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無聲, 與靈魂的深層對話: 覺察真實的自我, 探詢心靈的真相, 從糾結中走向海闊天空 | 誠品線上

憂鬱無聲, 與靈魂的深層對話: 覺察真實的自我, 探詢心靈的真相, 從糾結中走向海闊天空

作者 郭國旗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憂鬱無聲, 與靈魂的深層對話: 覺察真實的自我, 探詢心靈的真相, 從糾結中走向海闊天空:本書深入探討憂鬱症議題,透過真實的親身經歷與見解,呈現一場心理轉變的旅程。書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黎明前的夜晚總是最黑暗,卻終究會迎來光芒大盛➤心靈蛻變之路上荊棘叢生,而你可以當自己的騎士➤每一次內心的崩塌與撕裂,都會是重建自我的契機當你學會與痛苦和解,世上就再也沒有能困住你的枷鎖獻給在憂鬱深淵中掙扎著尋找光明的人們【憂鬱症的深層解析與治療歷程】本書從憂鬱症的核心議題延伸,探討個人在憂鬱中的掙扎與情感的迷失。作者透過自身經歷,描繪了憂鬱症帶來的孤獨、內在的混亂與自我否定。從心理測試到逐步分析憂鬱症的症狀,展示了憂鬱症患者的內心矛盾,尤其是情感上的壓抑與自我認知的扭曲。作者將這段心理旅程描述為一場通往自我認識的艱難探索,讀者可以感受到治療過程中的反覆試探、抗拒與自我反思,更可體會到心理治療的複雜性和緩慢性。【自戀與防禦機制的破壞性力量】書中揭示了自戀如何成為毀滅性的力量,讓個人陷入與真實自我脫節的狀態。透過諮商師的引導,開始察覺到自身的自戀傾向,並理解這種心理模式如何強化了自我防禦,使得個人在面對情感困難時更加容易陷入憂鬱的深淵。此外,書中也詳細分析了防禦機制,解釋它們如何成為阻礙情感流動與自我覺察的障礙,強調了個人在防禦過程中的糾結與痛苦,並指出要走出這種惡性循環,需要直面內心的脆弱與恐懼。【憂鬱中的生死抉擇與自我重建】本書的核心之一是對自殺念頭的探討。憂鬱症患者往往會面臨一種極端的生死抉擇,這種抉擇成為他們心理掙扎的焦點。本書探討了憂鬱症患者如何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反思了社會對憂鬱症患者造成的壓力,尤其是美化死亡的危險。逐步引導讀者將自毀的傾向轉變為自救的動力,強調了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並提出了具體的應對策略,幫助讀者從絕境中找到生機,實現內在的重建與復甦。【自我覺醒與心靈的蛻變之路】作者透過一系列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分析,幫助讀者理解自己在面對痛苦時的反應,並提供了克服憂鬱症的實用技巧,特別強調了在現實生活中重新定位的重要性,強調與現實和解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最終,以成功蛻變的故事作為收尾,強調靈魂深層的關係與真正的人性自由,並鼓勵讀者通過內在的能力突破個人的瓶頸,走向更充實的人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郭國旗,已從事心理諮商22年。曾在醫院外科部門工作8年、外商藥廠工作8年。擁有7,000 咨詢案例,2萬小時諮商時長,500萬字系列課程文案。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在掌握西方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獨創了「內心衝突症心理學」體系。該體系的核心內容可以簡要概括為:人們內心長期無法化解的衝突會衍生出憂鬱、焦慮、強迫、疑病、恐怖、成癮、攻擊等,對這些問題的心理治療應從化解內心沖突入手。這個體系看似簡單,實則博大精深,因為它不僅蘊含了人性的幽深微妙和現實的紛繁冷酷,並且為人在現實中的迷茫和心理問題提供了解決之道!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序章 誰能聽到情緒地獄中的嗚咽第一章 憂鬱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第二章 自戀是毀滅的代名詞第三章 在防禦的糾結中衰落第四章 自殺是憂鬱症患者的核心之結第五章 命的隱現,他人的存在第六章 衝突的症狀,因果的倒置第七章 自毀還是自救第八章 重新審視我及我的現實第九章 打破了自我,釋放了人性第十章 改寫憂鬱症的心理模式第十一章 絕處逢生的內在能力第十二章 突破瓶頸後的華麗轉身第十三章 深層的關係讓生命不再憂鬱後記主要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憂鬱無聲, 與靈魂的深層對話: 覺察真實的自我, 探詢心靈的真相, 從糾結中走向海闊天空
作者 / 郭國旗
簡介 / 憂鬱無聲, 與靈魂的深層對話: 覺察真實的自我, 探詢心靈的真相, 從糾結中走向海闊天空:本書深入探討憂鬱症議題,透過真實的親身經歷與見解,呈現一場心理轉變的旅程。書中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557808
ISBN10 /
EAN / 9786267557808
誠品26碼 / 2682686743006
頁數 / 29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憂鬱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槓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阿基米德(Archimedes)

