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yth of American Idealism: How U.S. Foreign Policy Endangers the World
作者 | Noam Chomsky/ Nathan J. Robinson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 美國外交政策如何危害我們的世界?:「小心,美國!」所謂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諾姆.杭士基,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本書是 |
作者 | Noam Chomsky/ Nathan J. Robinson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 美國外交政策如何危害我們的世界?:「小心,美國!」所謂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諾姆.杭士基,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本書是 |
內容簡介 「小心,美國!」所謂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諾姆.杭士基,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本書是他半個世紀以來思考與行動的結論,也是其對美國權力批判的集大成之作凡對「疑美論」心存一絲疑慮者,不可不讀這位美國愛國者的諍言本書是一個即時且全面的導論,對美國毫無節制的權力擴張提出嚴正批判。諾姆.杭士基與奈森.羅賓森在書中回顧美國過去數十年在全球各地的軍事、外交與經濟行動,清楚描繪美國在追求全球霸權地位的過程中,如何在各國製造破壞與混亂,不僅沒有解決任何問題,相反的,它就是問題本身。兩位作者在本書將對美國的批判,指向「美國理想主義」(American idealism)。什麼是美國理想主義?美國理想主義主張:美國應該追求強大,美國與過去的帝國不同,美國是一個獨特的國家,它在世界上扮演著「世界秩序與自由民主的捍衛者」的角色。相對於其他國家競逐自身的國家利益,美國所促進的是全球的「普世價值」。這樣的美國理想主義在美國顯然是「跨黨派」的共識。共和黨籍的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形容美國是一個「肩負使命的國家,而這個使命來自我們最基本的信念。我們無意支配他人,也沒有建立帝國的野心。我們的目標是民主和平」。民主黨籍的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說,美國「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自由力量」。但事實上,美國與其他強權國家並無不同,美國所追逐的仍是其戰略及經濟利益,透過美國理想主義的建構,鞏固其在世界上的單極霸權地位。因此,本書直指這樣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myth)。本書《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深刻剖析了美國與全球南方的關係、在以色列及巴勒斯坦衝突中的角色,以及所掀起的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並指出這些戰爭都被塑造為「理想主義」行動。然而,這個理想主義的神話已經造就無數的戰爭災難,現在更將美國推向俄羅斯與中國的衝突,使得人類(包括臺灣)的未來陷入最危險的險境。關於臺灣問題,本書認為,臺灣可能存在一條通往最終獨立的和平道路,亦即透過維持現狀,直到永久自治在實質上成為既成事實。為此,美國應全力維持和平的現狀,避免採取可能促使北京以武力實現統一的行動。臺灣的未來不應該取決於美國的戰略目標。如果臺灣捲入美中權力角逐,這座島嶼將受到最大的傷害。儘管本書嚴詞批判美國的帝國行徑,卻仍然表明:「美國並沒有特別邪惡,不比其他許多統治大國更壞。」美國只是特別強大,並且深陷於一種危險的虛假神話之中。美國作為全球超級大國,所為世界帶來的風險是獨特的,因而必須格外關注,不得不隨時提醒:「小心,美國!」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杭士基致力於揭露統治者的意識形態,本書正是其論述的集大成之作,內容詳實而犀利,既迫切又發人深省,提供了一個極具可讀性的入門視角,引領讀者深入理解杭士基長期思考與行動所得出的結論。雖然杭士基批評美國理想主義,但他卻從來不是一個犬儒主義者。他所批評的是以理想主義之名掩飾追求權力的偽善者,這樣的「理想主義」只是帝國的修辭。杭士基在本書所展現的,正是一個真誠的理想主義者對於虛假的理想主義的拒斥。◎傅大為(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專文導讀、推薦◎溫馨提醒:本書內容可能對左膠敏感者造成不適,請斟酌服用。【本書核心論點】一、全球南方:一九七○年代,美國支持殘暴不仁的獨裁者皮諾契特奪取政權,推翻智利民選總統阿言德的政府,為的是「以免其他拉丁美洲國家效仿智利的社會主義道路」。美國以同樣的手法干預了其他全球南方國家的政治,包括:拉丁美洲的英屬蓋亞那、古巴、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阿根廷,亞洲的印尼、東帝汶、越南、寮國、柬埔寨,以及非洲的剛果等等。美國支持殺戮者的歷史,罄竹難書。二、伊朗、伊拉克與阿富汗:一如伊朗在二戰後巴勒維國王掌政時期,原為美國的盟友,伊拉克的海珊也原本是美國拉攏用以對抗伊朗的夥伴,但後來則成為美國在波斯灣戰爭的對手。「當海珊遵守美國的規則時,美國支持他;當他違抗時,美國反過來對付他。」而後美國於二○○一年入侵阿富汗,造成大量人民傷亡,不僅未消滅塔利班,反而讓塔利班將自己成功塑造為反抗美國的自由戰士。