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eart of Yoga: Developing a Personal Practice
作者 | T. K. V. Desikachar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瑜伽之心: 個人化的身心靈專屬修練 (第2版):本書細數了在瑜伽修練之路上可能遭遇的種種障礙,以及有效的解決之道。瑜伽的八個分支為制戒、內制、體位法、呼吸控制法、制感 |
作者 | T. K. V. Desikachar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瑜伽之心: 個人化的身心靈專屬修練 (第2版):本書細數了在瑜伽修練之路上可能遭遇的種種障礙,以及有效的解決之道。瑜伽的八個分支為制戒、內制、體位法、呼吸控制法、制感 |
內容簡介 「我父親教導的精髓在於:並不是人需要去適應瑜伽,而是需要調整瑜伽修習,以適用於每個人。」傳承自現代瑜伽之父 奎師那阿闍梨,由其兒子暨重要弟子──德悉卡恰 闡述,以《瑜伽經》為依據,從體位法出發,論及呼吸控制法、收束法,再深入解說瑜伽在心靈上的修習內涵,以及如何解脫來自無明的苦。同時收錄了《瑜伽經》的完整原文、翻譯及注釋。◎現代瑜伽之父──奎師那阿闍梨生年逾百,從未飄洋過海,但他的瑜伽卻傳遍了歐洲、亞洲和美洲,實踐於全球。他教導出世界知名的瑜伽大師,影響遍及全球:.阿斯坦加串聯瑜伽的帕達比.究依思(Pattabhi Jois).經典體位法的茵佐.戴衛(Indra Devi)、.正位法的艾揚格(B.K.S. Iyengar)、.他的兒子──德悉卡恰,是他最後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弟子,完整傳承了古老瑜伽的精髓與《瑜伽經》經典要義,總其成寫下這本《瑜伽之心》。◎作者德悉卡恰為奎師那阿闍梨的兒子,完整承續了父親的衣缽。德悉卡恰透過本書,整理出父親奎師那阿闍梨瑜伽系統的菁華,並以自身的實修經驗,提出了身心靈修練計畫。因此,這是第一本遵循古老的瑜伽原則,發展出一套精密修練,並將步驟、程序提點清晰的瑜伽實踐書籍。本書完整收錄帕坦伽利(Patañjali)的《瑜伽經》(Yoga Sutra)及其翻譯和注釋,以及奎師那阿闍梨所著〈瑜伽祈請精要〉(Yogāñjalisāram)三十二頌,此頌保存了其教法的精髓。◎本書特色奎師那阿闍梨之子德悉卡恰,終其一生長伴父親左右,並隨其學習,並傳授其父的整套瑜伽教法。德悉卡恰的方法奠基於奎師那阿闍梨的根本教法,主張修習必須隨順個人不斷變化的需求,以成就療效價值的至極,而非一種方式解決所有人的問題,一種治療方式治百病。在本書中,德悉卡恰呈現了其父瑜伽系統的菁華,以及自身的實修進路,詳述了瑜伽的所有要素:體位法、平衡、有意識地呼吸、冥想、哲學,並指示瑜伽行者如何開發出配合自身當下的健康情況、年齡、職業和生活型態的一套修練。而修練瑜伽時,最基本且重要的就是呼吸,因為每一個姿勢、每一個動作都源於此。平衡的結合會帶給身心和諧與秩序。本書也細數了在瑜伽修練之路上可能遭遇的種種障礙,以及有效的解決之道。瑜伽的八個分支為制戒、內制、體位法、呼吸控制法、制感、攝心、禪那、三摩地,論理直指瑜伽本質,實而闡明人存在的本質,若能循著次第進程循序精進,終將消除無明,促進身體療癒,澄明心識。書中尚透過問答形式,釐清瑜伽修練上的許多疑慮與曖昧概念。奎師那阿闍梨對帕坦伽利(Patañjali)的《瑜伽經》(Yoga Sutra)有高度的評價,本書也完整收錄,並附上德悉卡恰的翻譯和注釋。 ◎修習瑜伽的要點.修習瑜伽從何處開始?