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FORMS: FORM UNFOLD XRANGE ARCHITECTURE (附精裝書盒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STORY FORMS: FORM UNFOLD XRANGE ARCHITECTURE (附精裝書盒 2冊合售)

作者 張淑征/ 洪新富/ 十一事務所
出版社 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STORY FORMS: FORM UNFOLD XRANGE ARCHITECTURE (附精裝書盒 2冊合售):建築和紙雕,兩者所運用的尺度和材質截然不同,前者以穩固的鋼筋混凝土為材料,構成庇護和生活的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建築和紙雕,兩者所運用的尺度和材質截然不同,前者以穩固的鋼筋混凝土為材料,構成庇護和生活的空間;後者以柔韌的紙張創作,架出細緻立體的工藝。這套書由一本立體紙雕書,以及一本建築作品集組成。一本從概念著手創作紙雕,一本收納實際的建築成品,以相對的角度詮釋「story form」。兩本書對照閱讀,展示建築的多元面向:建築形體可以被凝聚,成為一種純粹的想望;建築概念也可以被展開,轉化為紙雕藝術新生。林懷民、詹宏志、詹偉雄、龔書章、王俊雄、阮慶岳、王增榮、漆志剛強力推薦本書特色:★立體紙雕書將11個建築作品放入書頁,運用扣件組成活頁的專利裝幀方式「活頁經褶裝」,可將立體書摺疊翻閱,也可拉開延伸,在桌面排開,宛若一棟棟真實建築佇立紙上。★建築作品集收錄11個「十一事務所」Xrange建築作品,包括被澎湖古厝啟發的「澎湖厝」、以建築為樂器的「音樂屋」、包伏在舊石頭屋上的新居「螞蟻屋」……,展現創新與挑戰的設計發想。★兩冊一套,回應建築與紙雕相互對話的理念,並附精裝書盒方便珍藏。★手工限量製作500套,每套均有收藏編碼及兩位作者簽名。 *本書為中英雙語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Author/張淑征(Grace Cheung)XRANGE 十一事務所共同創辦人及主持建築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及美國註冊建築師。於共同成立十一事務所之前曾任職於全球知名事務所,包括加拿大溫哥華 Patkaus建築師事務所,紐約Bernard Tschumi建築師事務所,以及OMA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Asia於香港及荷蘭鹿特丹的辦公處。出生於馬來西亞出生,十七歲時移民加拿大。張淑征因生活、學業與工作,曾旅居過美洲、歐洲及亞洲。移動於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僅形塑了她的個人風格,也成為她創作靈感的源泉及作品的獨特印記。張淑征視自己為站在第一線的建築工作者,以自身的文化流暢性與國際化背景,透過建築的元素與語彙,引領 XRANGE 十一事務所突破在地與國際的分野,帶來更具批判性的觀點。張淑征曾是TEDxTaipei的講者,也曾於多所大學任教,無論在國際上或是她的第二故鄉台灣,皆常受邀演講及擔任評審。2022 年起張淑征亦擔任洪建全基金會副董事長暨執行長,期望將洪建全基金會五十年來公益傳家的精神及它形塑台灣社會文化資產的歷史,拓展到下一個未來的世代。Founder and Principal Architect of XRANGE. Holding a Master of Architectur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Cheung is a USA licensed architect living and practicing in Taipei. Prior to co-founding XRANGE, Cheung gained her experience in top offices around the world, at Patkau Architects in Vancouver, 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in New York and OMA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Asia in Hong Kong and Rotterdam. Born in Malaysia before moving to Canada in her teens, Cheung has lived, studied and worked on 3 continents: America, Europe and Asia. Seeing herself as a front-line worker in the shifting cultural contexts that shaped her and characterized her practice, Cheung brings her cultural fluency a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to steer XRANGE towards a specifically localized yet global critical point of view with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architecture. A TEDxTaipei speaker, Cheung had taught at multiple universities and is a frequent lecturer, guest critic and juror both in her adopted home Taiwan and abroad. Cheung is also the Vice Chairman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Hong Foundation, extending its five decade philanthropic legacy synonymous with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aiwan into the next wave作者Author/洪新富(Hung Hsin Fu)台灣傑出紙雕藝術家,耕耘紙雕藝術工作已有四十年,作品曾獲邀至美、加、德、法、俄、比、日、澳、巴西等二十餘國、百餘城市個展及教學,目前從事紙雕創作、教學、著書、紙藝推廣、創意教學等。洪新富出生於臺北,從4歲起第一次接觸摺紙遊戲,便愛不釋手。17歲立志成為發明家,退伍後,頂著家人的質疑,他靠自己摸索,朝著職業紙藝家夢想前進。後來,他創造一隻會動的「幸運鼠」,三年內賣出10萬隻;又以紙雕狗狗燈籠,獲選為交通部觀光局官方提燈。他成立「扶風文化」專心創作,並和大小朋友推廣一生熱愛的紙藝。他曾獲得中華民國第四十一屆十大傑出青年、臺灣優良工藝品「造型獎」等榮譽。2013年,帶領台中市二百餘師生創造「全球最長立體書金氏世界紀錄」;2021年,他的《立體書創作手冊》獲得美國可動書協會「梅根多佛奬藝術類銀牌獎」。