三、以色列、巴勒斯坦: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者往往認為,以色列面對巴勒斯坦人的處境,與「美國開拓者向西部發展」的過程「幾乎雷同」。且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親西方的強大國家,它的強大能夠抑制阿拉伯民族主義,對美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而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上,美國長期支持以色列。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以色列的罪行,以及巴勒斯坦人的苦難與悲劇,美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四、中國與臺灣:中國確實存在嚴重的人權侵害問題,包括打壓異議人士與對維吾爾族群的迫害。對於臺灣問題,美國應試著從中國的角度思考,舉個類比的例子:如果波多黎各尋求獨立,而中國宣布軍事保護波多黎各,並利用它抗衡美國,那麼美國對波多黎各獨立的態度會變得更支持,還是更反對?應對中國的崛起,美國不應將臺灣視為對抗中國的籌碼,否則反而會使臺海成為隨時可能引爆的火藥庫。五、俄羅斯與烏克蘭:俄羅斯與烏克蘭這場戰爭的責任當然必須歸諸普丁,當烏克蘭人請求援助以抵抗俄羅斯時,烏克蘭應當獲得支持。然而,美國應該自問:美國政策如何影響戰爭的走向?如果俄羅斯在冷戰後被納入歐洲的安全架構,或是美國曾要求俄烏雙方遵守《新明斯克協議》,那麼烏克蘭人民或許能免於這場殘酷的戰爭。忽視外交手段只會讓戰爭持續拖延,最終對誰都沒有好處――除了美國的軍火業。六、核威脅與氣候災難:核武與氣候災難是人類現今面臨的兩大生存威脅。然而,核武的控制權卻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隨時能決定數億人的生死,核武的存在必然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氣候危機的成因是西方國家透過燃燒化石燃料提升生活水準,讓利益集中於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卻讓全球其他人共同承擔災難性的代價。人類如何避免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取決於凡有行動能力者,如何行動。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若要對我們置身的世界有更多的理解,答案只有一個:讀諾姆.杭士基的作品。」――《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要瞭解美國帝國那段沾滿鮮血的歷史,本書是必讀之作。毫無疑問,杭士基和羅賓森真正履行了知識分子的責任──揭露真相、戳破謊言。」──《國家》(The Nation)雜誌▸「杭士基的觀點已被事實證明無誤……。杭士基和羅賓森揭露的虛偽紀錄令人警醒,也極具說服力。任何心胸開放的讀者,在真正理解這本書的內容後,都難以再相信美國領導人為其強硬行徑所宣稱的那些正當理由。」──史蒂芬.華特(Stephen Walt),《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羅賓森和杭士基以平實、甚至純真的語言,講述了一段關於美國侵略與不道德行徑的全面敘事……。對於正開始關心政治議題的青少年和年輕人來說,這本書是非常寶貴的教材……。杭士基一向擅長把複雜的地緣政治行動轉化為最基本的互惠與平等關係;這本書從整體論點論證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互動時,始終採取支配、暴力與壓迫的立場……。這是一本入門書,值得在讀畢後不時翻閱參考。」──《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精彩絕倫……,如同一堂認識杭士基的入門課。」──山姆.賽德(Sam Seder),《多數派報告》(The Majority Report)節目▸「犀利、辛辣而誠實……,在美國充斥虛偽、謊言與掩飾的荒野中,杭士基始終是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少數的理性之聲,他是我最敬重的美國愛國英雄之一……。羅賓森同樣是一位說真話的人。」──《新罕布夏州公報》(New Hampshire Gazette)▸「這是對杭士基思想最清楚易懂、最有條理的介紹。他的優點在這本書中展現無遺:文筆極為清晰,諷刺犀利尖銳……。對於那些還不瞭解他所揭露內容的讀者,那些在美國主流媒體與學校中幾乎不會被討論的事實,閱讀杭士基的作品將會讓人大開眼界。」──《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極具價值……,杭士基一次又一次指出,美國經常拒絕接受自己要求其他國家遵守的行為約束,而這種雙重標準總是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進步》(The Progressive)雜誌▸「文筆流暢,研究詳盡……《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是杭士基經典觀點在二○二四年的重新詮釋……。杭士基與羅賓森對美國帝國主義所構成的威脅發出極為嚴峻的警告,而他們明確有力的行動呼籲,更不容忽視。」──北美拉丁美洲事務協會(NACLA.org)▸「這是一篇對美國外交干預背後的意識型態及其全球強權地位的強而有力批判,也是一場深入探討的論述,揭露美國傲慢地推行『散播民主』政策,不僅威脅全球和平的脆弱平衡,也進一步加劇地球環境的惡化。適合閱讀對象:杭士基的擁護者、政策專家,以及任何對美國魯莽行徑抱持疑問的讀者。」──《百萬》(The Millions)▸「辛辣犀利……,在最後一章中,作者對上層與下層階級之間的分析洞察入微,深入揭露當前全球菁英如何從毀滅環境的化石燃料中獲利。