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的哲學探險
作者 | 翟振明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虛擬現實的哲學探險:由於虛擬現實的出現,我們與技術的關係發生了劇烈的轉變。同先前的所有技術相反,虛擬現實顛覆了整個過程的邏輯。一旦我們進入虛擬現實的世界,虛擬現 |
作者 | 翟振明 |
---|---|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虛擬現實的哲學探險:由於虛擬現實的出現,我們與技術的關係發生了劇烈的轉變。同先前的所有技術相反,虛擬現實顛覆了整個過程的邏輯。一旦我們進入虛擬現實的世界,虛擬現 |
內容簡介 由於虛擬現實的出現,我們與技術的關係發生了劇烈的轉變。同先前的所有技術相反,虛擬現實顛覆了整個過程的邏輯。一旦我們進入虛擬現實的世界,虛擬現實技術將重新配置整個經驗世界的框架。在本書中,我將作出這樣兩個斷言並為之辯護:(1)在虛擬現實和自然實在之間不存在本體論的差別。(2)作為虛擬世界的集體創造者,我們——作為整體的人類——第一次開始過上一種系統的意義性的生活。因此,這不是一部預言技術的發展對不遠的將來會產生什麽影響的書,也不是一部推理性的科技幻想作品:本書中採用虛構故事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理解虛擬現實在其邏輯極限處的狀況。通過對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的分析,我們將認識到,如果數碼模擬、感覺浸蘊以及功能性遙距操作等技術的恰當結合發展到它的頂點,將會出現什麽樣的情形。因此,現在的技術能夠對此做到什麽程度不是真正的問題。關鍵是,一方面,虛擬現實的發明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實在的本性提供了一個契機;另一方面,對實在本性的充分理解將打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能夠看到虛擬現實技術——儘管還處於其原始形式——如何正在促使我們做一個基本抉擇。1.聚焦熱點:引領讀者區分虛擬現實和物理世界2.更深維度:探究背後倫理困境,展望未來終極形態3.趣味性強:思想實驗+虛擬故事,扣人心弦通過思想實驗的方式探究虛擬現實背後所蘊含的倫理困境,引領讀者體驗、學習如何區分虛擬現實和物理世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翟振明,1957年12月生。北京科技大學工程學學士,肯塔基大學哲學碩士、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廣州大學R立方研究所所長。著有《本底抉擇和道德理論》(The Radical Choice and Moral Theory: Through Communicative Argumentation to Phenomenological Subjectivity)及大量論文與文章,同時擁有五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多項實用新型專利。
產品目錄 序言一 趙沁平 i序言二 六根重塑 —元宇宙的盛宴? 段永朝 iv序言三 虛擬現實的回鄉之路 —虛擬現實的形而上學終極意義 朱嘉明 xix導 論 001第一章 如何繞到物理空間「背後」去 007一、埋頭遊戲,玩網得惘 009二、如果現在就…… 011三、交叉通靈境況 017四、人際遙距臨境:我就在這裏! 023五、人際遙距臨境共同體 031六、交互對等原則 039第二章 虛擬底下的因果關聯和數碼關聯 045一、虛擬現實信息輸入的四個來源 047二、在賽博空間中操縱物理過程 053三、賽博性愛與人類生育 056四、超出必需的擴展部分 060五、成員間的相互作用 068六、不可逆轉的最後抉擇:警覺! 071第三章 虛擬和自然之間的平行關係 077一、「真實」與「虛幻」區分的規則之解構 078二、作為最後規則的協辯理性 091三、現象學描述為何通盤一致 094四、哲學基本問題仍然具在 100第四章 除了心靈其他都可選擇 105一、 約翰.