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的想像: 洞察個人困境與社會結構的深層連結 | 誠品線上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作者 C. Wright Mills
出版社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社會學的想像: 洞察個人困境與社會結構的深層連結:本書自1959年問世以來,便成為了社會學領域的里程碑,對於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激勵了後來的社會學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所處的時代充滿了不安與漠視……我們面臨的不是難題,更多時候其實是一種模糊的不安感……”【社會學開創性的經典著作】一本深刻改變我們理解社會與自我的經典,將個體的困擾置於廣闊的社會與歷史脈絡中,從而理解它們如何成為需要社會性解決的公共議題。本書自1959年問世以來,便成為了社會學領域的里程碑,對於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激勵了後來的社會學家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理解和研究社會現象,並推動了公共社會學的發展。這本書不僅對學術界有重大影響,對於一般讀者來說,也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讀物,可以更深入了解社會現實和個人生活經歷之間的相互關聯性。本書重要概念有: 私人困擾與公共議題:米爾斯強調,許多個人面臨的困擾實際上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問題。例如,一個人失業不僅是個人的問題,更可能是經濟體系問題的縮影。 歷史性與生物性的脈絡:他指出,理解個人經歷需要考慮歷史和文化背景,個人的生活歷程和社會歷史是交織在一起的。 批判性思考:米爾斯鼓勵人們進行批判性思考,不僅僅接受現狀,而是深入分析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米爾斯在書中鮮明地指出,個體所面對的許多看似「個人」的問題,如失業、婚姻困境、學業壓力,往往並非單純是個人能力或道德的缺陷,而是在更大範圍的社會結構和歷史變遷中形成的「公共議題」。他強調,真正的「社會學的想像」便在於能夠區分並連結「個人的困擾」與「公共的議題」。例如,一個人失業可能只是個人的不幸,但當一個社會有數百萬人失業時,這就超越了個人範疇,成為了經濟體系或政策層面的問題。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米爾斯挑戰了當時社會學界的一些主流趨勢,他批評那些過於抽象、脫離現實的理論,以及那些僅僅堆砌數據卻缺乏深刻洞察的經驗研究。他呼籲社會學家們應當走出學院的象牙塔,重新與現實世界建立連結,並肩負起批判性反思和推動社會變革的知識分子責任。米爾斯主張,社會學研究不應僅僅是為了提供技術性的解決方案,更應當幫助人們理解自身的處境,培養批判性思維,從而掌握自己的命運。《社會學的想像》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社會學方法論的書籍,它更是一種思考的工具,一種生活的態度。它教會我們如何將個人的生命故事置於歷史的洪流之中,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看見宏大的社會力量。它鼓勵我們跳脫個人視角的局限,從更廣闊的社會、歷史和全球的維度去審視周遭的一切。對於任何渴望更深刻理解自己所處時代、渴望看清個人命運與社會變遷之間複雜關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它將拓展你的思維邊界,賦予你洞察社會結構、解讀公共議題的能力,最終幫助你成為一個更有批判意識、更明智的社會參與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 1916-1962)米爾斯是二十世紀中期美國極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與知識分子。他出生於德克薩斯州,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其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米爾斯以其對美國社會結構、權力關係及現代社會困境的獨到批判而聞名。他對主流社會學思潮提出質疑,鼓勵人們將個人困境與宏觀社會議題相互連結。米爾斯一生著有多部經典著作,包括揭露美國戰後中產階級困境的《白領》(White Collar)、探討美國政治與經濟菁英階層影響力的《權力菁英》(The Power Elite),以及倡導社會學研究方法論的《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米爾斯的作品深刻剖析了官僚體制、大眾社會與權力集中等議題,對後世的社會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在批判理論、衝突理論及政治社會學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直言不諱的批判精神和對社會正義的關懷,使其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儘管45歲就英年早逝,米爾斯的思想至今仍被廣泛討論與引用。【譯者】吳育旻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畢、現就讀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譯者、業餘馬拉松跑者、寫作者。曾獲中興湖文學獎、高雄青年文學獎、台大文學獎。譯有《威廉華威克警探III:黑暗中的真相》。譯作賜教、工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1章 前景第2章 鉅型理論第3章 抽象經驗主義第4章 實用性的種類第5章 官僚習性第6章 科學的多種哲學第7章 人的多樣性第8章 歷史的運用第9章 論理性與自由第10章 論政治性附錄|論知識的工匠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社會學的想像: 洞察個人困境與社會結構的深層連結
作者 / C. Wright Mills
簡介 / 社會學的想像: 洞察個人困境與社會結構的深層連結:本書自1959年問世以來,便成為了社會學領域的里程碑,對於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激勵了後來的社會學家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676356
ISBN10 /
EAN / 9786267676356
誠品26碼 / 2683003004008
頁數 / 31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9x14.8x2.2
級別 / N:無
重量(g) / 300