全書內容引人深思,提供豐富的思考素材。」──《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這本書)出版時機再適合不過。杭士基一生直言不諱地批判美國帝國主義,這次把焦點放在支持帝國擴張的種種神話,尤其是將『散播民主』(無論手段)當作純粹善行的觀念。問題在於,那些在密室裡自以為睿智正義的權貴,往往才是對世界造成最大傷害的人。」──《文學中心》(Literary Hub)▸「註解詳細、研究紮實……是一本非常引人入勝的書。《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完全契合九十六歲的杭士基長年以來在政治行動上倡導的理念。這本書在他身體欠安、即將迎來九十七歲生日(十二月七日)之前問世,使其格外重要且具有深遠意義。」――《金字塔報》(Al-Ahram)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諾姆.杭士基 Noam Chomsky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與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亞利桑納大學Agnes Nelms Haury環境與社會正義研究學程桂冠教授。他的學術研究徹底革新且深遠影響了現代語言學領域,並因其對於全球事務與美國外交政策的論述確立當代最重要公共知識分子的地位,被譽為美國的良心。他是現今被引用最多的在世作家,亦為許多國際獎項的獲獎人,其著作等身,代表作為《製造共識》、《媒體操控》、《流氓國家》、《海盜與皇帝》、《權力與恐怖》、《失敗的國家》、《美國說了算》、《誰統治世界?》。他不僅是一位哲學家、一位政治評論家,更是一個真誠的理想主義者,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異議、符號與召喚。奈森.羅賓遜 Nathan J. Robinson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哈佛大學社會學暨社會政策博士,現為《時事》(Current Affairs)雜誌的聯合創辦人暨主編,著有政治論述作品《為何你應該成為社會主義者》(Why You Should Be a Socialist)、《回應右派》(Responding to the Right),另有多篇文章發表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新共和》(New Republic)。譯者簡介陳珮榆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曾任海外媒體編譯多年,負責國際政經、科技時事新聞,現為專職譯者。譯有《關鍵十年》、《別想那隻大象!》、《國家如何被搞砸?》、《普丁正傳》等書。歡迎賜教:Instagram@jacqueline923
產品目錄 導讀一 一本足以讓你的天地瞬間變色的書/傅大為導讀二 走出神話迷霧,重新探問「美國是什麼?」/王智明前言導論 崇高的目標與黑手黨的邏輯第一篇 紀錄:行動中的理想主義第一章 規訓全球南方第二章 東南亞戰爭第三章 九一一事件與阿富汗的毀滅第四章 伊拉克:世紀之罪第五章 美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第六章 巨大的中國威脅第七章 北約與俄羅斯:冷戰結束後的發展第八章 核威脅與氣候災難第二篇 認識權力體系第九章 外交政策的國內根源第十章 國際法與「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第十一章 神話如何捏造?結論 霸權還是存活?註釋名詞索引
書名 / |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 美國外交政策如何危害我們的世界? |
---|---|
作者 / | Noam Chomsky Nathan J. Robinson |
簡介 / |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 美國外交政策如何危害我們的世界?:「小心,美國!」所謂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諾姆.杭士基,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本書是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64715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647158 |
誠品26碼 / | 2682976771009 |
頁數 / | 36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23*2.3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導讀一
一本足以讓你的天地瞬間變色的書(摘錄)
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在臺灣,一個平日忙於生活、家事、學業、乃至兒女的普通人,如果你還關心點世界大事,願意偶而透過電視與電影來看看世界各地的奇聞軼事、甚至天災人禍。如果你讀到本書的副標題「美國外交政策如何危害我們的世界?」,再翻到本書的章節目錄:如「崇高的目標與黑手黨的邏輯」、「九一一事件與阿富汗的毀滅」、「伊拉克:世紀之罪」、「神話如何捏造」;而又如果,你沒有聽過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沒有一絲絲的「疑美」,那麼你一定會萬分驚訝,難道這個世界、這個美國,真如本書所說的嗎?為何它與我認識的幾乎完全不同?難道這個世界、這個美國,還有它勇敢的軍隊、雄壯的戰機和軍艦,可以透過本書的視角與證據,讓天地在一瞬間完全變了色?──從民主正義之師,瞬間成為帝國侵略的先鋒?你可願意接受這個可能使天地變色的挑戰?
