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自學嗎? 自學不是放手, 而是陪孩子慢慢長出學習的樣子
作者 | 林維亞/ 安琪拉 |
---|---|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孩子需要自學嗎? 自學不是放手, 而是陪孩子慢慢長出學習的樣子:一本提供孩子自學的全方位寶典#孩子不愛上學,怎麼辦?#一說要上學,就鬧肚子疼。但孩子真的適合自學嗎?#而 |
作者 | 林維亞/ 安琪拉 |
---|---|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孩子需要自學嗎? 自學不是放手, 而是陪孩子慢慢長出學習的樣子:一本提供孩子自學的全方位寶典#孩子不愛上學,怎麼辦?#一說要上學,就鬧肚子疼。但孩子真的適合自學嗎?#而 |
內容簡介 一本提供孩子自學的全方位寶典# 孩子不愛上學,怎麼辦?# 一說要上學,就鬧肚子疼。但孩子真的適合自學嗎?# 而你準備好當⼀個「陪學者」了嗎? 不是你做不到,而是沒人教你怎麼開始。 我們也曾如此,現在把這條自學之路寫給你。書中提供家庭實作範例、學習資源、PBL專案導向學習引導流程, 讓你不用當專家,也能打造屬於孩子的學習旅程。 給每個想改變卻怕走錯步的家長,這本書是你最好的起點與同行者。 * * * 真正的⾃學,是⼀種「選擇」,⽗⺟的態度決定孩⼦的發展 ~當學⽣能夠主動學習,他們不僅僅是在吸收知識,⽽是培養⼀系列 21世紀核⼼能⼒(21st Century Skills),這些技能被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與全球教育專家認為是未來社會與職場必備的能⼒,包括: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能夠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案。 創造⼒(Creativity):發展新點⼦,突破傳統框架思考。 溝通能⼒(Communication):清晰表達想法,與他⼈協作。 合作能⼒(Collaboration):與不同背景的⼈⼀起⼯作,解決複雜問題。這些能⼒無法僅透過課堂聽講或考試來獲得,⽽是需要透過討論、合作、實踐與反思來發展。⾃學提供了⼀個更靈活的環境,讓孩⼦能夠透過多元的學習⽅式,培養這些真正影響未來的能⼒。自學的孩子也能培養出這些職場必備的能力,該如何做?就讓在自學領域中的過來人和專家告訴你 :自學與PBL,讓孩子變成終身學習的人# 什麼是P B L 專案導向學習?# 世界各國的自學方式為何?# 如何讓孩⼦在PBL中找到⽅向感?# 教育不只是讓孩⼦「適應世界」,也要讓孩⼦有能⼒,去改變世界。https: youtu.be ijif55T8asM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維亞 Lynvia擁有台美雙文化背景與多年自學實踐經驗,致力探索「為孩子量身打造的教育」。畢業於夏威夷大學,擅長融合東西方教育思維,打造多元、自主且富創造力的學習路徑。現為傳奇城堡創辦人、InAct實踐家國際職探教育協會理事長,長年推動自學、國際素養與職涯探索課程,陪伴家庭在制度內外找到孩子的光。「學習不是被裝填的,而是被點燃的。」* * *作者簡介|安琪拉出身台灣,在紐西蘭成長。取得紐西蘭教師資格後,她以跨文化視角深耕台灣教育二十餘年。現為翔想教育創辦人,致力協助青少年探索自我、發掘潛能。透過PBL專案導向學習,不僅培養具全球視野的未來人才,更搭建起紐西蘭與台灣之間的教育橋樑。期望透過教育,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在全球化時代中綻放光芒。「每個孩子都應該成為夢想的實踐者。」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讓自學的孩子創造出自己的學習節奏 吳淑玲推薦序 成為立體學習者 陳玟樺推薦序 讓孩子長出屬於自己的翅膀 羅宇庠作者序 前言Part 1 開始你的Homeschool之旅 - 打造為孩⼦量⾝訂作的教育第⼀章 我的⾃學之旅第⼆章 審視動機與建⽴正確⼼態第三章 制定⾃學⽬標與計畫第四章 ⾃學教材,學習的探索地圖第五章 ⾃學家庭的時間管理和⽣活平衡Part 2 Homeschool的第⼀步第⼀章 ⾃學法規及評量第⼆章 點燃孩子的學習火光:從MAI 教學法到全球自學法的溫柔實踐第三章 混齡⾃學可能嗎?