比如王安石。此時的王安石為翰林院的知制誥,這是一個負責為皇帝起草重要文件的職位,據南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載:
東坡中制科,王荊公問呂申公:「見蘇軾制策否?」申公稱之。
荊公曰:「全類戰國文章,若安石為考官,必黜之。」
王安石私底下對呂公著表示自己不喜歡蘇軾,看來蘇軾與王安石的矛盾,不僅僅是門戶之爭,還有文章風格之異,蘇軾註定一輩子與王安石水火不容。幸好此時王安石說了不算,仁宗說了才算。當然,仁宗說的太平宰相是期貨,做官還是要從基層開始歷練,蘇軾被授「將仕郎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將仕郎和大理寺評事是蘇軾的本官,又稱寄官,決定文官的工資待遇與品級,這個級別是八品;鳳翔府節度判官才是他的實職,比之前的福昌縣主簿高了不少。
在杭州做通判,簡直酒食地獄
在蘇軾留下來的詩詞中,更不乏紅裙白酒、風花雪月。宋代士大夫飲宴,不像我們只是喝酒吃飯,他們筵席過程中還有歌舞表演、吟詩作對。公務應酬有官伎、有錢人私人應酬則有家伎,蘇軾後來納的妾朝雲,就是在這時以家伎的身分到蘇軾家。隸身樂籍的官伎,由政府供養,非一州太守特批不得脫籍,工作由政府派遣,但只限於歌舞和陪酒,不得與官員私通。
宋代重文輕武,崇尚和平發展、不主動發動戰爭,社會安定、天下太平。士大夫的生活可謂自由、放浪、奢華,在女色方面尤其恣縱,蘇軾感嘆:「歷數三朝軒冕客,色聲誰是獨完人。」(〈書寄韻〉)他歷仕三朝的同事,不沾聲色之好的「完人」,他還一個也不曾見過。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蘇軾也不能免俗,尤其是此時的蘇軾文名甚盛,絕對是那個時代的「網紅」。名公巨卿、政治名流,各式名望出眾的人物,都以與蘇軾交往為話題。杭州又是大都市,中央派駐杭州的機構本來就不少,從京城來杭的官員也多,作為一州的副職,迎來送往當然少不了。
據宋代朱彧《萍洲可談》載,面對應酬,蘇軾曾向朋友訴苦:到杭州做通判簡直入酒食地獄。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既然常參加飲宴,置身眾香國裡,蘇軾也不可能做到一塵不染,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蘇軾在欣賞少女風情、享受衣袂間的香氣時,還是克制感情、節制有度的。
上級陳襄很喜歡在有美堂設宴,蘇軾在〈與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歸〉中說「淒風瑟縮經弦柱,香霧淒迷著髻鬟」;在〈湖上夜歸〉中說「尚記梨花村,依依聞暗香」,他這是有距離的欣賞;在〈九日,舟中望見有美堂上魯少卿飲,以詩戲之〉二首其二中說「西閣珠簾卷落暉,水沉煙斷珮聲微。遙知通德淒涼甚,擁髻無言怨未歸」,他勸同為通判的魯有開趕緊回家,家裡的妻妾正等著!
蘇軾偶爾也會找理由逃避飲宴,在〈述古以詩見責屢不赴會,復次前韻〉中他說「我生孤僻本無鄰,老病年來益自珍。肯對紅裙辭白酒,但愁新進笑陳人」,居然用性格內向、老了、病了當藉口。此時的蘇軾才三十多歲就稱老病,說自己孤僻,誰信?