作者認為,從何處開始,得視個人的關注之所在而定。該從哪裡切入、如何開始修持,並無成規可循。.我們可以從任何面向著手修習瑜伽,但如果想成為完整的人,就得統合自身所有的面向。在《瑜伽經》中,帕坦伽利重視生命中的所有面向,包括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我們的習性、健康、呼吸和冥想之道。.練習體位法時,必須讓呼吸來引領每個動作,才能達成兩者的結合,而這是整套體位法練習的基礎。.為何如此看重呼氣?因為瑜伽的重要目標是消除不淨、減少無明,而光是透過消除不淨,就可以帶來正面效果。呼氣能從身體裏帶走不淨,清理出更多空間,好讓氣可以流入。.瑜伽主要的意圖是要讓人更有智慧,比以前具備領會事物的能力。如果體位法能幫上一把,妙哉!如果使不上力,就寧可尋找其他的方法。目標總是虔愛(bhakti),也就是趨近至高之智──神。◎書評推薦「對於初逢瑜伽興奮異常,卻又困惑於眾多學派與彼此教法爭執不下的朋友,我想不出比本書更好的書來推薦了。除此,對於尋求強化瑜伽修習深度的學生,我也幾乎想不出比本書更值得舉荐的了……《瑜伽之心》彌足珍貴之處,不僅在於德悉卡恰學養的精深,也在於其人慈悲、親切、實事求是,以及平易近人的精神,彌漫、貫穿全書。」──《瑜伽期刊》(Yoga Journal)「將本書從頭讀到尾,你就會開始明瞭瑜伽究竟是什麼。」──《周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有興趣搞清楚瑜伽是什麼、修習哈達瑜伽而尋求更寬廣的修習脈絡和更專精的練習、指望在《瑜伽經》找到指引、熱愛奎師那阿闍梨或德悉卡恰,以及直接或間接受益於他們的人,都會想要閱讀這本書。──《瑜伽國際期刊》(Yoga international)「本書為瑜伽理論與實修的寶貴資料來源,瑜伽學生和老師必讀。」──茵佐・戴衛(Indra Devi),《瑜伽與你》(Yoga for You)作者(原書名:瑜伽之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德悉卡恰(T.K.V. Desikachar, 1938-2016)當代最偉大的瑜伽師奎師那阿闍梨─師利・帝如瑪萊(Śrī 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之子,有結構工程師背景。德悉卡恰一向相伴父親膝下,並隨其研習,直至1989年奎師那阿闍梨過世為止。德悉卡恰將一生投注於瑜伽的教授,不論學生背景與能力程度,皆有教無類。他曾任教於馬德拉斯(Madras)紀念其父親的學校,並於歐洲、美國和紐西蘭等地授課。【譯者簡介】陳麗舟臺灣大學中文系、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畢業。曾任電視節目企畫、編劇、出版社主編等。譯有一行禪師的《正念生活的藝術》等,並合著《中文經典100句─六祖壇經》。朱怡康專職譯者,守備範圍以宗教、醫療與科普為主。譯有《為神而辯》、《塔木德精要》、《二十一世紀生死課》、《耶穌比宗教大》、《毋以神為名》等書。
產品目錄 祝福 茵佐・戴衛序言 芳達・史卡拉維利承先啟後的瑜伽大師傳奇──奎師那阿闍梨導論 奎師那阿闍梨的一生與瑜伽──訪談德悉卡恰第一卷 瑜伽修習1 瑜伽:概念和意義2 瑜伽修習的基礎3 體位法原則4 審慎安排瑜伽練習5 體位法變體6 呼吸控制法7 收束法 第二卷 理解瑜伽8 讓心迷惑之物9 行動必留下痕跡10 世界存在,為了被認識,被探索11 活在世間12 世界存在,為了讓我們解脫13 心識的特性14 瑜伽之路的九道障礙15 瑜伽的諸多道路第三卷 帕坦伽利的《瑜伽經》第四卷 〈瑜伽祈請精要〉【附錄1】本書提到的原典【附錄2】人人適用的四套練習梵中名相對照表