Hung Hsin Fu is Taiwan's outstanding paper sculpture artist who has devoted over forty years to the art of paper sculpture. His works have been invited to more than 20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Germany, France, Russia, Belgium, Japan, Australia, and Brazil, where he held solo exhibitions and conducte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over 100 cities. Currently, he is engaged in paper sculpture creation, teaching, writing books, promoting paper arts, and creative education.Born in Taipei, Hung Hsin Fu had his first encounter with origami games at the age of 4, and he became fascinated with it. At the age of 17, he aspired to become an inventor. Despite doubts from his family, after completing military service, he explored on his own and pursued his dream of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paper artist. Later, he created a moving "Lucky Mouse" and sold 100,000 pieces within three years. He also designed a paper sculpture dog lantern, which was selected as the official lantern by the Tourism Bureau of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He founded "Fufong Culture" to focus on his creations and share the art of paper sculpture that he has loved throughout his life with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He has received honors such as the 41st R.O.C. Ten Outstanding Young Persons Award and the "Design Award" of Taiwan Good Craft. In 2013, he led over 200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aichung City to create the "Guinness World Record for the Longest Pop-Up Book." In 2021, his book "The Pop-Up Creation Manual" won the first runner-up for the "Meggendorfer Artist Book Prize" given by the Movable Book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作者Author/十一事務所(XRANGE Architects)十一事務所由建築師張淑征與具有工業設計專業的連續創業家洪裕鈞於2003 年共同創辦。作品的規模和多樣性,橫跨總體規劃設計、建築、地景、裝置與產品設計。創辦人以自身的國際化背景與文化流暢性,引領十一事務所以精確的策略思維、前瞻大膽的形式,及對在地材料批判式的運用態度,創造出獨特的作品,呈現形構系統哲學及精彩的空間體驗。十一事務所力求以原創的作品,為使用者創造具有意義的建築場域。堅信每個案子的設計限制並非局限,卻是最可發揮的創意源頭。承諾為了達成建築行為的宗旨及應因環境的要領,設計理念著重必要性與適應性。十一事務所透過凝練的設計,不懼資源的豐沛或欠缺,創作出既務實又富內涵的作品,且無須妥協人與環境的因素,而將設計的創新、感官的體驗,以及建築的工藝靈魂完整呈現在每一件作品上。十一事務所的作品屢獲國際平台邀展和媒體發表,主持建築師張淑征亦榮獲指標性的 AIA 美國建築師協會於 2021 年頒發「AIA 國際設計大獎」兩項建築與都市設計的殊榮。十一事務所網站:https: tw.xrange.net XRANGE is founded 2003 in Taipei by architect Grace Cheung and industrial designer and serial entrepreneur Royce YC Hong. XRANGE works on multiple scales, with a scope and diversity of projects encompassing masterplans, architecture, landscape, installations and products. Steered by the founders’ extensiv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fluency, XRANGE’s work is characterized by concise strategic thinking, bold forms and distinctive material attitude shaped by local contexts. Inspired by constraints unique to every project, XRANGE’s architecture strives for original solutions that create meaning and place for users. With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purpose and performance, XRANGE takes an essential and adaptive design approach, capitalizing on minimal means to realize works that are grounded without compromising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patial experience, design innovation and the soul of craft.The work of XRANGE have been exhibited and published in numerous international platforms and media. Cheung was awarded two AIA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for both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in 2021.