塞爾關於身體的大腦圖像的錯誤想法 106二、整一性投射謬誤 118三、意識的整一性、大腦、及量子力學 128四、一個猜想:作為意識因子的-1的平方根 133第五章 生活的意義和虛擬現實 137一、回視與前瞻 138二、意義不同於快樂:美麗新世界? 140三、意義與造物主 145四、意義的差別而不是真實的差別 148五、主體性三面相和意向性 158六、意義、觀念性和人的度規 167七、虛擬現實:回鄉的路 171第六章 虛擬現實與人類的命運 177一、技術文明的脆性 178二、死亡問題 181三、人格的超越性和不朽 184四、即將會發生什麼? 189五、虛擬現實與本體的重建 193附錄一 杰倫.拉尼爾的虛擬現實初次登場訪談 196附錄二 虛擬現實未來發展的假想時間表 222附錄三 視覺中心與外在對象的自返同一性 225附錄四 文章與訪談 236附錄五 探索實踐案例 312附錄六 虛擬世界普遍法倡議 330詞彙表 335參考文獻 341中文修訂版致謝 343再版說明 344
書名 / | 虛擬現實的哲學探險 |
---|---|
作者 / | 翟振明 |
簡介 / | 虛擬現實的哲學探險:由於虛擬現實的出現,我們與技術的關係發生了劇烈的轉變。同先前的所有技術相反,虛擬現實顛覆了整個過程的邏輯。一旦我們進入虛擬現實的世界,虛擬現 |
出版社 /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624592801 |
ISBN10 / | |
EAN / | 9789624592801 |
誠品26碼 / | 2682592643001 |
頁數 / | 37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6x18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導論
虛擬現實第一原理(個體界面原理):人的外感官受到刺激後得到的
對世界時空結構及其中內容的把握,只與刺激發生界面的物理生理事件及
隨後的信號處理過程相關,而與刺激界面之外的任何東西不相關。
虛擬現實第二原理(群體協變原理):只要我們按照對物理時空結構
和因果關係的正確理解來編程協調不同外感官的刺激源,我們將獲得每個
人都共處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中相互交往的沉浸式體驗,這種人工生成的體
驗在原則上與自然體驗不可分別。
以往的技術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創造了歷史,我們製造了強有
力的工具來操縱自然和社會過程:錘子和螺絲刀、汽車和飛機、電話和電
視以及其他東西。它們之所以是「工具」,是因為它們是獨立於我們的,
對它們的使用通常不會影響我們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無論是否被使用,
一個錘子始終是客觀世界中的一個錘子。當我們撿起它來並揮動它時,它
不會消失或者變成我們的一部分。當然,在這個被工具影響了的環境中,
作為製造和使用這些工具的結果,我們這些工具的主人在社會 - 心理層面
上也改變了我們的自我感知方式以及對我們的同類夥伴的感知方式;就像
一個陷入自設陷阱中的獵熊者,我們有時甚至成為我們自己的工具的犧
牲品。
然而,由於虛擬現實的出現,我們與技術的關係發生了劇烈的轉變。
同先前的所有技術相反,虛擬現實顛覆了整個過程的邏輯。一旦我們進入
虛擬現實的世界,虛擬現實技術將重新配置整個經驗世界的框架,我們把
技術當成一個獨立物體 —或「工具」—的感覺就消失了。這樣一個
沉浸狀態,使得我們第一次能夠在本體層次上直接重構我們自己的存在。
僅當此後,我們才能在這一新創造的世界裏將自己投身於這種製造和使用
工具的迷人的方式中。
雖然所有先前的技術首先是關於客體一方的工具製造,虛擬現實技術
