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上海: 一部關於名媛、學者與浪子的家族回憶錄 (限量簽名版) | 誠品線上

追憶上海: 一部關於名媛、學者與浪子的家族回憶錄 (限量簽名版)

作者 趙孫樹瑩/ 趙芝潔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追憶上海: 一部關於名媛、學者與浪子的家族回憶錄 (限量簽名版):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現代追尋傳統一部跨越五個世代的家族回憶錄和女性生命史母女的深情對話,再現民國上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現代追尋傳統一部跨越五個世代的家族回憶錄和女性生命史母女的深情對話,再現民國上海的昔日繁華「我的初衷是回到上海找尋回憶,然而,最終是回憶找到了我。」──趙孫樹瑩「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段歷史和一段記憶,承載著幾代人的過往。」──趙芝潔本書由趙孫樹瑩和趙芝潔母女合著,歷經晚清、民國、新中國到當代,橫跨五個世代的家族往事,不僅呈現了1930-40年代民國時期上海的繁華及動盪,更生動地呈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獨特變動時刻。趙孫樹瑩的故事始於1930年代的上海,她出身當地的望族世家,祖父孫直齋和父親孫伯繩是老上海的名流,家族充滿繁華和傳統的氛圍。然而,這樣的家庭並非一帆風順,趙孫樹瑩的父母因情感矛盾而離婚,這成為改變一切的關鍵。在1950年的歷史新時刻,成年的趙孫樹瑩前往香港旅遊,未料到她即將與上海的家族分隔兩地,也永遠失去與父親再次相見的機會。50年後,趙孫樹瑩與女兒趙芝潔回到上海,尋找家族的過去。對趙孫樹瑩來說,自身與家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及繁華與動盪的時代變遷,構成了令她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追憶上海》不僅是一部家族回憶錄,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這個故事帶領讀者回到上海的繁華與動盪,透過趙孫樹瑩家族的往事追憶,深刻地反映那個特殊時期中國的社會風貌。本書對上海的黃金時代有豐富的描述,透過趙孫樹瑩的視角,讀者彷彿回到新舊交替的老上海。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全彩印刷,收錄百餘張珍貴照片,道盡老上海的繁華與往事★榮獲英國紅寶石年度最佳圖書獎、美國《作家文摘》自助出版圖書獎等多項文學和設計獎★作者獨家簽名限量版專文推薦──羅久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真情推薦──汪浩(國際政經專家)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游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蔡康永(作家)(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趙孫樹瑩(Isabel Sun Chao)親身經歷舊上海的最後一代人,她的童年正好與毛澤東掌權前的最後十八年相重疊。1950年,她在成年後前往香港,本以為只是短暫的度假,沒想到從此再也沒能與父親相見,她也沒有預料到將在三十年後才回到故鄉。此後,她定居香港,並在美國總領事館擔任文化事務專員,任職超過三十年,同時與她的丈夫趙梅溪一起撫養三位子女。她在退休後,多數時光都在麻將桌上展現自己的才能和外交謀略。她於2023年過世,享年九十二歲。趙芝潔(Claire Chao)趙孫樹瑩之女兒,曾任職於蒂芙尼(Tiffany & Co.)、海瑞.溫斯頓(Harry Winston)和偉達公關公司(Hill & Knowlton)等企業,她曾被《大道》(Avenue)雜誌評為「最有影響力的五百位亞裔美國人」之一,並被《香港尚流》(Hong Kong Tatler)雜誌列入「香港五百名人榜」。她以最高榮譽學位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現在與丈夫以及一隻可愛的吉娃娃定居於夏威夷的檀香山。她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追尋與父母家鄉的聯繫,在積累超過三十年的管理經驗之後,花費十年時間創作《追憶上海》,並在過程中發現了與從未謀面的外祖父之間的不解之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台灣中文版序推薦序 年華似水流/羅久蓉前言 記得那年剛十八.家族關係圖.三女兒第一章 母親節.長衫還是旗袍?第二章 文藝的學者.漢字的構成第三章 一塊肥缺第四章 千金散盡.中國人的親屬關係第五章 鬆開裹腳布.擺脫纏足第六章 先生街第七章 這才是娛樂.洋涇浜第八章 流行文化.弄堂裡第九章 海報女孩.豆腐之道第十章 綁架疑雲第十一章 家庭變故.四十八個我第十二章 印章的故事第十三章 野蠻行徑.甲午同庚千齡會第十四章 教父.京劇之王第十五章 險遭拐賣第十六章 三叩首.叩首禮第十七章 攻克數學.木蘭的影迷第十八章 哈雷車上的美好時光.打麻將第十九章 天高任鳥飛第二十章 一去不返第二十一章 破碎的夢.遊園第二十二章 安全的港灣第二十三章 虛靜齋第二十四章 失而復得致謝名詞解釋引用資料