試閱文字

自序 : (摘自本書第一章)
第一章 前景

歷史形塑的速度已經太快,人們不再能順應著自己珍視的價值。但這樣的價值又是什麼價值?即使我們不去擔心,時常都還是能感覺到既有的感受與思考模式已經崩塌,然而眼前新的開端又模糊不定,感覺道德都陷入了停滯。

現今,人們時常覺得自己的私生活宛如一連串的陷阱。人們雖然感覺活在自己的日常世界,卻難以克服種種難題,而有這種感覺也是十分合理的:我們都像是生活在自己的軌道,這個軌道正是一個分界,能讓平凡的我們直接意識著一切、摸清楚自己想做的事;人的眼界和權力就限縮在一些特寫鏡頭般的事物中,像是工作、家庭、社區等;當我們身處在其他環境時,一切行為就彷彿就變得不直接了,像是旁觀者。倘若人又更意識到了那些親密環境外的事物,像是某些志向、某些威脅,哪怕只是一點點,就會感覺更深陷在陷阱之中。

埋藏在這種受困感下的,正是各種發生在廣袤世界的社會結構中、看似與個人無關的改變。其實,當代的史實也決定著各個男男女女的成敗。當社會變得工業化,農民會變成工人,封建地主會遭到清算、變成商人。階級有所升降,也會有人獲得與丟失工作。投資的比例上升或降低,有人因此得利,有人因此破產。

戰爭發生,原本拉保險的業務會變成發射火箭的人、商店的職員會變成控制雷達的人、妻子會獨守空閨、孩童會變成無父之子。

無論是一個個體的生命、還是一個社會的歷史,倘若我們不去同時理解,那麼我們就無法瞭解這兩者。

但是,人們通常卻不會從歷史變遷和體制矛盾的角度,來界定自己碰到的難題。哪怕生活一切如意,我們通常也不會把這樣的現象歸結於社會的跌宕起伏。我們鮮少意識到,在自己的生活與世界歷史的未來走向之間,其實交織著複雜的關係,而我們身為凡人,更不曉得這樣的關係對自己未來的樣貌、以及對自己所關乎到的歷史形塑過程,究竟有何影響。人的內心缺乏重要的特質,來讓我們掌握到人類與社會的交互關係、個人生活與歷史的關係、自我與世界的聯繫。緊隨在我們身後的,往往是各種結構性的轉變,然而我們卻無法控制這些轉變,藉此解決自己碰到的難題。

不過這倒不值得意外。畢竟曾幾何時,有過一大群人在短時間內遭逢到巨幅的震盪?無論是美國人、還是其他社會的男男女女,都毫無意識到有災難般的變遷正在發生,而且發生的原因,就在於史實現在變得「只是史實」,而且發生的速度極快。

如今,影響著每個人的歷史,正是這個世界的歷史。就現今這個世道、眼下這個時期、以及單一世代的走向看來,世界上有六分之一的人正經歷著大幅的轉變,從封建與落後,走向現代、先進、令人折服的如今。政治殖民地獲得了解放;新型而幽微的帝國主義應運而生。革命四起;人們紛紛感覺自己直接受到了新的威權掌控。極權社會竄起,接著或化成粉碎、或大展鴻圖。接著,資本主義雖主導了世界長達兩世紀,但事實又證明,資本主義不過就是讓社會變成一部工業機器的手段而已。人們盼望了兩個世紀,然而到頭來,民主依然只是一小部分的人能夠享有,遑論這樣的民主還只是流於形式。在不發達的國家,過往的生活方式已然瓦解,人們迫切需要的,反倒只是一種模糊的期望。另一方面,在過度開發的國家,威權與暴力的手段完全變成了一種方針,且這些手段在形式上,更是充滿官僚之氣。人性正顯露在我們眼前,而我們所見到的,彷彿是在一根槓桿兩端各有著超級大國,這些國家正在動員著最集中、最龐大的力量,準備展開第三次世界大戰。