神話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與其在這篇導讀裡,馬上開始介紹此書詳細而豐富的內容,還不如先嘗試解釋,為何這個一瞬間天地變色完全是可能的。其實,有多少人、多少機構日以繼夜地建構的是一個讓我們看到、聽到的都是捏造出來的神話大觀、一個現代真實的母體(Matrix,一如《駭客任務》電影的片名)。杭士基與其合作學者愛德華.赫曼(Edward Herman),過去曾出版一本媒體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經典《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詳細記錄與說明美國的大媒體,如何透過各種手段來「製造」美國人的共識,只聽從美國政府、軍方與跨國大公司希望人們聽到的,但是對於他們不希望人們知道的,大媒體則完全忽略。今日的美國頂級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三、四十年來日夜努力製造這種近乎虛假與誤導的共識,並對許多有良心的新聞工作者、普立茲獎得主施壓,乃至於排除他們。
我們再看看美國的造夢大工廠好萊塢,他們透過精湛的電影製造手法與編劇,把一部部賣座強片輸送至國際,為全球觀眾塑造出美國主流建制所希望世人看到的美國形象,從早期越戰時期綠扁帽的《越南大戰》(Green Beret)、《越戰獵鹿人》(Deer Hunter),到伊拉克戰爭時海豹部隊的《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以及近年演練轟炸敵方(應該就是伊朗)核設施的《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2: Maverick)等。這些電影所涉及的題材,每一部都是美軍對東南亞以及伊斯蘭世界的侵略與轟炸,同時激起世界各地廣泛的反戰與反美潮(如越戰時期美國國內的反戰、世界性的反對美國介入波斯灣戰爭與侵略伊拉克、更不用說伊斯蘭世界的抗議了)。但是一到了好萊塢的電影裡,我們看到的只剩下美軍的英勇、軍人的同胞愛、返國後的戰爭創傷,甚至到最後的懷疑美國政府(如相對進步的《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等這個只在美國自己圈子裡的循環,彷彿沒有世界其他文化與其他人類存在。如果他們身在外太空、與外星球的大蟑螂作戰,劇本(如《星際戰將》〔Starship Troopers〕中的蟲族)大概也差不多吧。而即使是為了著名的「維基解密」(WikiLeaks)而拍攝的電影《危機解密》(The Fifth Estate),似乎為的是爭取新聞的第五權,但片中也對維基解密的創辦人朱利安.阿桑傑(Julian Assange)做了相當的扭曲,加深了美國及西方主流以間諜法入罪阿桑傑的暴行與偏見。
從以上現實媒體報導與虛構電影敘事這兩類例子來看,或許我們可以理解,多年來的我們,舒服地被層層包裹在美國大媒體塑造出來的共識與夢想神話裡,是完全可能的。同時,我在這篇文章裡預告,透過杭士基及其友人們多年來的毅力與努力,透過這一本書的最新綜合,讓我們一瞬間天地變色也是可能的。它讓我們看到一個更真實、更殘酷的人類世界,以及在歷史上許多人民聯合起來的努力抗爭,畢竟是存在的。在本書的導論「崇高的目標與黑手黨的邏輯」、「核威脅與氣候災難」一章、結論「霸權還是存活?」等章節裡,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人類未來的希望。
對神話的拆解與抵抗
回到今天,我們很容易看到,美國總統川普如何在美國國內與國際引起巨大的抗議。美國B2轟炸機如何突然地遠渡重洋轟炸伊朗,而即使以色列不斷地對巴勒斯坦進行種族屠殺,川普仍然不斷地提供以色列軍火與經濟援助。但是本書告訴你,川普只是多年來這種美國帝國外交政策最新的一章而已。其實,過去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每一任美國總統,都可以如紐倫堡大審審判納粹戰犯一樣,按照戰犯條例判定為戰爭罪犯。當年在二戰結束時,美國就是世界軍事權力的大霸主,不過,多年來,從冷戰時期蘇聯的挑戰開始,再經過世界其他新勢力的崛起,如歐洲、日本到中東,乃至近年來的中國,都逐漸威脅著美國的世界霸權,讓美國全世界各地近八百個美軍基地,要時時警戒他們的全球勢力範圍受到侵犯。美國所花用的軍費不但是世界第一,而且比排名第二至第十名國家的軍費總和還要多出許多。也就是在美國不斷地維護其世界霸權,以及在各地遂行侵略宰制干預保護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理解,為何多年來的美國外交政策,其實不斷地危害整個世界,而且一面危害世界,另一方面卻毫不休止地企圖製造媒體的共識、夢工廠的編織,以及最後無止盡地宣傳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