商品規格

書名 / 追憶上海: 一部關於名媛、學者與浪子的家族回憶錄 (限量簽名版)
作者 / 趙孫樹瑩 趙芝潔
簡介 / 追憶上海: 一部關於名媛、學者與浪子的家族回憶錄 (限量簽名版):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現代追尋傳統一部跨越五個世代的家族回憶錄和女性生命史母女的深情對話,再現民國上海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8667106517690
誠品26碼 / 2682559995006
頁數 / 30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5*22*2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年華似水流
羅久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上海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中國最早面向世界的城市之一,傳統與現代在此擦撞出的火花,很快傳遍神州大陸。來自海內外各地的移民賦予它一種特殊的風土人情,林蔭大道掩映下氣派的西式豪宅與市井小民寄居的弄堂石庫門亭子間乃至貧民窟之間,不僅寓意著階級之分,也代表著文化上的歧異。上海自1843年11月開埠以來,歷經戰火洗禮;從太平天國興兵、滿清王朝覆亡、辛亥革命、軍閥割據、日本侵華、淞滬戰役,到社會主義共產革命席捲全中國。生活在這座有「冒險家樂園」之稱的亂世兒女,在追逐夢想、歷盡滄桑的同時,不僅見證百年中國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在不知不覺中墜入歷史的漩渦,成為五彩斑斕海上傳奇的一部分。
  繼2013年中國大陸作家金宇澄以描寫上海市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繁花》獲得首屆魯迅文化獎小說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之後,2023年國際知名導演王家衛推出改編自同名小說以九〇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為背景的同名電視劇,讓人們的目光再度聚焦於這座城市。本書中譯本《追憶上海》在此時與華文讀者見面,又一次為這傳奇平添光彩。但不同於電視劇《繁花》商戰煙硝火花四射的濃墨重彩,本書把時間從1930年代往上推移至滿清末年,講述的是一個家族興衰與離散的故事,一個來自浙江紹興出身寒微的小僮孫竹堂刻苦自勵、奮發向上,通過欽差大臣曾國藩、滿清貴冑榮祿的賞識提拔,獲得朝廷重用,最後在天津海關道任內累積巨額財富,四十多歲即告老還鄉,在常熟、上海租界一帶買房置產,繁衍後代,先後跨足銀行、金融、船業、旅館等新興行業,成為地方上呼風喚雨的頭面人物。這位小僮即是本書作者趙孫樹瑩的高祖父、趙芝潔的太外高祖父。
《追憶上海》是趙孫樹瑩、趙芝潔母女以十年時間通過走訪故居、睹物思人、親友訪談等各種不同方式整理出來的回憶,書中輯錄了許多珍貴老照片,雖然主述者是母親樹瑩,但策劃與撰述編輯工作多半還是落在女兒芝潔肩上。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充滿設計感的回憶錄,即使通過白紙黑字,讀者也可以感受到大量訊息背後極其鮮明的圖像思維方式,趙芝潔在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東亞藝術史的才華在此展現無遺。
 除了趙孫樹瑩、趙芝潔母女,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得力於一位熟悉近代上海與孫家歷史的親人,此即1949年以後隨祖母、父親及兩個妹妹留在上海的孫樹棻──也就是樹瑩的弟弟。在本書中,趙芝潔也表示自己曾參考舅舅的著作,並列出書目供讀者參考。孫樹棻(1933-2005),上海第十六中學語文教師,從1963年便開始發表文章,在文革結束後重新提筆,是位多產作家,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等總共發表紀實文學、文史掌故與長篇小說多達五十五本,其中篇小說《夜深沉》曾獲上海市首屆文學作品獎。孫樹棻憑藉生動活潑的文筆、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異於常人的生活閱歷、吸引了眾多讀者。他的寫作題材涵蓋近代上海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包括自己家族在內的上海豪門世家更提供他源源不絕的素材。他沒有留下個人回憶錄,但經常在雜文中穿插一些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耳聞目睹的掌故軼事,自成一格。如〈甲午同庚千齡會〉講述的就是父親五十歲那年,應同庚老友前中國駐法大使張君謀之邀,參加由包括汪亞塵、吳湖帆、梅蘭芳著、周信芳在內二十位同齡藝術家雅集的由來。