第四章 打造孩⼦的學習空間:從書房到戶外的靈活學習Part 3 當Homeschool遇⾒專案導向學習 - 最符合未來⼈才的教育模式第⼀章 Project-Based Learning —— 讓學習更有⽅向感!第⼆章 專案導向學習法為Homeschooling注⼊新動⼒第三章 我的孩⼦將來會是未來世界需要的⼈才嗎?第四章 21 世紀孩⼦們需要具備的能⼒有哪些?第五章 如何設計引⼈⼊勝的專題研究?第六章 沒有考卷和分數的學習:未來競爭⼒勝於學歷Part 4 為孩⼦設計未來-多元發展的Homeschool學習第⼀章 職業探索:孩⼦的未來職涯藍圖第⼆章 實踐中的學習:從興趣出發第三章 科學實驗在家做:⽣活科學家的培養第四章 藝術與創意:如何激發孩⼦的創造⼒第五章 社會化問題:如何讓孩⼦保持社交活⼒第六章 運動與健康:平衡⾝⼼的關鍵第七章 財務管理:Homeschool的經濟考量第⼋章 善⽤資源,讓自學成為最有價值的投資第九章 評估與反饋:孩⼦學到哪了?Part 5 自學家庭的成長思維第⼀章 羽翼同順 : 讓學習自然長出來的家第四章 卡關怎麽辦?學習撞牆期的拆雷與急救術第五章 別只教孩⼦,爸媽也要升級!第六章 ⼀起⾛,才⾛得遠!⾃學路上的好夥伴與共學圈Part 6 國際⾃學概觀第⼀章 世界這麼⼤,⾃學怎麼學?——從體制到⽣活的那些眉眉⾓⾓第⼆章 ⾃學不孤單,資源到你家——世界各地的學習超市第三章 ⽗⺟是教練還是司機?——從⽂化看⾃學家庭的⾓⾊分⼯第四章 國際⾃學者的⽣活樣貌與實例故事第五章 未來已來,⾃學往哪⾛?——從AI到全球連線的發展與挑戰Part 7 沒有畢業典禮的學校——⾃學⼈⽣的下⼀哩路第⼀章 學習沒有句點——從孩⼦變成終⾝學習的⾃⼰第⼆章 誰來決定孩⼦怎麼學?——重新拿回學習主控權第三章 未來領袖的祕密基地——為什麼頂尖⼈才多數是⾃學者?第四章 陪孩⼦⾛⼀條沒掌聲的路——⾃學爸媽的溫柔後援⼒第五章 我們沒有⾛錯路——⾃學,是⼀場有愛的選擇Part 8 ⾃學Q&A
書名 / | 孩子需要自學嗎? 自學不是放手, 而是陪孩子慢慢長出學習的樣子 |
---|---|
作者 / | 林維亞 安琪拉 |
簡介 / | 孩子需要自學嗎? 自學不是放手, 而是陪孩子慢慢長出學習的樣子:一本提供孩子自學的全方位寶典#孩子不愛上學,怎麼辦?#一說要上學,就鬧肚子疼。但孩子真的適合自學嗎?#而 |
出版社 /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
ISBN13 / | 9786267675144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675144 |
誠品26碼 / | 2682926465002 |
頁數 / | 36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8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84 |
推薦序 : 讓自學的孩子創造出自己的學習節奏
吳淑玲/ 國立暨南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學系副教授
和 Lynvia 的相遇,始於我身為母親的某段挫折。那時,我正苦於小學四年級女兒在英語學習上的停滯與抗拒—,有趣的是,我的孩子正是許多人羨慕的中英混血兒。作為大學老師,我熟悉教學設計與學習動機的研究,卻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體會到:學習,從來不只是方法問題,更牽涉到動機、情緒、環境與自由的深層結構。
那時 Lynvia 給我的建議,不是技巧,而是一種眼界的打開。她讓我看見:我們不必然只能在「學校教育」與「學不來」之間掙扎,其實還有一條更自由、更貼近孩子節奏的道路——自學(Homeschool)。