最後,讓我們來瞭解一下杭士基本人,為什麼他多年來不悔不懈地與許多朋友及年輕人合作,致力於揭發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暴行與謊言,不斷地鼓勵世界各地的人們對美國暴行的抵抗?杭士基本人其實是語言學的專業,他是一位科學家,六○年代曾在語言學領域發動科學革命,是MIT全校級的大教授。他也是猶太人,但他大概是最替巴勒斯坦人與伊斯蘭人抱不平的猶太人,他與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齊名,都是最深入揭露與批判以色列及其復國主義流氓暴行的知識分子。
然而,對於美國這樣的一個國家、作為它的公民,杭士基有什麼特別的義務與責任?多年來,這是他時時為念的:「一旦理解到美國試圖以武力推行霸權的後果,就有責任加以抵制。(美國)公民最基本的責任,就是抵制並限制國家暴力。」他說:「凡有行動能力者,便負有行動的責任。身處自由社會、享有豐富資源的人,至少應負責瞭解權力如何運作,並思考最基本的道德問題。」他瞭解到「許多擁有特權的人,可能不願拋棄富裕社會為權力的效忠者提供的豐富報酬,也不願接受誠實所需付出的代價。即使在最人道、最民主的社會中,拒絕參與危害和平的罪行,仍需要極大的勇氣」。但最後他說:「幸運的是,我們並不缺乏這樣的勇氣。世界的歷史不單單是一部充滿暴行的黑暗編年史,更是無數人奮起反抗的故事……。」(未完)
導讀 : 導讀二
走出神話迷霧,重新探問「美國是什麼?」(摘錄)
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對臺灣來說,「美國是什麼」這個問題無比重要,因為它同時涉及了我們對美國的判斷,以及我們對自我標舉的諸多價值──如民主、自由、平等──是否認真與信守。理解美國是什麼既是了解臺灣自己的一方明鏡,亦是判斷世局發展和走向的基礎,畢竟美國不論選擇擴張或保守,都將影響臺灣的命運。而《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透過對美國外交行動的記錄和分析,為讀者展開了一幅較少為人知,或是向來被主流媒體隱匿的美國真相。
正義,還是「國家利益」?
這本書從兩個部分來說明美國是什麼:第一部分是「紀錄」,是從美國歷史上的諸多海外行動來檢視它所宣稱的理想主義,尤其是一九四五年之後美國多次涉入他國內政,進行顛覆和規模大小不一的戰爭:從南美洲的智利、古巴到印尼、東帝汶和伊朗,再深入一九六○年代的東南亞戰爭(包括越南、寮國和柬埔寨)、二十一世紀初的九一一事件與阿富汗戰爭、自一九九一年起歷經兩任布希總統對伊拉克政權的攻擊和顛覆,以及至今事况仍舊不斷加劇的以巴衝突。他們也解釋了美國面對中國崛起、俄羅斯威脅,以及核武擴散和氣候災難等問題的態度和背後盤算,從來不只是為了宣揚自由民主、保衛人權那麼簡單。在每一個歷史事件當中,美國都自認站在正義的一方,但實際上卻充滿各種以「國家利益」為藉口的政治計算,其核心價值是反共,掌握重要資源以及進行全面的控制。
比方說,本書引用各種資料指出,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印尼反共大屠殺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美國的反共政策創造了暴力衝突的條件,協助並引導蘇哈托政權進行大規模的平民屠殺,以達成美國反共的地緣政治目標;關於越戰所造成的極端和大規模暴力,如美萊村的屠殺,還有波斯灣戰爭中炸毀嬰兒奶粉工廠,對伊拉克士兵和平民進行無差別轟炸與射擊等,則是美軍的戰略使然──即「不惜一切代價減少美軍傷亡,透過極大化的破壞來達成目的」;同樣的,當赤柬造成「殺戮戰場」引起舉世譴責時,美國出於戰略考量,仍願意支持赤柬作為對抗越南的便利盟友,延續中南半島的戰火。就如同在加薩的人道悲劇面前,美國依然支持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乃至主張其占領加薩和攻擊伊朗都是「自衛行動」一樣。這些悲劇顯示,即使是像「反共」這樣的意識型態,對美國而言,也不是堅守不渝的政治信念,而是美國遂行全面控制,抑制對抗勢力的一環。