卻首先與主體一方的經驗構成有關。換句話說,虛擬現實同遙距操作結合
在一起,是自文明開始以來使我們能夠創造一個可選擇的經驗世界整體的
第一個技術。當我們選擇了一個新的經驗世界時,我們同時也選擇了一個
新的經驗科學系統。公平地說,歷史上很少有其他事件能夠具有類似的重
要性和深遠意義。
然而,這種世界面貌和各種科學的重大變革依賴於我們的感覺感知
的給定方式和內時間意識。這是絕對的東西,沒有這些將不會有任何技術
能夠實現任何版本的經驗的實在:當所謂的「客觀世界」只是無限數目的
可能世界中的一個時,感知和意識的所謂「主觀世界」就成為普遍必然性
之源。然而這並非聲稱經驗世界在我們的頭腦中;相反,我們的頭腦是經
驗世界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必須防範兩種常見的自然主義的錯誤:1. 將
主體性等同於以個人偏好為轉移的意見的主觀性;2. 將心靈等同於作為身
體部分的頭腦。要記住,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自然實在和虛擬現實同等地
「真實」或「虛幻」,是就它們同等地依賴於我們的給定感知框架而言的。
但是如果虛擬現實同自然實在是對等的,為什麼我們還要費心去創造虛擬
現實呢?當然,明顯的不同是,自然實在是強加於我們的,而虛擬現實是
我們自己的創造。
在本書中,我將給出這樣兩個斷言並為之辯護:1. 在虛擬現實和
自然實在之間不存在本體論的差別。2. 作為虛擬世界的集體創造者,我
們 —作為整體的人類 —第一次開始過上一種系統的意義性的生活。
因此,這不是一部預言技術的發展對不遠的將來會產生什麼影響的
書,也不是一部推理性的科技幻想作品 —本書採用虛構故事的目的,
是幫助我們理解虛擬現實在其邏輯極限處的狀況。當你被它們深深吸引
時,不要忘記,要時時注意這些故事如何支持着從它們自身推出的那些結
論。通過對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的分析,我們將認識到,如果數碼模擬、
感覺浸蘊以及功能性遙距操作等技術的恰當結合發展到它的頂點,將會出
現什麼樣的情形。因此,現在的技術能夠對此做到什麼程度不是真正的問
題。關鍵是,一方面,虛擬現實的發明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實在的本性提
供了一個契機;另一方面,對實在本性的充分理解將打開我們的眼睛,使
我們能夠看到虛擬現實技術 —儘管還處於其原始形式 —如何正在
促使我們做一個基本抉擇。
在第一章,通過一系列思想實驗,我們同時達到了兩個目的。可選擇
感知框架間對等性原理表明,從超越自然實在和 / 或虛擬現實的更高視角
看,一個虛擬世界的感知框架同自然世界的感知框架之間具有一種平行關
係而非衍生關係。我們的生物學感知器官,就如同我們為浸蘊於虛擬現實
(VR)之中而穿戴的眼罩和緊身服一樣,不過起着信號傳輸器和信號轉換
器的作用。我們還將看到,無論感知框架如何轉換,經歷此轉換的人的自
我認證始終不會打亂。故一個人感知框架的轉換僅使外部觀察者對此人的
同一性認證發生混亂,而不會使其自我認證發生動搖。僅當我們擁有一個
不變的參照點,我們才能夠理解感知框架的轉換;此不變的參照點根植於
人的整一感知經驗的給定結構中。
在第二章,我證明了自然世界的一切功能性同樣能夠在虛擬世界實
現,從而增強了我們對交互對等性的理解。我們在此先拋開「人的不變的
自我認證」的看法不管,我們發現因果聯繫概念對於理解虛擬現實經驗的
基礎部分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基礎部分使得我們能夠遙距操作自然世界的
物質過程。這種遙距控制對於我們的生存是必需的。我們使用「物理的」
一詞表示因果過程,它優先於任何感知框架。由於空間性關係依賴於特殊
感知框架,這裏我們的因果性概念獨立於距離、連續性、位置性等觀念。
因此我們所討論的自內對外的遙距控制只是一個比喻性的說法,因為如果
對「內」和「外」進行空間性理解的話,則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內」或