現在,歷史形塑的速度已經太快,人們不再能順應著自己珍視的價值。但這樣的價值又是什麼價值? 即使我們不去擔心,時常都還是能感覺到既有的感受與思考模式已經崩塌,然而眼前新的開端又模糊不定,感覺道德都陷入了停滯。只要是平凡之人,面對到了突然出現、且更宏大的世界,往往都會感到猝不及防;我們無法理解,眼下的世代對自己的生命有何意義;我們為了保
全自己,變得無法顧及道德,完全成了在乎自我的人──這一切種種難道都是意料之外的事嗎? 之所以會有受困之感油然而生,又何嘗不是預期得到的嗎?

但人們現在需要的不只是資訊。雖然說在這個實事求是的時代,資訊確實時常佔據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不堪負荷,難以吸收。我們也時常拚了命想學會理性思考的技巧,甚至因此耗盡了自己有限的道德精力,但我們所需要的,也不只是理性思考的技巧而已。

人們所真正需要、以及人感覺自己需要的,是一種心理特質,這個特質能幫助我們善用資訊、獲得理性思考的能力,藉此摸清楚這個世界究竟大致上在發生什麼事、自己身上又究竟在發生什麼事。這個特質就是我想要主張的,無論是記者、學者、藝術家、大眾、科學家、抑或是編輯,都會想得到這種特質。在這裡,我們就尚且稱這樣的特質為「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試閱文字

內文 : (摘自本書第一章)

這本書的目的,是要界定出社會科學對我們這時期的文化任務有何意義。我想要解釋的,是社會學的想像發展時,背後需要付出哪些心力;我想談的,是社會學的想像對政治與文化生活來說,又蘊含著什麼;我也想要指出,我們該具備哪些東西,才能擁有社會學的想像。基於這一切理由,我希望能表明當今社會科學的本質、以及社會科學的運用方式,並以有限的筆墨來訴說社會科學在美國目前的情況。

當然,無論是任何時刻,「社會科學」所內含的事物,正是受認可的社會科學家所從事的事務。不過,他們所做的事卻不盡相同,事實上,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事。社會科學也是因過去社會科學家的所作所為,而產生的結果,但是,不同的學生也會選擇在這個學科之中,去建構、召回那些不一樣的傳統。

當我提到「社會科學的前景」時,我希望能說清楚的,也是我所理解的前景。目前,社會科學家普遍在知識與道德上,都對於選擇的研究方向感到惴惴不安。我想,這種不安、以及造成這股不安的負面傾向,部分可歸咎於當代知識面所普遍呈現出的萎靡。不過,這種不安對社會科學家來說或許是特別顯著的,因為自過去以來,社會科學這個領域往往有更宏大的前景,帶領著早期社會科學家前進;再加上社會科學家所面對的事物,本質上就更為複雜;而且,如今他們都迫切需要讓自己的工作有重要的進展。

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懷有這樣的不安,不過也因為許多人都並無感到不安,才又造成了特定一群人的不安變得更加顯著,因為他們很敏銳地意識到有前景的存在,而且他們心知肚明,很清楚社會科學目前付出的心力,明明相當平庸,卻總有一股高傲之氣。坦白說,我想做的正是增加這股不安、找尋這股不安的源頭、讓這種不安變成一種明確的力量,進而實現社會科學的前景。我也想要替社會科學開創新的開端:簡言之,我想要談談眼下有哪些任務、以及有哪些可行的辦法來做我們現在該做的事情。

我所秉持的社會科學概念,近來並不受歡迎。我的概念與社會科學普遍那套官僚式的技術面是相對立的,而且社會科學的這種技術面往往因「方法論」而自命不凡,反倒箝制了社會學的探究,而這也使得某些昏愚的概念反而阻撓了研究工作;這樣的社會科學更時常關心一些無關緊要、與相關公眾議題毫無關聯的問題,因此,社會科學也就變得瑣碎。無論是受到箝制、充滿昏愚概念、還是變得瑣碎,現今的社會研究都面臨危機,而且,我們無法從中找到擺脫危機的方式。