Lynvia 是我見過少數真正從生活走進教育、又從母職走向實踐智慧的人。她在自學教育上的經驗,不僅來自於熱愛孩子,更是對「適性發展」的深刻追問。這本書,正是她多年來陪伴孩子、觀察家庭、閱讀法規與實踐教育的心血結晶。
本書從幾個核心出發:首先是學校教育 vs. 在家教育的思辨與定位,幫助讀者釐清自學並非「逃離體制」,而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擁有「教育主控權」。接著,透過對家長角色與師生關係的重新定義,指出家庭不再只是補課的地方,而是能夠孕育出真正「學習力」的起點。
在 Part 1 裡,讀者將從作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學會如何建立正確心態、制定計畫、管理時間與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這些正是每位自學家庭最初面臨的實際課題。Part 2 則進一步處理法規、評量方式與混齡學習的可能性,幫助家長在制度與實務之間找到平衡。
我尤其欣賞的是 Part 3 所介紹的 PBL(專案導向學習)與探究式學習。這不只是提升學習動機的技術,更是一種為孩子設計未來競爭力的思維模式。作者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說明為什麼我們要用沒有考卷與分數的方式,培養出能面對真實世界的能力。
接下來的 Part 4 與 Part 5,涵蓋了孩子多元發展的學習路徑,包括職涯探索、生活實踐、社會互動、科技應用與自我反思。這部分內容讓我深深感受到,自學不是退場,而是一種更有勇氣的登場。孩子在這裡不只是被教,而是被信任、被引導去創造自己的學習節奏。
而 Part 6 的國際觀點,讓讀者看見全球自學的發展趨勢與文化差異,不再侷限於本土焦慮。而 Part 7「沒有畢業典禮的學校」,則是我最為動容的一章。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不是為了某場考試或某紙文憑,而是為了培養出有學習力、有主體性、能走向世界的人。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讓大學生更能自主學習。然而我也深知,真正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可能只靠大學四年養成,而應從孩子年幼時便開始醞釀。這也是為什麼我由衷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孩子學習未來的家長與老師——自學不是取代學校,而是補足學校無法給予的自由、彈性與深度。
即使你目前的孩子還未進入自學,也像我一樣仍在探索的路上,這本書依然值得閱讀。因為它真正談的,不只是「自學」本身,而是關於「學習如何學習」、「設計適合自己與孩子的學習生活」這件事。
願這本書能成為更多家庭邁向有意識學習、全人發展的起點。從小小的生活改變開始,陪伴孩子慢慢長出他們自己的人生節奏。
***
讓孩子真正長出屬於自己的翅膀
羅宇庠 / 均頭國際實驗教育機構的執行長
我一直都認為,能有勇氣讓孩子進入實驗教育的家長們,是非常值得鼓勵的。因為在教育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未知和徬徨。對於Lyn在書中所闡述的每一篇故事,每一段對話,都讓教育的這個工作,更有使命感。
這次Lyn讓我幫她寫這本書的序,也是希望我能從實驗教育的角度,去鼓勵那些尚未思考過的家長們,一起面對教育這個重要並且艱難的使命。
一般來說,我們都害怕實驗。因為學校告訴你什麼時候上什麼課、考什麼試、背什麼知識,走這條路好像才是「安全」的。可是當我開始接觸到實驗教育,接觸到自學,當我看到一個個孩子因為離開體制而慢慢找回自己的樣子,我才開始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學習。
我們很多時候都把「競爭力」誤會了,以為那是考試成績、是學科排名、是升學的漂亮履歷。但走過社會,你會發現,這些分數其實只是短暫的門票。真正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對自己的認知,是你能不能找到自己想走的方向,是你有沒有那股想冒險、敢犯錯、能學習的熱情。