九一一之後的反恐戰爭亦出於相近的戰略邏輯。以反恐之名,美國於二○○一年入侵阿富汗,不只造成了阿富汗超過十五萬軍民喪生,上百萬人被迫離鄉背井,更促成了塔利班的再次崛起,最終迫使美軍在二○二一年撤離阿富汗。作為報復和反制,美國立即涷結了阿富汗中央銀行的資產,致使阿富汗人陷入更深的貧窮與絕望。同樣以反恐為名的伊拉克戰爭亦是一場師出無名的侵略戰爭,不僅小布希政府聲稱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尋無所獲,海珊政權被推倒後的伊拉克更遭受嚴重的破壞,族群衝突撕裂伊拉克,也讓中東地區陷入動盪和不安,而造成這一切悲劇與種種「附帶損害」的小布希政權,卻逍遙法外。關鍵的是,塔利班也好,海珊也罷,最初都是美國為了自身利益而扶植的政治勢力。杭士基和羅賓森寫道:「按照教父邏輯,當海珊遵守美國的規則時,美國支持他;當他違抗時,美國反過來對付他。」最關鍵的是,反恐戰爭除了讓塔利班將自己成功塑造為反美的自由戰士外,更創造了美國將恐怖分子送往他國拘留、審訊乃至虐待,以迴避美國法律的先例;美國二戰時期針對境內日裔移民的集中拘禁,如今轉化為在古巴關塔那摩灣和烏茲別克等地的「境外監禁」。最近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將無證移民移送境外拘禁,其手法與邏輯與之如出一轍。反恐於是也成為違法違憲、毀壞民權的藉口。
對於以巴問題,杭士基與羅賓森則是從「美以共同」行動的角度來思考:為什麼標舉人權價值與自由民主的美國會選擇支持以色列?他們引用美國外交關係檔案指出,美國支持以色列,是因為它是中東地區唯一親西方的強大國家,而以色列的強大可以抑制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崛起。然而,猶太復國主義實為占領與殖民的作法,不但反映了對阿拉伯民族的無視與歧視,更像當年美國向西開拓,以種族清洗和種族隔離的方式對待原住民一樣,埋下了仇恨與暴力的種籽。即令聯合國成員國數度提案要求以色列撤兵,結束加薩戰爭,美國依然在安全理事會中一票否決了多國的共識。本書指出:「與其透過政治協議來降低緊張局勢,並讓邊境出現一個非軍事化的巴勒斯坦國,以色列寧願選擇控制境內的敵對人口,這反而使自身更加不安全」,這正是造就今日加薩悲劇的原因,也是眾人批評以色列進行「種族滅絕」(genocide)的理由。
同樣的,對於俄烏戰爭,杭士基與羅賓森儘管也抨擊普丁窮兵黷武,禍害生民,但認為烏克蘭戰爭的導火線仍在於北約擴張。他們引用國際事務專家阿納托爾.李文(Anatol Lieven)的說法指出,倘若美國積極推動與執行二○一五年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的《新明斯克協議》,放棄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目標,並同意頓巴斯自治,使烏克蘭成為中立國,或許就可以避免這一場無謂的戰爭。持類似看法的還有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以及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海姆(John Mearsheimer)等知名學者。當然,在西方和臺灣有不少人對此觀點嗤之以鼻,但這是建立在歷史事實上的分析和推論,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不應被視為替普丁開脫的說詞。對此,杭士基與羅賓森鏗鏘有力地寫道:
就像指出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增加了美國遭受恐怖攻擊的風險,並不代表為恐怖主義辯護;同樣的,分析美國拒絕考量俄羅斯所聲稱的安全利益,導致暴力衝突更有可能發生,也不代表為普丁的戰爭找藉口。這場戰爭的責任當然在普丁身上,但美國應該自問:美國政策如何影響戰爭的走向?
換言之,他們要求的是美國捫心自問,自己的行動如何影響了他國的安危,我們又如何看到潛藏在眼下暴力後面的歷史成因與利益算計,刨根問底,釐清責任與前進的方向。這樣的觀點理應至明,然而在當前反戰即投降,只看顏色不談道理的不理性風氣下,反而成為不受待見,乃至被多所撻伐的少數(異類)觀點。
以戰止戰,是和平的唯一方案?