孫樹棻終身未娶,可以說沒有盡到傳宗接代的責任,但從小由祖母一手帶大的他,日後卻以文史作家的身份,講述保存家族的記憶。據其自述,初中時沉迷武俠小說,每月的零用錢幾乎都花在買武俠小說上,好在比他大五十六歲的祖母是一個武俠迷,許多書都是老人家吩咐家人買回,替他省下不少錢。 除此以外,每週固定時間陪祖母去書場聽書,成為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儘管當時零食的吸引力遠大過「評彈」(同樣場景也出現在樹瑩的回憶中),但這些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點滴,卻也在無形中培養出兒童對文學的興趣與品味,為日後書寫提供養分,成為另一種形式的薪火相傳。
幾乎所有豪門巨宅背後都隱藏著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即使在上個世紀初新聞紙與小報快速崛起的時代,這些秘密很快就暴露在公共視野之下──孫家也不例外。除了書中提到的祖父孫直齋綁架事件、母親費寶樹險遭拐賣、幸賴國府軍政大員宋子文、顧祝同出動軍隊緊急救援保住一命各節,《申報》、《新聞報》等各大媒體多次刊登父親孫伯繩與妻妾相互責難、對簿公堂的公告/聲明。在那個傳統社會逐漸從多妻制轉變為一夫一妻制的時代,男子擁有三妻四妾並非異聞,但高價聘請著名律師,試圖尋求法律途徑與髮妻離異,除了顯示孫伯繩家貲豐厚、不畏人言之外,無論是妻或是妾,孫家女性以行動爭取婚姻自主、經濟自主權的勇氣可圈可點。
  對於父母在這段最終以離婚收場的婚姻中誰是誰非的問題,子女的回憶不一而足。在大女兒樹澄心目中,父親是一個風流成性的紈绔子弟;但樹瑩因為少不更事,記憶中的父親又是另一種面貌,她除了感懷父親對自己的疼愛,她的回憶也觸及父母親在個性上的差異、喜好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更願意給予父親較大的寬容。樹棻寫的《豪門舊夢》,特地附上母親結婚時的照片,想必以有這樣一位美麗大方、雍容華貴的母親為榮。人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正如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一樣。在本書中,樹瑩母女沒有刻意美化或醜化祖輩先人的形象,而是通過文物喚起的溫柔記憶,緬懷追思,沒有咎責,只有尊重。
歷經百年動亂,離散在中國幾乎是每一個家庭繞不開的功課。1949年中共建政後,在政治制度、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各方面推動變革,在遍及全國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一連串政治運動中,孫氏父子歷經掃地出門、勞改下放等政治迫害。2005年9月孫樹棻的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當大家都以為家族的血脈就此中斷,孫家的故事卻透過孫伯繩收藏的文物,趙孫樹瑩與趙芝潔母女的回憶,以及一張張拜現代科技之賜曝光的寫真照,再度浮出地表。孫樹棻曾以「富不過三代」概括包括自己家族在內的上海豪門世家如何從絢爛歸於平淡。在慨嘆之餘,也透露出些許無奈。然而命運的安排總是出人意表;生長在海外的第五代孫輩趙芝潔雖然不姓孫,但一股神秘的推力,卻讓她在外祖父孫伯繩流傳海外一幅書畫收藏品上的題字發現了玄機,從而開啟她的尋根之路。這樣千迴百折的傳奇故事不能不讓人驚訝於文化無遠弗屆的穿透力,既超越了社會變遷,也超越了政權

試閱文字

自序 : 台灣中文版序/趙芝潔

親愛的讀者:

當您讀到這篇序言的時候,我深愛的母親趙孫樹瑩已經離開我們一年有餘。母親的逝去讓我深陷悲痛,但想到她在住院前不久仍然能玩上一整天的麻將,我感到些許安慰。

我母親曾對推出《追憶上海》中文版滿懷期待。如今在她離世後的一年之際,台灣的黑體文化正式出版了我們家族故事的繁體中文版,我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因為台灣在我母親心中佔據著特殊的地位。