這本書裡談到的,不只是制度的不同,而是一種眼光的改變。你是不是願意相信,孩子的成長,不需要完全依賴既有系統?你是不是願意陪著孩子一起走進未知,哪怕過程中跌倒、哪怕有挫折、哪怕別人質疑你?我說的「相信」,不是盲目放手,而是一種「我願意成為你最堅強的後盾」的陪伴感。
我自己在教育現場這麼多年,看過太多孩子,原本充滿好奇、熱情,但在一次次評量和比較裡慢慢被磨平,學會了不問問題、學會了「配合」。反而是那些有機會跳脫傳統框架的孩子,開始學著自己探索,學著問「為什麼」、學著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他們才慢慢長出了真正的力量。
說白了,實驗教育不是要跟體制對抗,而是要讓孩子有空間去成為「自己」。他可以慢一點沒關係,他可以用不一樣的方法沒關係,他可以在錯誤中學習沒關係。重要的是,他要知道,自己的學習、自己的人生,有自己說了算。這種能力,不只是孩子的禮物,也是未來面對世界最強的底氣。
我自己在臉書上,就常常對於做「自己」和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上,做不同的分享。
寫到這裡,我想起曾經有一個家長跟我說:「可是我不是老師啊,我怎麼教?」我笑著回答:「你不用是老師啊,你只要是他的爸爸、媽媽、最好的學習夥伴就好。」你要做的不是有所有的答案,而是陪他一起去找答案,一起去探索那些我們從來沒想過的可能。
我想,這本書會給你什麼?它不是要告訴你「照這樣做就對了」,而是想帶你去看見一種新的視角:當我們放下對分數的執著、放下對「正確路徑」的迷思,孩子才能真正長出屬於自己的翅膀。當他們更快樂、更有自信、更清楚自己要什麼,那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最後,我想對讀到這裡的你說:如果你翻開這本書,心裡有一絲躍動,有一絲想去試試看的衝動,那就勇敢一點吧。因為孩子的未來,值得我們一起去闖、去相信、去創造。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當你看見孩子眼裡閃起光亮的那一刻,你會知道——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Howard Lo, Ed. D
Head of School
Juntou International School
成為立體學習者
陳玟樺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 副教授
當世界教育浪潮翻湧,芬蘭強調現象為本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美國擁抱專案導向學習、日本接納「不登校」的另類路徑,台灣的自學家庭,也正以一種「韌如絲、堅如磐」的姿態,寫下屬於自己的篇章。本書《孩子需要自學嗎? 》讓我窺見了這幾年來自己從事的芬蘭師生研究中所學到的「立體學習」(pop-ups learning)之精神展現。所謂「立體學習」指「學習者在彰權益能下,勇於體驗新的或經調適過的學習挑戰,甚至以具有創意、做中學來積極回應環境與本身認知結構,以達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或歷程」(2024)。從本書可知,書中的「立體學習者」(pop-ups learner)不僅是一群益發樂於自學的寶貝們,作者自身、共學圈等亦是如此。
知識必須在生活裡呼吸:學習的本質重生
書中開篇便澄清命題—自學不是將教室搬回家,而是讓世界成為課本。當一位加州男孩在自家廚房成立「巧克力研究社」,他計算成本時觸碰數學,追溯可可貿易史時貫穿地理與經濟,聯絡當地市集主辦單位販售與行銷—知識在他手中已不再是考卷上的分數,而是解決真實問題的工具。這種「蜘蛛網式學習」正是全書核心:知識必須在生活裡呼吸,才有生命。
可貴的是,他們無不經歷學習的低谷,卻也均在學習困頓中採取積極取徑、一再突圍,此也使得書中每一位「立體學習者」的學習力看似涓涓細流,實已因「立體學習」而波瀾壯闊。猶如作者以親身挫敗為鏡:曾精心打造「仿學校教室」,卻讓親子陷入「訓導主任與學生」的對立僵局,直到試圖釐清幾個關鍵問題:
Q1:為什麼選擇自學?