有些社會科學家強調「由技術人員組成研究團隊」的必要,但也有其他人指出,最重要的是單一學者本身。有些人花費了龐大的精力,去精進研究的方法和調查技術;但其他人則認為知識工匠的那套學院派已經逐漸被拋棄,現在應該加以重構。有些人的工作模式,是依據一套僵化且機械化的程序;也有其他人則試圖發展、召喚、運用社會學的想像。有些人耽溺在「理論」那循規蹈矩的嚴格形式上,試圖整合、拆解各種概念,深不知在別人看來,這一切只是一套怪異的模式;但是,也有另一群人,只在各種專業名詞能夠擴展我們感知的範圍、擴大我們理性的廣度時,才會去闡釋各種專有名詞。有些人只狹隘地研究小規模的環境,卻希望藉此「建構」大結構的概念;但也有其他人鑽研著社會結構,試圖從中「找尋」許多小型的環境。有人不去比較各種研究,只去看單一時期中,某個社會的單一小群體;但也有人完全從比較的角度切入,去直接看待世上各國的社會結構。有些人把某個確切的研究,侷限在短期的一系列人類事務中;不過,也有人關懷那些處在長期的歷史脈絡下,看起來顯著的議題。有些人只依照自己的學術學科,去專攻自己的研究;也有人站在所有學科的肩膀上,依據話題或問題去鑽研,而且他們從不在意這些話題與問題在學術上的定位為何。有些人勇於面對各種歷史、生物學、社會;但有人卻不是如此。

但如此相互比較的模式、以及許多類似的研究方式,並不一定是正確的,雖然說在各種類似政治角力的爭端中、或是當人們想捍衛自己的專業領域時,這種相互比較的手法確實是眾人時常使用的。在這裡,我只是先初步地說明有著這樣的現象,到了本書最後時,我會再重述一遍。當然,我希望能展現出我秉持的觀點,畢竟若要接受評判,本來就應該要開誠布公。但我也會放下自己的評判,試圖去論述社會科學的文化與政治意義。當然,無論是我秉持的觀點,還是我所想要檢視的觀點,都是同樣偏頗的。就儘管讓那些不接受我觀點的人否定我吧,也期望他們能說清楚自己的觀點,得到眾人的認可──就像我想說清楚自己的觀點一樣!

如此一來,眾人才能看見社會研究的道德問題、乃至於社會科學作為一種公共議題,又帶有什麼樣的道德問題,而我們也才有可能帶動討論。因此,我們也才能在各地喚起更強的自我意識:畢竟社會科學作為一種整體的志業,若要擁有一定的客觀性,自我意識就是個先決條件。

簡言之,我認為所謂的早期社會分析,是一套可定義、可行的傳統;我也相信早期分析的重要特徵,是對歷史社會結構的關懷;我相信這些分析所面對的問題,與各種迫切的公共議題、長期的人類難題,都有直接相關。我也相信,這類傳統要延續下去,路途上會遭遇重大的阻撓,無論是在社會科學這個領域本身,還是在其學術與政治背景之下都是如此;但儘管如此,這種傳統所內涵的心理特質,仍正在變成我們整體文化生活的最大公因數;無論這些心理特質有多難以捉摸,形貌有多麼令人費解,人們都還是認為它們是需要具備的特質。

奇怪的是,在我看來,現今許多從事社會科學的人,卻貌似不願面對眼下的挑戰,這在美國尤其明顯。事實上,很多人甚至拋棄了社會分析在知識與政治上的任務;也有其他人則無疑沒能勝任自己應該承擔的角色。有時,他們似乎更是刻意地被桎梏在老舊的觀念,對新的事物感到膽怯。可是儘管他們不願面對,知識界與大眾現在顯然都關注著社會的世界,而且這個世界,理應就是從事社會科學的人該鑽研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科學的從業者,正面臨著一種機遇。在這個機遇中,內含著社會科學在知識上的前景、社會學的想像在文化上的運用方式、乃至於人類與社會研究的政治意義。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社會學開創性的經典著作】
一本深刻改變我們理解社會與自我的經典,
將個體的困擾置於廣闊的社會與歷史脈絡中,
從而理解它們如何成為需要社會性解決的公共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