1950年春天,母親離開上海定居香港後,曾多次訪問台北,她與我父親還在台灣和日本共度了蜜月之旅。而母親生命中一些最重要的人物也搬到了台北,包括她的阿姨費寶琪和姨丈陳長桐。陳長桐先生曾在中國銀行工作,協助發展台灣的銀行業,直到1961年他調到世界銀行,夫妻倆才離開台灣、搬到華盛頓特區。

而在上海陪伴我母親長大的親朋好友中,最重要的教父母(寄爹、寄娘)盧袁慧爕和盧小嘉也於退休後,在台北度過了安詳的晚年。

在那期間,我的外祖母費寶樹也住在台北。在我母親離世幾週後,我在櫥櫃後面發現了一個香港連卡佛(Lane Crawford,當時香港最奢華的購物中心之一)的粉色塑膠袋,帶我走進了時光隧道。那袋子裡裝滿了雜亂的文件,都是我母親收集的。她在生活上不拘小節,可能認為這些文件比較重要,有必要保存,但沒必要特地整理歸檔。

我小心翼翼地展開了一份泛黃、破損的《取代護照的身分聲明書》,日期是1956年12月27日。這是我外祖母身分的一個時間膠囊,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她缺乏正式身分的時間膠囊。自離開中國後,她沒有重新申請公民身分,也沒有申請居住證明,因此在這份聲明中寫下的家庭地址是「轉交台北中國銀行」(中譯),即她的姊夫陳長桐當時擔任高管的地方。上面提到她希望前往香港「參加女兒的婚禮」,並在「台灣淡水英國領事館」由英國副領事簽署同意。一枚藍色印章表明隔天,即1956年12月28日,我外祖母於護照管制處「抵達殖民地」。(在二戰結束後,淡水的英國領事館〔又稱紅毛城〕於1946年重新運作,一直維持到1972年3月,英國才正式撤館,結束業務。)

在這次香港之行後,我的外祖母又返回台北生活了幾年。直到1961年費寶琪和陳長桐去了美國,她才永久搬到香港。對我而言,這是一份幸事,因為隔年我在香港出生,並有幸在「婆婆」的陪伴下長大。

母親離世後,於情於理都要由我整理她遺留的生命軌跡。我的母親非常時髦,自然就有數百件遺物要處理:成雙的鞋子和成套的手袋、珍珠項鍊、絲綢和羊毛圍巾,上面仍留有她最喜愛的玫瑰香水味。這些物品當然十分精緻,但對我來說,更珍貴的是那些有個人情感價值的物品。

我們常常將老照片視為凝固時間的紀念品,但環境和境遇會改變我們對其的看法和體驗。在我醞釀《追憶上海》並收集素材的十年中,母親常常和我一起翻閱照片,回憶其中的人和事;然後(通常在我追問下),才會想起對她個人而言,其中牽涉的背景和情感。

如今我發現,母親的離世也改變了我對她過去的看法。當我細細翻閱她年輕時的珍貴照片時,彷彿她的離去──不再只是一通電話的距離──抹去了她一生的歷程。當我注視這些照片時,不再只是回顧她過去的生活和她分享給我的點點滴滴。現在的我,彷彿正在走進她的生命,面對未知的將來。這讓我聯想到她童年時非常喜愛的蠶,它們在成長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蛻變。而這次經歷蛻變的是我,雖然已是孤兒,卻宛如新生、充滿希冀。
等待我的是全新的開始,是未走過的路,是命運的轉盤。

在我最後一次瀏覽父母多達七十本的相簿時,我發現了一些我不記得曾見過的照片。這一張是我母親在1960年代的香港拍攝的照片,她被一群熱切期待的女性朋友圍繞著──我不確定她們期待些什麼,也許她們自己也不確定。

我有些後悔未曾問過母親是否有任何遺憾,但也不至於輾轉難眠,因為母親肯定會回答沒有遺憾。對此我深信不疑。

現在的我已經六十多歲,是居住在夏威夷的香港裔美籍華人。我意識到,實際上我已踏上了母親曾經走過的人生路。有時,我也會像她一樣,對一個早已不覆存在,或已經物是人非的地方充滿鄉愁。