在論及中國威脅的章節中,這樣的洞見更直指問題的根本:中國威脅的真正涵義是「美國將不再主宰全球」;本書指出,儘管美國聲稱「中國對臺灣的行動充滿威脅」,卻認為「自己有權推翻世界各地的政權」。這種「寬以待己,嚴以律人」的例外主義作為正是帝國主義的病症。因此,作者提出了一個理性,但顯然不同於主流意見的想法:
要實現持久的和平與公正解決方案,美國必須避免採取讓中國感到需要展現武力的行動,或者避免讓中國認為,如果不以武力統一臺灣就是對美國的屈辱性讓步。我們應該避免給人一種印象,彷彿美國視中國為敵人,而臺灣是對抗中國的重要盟友。同時,更應該避免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讓整個區域變成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火藥庫。
換句話說,本書認為,美國不應採取敵對衝突的姿態應對中國的崛起,更不應該將臺灣視為對抗中國的籌碼,因為那只會使得臺灣及東亞陷入戰禍。這當然不意味著一切都得順應中國,而是說美國那此看似支持臺灣自決的行動(例如二○二二年八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反而會推升臺海成為戰場的風險。減緩軍備競賽,以外交折衝來緩解中美與兩岸的衝突,確保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才是上策。
或許對身處臺灣,面臨中國脅迫壓力的讀者來說,這項建議顯然不接地氣,不符實際。但其用意恰恰在於懸置,乃至掉轉以戰止戰的想法,改以降低戰爭風險作為推進兩岸和中美關係的方針。畢竟激怒或羞辱中國,視之為「境外敵對勢力」,除了情緖價值外,對於和平並無好處;相反的,本書提醒我們,敵我意識的強化,尤其是對敵人的妖魔化,最終往往是將原可以透過協商解決的利益衝突,「渲染成『關乎文明存亡的對決』,將可解決的分歧塑造成水火不容的敵對關係」。美國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對此也抱持相近的看法,擔心中美對彼此的不實敘事將引發更激烈的衝突。的確,反戰絕不等於投降,或是放棄備戰的準備,而是不將敵我對峙和軍備競賽當作兩方交往的前提,而改從尊重、解壓與共存的角度,探索和平之道。從以巴衝突、俄烏戰爭到中美關係,本書的批判觀點是一以貫之的。(未完)
內文 : 臺灣的未來不應該取決於美國的戰略目標(摘錄)
但臺灣呢?中國確實在這個問題上構成了嚴重威脅,雖然不是直接針對我們,而是對「自決原則」的挑戰。近年來,中國關於統一臺灣的論述變得越來越強硬,隨著中國軍事實力增強,爆發戰爭以併吞臺灣的風險也隨之上升。高德斯坦指出,中國內部越來越常出現「解放軍有意志和能力確保國家統一」的言論。在一段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影片中,一名海軍艦長表示:「我們有決心、有能力對任何試圖破壞祖國統一的入侵者直接發動攻擊,絕不手軟。」
這是一個嚴峻的局勢,但歷史背景同樣重要。臺灣的歷史脈絡錯綜複雜,在一八九五年之前曾是中國的一部分,隨後被割讓給日本。在二戰前及戰爭期間,日本將臺灣作為軍事基地,是其「不沉的航空母艦」。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將臺灣交給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ROC),但關於臺灣主權的爭議持續了數年。一九四九年,中國內戰中,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擊敗中華民國政府,蔣介石率領國民黨政府撤退至臺灣,在此建立流亡政府。此後數十年間,兩岸政府皆聲稱自己是代表整個中國(包括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唯一合法政權,而在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蔣介石在臺灣的政府仍計劃反攻大陸。美國長期承認臺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直到美國意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為無法忽視的現實後,才停止承認臺灣為全中國的合法政府。目前,臺灣尚未正式宣布自己為獨立國家,從法律層面仍視中國大陸為其領土的一部分。然而,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臺灣民眾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是「臺灣人」,島內的國族認同也逐漸從「中華民國」轉向「臺灣」本身。(事實上,過去臺灣官員不喜歡國際上稱臺灣為「臺灣」,因為這暗示臺灣是一個獨立於中國的國家,而非中國的合法政府。)