書名 / | 瑜伽之心: 個人化的身心靈專屬修練 (第2版) |
---|---|
作者 / | T. K. V. Desikachar |
簡介 / | 瑜伽之心: 個人化的身心靈專屬修練 (第2版):本書細數了在瑜伽修練之路上可能遭遇的種種障礙,以及有效的解決之道。瑜伽的八個分支為制戒、內制、體位法、呼吸控制法、制感 |
出版社 /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60474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604748 |
誠品26碼 / | 2682962223000 |
頁數 / | 32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4.5x19x2.2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668 |
自序 : 序言
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提筆介紹這位非凡的老師德悉卡恰,也很樂意花一點篇幅來彰顯德悉卡恰教導的重要性。
德悉卡恰是一位多麼高尚的人啊!人們總是被他吸引,和他相處充滿愉悅。純真簡樸是他非凡的人格特質之一,他從不矯揉做作。在當今世界,能遇見這樣一位知識廣博又虛懷若谷的人,令人精神為之一振。謙遜,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特質,純真簡樸即來自於此。只有少數人能真實體現這種特質,而德悉卡恰正是其中一位。
德悉卡恰在大學攻讀工程學位的時光並不形成一種障礙。相反地,我曾問過他什麼對他現在所從事的助益最大,他回答說:「我的工程學。」感覺就像是工程學的訓練激發出他才智的火光,稍後給予他在傳授教義上精準確實的能力。當德悉卡恰說話時,他的表達方式自然平易,他的語言風格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理解,也跟得上。他步履輕盈地走向你,他那燦爛的笑容映入你的眼簾,你即刻明瞭:他的心是開放的。
有一天,他為我和我的朋友吟誦祈禱文時,我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他嘹亮的聲音帶有一種細膩且具穿透力的律動,那是慈愛充滿的音色。那種共鳴滿室繚繞,創造出一種迷人的氛圍,即使在他離去後,仍不絕於耳。
德悉卡恰幫助我們了解修練瑜伽時基本且重要的就是呼吸,因為每一個姿勢、每一個動作都源於此。平衡的結合會帶給身心和諧與秩序。
他傳達瑜伽教義的方式是獨特的:他極尊重他所傳達的知識課題和他所交流的對象,不會強人所難,而是溫和地引導你來到那扇門,最終而無預期地,那扇門也許會打開讓你進入。
──瑜伽大師芳達・史卡拉維利(Vanda Scaravelli)
內文 : 【導論】承先啟後的瑜伽大師傳奇──奎師那阿闍梨
不論師承世界知名瑜伽大師帕達比.究依思(Pattabhi Jois)的阿斯坦加串聯瑜伽(Ashtanga Yoga)、艾揚格(B.K.S. Iyengar)的正位法、茵佐.戴衛的經典體位,或維尼瑜伽(Viniyoga)體系的串聯體位,你修習的瑜伽全源自一位百年前誕生於南印度小村莊,身高僅五尺二吋的婆羅門──帝如瑪萊.奎師那阿闍梨(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