正如一位智者所言,「只要一個故事被講述出來,它就永遠不會結束。」

趙芝潔
2024年3月於夏威夷檀香山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六章 先生街

我給芝潔講過爹爹年輕時犯下的一次過失,芝潔認為這對爹爹的後天性格產生了重大影響。爹爹十幾歲時,就已經是一個狂熱的書畫、瓷器和藝術品收藏家了。某個悶熱的夏日午後,一個年輕的藝術品商人駕著馬車來到孫宅。馬車上面的木箱引起爹爹的興趣,於是他走出門一探究竟。

商人跳下馬車,直起身子面向爹爹。「我這剛好有一批好東西從北京運來,給您瞧瞧,」他說,「這些瓷器是乾隆皇帝的親戚委託轉賣的,非常稀有。孫先生,您一定會──」
話還沒說完,爹爹就像受到了侮辱般下意識扇了他一巴掌。按常理,商人──即使是從事藝術品和古董交易的商人──都不屬於爹爹的社會階層,應該尊稱他為「少爺」表示謙恭。叫「先生」是以下犯上。

「豈有此理!」爹爹勃然大怒。他的指尖感受到了方才那人臉上黏糊糊的汗珠。從父親單純的生活經驗看來,他的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他人理應倍加尊重。在年少的爹爹看來,一記耳光並不過分。

但這位藝術品商人可不這麼認為,一舉將爹爹告至常熟縣衙。悄然變化的社會環境使縣令做出了偏向商人的判決,要求爹爹為他打人的行為付出巨額罰款,並將罰沒所得用於在常熟修建一條街道。這位商人雖不是文人,卻獲得了詩意般的公正。縣府特將這條街命名為「先生街」。

小時候在上海,我曾聽下人們悄悄說起先生街的故事。爹爹自己卻從來沒有提起過。他平時總是給我們帶一大堆書回家,在餐桌上縱容我們吃各種美味佳餚,耐心地教我識字。耳光事件與我對他的印象如此不同,以至於我很多年都無法相信。
但這個故事在半個世紀後有了後續。當時我和丈夫在香港經營我們自己的小家,為此面試了一位來自常熟的廚子。當我告訴她我娘家姓孫時,她問我是不是她家鄉那個名聲不好的「孫先生」的親戚。

多年之後,我終於接受了那個不懂事的少年和彬彬有禮、對我關愛有加(雖然有時很疏離)的父親是同一個人的事實。芝潔認為,先生街事件後,他吸取了教訓、懂得了謙卑,我也同意。這場訴訟的懲罰和隨後的自我反省造就爹爹謙恭和仁慈的品性,這也是後來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

1912年,爹爹繼承了伯父老四的遺產,同時也放棄了學術道路,開始在上海經商。他十分不情願地工作了十多年,努力經營家族事業,而不是從事他真正的愛好──藝術品收藏。他三十二歲回到常熟時,按當時的標準,已經人到中年,應該娶妻生子了。據家裡人說,爹爹途經大路時,遇到了在此散步的姆媽。那時她才十七歲,身姿優美、五官精緻,是一個標準的古典美人。當時,爹爹坐在搖搖晃晃的轎子裡,正好看見她不緊不慢地抬起頭,用水汪汪的大眼睛望向他,和顏悅色的神情令人無法抗拒。她身上散發出一種舊式的優雅,全然不同於上海那些時髦開放的都市女孩。爹爹被迷住了,在兩人短暫的交往後便向她求了婚。姆媽原本家境殷實,但幾年前父母亡故,嫁給房地產繼承人並去上海生活
是難得一遇的機會。

我不確定這個故事是否完全屬實,但我確信,對我母親來說,這樁婚姻是天賜良機。她離開常熟後,便再也沒有回去過。不到一年,她就完成了蛻變。在上海這個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她成為了妻子和母親,過上了吃穿不愁的生活。

父母剛結婚時,住在從伯父老四那裡繼承來的大房子裡。房子位於愛文義路〔顯然不是公共租界最有創意的街名(譯按:英文原意為大街路)〕上一個一英畝的地塊上。爹爹在掌管家族產業十四年之後,發現自己還是更適合做一名學者,而不是資本家。在我出生前後,他曾試圖擴大公司的版圖,利用投資人和他自己的資金建立了華東商業銀行。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日本侵華戰爭進一步深入,一場國共全面內戰即將打響,任何投資都注定是冒險。