既然推不掉,那就中途溜了,在〈初自徑山歸,述古召飲介亭,以病先起〉中,他說「慣眠處士雲庵裡,倦醉佳人錦瑟旁」,這等好事誰不想?可惜自己無緣享受,因為「遲暮賞心驚節物,登臨病眼怯秋光」。
蘇軾是清醒的,他曾說:「平生嗜羊炙,識味肯輕飽。烹蛇啖蛙蛤,頗訝能稍稍。」風花雪月誰不喜歡?他開玩笑說自己喜歡吃烤羊肉,可不是吃素的,又借用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中「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入鄉隨俗;「烹蛇啖蛙蛤」,說明逢場作戲也未嘗不可,但他雖處流俗,也不為流俗所汙。
對於風月,蘇軾是有節制的參與,但對賞牡丹花,蘇軾卻十分痴迷。西湖邊的吉祥寺種了不少牡丹,蘇軾從外地出差回來後,到吉祥寺賞花,聽聞太守陳襄今年還沒來賞花,牡丹花期短、稍縱即逝,他為此著急,於是寫了〈吉祥寺花將落而述古不至〉:
今歲東風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來。對花無信花應恨,直恐明年便不開。
這首詩很直白,也很直爽,陳襄第二天就邀請大家同往吉祥寺賞牡丹,蘇軾又賦詩〈述古聞之明日即至坐上復用前韻同賦〉:
仙衣不用剪刀裁,國色初酣卯酒來。太守問花花有語,為君零落為君開。
蘇軾一生寫了不少關於牡丹花的詩詞,做為一名吃貨,他不僅欣賞牡丹花,還想吃牡丹花。剛到杭州不久,他就到明慶寺賞牡丹,並寫下〈雨中明慶賞牡丹〉:
霏霏雨露作清妍,爍爍明燈照欲然。明日春陰花未老,故應未忍著酥煎。
牡丹花在密密的雨露中開得清秀美麗,夜晚在明亮閃爍的燈光下,它紅豔得像要燃燒一樣;明天,應該還是春天裡的陰天,花兒依然盛開不敗,所以不應忍心以酥煎而食之。是的,古人把牡丹花煎炸成酥吃。宋人祝穆《古今事文類聚》關於酥煎牡丹有軼聞:孟蜀時,兵部尚書李昊每次將牡丹花枝分遺朋友時,都以興平酥同贈,曰:「俟花凋謝,即以酥煎,食之,無棄濃豔。」
蘇軾希望姹紫嫣紅久駐人間,能盡情聞其香、睹其豔、賞其美,他不願設想明天的驕陽將會奪去花的芳姿,也不忍像古人那樣煎而食之,珍愛牡丹之情溢於言表。
說到吃牡丹花,蘇軾在〈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三中還提到「未忍汙泥沙,牛酥煎落蕊」。宋人似乎很熱衷於酥炸牡丹花,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裡有牡丹生菜,說的是宋高宗吳皇后不愛殺生,要求宮裡御廚進生菜,一定要採一些牡丹花瓣和在裡面,「或用微麵裹,煠之以酥」。這就是蘇軾說的牡丹酥,類似於今天日本料理中的天婦羅。
古人吃牡丹,除了憐香惜玉,覺得吃進肚子比化作春泥是更好的歸宿外,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據說吃牡丹可以治眼疾。
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作家高濂,杭州人,也是養生專家。他的《遵生八牋》是古代養生學的集大成。他幼時患眼疾等疾病,因此多方搜尋奇藥祕方,終得以康復,遂博覽群書,記錄成此書,其祕訣之一就是煎食牡丹花。
宋人不可能穿越到明代,但蘇軾在杭州時總掛在嘴邊的病就是眼疾,在《東坡志林》裡他說: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余欲聽之,而口不可,曰:「我與子為口,彼與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廢我食,不可。」子瞻不能決。口謂眼曰:「他日我痼,汝視物吾不禁也。」管仲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民之下也。」又曰:「燕安鴆毒,不可懷也。」《禮》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此語乃當書諸紳,故余以「畏威如疾」為私記云。
蘇軾患結膜炎,有人告訴他不能吃生魚,他想聽勸,但嘴巴不同意,說:「我是你的口,它是你的眼,你不能厚眼薄口,眼睛患病關我什麼事,不應該廢我的口福。」蘇軾不知怎麼辦,嘴巴又對眼睛說:「改天我生病時,你看東西我也不攔你。」蘇軾想起管仲曾說:像怕生病一樣敬畏天威的人,是人中最上者;像流水一樣隨波逐流的人,則是人中的下等。貪圖安逸享樂如飲毒酒自殺,這是不應該的。《禮記》中說:君子能堅持莊嚴恭敬,就會在道德與事業上一天天強大,如果安樂放肆,就會一天天苟且偷安。我把這句話送給各位紳士,而自己以「畏威如疾」為行為標準。
連自己患病也拿來開玩笑,當然他也從病與吃中悟出一番人生道理,他眼中的風花雪月,風流得很有趣。
最佳賣點 : 在文人中,他最懂吃;在吃貨中,他最有才。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嘗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