奎師那阿闍梨一生從未飄洋過海,他的瑜伽卻傳遍歐洲、亞洲和美洲,如今已找不到未曾受到他影響的瑜伽體位法。你的瑜伽老師或許不遵循奎師那阿闍梨的傳承,卻仍可能接受過艾揚格、阿斯坦加串聯瑜伽或維尼瑜伽的訓練。
事實上,在今日瑜伽重視體位練習的特色上,即可清楚看見奎師那阿闍梨的足跡。在他之前,恐怕沒有其他瑜伽修行者曾如此蓄意發展肢體修行,他將原本晦澀冷僻的哈達瑜伽改造成今日的主流瑜伽。瑜伽能在印度復甦,必須歸功於他在一九三○年代數不盡的演講和示範之旅,而他的四位著名門徒究依思、艾揚格、戴衛和他的兒子德悉卡恰,則扮演了使瑜伽普及於西方世界的重要角色。
統合各派傳承,普及瑜伽不遺餘力
奎師那阿闍梨誕生於一八八八年,當時的瑜伽與今日所知的瑜伽迥然不同。印度在大不列顛殖民統治的壓力下,哈達瑜伽幾乎消失殆盡,只剩一小群瑜伽士仍堅持修習。但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初期,印度信仰復興運動為印度的傳承帶來了新氣息。年輕的奎師那阿闍梨在此時學習諸多印度經典學科,包括梵文、邏輯、儀式、法律和印度醫藥入門。日後,他將廣泛的學習背景注入瑜伽研究,從傳統學科中鍛鍊出智慧。
根據奎師那阿闍梨晚年寫下的傳記筆記,他五歲時父親引他入瑜伽之門,開始教導他帕坦加利(Patañjali)的《瑜伽經》(Yaga Sutra)。儘管父親在他青春期前即過世,卻在他心中植下渴求知識的種子,尤其是對研習瑜伽的渴望,因此孩童時期,他便已學會二十四式的體位法。十六歲前往位於阿爾法爾堤魯納加里(Alvar Tirunagari)的納特穆尼神廟朝拜,並在一場靈視中,遇見了傳說中的祖先那塔牟尼。那塔牟尼為他唱頌失傳千年的《瑜伽密義》,他將之背誦在心,並於日後書寫下來。奎師那阿闍梨創新教學法中的許多元素,都可在此經中找到根源。奎師那阿闍梨有個重要的性格特質,那就是他從未宣稱自己是原創者。在他眼中,瑜伽屬於神界。他將所有的想法,原創與否,都歸功於古老典籍或其導師。
他曾經師事精鍊三千種體式的哈達瑜伽大師阿闍梨──師利.羅摩默罕(Śrī Ramamohan Brahmachari),學成後,羅摩默罕要求這位忠誠的學生回到家鄉教導瑜伽並結婚成家,作為教學的報酬。古代的瑜伽士是不婚主義者,生活在森林中,既無家人也無歸所。但導師期望他能學習家庭生活,教導能使現代家庭受惠的瑜伽。
奎師那阿闍梨取得哲學、邏輯學、神學和音樂等學位,學養豐富,足以任教於許多有名望的學校,但他選擇實踐導師在餞別前的請求,回到家鄉。一九二○年代,教瑜伽無法牟利,奎師那阿闍梨生活困頓,不得不到咖啡園擔任工頭謀生,休假時則在各地旅行,演說並示範教導瑜伽。他想藉由示範瑜伽士超自然的身體能力,包括停止心跳、徒手擋車、以牙齒吊重物等困難體式,推廣瑜伽,因為他認為要教導瑜伽,必須先引起人們的注意與興趣。
因材施教,當今世界級瑜伽大師之宗師
奎師那阿闍梨的運氣在一九三一年獲得改善,他受邀至位於邁索爾邦(Mysore)的梵文學院(Sanskrit College)教學。這份教職不僅提供優渥薪資,也使他得以全心投入瑜伽教學。然而學生受不了他的嚴格紀律,沒多久他便欲求去。但是邁索爾邦王公不希望失去奎師那阿闍梨的友誼與忠告,於是提供宮殿的體育館作為他的瑜伽學校。奎師那阿闍梨從此展開最多產富饒的時期,並在這段期間發展出今日所知的阿斯坦加串聯瑜伽,每一動作搭配特定的呼吸法與「凝視點」(gaze points),並逐漸進入靜心冥想的專注狀態。
如今,阿斯坦加串聯瑜伽已成為最普遍的瑜伽風格,而一切歸功於奎師那阿闍梨最忠誠也最有名的學生,帕達比.究依思。阿斯坦加串聯瑜伽是奎師那阿闍梨的遺產中,影響最深的一支。或許這種原為青少年設計的方法,為我們這個高能量、專注於外在世界的文化,帶來走向深度靈性的可行之道。