Q2:我們希望透過自學,為孩子帶來什麼?
Q3: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否真的適合我們的家庭與價值觀?
並體認到自學乃需要整個家庭共同經營、與孩子一起討論訂下目標規劃,以及認知「在家教育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等,決心重新拿回學習主導權、讓世界成為教室,面對自學之路,也就更能自信堅韌、從容不迫。
混齡共學的台灣智慧:草根力量改寫教育腳本
面對大眾往往好奇的「自學者缺乏社交」質疑,本書也給出直球回應:跨齡、跨界的互動,就是真實世界的社交縮影,至於家庭日常的溝通與陪伴則佔有關鍵一席。書中也介紹台灣獨有的「團媽社群」所展現驚人量能,如透過LINE群組或社群網站等串聯,自學家庭亦有機會參與如烘焙、科學實驗、農田耕作等體驗課程;數位學習平台亦是重要自學管道之一,作者提及如Coursera,EDX,YouTube,或台灣當地EZ Way、學習吧等,無論結合遊戲、基於現象的問題或專案導向學習,都為自學者帶來更友善的學習環境。
此外,作者在書中也提出多個親子實際運作或經驗的課程,如:與孩子以生活科學家自居,將廚房做為實驗室、客廳是科學教室,進行科學實驗「冰塊為什麼會融化得快或慢?」;在家玩藝術創作建構「紙箱汽車」,但完成後因爸爸試乘倒榻後而萌生「升級避震系統」的構想,體認「在生活裡找素材,創意就從地上撿起來」;作者一家共同設計「主題式健康月」,如:規劃每人每天做一種體能挑戰(如跳繩、平板撐)、設計一週健康菜單、學會認識身體構造、瞭解青春期變化,肯認「能動的學習,才是活的學習」。從上述列舉中可以發現,現象為本學習、跨領域、混齡、批判思維、問題解決等能力,都是21世紀相當關注的重要核心,作者自學家庭顯然均有所涵蓋。
教育回歸生命的呼吸:作為一名「立體學習者」
本書撼動人心處處,忠實地描述了自身從投入自學決定、摸索路徑、澄清價值,此一路倒吃甘蔗歷程,誠屬不易。當讀者跟隨作者走過計畫遭教育局駁回的低潮、孩子抗拒學習的衝突、社會質疑的銳利眼光,最終在如附錄二「各縣市申請範本」中找到解法時,事實上,此書已超越工具書性質。換言之,此書不僅可為「正意圖」或「已經上路」的在家教育族群們參酌,對於「尚未」有此規劃或正接受一般學校教育家庭、學校教師,甚至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及教育行政人員等,都能有進一步地認識與理解的空間—實因此書乃迎風,為你振翅,理解真正的學習,始於落地扎根,終於自由飛翔。
簡言之,誠如書中所提「自學不是為了走得像別人,而是讓每個人走得像自己」。教育需要回歸生命的呼吸,而我們則作為「立體學習者」,
自序 : ⾃學 -掌握教育的主控權
——獻給每⼀位勇敢選擇⾃學的家庭
親愛的家⻑ :
當你選擇⾃學時, 也許⼼中充滿了期待,卻也夾雜著不安。
或許⾝邊的⼈不解,甚⾄質疑:「這樣孩⼦能學得好嗎?」「你真的有辦法教嗎?」「 沒有學校的框架孩⼦會不會輸在起跑點上?」但你依然選擇這條路,因為你相信,教育應該回歸孩⼦的需求,⽽不是被動地適應標準化體系。在這條路上,你不只是孩⼦的⽗⺟,更是教育的設計者、⽀持者與同⾏者。