商品規格

書名 / STORY FORMS: FORM UNFOLD XRANGE ARCHITECTURE (附精裝書盒 2冊合售)
作者 / 張淑征 洪新富 十一事務所
簡介 / STORY FORMS: FORM UNFOLD XRANGE ARCHITECTURE (附精裝書盒 2冊合售):建築和紙雕,兩者所運用的尺度和材質截然不同,前者以穩固的鋼筋混凝土為材料,構成庇護和生活的空
出版社 / 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4713269124115
ISBN10 /
EAN / 4713269124115
誠品26碼 / 2682394178008
頁數 / 34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94:中 英對照
尺寸 / 19x26x9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700
提供維修 /
適用年齡 / 成人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STORY FORMS
Ⅰ. FORM UNFOLD【立體紙雕書】
Ⅱ. XRANGE ARCHITECTURE【建築作品集】

首位獲得AIA國際建築設計獎華人女性建築師 張淑征
X
台灣紙雕藝術大師 洪新富
當建築師遇上紙藝師,經由一個想法的力量啟發,
將11個建築作品,轉化摺疊入書頁間

試閱文字

自序 : 建築始於一個關於體驗、移動方式,以及空間的想法/ 張淑征
一些年前,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郵包,錯寄到了我那時在紐約的住處。純白、除了書名以外沒有任何文字與標示,一頁又一頁充滿了我無從解讀的凹凸點點,它是一本點字書。我並不是它寄收的對象,但我一直將這本點字書保存到今天,它讓我充滿了驚喜與想像,並在我心中播下了創造一本凹凸立體書的種子。這本紙雕書擱置了七年,我覺得終於到了該浮出的時候了。當下的我們不僅早已被社群媒體上永無止盡的建築圖像淹沒,近期更出現了的超越天馬行空的AI建築圖像。然而,建築是不能用平面式的媒介來理解的,它最終必須是關於立體空間的感受體驗。
建築始於一個想法:一個關於體驗、移動方式,以及空間的想法;而這想法同時也展現了建築的野心、意圖與目標,經由以上的結合,創造了最令我振奮的建築概念架構或其組織原則。我將這個概念架構稱為「story form」,它支配了建構物的精髓,並使其成為建築。也因這個「story form」概念架構,建築的整體框架與其複雜的系統,如結構、光影、材料、動線、機電功能等等,即在此萌芽。在這最前期的發想階段,建築形體可以被展開為最精簡、最純粹、最清晰的想望和庇護,以及它所體現的建築系統;也是在這個階段,建築形體可以被凝聚成一個精煉的態度。
透過與紙雕藝術家洪新富的合作,11個建築概念於此,特別以紙雕形式創作與呈現。雖然建築與紙雕在媒材和尺度上有著極大的根本差異,但這些紙雕是我建築作品的 story form 的詮釋及表現,與我的建築概念有著相同的邏輯與一致的概念架構。它們不僅是真實建築的紙作概念模型,同時也是紙雕藝術作品。
很榮幸能以這兩冊書與讀者分享我的創作,一冊是我靈感火花的 story form 紙作概念模型,另一冊是這些「story form」想法的最後呈現與完成的建築作品。透過這兩冊書的對照閱讀,希望讀者能藉此更具體的體驗建築的多個面向與發展過程,並能經由一個想法的力量所啟發。
要向我在 XRANGE 十一事務所的優秀團隊獻上最深切的感謝,他們的努力與貢獻使得這一切成為可能。最後,特別感謝 Aaron Betsky 提供別具洞察力的反饋以及對書名的建議。