奎師那阿闍梨在邁索爾邦宮殿只教授年輕人和男孩,但他的瑜伽公開示範活動卻吸引了各階層群眾。他在文化、宗教與階級差異之間搭起橋樑的同時,面對女性,仍維持一貫的父權思想。然而第一位將他的瑜伽帶到世界舞台的學生,不僅是位穿著紗麗的女性,還是一個西方人,茵佐.戴衛。最初,奎師那阿闍梨拒絕戴衛的求教,但戴衛並不放棄,說服了邁索爾邦王公進行勸說,奎師那阿闍梨才不情願教授她瑜伽課程,不過卻指派嚴格的飲食內容和艱難的練習時程,想打消她的念頭。戴衛成功完成奎師那阿闍梨的每項挑戰,最終更成為他的好友與模範學徒,還因此寫下第一本關於哈達瑜伽的暢銷書《永恆的青春》(Forever Young)。在跟隨奎師那阿闍梨多年後,戴衛在中國上海成立了第一所瑜伽學校,蔣宋美齡也成為她的學生;她還說服了蘇聯領袖,為瑜伽打開蘇聯大門;並於一九四七年移居美國,居住在好萊塢,成為知名的「瑜伽第一女士」,吸引了瑪麗蓮.夢露等人。因為戴衛,奎師那阿闍梨的瑜伽首度享有知名度。
雖然都是師承奎師那阿闍梨,但戴衛的瑜伽與究依思的阿斯坦加串聯瑜伽不太一樣,戴衛修習的是較為溫和的形式,用以適應、同時挑戰她的生理限制。不過她仍運用奎師那阿闍梨的次第進程原則,配合呼吸控制法,從立式體位開始,逐漸進入中心體位,接著是輔助姿勢,最後以休息畫下結尾。
奎師那阿闍梨在教導戴衛與究依思的期間,也曾短暫教導過一位名為艾揚格的男孩,他日後成為把哈達瑜伽帶到西方世界最重要的角色。若無艾揚格的貢獻,尤其是他對每一體位精準的系統化表現,對瑜伽治療運用的研究,以及在他嚴苛的多層次訓練系統下造就的許多具影響力的老師,很難想像今日的瑜伽會是什麼模樣。
艾揚格也如其導師,從不躊躇於革新,隨著學生的增加而調整各種體式,以適應學生的需求。他大幅拋棄了導師的串聯式學習,轉而研究內在調和的本質,在發展每一體式時,都詳加考慮對身體每一部位,乃至皮膚的影響。由於他的學生在體能上不如奎師那阿闍梨的年輕學生,所以他學會使用道具協助學生。也因為許多學生帶有疾病,他開始將體位法發展為療癒法,創造出特定的治療課程。艾揚格身為老師與療癒者的聲譽持續在一九三○至五○年代不斷擴張,學生包括了知名的哲人基度.克里須那穆提(Jiddhu Krishnamurti)和小提琴家曼紐音(Yehudi Menuhim)。後者為他吸引來大批西方學生。到了一九六○年代,瑜伽已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艾揚格則是公認的主要傳播大使。
一個呼吸,永續傳承
由於學生個人健康狀態各異,奎師那阿闍梨於是根據學生的能力變化體位法的時間長度、頻率與順序,幫助他們達到特定短期目標,如從某一疾病中復原,同時也變化呼吸法來適應學生的需求。
根據德悉卡恰的說法,奎師那阿闍梨認為呼吸的循環是一種降服:「吸氣,神走向你;屏氣,神在你身邊;吐氣,你走向神;止氣,降服於神。」奎師那阿闍梨在晚年開始在瑜伽練習中引入《吠陀經》的頌念,這個技術協助學生維持專注,幫助他們進一步進入靜心冥想之中。
奎師那阿闍梨對過往有無限的尊重,對於實驗與創新卻也從不遲疑。透過發展與修改各種不同方法,他使數百萬人得以接觸瑜伽。而這正是他最偉大的遺產。儘管奎師那阿闍梨的傳承非常多元,但每一傳承都有一共通承襲,也就是對於瑜伽的熱情與信念。在他的教導中隱含著一項訊息,瑜伽不是一項固滯的傳承,而是一項活生生的呼吸藝術,會隨著每位修行者的經驗持續成長。
最佳賣點 : 傳承自現代瑜伽之父 奎師那阿闍梨,
以《瑜伽經》為依據,從體位法出發,
論及呼吸控制法、收束法,再深入解說瑜伽在心靈上的修習內涵,以及如何解脫來自無明的苦。
同時收錄了《瑜伽經》的完整原文、翻譯及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