「外」。但是如果我們將「外」理解為「外在於」整個空間,因而指的是
物理規律性,則這一比喻似乎更為恰當一些。
為了表明虛擬現實在實現人類生活的功能性方面完全同自然世界對
等,我論證了為實現人類生育而必需的賽博性愛是如何可能的。由於我們
仍以自然世界的立場為出發點,我們考察了虛擬世界兩性之間的性行為如
何能夠像在自然世界一樣帶來有性的生育過程。
如果虛擬現實僅能滿足我們的基本經濟生產和生育的需要,也就是
說,如果虛擬現實僅具有其基礎部分,則它對於整個人類文明將不會具有
如我們所說的那種重要內涵。正是擴展部分的無限可能性,使得我們成
為我們自己的新文明創造者。如果我們用「本體的」一詞指謂我們稱之
為「實在的」東西,則我們除了能夠在基礎部分以本體創造者的身份改變
我們同自然過程的感知聯繫外,還能夠在擴展部分創造我們自己的有意義
經驗。
在第三章,我們首先假定了我們用來區分真實與虛幻所隱含使用的一
套漸強的臨時規則,然後着手解構它們;我們發現,在何為真實、何為虛
幻的問題上,虛擬現實與自然實在之間具有一種反射對稱結構。甚至在第
二章中被保留的,屬於更高層次因果聯繫領域的物理性和因果性概念,同
樣適用於虛擬世界並具有與自然世界一樣的規律性。即如果我們能夠在通
常意義上將物理性和因果性理解成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則我們同樣可以將
其看成虛擬世界的一部分。並且如果我們試圖將虛擬世界看成是自然世界
的衍生物,則自然世界也必須被看成是更高層次世界的衍生物,如此以至
無窮。這樣,我們再次以某種獨立於任何感知框架(甚至時間和空間)的
先驗決定性而告終。
接着,我分析了我們的終極關懷在自然世界和虛擬世界中如何是相
同的;我們將追問同樣類型的哲學問題而不會改變它們的基本意義,並因
此,自柏拉圖《理想國》以降至本書所包含的一切哲學命題 —只要它
們是純粹哲學的 —將在兩個世界中具有同樣的有效性或無效性。
在第四章,我表明,無論我們的感知框架如何從一個轉換成另一個,
也不管經驗本身可能呈現為多少種不同的形式,心靈總是在最深層次保持
其自身的統一性。約翰.塞爾、丹尼爾.丹尼特以及許多其他對心靈問題
持傳統神經生理學或計算模式觀點的人都犯了整一性投射的謬誤。如果我
們採納量子力學這樣的理論 —它不依賴於特定感知框架 —我們就
能夠避免這樣的謬誤並且有希望開始建立心靈問題的統一理論。我提出,
或許 -1 的平方根是量子理論和狹義相對論的靈智因子,對其進行重新詮
釋可能會在科學探詢的根底處產生真正的突破。
在第五章,我們討論為評價虛擬現實所必需的基本的規範概念。我採
納了我的前一本書中的概念,帶領讀者對為了理解人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
兩套概念進行了對比,這個對比是建立在實在性和觀念性之間的基本對照
的基礎上的。人的度規(humanitude)和人格概念(personhood)被確定
為規範原理的基礎,它們不依賴於世界的所謂物質性。由於創造性被理解
為一切價值之源,虛擬現實 —它增強我們的創造性 —將使我們過
上更加有意義的生活。
在第六章,虛擬現實的潛在危險被表明不過是技術文明脆弱性的一個
特殊事例。它來自兩個根源:1. 我們不可能擁有為了完全控制虛擬現實的
基本結構以防止這一系統整體崩潰所必需的全部知識。2. 可能有少數邪惡
的人通過遙距操作掌握巨大的能量。由於這樣一種潛在的危險,我們應該
始終把自然實在作為後備系統。但是這也不能夠提供最終的安全保證,因
為自然系統同樣可能背叛我們。
我們終將一死。但是在某種較弱的意義上我們能夠實現不朽:我們
的人格作為意義結的構成物超越出我們生活的經驗內容。由於虛擬現實使
我們更加具有創造性,它也使得我們能夠籌劃超越我們生活的更豐富的人
格。賽博空間因而是人的度規的一個棲居地 , 它將允許我們參與我們的整
個文明的終極再創造的過程。
最佳賣點 : 1.聚焦熱點:引領讀者區分虛擬現實和物理世界
2.更深維度:探究背後倫理困境,展望未來終極形態
3.趣味性強:思想實驗+虛擬故事,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