這篇⽂章寫給所有已經踏上這條路,或正在猶豫是否要⾛這條路的家⻑。無論你來⾃什麼背景,擁有多少資源,我想告訴你:⾃學,並不是孤軍奮戰,⽽是建⽴⼀個真正符合孩⼦成⻑需求的教育模式。 ⽗⺟的⾓⾊不只是家庭的⽀柱,更是孩⼦學習的引路⼈。
我們的社會習慣依循學校教育的節奏,讓課綱決定學習的內容。然⽽,每個孩⼦都是獨特的,學習不應該被固定在同⼀套標準裡。當我們談論「掌握教育的主控權」,並不是要與體制對抗,⽽是讓教育真正回歸到「個體」——你的孩⼦。
這意味著孩⼦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是主動探索世界的個體。 他可以按照⾃⼰的興趣與節奏學習,⽽不是被迫跟著班級進度前進;家⻑不再只是監督者,⽽是教育的設計者。 你不需要是全科專家,但你能為孩⼦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尋找合適的資源;教育不再只有⼀條道路,⽽是多元⽽靈活的。 ⾃學可以是閱讀、實作、旅⾏、專案學習、線上課程,甚⾄是社群學習,⽽不僅僅是課本和考試。
當你理解這⼀點,你會發現,⾃學並不是「⾃⼰教孩⼦」,⽽是跟孩⼦⼀起建⽴⾃主學習的能⼒, 培育他在教育的過程中探索⾃
⼰的志趣。家⻑不單是⽼師,也是孩⼦最好的學習⽀持者。很多家⻑擔⼼:「我不是專業教師,我能夠勝任嗎?」這是許多剛開始⾃學的⽗⺟最常有的疑問。但事實上,⾃學的核⼼不是把⽗⺟變成⽼師,⽽是讓⽗⺟變成「⽀持學習的夥伴」。我們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者,⽽是孩⼦的學習引導者。當孩⼦遇到困難時,我們陪伴他思考,⽽不是急著給答案;當孩⼦對某個主題充滿熱情時,我們幫助他找到適合的資源,⽽不是依賴既定的教材。
⾃學家⻑必須具備的關鍵能⼒是什麼呢?
既然名為⾃學,所以每⼀個家庭都應該有⾃⼰的獨特之處, 觀察了解孩⼦是重要的第⼀步。
1. 傾聽與觀察——了解孩⼦的興趣與需求,適時調整學習⽅向。
2. 學習如何學習——我們不需要什麼都會,但我們可以和孩⼦⼀起學,⽰範如何尋找知識、解決問題。
3. 善⽤資源——網路、書籍、專家、社群,甚⾄其他⾃學家庭都是學習的夥伴。⾃學不是孤⽴的,⽽是⼀個充滿連結的旅程。
其實在學校體制中,⽼師的⾓⾊也不是萬能的,他們也是依靠教材、教學⽅法與資源來幫助學⽣學習。同樣地,⾝為家⻑的我們,也可以透過適當的⽅式來⽀持孩⼦的學習,並不需要⾃⼰成為百科全書。許多⼈誤以為,⾃學是家⻑幫孩⼦規劃所有的學習內容,確保他們「學得⽐學校更多」。但事實上,⾃學真正的價值,在於讓孩⼦擁有學習的選擇權,培養⾃主學習的能⼒。
學校的學習模式往往是:「⽼師安排課程 → 學⽣學習 → 測驗檢驗成果」。然⽽,在現實世界中,真正的學習模式應該是:「發現問題 → 探索解決⽅案 → 內化知識 → 應⽤與創造」。
當孩⼦能夠為⾃⼰的學習負責時,他們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是在學習如何成為獨⽴思考的個體。他們會開始問:「我為什麼要學這個?」「這個知識如何應⽤在⽣活當中?」 當孩⼦能夠融會貫通知識的時候, 考試及測驗的成績就不是學習的唯⼀⽬的,只是參考。