疫情期間的極度孤獨
  自從出現新冠疫情後,我就斷斷續續地被封在家裡了。
  第一波疫情過去了,我沒有「如願」染疫死掉,靈魂卻被掏空了。在家中長達一個月足不出戶的封閉時光,令我的精神備受折磨,內心的痛苦無以言喻,就像有無數的小蟲子在啃噬著我的神經,家人發出的一點點聲響,都令我抓狂到要爆炸。我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渾身痠痛,一點力氣都沒有,只想癱倒在床上,什麼都不做。
  我知道,我仍然憂鬱著。疫情造成的恐慌加上我的憂鬱,家裡一直籠罩在壓抑、緊繃的氛圍中。想必家人也要崩潰了吧!
  這期間,我感受到深不見底的、濃到化不開的孤獨,這世上,不會有人能夠撫慰我的心了。其實我多麼渴望親人能夠理解我的痛苦,但我發出的訊號,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回應,親人不知如何和我交流,他們本能地覺得我在矯情,在無病呻吟,這更讓我感到絕望。居家隔離關在一起,躲都躲不開的陪伴令我瘋狂,甚至感到心灰意冷,不想再賴在這個世界上了,我想用死去表達憤怒:你們都不懂我,哪怕一絲絲都沒有,太讓我失望了。
  想到死,我感受到一種絕望的狂喜,很少有人能夠理解這種心境吧?死是一種絕望,怎麼會是一種狂喜呢?狂喜是因為死後抽象的宣洩,但是我真的甘心去死嗎?活著好痛,是一種拉鋸式的折磨,沒有希望,沒有意義,死神就在不遠處誘惑著我,但是我有太多的糾結放不下,連自殺,我也是難以下決心的。
  越在意某人,我對他的要求越苛刻;我越渴求他人的理解,就越難得到,生活就是如此不盡人意。我固執地追求著臆想出來的美好世界,但現實是沒有人相伴的孤獨,沒有人喝采的失落。沒有憂鬱症體驗的人對這種痛苦會感到非常陌生,哪怕是最擅長講課的老師,講得如何生動和形象,還是難以真正傳達出那種感受;但是對於經歷過它的人來說,熟悉到只一句話、一聲嘆息、一個小動作……都會讓你陷入那可怕的痛苦感受之中。

與諮商師的第一次見面
  某一天,我決定去會見諮商師,畢竟關於他的故事,讓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獨特的。我的內心懷有莫名的希望,同時,另一個聲音也提醒自己,這可能還是一次徒勞之舉。
  管它呢,試試看吧。
  諮商師是一位年輕的老者,55歲左右,身材高大健碩,寧靜祥和中滲透出看透人間悲喜的慈悲氣質。
  一落坐,諮商師沒有任何寒暄,用極其穩重的口吻說:「我們可以開始了。」
  我低著頭,語氣平淡到沒有一絲感情色彩,說道:「我一年前被診斷為憂鬱症。」說完,我抬起頭,看著諮商師,我等著他像其他諮商師一樣問我當時的症狀、如何用藥等資訊。沒想到沉默了一會兒,大概有一分鐘左右吧,我聽到諮商師說:「你隨意說,不用刻意,放開一點,你講的事情裡都會透著深層的原理,所以,不拘束從哪說起,都可以的。」這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這個諮商師完全不按照牌理出牌呀!要麼是個高手,要麼就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冒牌貨,我心裡嘀咕著:先說著,看他如何反應吧!
  於是我講述了在疫情期間自己孤獨的心境,他一直安靜地傾聽著,沒有插嘴過一句話。我說完之後,原想著他會為我做些分析,但他只是靜靜地看著我,問我:「你想想是什麼原因讓你感到如此孤獨。我相信你肯定不只一次地探究過原因,不妨先說說你的思考結果。」
  他不給出專業的解釋,反而讓我找憂鬱症的原因,這再次讓我感到驚訝,他可是一個專業人士啊。他仍然平靜地看著我,說:「深陷在痛苦中的人總會本能地尋求原因和想辦法自我救贖,你一定也有類似的經歷。」於是,我說起了我的婚外情,認為是它導致我對人生失去了興趣。
  我詳細地講述了發生在2018年的婚外情,並讓諮商師看了我寫的日記。他思考了一會兒,說:「你經歷了這麼多,一定想知道自己的命運為何如此吧?無數次的努力,不但沒有帶來希望,還一次次證明了自己的無能為力,這肯定很令人費解吧?」這些話一下子擊中了我內心的期許,我確實很想知道憂鬱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人世間最悲苦的就是一個極度渴望活得精采的人,卻不得不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本來不該死的,但是卻偏偏要選擇死亡,只因為他手中沒有走出沼澤的地圖!」地圖,什麼地圖?我身體突然一陣冷顫,耳朵都豎了起來。
  第一次諮商時間遠遠超過了一個小時。諮商師說我是諮商的主角,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按照慣例,他把那天下午的時間都空了出來,沒有安排其他的工作,就是讓我來決定具體諮商時長的。這是第三次讓我吃驚了,他這是什麼設定?太與眾不同了吧。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深入探討憂鬱症議題,透過真實的親身經歷與見解,呈現一場心理轉變的旅程。書中詳述在諮商過程中的情感反思,並層層剖析憂鬱症的成因與其帶來的影響。此外,本書提供了自我成長與修復人際關係的策略,強調認識自己和培養內在能力的重要性,希望引導讀者在痛苦中找到出路,實現心靈的突破與人生的蛻變。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