不到兩年,銀行就宣告破產,以失敗告終。為了償還債權人,爹爹不得不變現股票和其他資產,包括拍賣我們的房子。他損失了逾一半的資產,但設法保住了三馬路和四馬路,並用那裡的租金支撐了我們全家幾代人接下來數年的生活。

這次創業失敗給全家蒙上一層陰影,雖然我們仍然保持著富貴階層的生活水準,但較以前遜色了許多。最大的變化是我們從伯父老四在愛文義路的大房子搬到了越界築路的新家。這裡被稱為外部路,位於國際公共租界的西側,後來改名為鎮甯路。爹爹從一個朋友那裡租了這塊地,在上面建造了我們的新家,地址是六六八弄十五號。從那裡騎自行車或坐三輪車到我們上學的中西女中非常方便。

我們的弄堂在愚園路以北,是一條寬闊的住宅街道,兩旁種著茂盛的梧桐樹。那裡花園洋房都和我們家一樣,維護得很完好,優雅且低調。也有一兩棟大一些的宅邸,不過不像法租界的那麼氣派。我們的鄰居大多是上海人,還有一家英國人和一家日本人。我們對面房子的主人是聲名狼藉的袁世凱的後代。1912年,在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的過程中,袁世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曾短暫地擔任總統,後來復辟登基,自封為洪憲皇帝。

也許是受投資失敗的影響,爹爹為我們設計的新家堅固而質樸。大門上方掛著一塊木雕匾牌,上面寫著會稽孫府。紹興會稽是太爺爺的故鄉。雖然我們幾個孩子都出生在上海,甚至從來沒有去過會稽,但父親把那裡視為我們家族的發源地。

整裝建築是西班牙風格,由一位中國建築師設計。灰泥外牆、紅磚裝飾牆和赤土陶地磚充滿地中海特色,窗戶、拱門、欄杆、大門無不展現出優美的曲線。但這棟房子最突出的還是它的外立面,由三部分的扇形輪廓環繞彎曲組成,在天空的映襯下極具視覺衝擊力,展現出一種安穩而低調,樸實而簡約的力量感。

樓下的花園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盛開。通過花園,再穿過一扇雕花拱門就來到了挑高的門廳,裡面藍白相間的天津地毯在柔和的燈光下閃閃發光。每層樓都配有寬頂露台,在潮濕的夏天也能享受陰涼和微風。雖然外觀是西洋風格,但室內布局尊崇了「三」的中式設計原則:樓房一共三層,每層有三間房。一樓是爹爹的書房、中間和餐廳。二樓是我們日常的餐廳和我父母、親婆的臥室;三樓則是孩子們的臥室。廚房和傭人房在主樓後面的輔樓裡。

「三」不僅反映在房間、門廊和窗戶的布局上,還體現在我們家庭的構成中:三世同堂,以及三個倔強的成年人。「三」的原則雖然有助於設計的平衡和協調,卻不利於家庭結構的穩定和家庭成員間的和諧。從小到大,我們很少看到父母在一起。姆媽搬到上海後很快就融入了都市生活,並沉迷於流行文化。她善於交際,喜歡打麻將、看京劇等各種娛樂活動,並時常出去和女性朋友們參加社交聚會。她和爹爹性格截然相反,是典型的慈母嚴父。

父母的差異從他們房間的氣味就可見一斑。姆媽的臥室是甜蜜的法國香水和爽身粉的味道,而爹爹的書房則是落了灰的書籍和未乾墨汁的味道。倆人都追求美和精緻,但身處不同的世界,目標也有分歧。姆媽喜歡輕佻的活動,而爹爹討厭無謂的消遣。姆媽總是心血來潮,而爹爹一貫有條不紊。姆媽熱中於追求時尚,而爹爹執著於古典文化。她樂於四處遊走,而他則慎獨沉穩,走到哪裡,手裡都捧著一本書。

他們之間不夠親密,與其說是漸行漸遠,不如說是從來就沒有瞭解過彼此。在他們相遇的時候,倆人都處於人生的重要關口,都想趕緊邁入下一個階段,於是互相迷戀上了理想中的對方。然而他們性格截然不同,雖然一開始相互吸引,但最終還是因為缺乏共同語言而彼此厭惡。(未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現代追尋傳統
一部跨越五個世代的家族回憶錄和女性生命史
母女的深情對話,再現民國上海的昔日繁華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