⾃學的旅程充滿挑戰,因為我們不只是教育的執⾏者,更是教育模式的設計者。但請相信,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全球有許多⾃學家庭,他們⾛過不同的道路,卻都相信⼀件事:孩⼦的學習應該由他們⾃⼰掌握,⽽不是被系統規範。如果你感到迷茫,可以尋找⽀持的社群、加⼊⾃學討論群組、參加教育⼯作坊,甚⾄與其他⾃學家⻑交流經驗。我們不需要⼀個⼈⾛完全程,⽽是在這條路上互相⽀持、學習與成⻑。
今天,你選擇了⾃學,不只是給孩⼦⼀種不同的教育⽅式,更是給予他們擁有學習⾃主權的能⼒。⽽這種能⼒,將陪伴他們⼀⽣,成為真正⾃由且負責任的學習者。
親愛的⾃學家⻑,請相信,你正在為孩⼦創造最適合的學習旅程,⽽這條路,值得你堅持⾛下去。
內文 : 家⻑的⾓⾊:⽗⺟的態度決定孩⼦的發展
“Your attitude determines your altitude.ˮ——Zig Ziglar
「你的態度決定你的⾼度。」——⿑格· ⿑格勒
教育的核⼼是培養⼀個能夠獨⽴、快樂、健康承接未來挑戰的孩⼦,⽽這些能⼒的塑造成功與否取決於⽗⺟對於教育的態度。
你們⾃學啊?!…
⾃學很⾟苦吧?
⾃學…我應該沒辦法…. 交給學校就好了!
我知道孩⼦在學校學得很 ⾟苦,也開始抗拒去學校,但我也沒辦法啊! 他要⾃⼰學著適應,我們不都是這樣⻑⼤的嗎?
教育的核⼼,不只是讓孩⼦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成為獨⽴、快樂、健康,並能夠承接未來挑戰的⼈。選擇⾃學的家庭,無疑希望給孩⼦更⾃由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可以按照⾃⼰的步調成⻑。然⽽,⾃學的路上,家⻑的態度⽐任何課程或教材都更重要,因為我們的信念、⾏動,深深影響著孩⼦對學習的態度,以及他們如何⾯對未來的挑戰。
孩⼦的學習動⼒,不只是來⾃於教材或課程,⽽更多是來⾃於環境,特別是來⾃⽗⺟的態度。如果我們對學習充滿興趣,樂於探索新事物,孩⼦也會⾃然對知識產⽣好奇,願意主動學習。如果我們願意⽤開放的⼼態,⿎勵孩⼦嘗試、接受不同的學習⽅式,他們也會更勇敢地探索世界。相反地,如果家⻑對孩⼦的學習缺乏信⼼,總是擔⼼他們「學得不夠多」、「跟不上別⼈」,孩⼦就會感受到壓⼒,甚⾄開始懷疑⾃⼰的能⼒。如果我們總是拿孩⼦與別⼈⽐較,他們會認為學習只是為了迎合標準,⽽不是為了真正的成⻑。久⽽久之,他們可能會變得消極、害怕嘗試,甚⾄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學不是「放養」,⽽是深度陪伴
多年的⾃學經驗,讓我們明⽩⾃學不是「放養」,⽽是深度陪伴。選擇⾃學並不代表我們只要讓孩⼦⾃由發展就好,⽽是需要更加積極地參與他們的學習。我們不是要替孩⼦做決定,⽽是要成為他們學習的引導者,陪伴他們尋找適合⾃⼰的學習⽅式。
這並不容易,因為每個孩⼦的特質不同,他們的學習⽅式、興趣點也不⼀樣。作為家⻑,我們需要有耐⼼,觀察孩⼦的興趣,提供他們資源,並且適時地給予指引,⽽不是強迫他們⾛我們認為「最好的路」。當孩⼦遇到困難時,我們的態度更是關鍵——我們是選擇責備,還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法?這些看似微⼩的互動,決定了孩⼦是否能真正學會獨⽴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