如今,臺灣問題常被簡化成侵略大國試圖掌控鄰近小國的故事,但實際情況比這更為複雜。當內戰結束後,戰敗的一方退守至國家的一小部分領土,可以想見,主權爭議會隨之而來。久而久之,臺灣已逐漸從中國的一個爭議地區,發展為一個擁有自決權的獨立實體。然而,若從中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理解,某些美國支持臺灣的舉措可能適得其反。首先,臺灣曾被日本和中華民國作為對中國大陸發動或謀劃戰爭的據點。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臺灣的獨立運動與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串連起來,認為這是美國為了維持在亞太地區霸權而扶植的行動,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能會更下定決心打擊任何臺灣獨立的可能性。另舉個類比的例子:如果波多黎各尋求獨立,而中國宣布軍事保護波多黎各,並利用其對抗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霸權,那麼美國對於波多黎各獨立的態度會變得更支持還是更反對?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為了確保臺灣的自決權,應避免採取可能促使北京以武力實現統一的行動。我們應全力維持和平現狀,因為一旦中國決定攻占臺灣,美國是否能成功防衛臺灣還是未知數,而任何美中戰爭將造成前所未有的人道與經濟災難,尤其是對臺灣人民而言。正如一句諺語所說:「大象打架,草皮遭殃。」如果臺灣被捲入美中權力角逐,那麼三方之中,臺灣無疑將受到最嚴重的影響。
事實上,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臺海戰爭或許可以避免。民調顯示,臺灣人更傾向認為局勢不會最終導致戰爭,而「一些臺灣政治人物認為,美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反而增加了風險」。《金融時報》引述臺灣專家的話:「華府應更清楚地解釋,為何它對中國可能發動攻擊的憂慮正在升高。」事實上,臺灣與中國政府近年來有過較為和緩的互動,且過去幾年間,數百萬中國遊客曾造訪臺灣。甚至可能存在一條通往最終獨立的和平道路,即透過維持現狀,直到臺灣的永久自治在實質上成為既成事實。(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內部對於正式獨立仍有爭議,未來最理想的發展方向尚不明確,但無論如何,臺灣的未來不應該取決於美國的戰略目標。)
要實現持久的和平與公正解決方案,美國必須避免採取讓中國感到需要展現武力的行動,或者避免讓中國認為,如果不以武力統一臺灣就是對美國的屈辱性讓步。我們應該避免給人一種印象,彷彿美國視中國為敵人,而臺灣則是對抗中國的重要盟友。同時,更應避免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讓整個區域變成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火藥庫。
不幸的是,美國支持臺灣的自決權可能與堅持民主原則無關,而是與維持自身在亞洲的影響力相關。《大西洋月刊》記者何貴森(Chris Horton)指出,美國之所以如此關注臺灣問題,是因為「臺灣的戰略重要性無法低估,無論是對美國還是日益強勢的中國而言」。如果臺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將立即成為太平洋強權,掌握全球一些最先進的科技,並具備封鎖日本與南韓石油供應的能力,這種籌碼可能使中國向美國施壓,要求關閉駐日與駐韓基地。」
美國政府可能會選擇放棄能夠緩解臺海緊張局勢的機會,因為這些機會若被解讀為對中國有利,便不會受到重視。例如,萊爾.高德斯坦認為,美中臺仍存在外交和解的可能性,但這需要促進中國與臺灣之間的友好關係。然而,美國並未積極推動兩岸和解,反而鼓勵臺灣發展成為布滿飛彈的「豪豬」(porcupine)戰略,以抵禦中國入侵。美國官員甚至刻意做出激怒中國的舉動,例如,拜登承諾如果中國攻打臺灣,美國將出兵協防,或是裴洛西藉由訪臺來展現個人政治影響力。這些行為看似是在支持臺灣的自決權,但實際上卻增加了戰爭爆發的風險。五十年來,美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臺海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而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且雙方都未採取行動破壞這一共識。如果美國不採取魯莽且挑釁的行動,這種現狀或許仍能持續下去。
事實上,中國理性的長期對臺戰略並非武力攻臺,因為這將嚴重損害自身利益,甚至可能引發一場自我毀滅的戰爭。(目前也沒有明確跡象顯示中國真的在策劃入侵。)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有些人認為,臺海戰爭幾乎已成定局。美國印太司令部情報主任曾表示:「對我們來說,問題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什麼時候發生。」現在難以想像的不是戰爭,而是和平的外交解決方案。(未完)
最佳賣點 : 「小心,美國!」
所謂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
諾姆.杭士基,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
本書是他半個世紀以來思考與行動的結論,也是其對美國權力批判的集大成之作
凡對「疑美論」心存一絲疑慮者,不可不讀這位美國愛國者的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