給孩⼦信任,他們才能擁有⾃信
每個孩⼦的學習歷程都是獨⼀無⼆的,他們不需要和任何⼈⽐較,⽽是要找到適合⾃⼰的道路。 這部分的確⾮常困難,因為我們本⾝沒有⾃學的學習背景,所以在為孩⼦做選擇的時候我們常常容易陷⼊過度的焦慮。每當我⾃⼰陷⼊焦慮的時候,我都會告訴
⾃⼰選擇「信任」和「陪伴」。當⽗⺟願意相信孩⼦,相信他們擁有學習與成⻑的能⼒,他們就會對⾃⼰更有信⼼,願意勇敢⾯對挑戰。
記得我的⼩兒⼦在九年級的時候, 學期中的時候突然告訴我他想要暫停原本我們為他安排好的學習計劃, 他想嘗試⾃⼰上網找課程學習,也想跳級挑戰線上⼤學先修班的課程。 做⽗⺟的我們剛開始⾮常的焦慮,也覺得他太好⾼騖遠,但後來終究選擇了讓他嘗試看看。因為不管結果如何,相信這孩⼦都會有所收穫,⽽這個收穫是課本裡學不到的。
在過程中我們看到他的努⼒,也為他感到驕傲。沒想到結果超乎我們的預期,跳級就讀的他成績甚⾄⽐同班的哥哥還要好。⾃此之後,他對⾃⼰充滿了信⼼,也更願意去嘗試新的挑戰,很慶幸⾃⼰當初沒有因為⾃⼰的恐懼⽽制⽌他的嘗試。
或許在⾃學的路上,我們會懷疑、會擔⼼,但請記得,我們選擇這條路,是因為希望孩⼦能夠擁有更多選擇,⽽不是被標準化的框架所限制。 當我們有疑慮的時候可以試著問⾃⼰幾個問題:
當孩⼦對某個領域充滿熱情時,我們是⽀持,還是擔⼼他「浪費時間」?
當孩⼦進度落後時,我們是⿎勵他尋找⽅法,還是急著指導他該怎麼做?
當孩⼦犯錯時,我們是給予空間讓他學習,還是責備他不夠努⼒?
這些問題的答案,反映出我們的態度,也影響孩⼦的學習⼼態。當我們願意放下對「⽴即成果」的執著,真正信任孩⼦的學習能⼒,他們才能真正從內在產⽣學習動機,找到適合⾃⼰的成⻑節奏。
⽗⺟通常希望孩⼦更主動、更⾃律,但如果我們⾃⼰對學習沒有熱情,只關⼼考試成績,他們⼜怎麼可能真正愛上學習?我們希望孩⼦勇敢追夢,但如果我們總是害怕失敗、不願意嘗試新事物,他們⼜怎麼可能敢於冒險?孩⼦的學習態度,其實是我們的影⼦,他們從我們的⾏為與價值觀中,學到如何⾯對挑戰與困難。
如果我們希望孩⼦能夠真正擁有⾃主學習的能⼒,那麼我們⾸先需要調整⾃⼰的態度——
✅ 信任孩⼦,相信他們擁有學習與成⻑的能⼒
✅ 接納孩⼦的學習節奏,不急於⽤標準答案來衡量他們的進步
✅ 以⾝作則,展現對學習的熱情,讓孩⼦感受到探索的樂趣
✅ 耐⼼陪伴,當孩⼦遇到困難時,不是急著解決,⽽是幫助他找到⾃⼰的⽅法
當我們願意改變⾃⼰的⼼態,孩⼦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學習⾃由。他們不再是為了迎合我們的期待⽽學習,⽽是因為對世界充滿好奇,願意主動探索與成⻑。這不只是學習上的改變,更是他們⼀⽣的養分。
⽗⺟的態度,決定孩⼦的發展⽅向。當我們學會信任,孩⼦才能真正展翅⾶翔。
最佳賣點 : 一本提供孩子自學的全方位寶典
# 孩子不愛上學,怎麼辦?
# 一說要上學,就鬧肚子疼。但孩子真的適合自學嗎?
# 而你準備好當⼀個「陪學者」了嗎?
不是你做不到,而是沒人教你怎麼開始。
我們也曾如此,現在把這條自學之路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