當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建築師,遇上一個愛挑戰的紙藝師/ 洪新富
當一個傻子,遇到一個瘋子會擦出什麼火花呢?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建築師,加上一個不怕死,愛挑戰的紙藝師,還有一群身懷絕技,敢做夢的好朋友,花了七年,從起草、溝通、修改、打掉重練……加入有趣的創新元素。就是想要做出屬於我們的作品,同時又能量化生產分享給特別的朋友展示、收藏。
要把一棟棟充滿想像、造型各異的建築物,透過轉化設計成可平面收合、立體呈現的 Pop-up,其實真的很挑戰,在不失原有建築特色下,又要可被摺疊收合的立體內頁,需要大量計算、規劃,在取捨間做出最適當的作品,真的心力與體力都需要很強,尤其前後經歷了N次修改,更需要的是耐力。
為了將作品做好,一開始就不設限,從設計規劃、時程進度、創意發想……到預算預期,唯一設定的:就是要做出我們都滿意的作品,這過程中有許多取捨,更多是大家的投入,最終的成形不採傳統一般的裝訂,而是採用我專利設計的活頁經褶裝的方式,可以一頁一頁、一件一件作品的欣賞,同時只要將磁吸的硬底拉開,即可成為底座相連的展示作品。
過程中有太多朋友的參與幫忙,尤其是我公司裡前後接任協助的陳昭蓁、王威舜,沒有他們默默協助我們不斷修改、重製,不會有今天呈現在各位面前的作品,在這裡感謝大家幫忙。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十一事務所開啟了台灣建築的可能性

張淑征的作品已為台灣建築的風景帶來了一抹雕塑感、務實的天馬行空以及空間的層次性,而這些都是台灣建築所缺乏的特質。她用相對較短的時間(以建築的時間來說)就達到了這樣的成就,並造就了十一事務所在台灣與世界舞台的可看性。

Aaron Betsky 亞倫·貝斯奇
國際知名建築評論家、現任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院長、前任辛辛那提美術館館長、
前任荷蘭建築學會會長、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
(摘譯自2024年初即將出版新書《The architecture of xrange: Inspired by constraints》)


十一事務所從創立之初,就自然具備了全球化的特質……台北並非張淑征生長的城市,但她以此為立足點,熱衷於在此尋找她所說的「奇特的方式」……她與十一事務所的作品出現於全球變遷的轉折點,此後當地的影響與回應將會繼續塑造並產出新的建築形式。畢竟,「現代風格」是一個不斷變動的目標,它的樣貌並非無中生有,而是透過當下與將來的力量不斷疊加與累積而成。換句話說,創新終究會變成在地傳統,而在地傳統永不會消失。十一事務所……讓我們看到了這一點……
Aric Chen 陳伯康
現任荷蘭建築與設計博物館館長兼藝術總監、前任M+博物館設計及建築首席策展人、
前任邁阿密設計展(邁阿密與巴塞爾)策展總監
(摘譯自2024年初即將出版新書《The architecture of xrange: Inspired by constraints》)


風土與建築

擺在我眼前的是一部(兩冊)奇妙的書,它一半是建築師的意念絮語與建築本體與發想的記錄,另一半則是紙雕家的結構重現。你可以撫頁閱讀,也可以流連賞玩,一種複合式的感官體驗。但這些看似不同的閱讀活動卻得到一致的心智收穫,你感覺得到所有的建築作品都被剝去表面的材料,看見那些基本的結構原型(以及它們的概念),而這些原真的簡單型式彷彿有雄辯的語言,訴說著一則一則的故事,這時候我也才注意到書名就叫”Story Forms”;的確,藏在創作者背後不曾明說的,就是這些會說故事的型式與構造。

這十一件建築作品,只有一件擁有巨大的量體(華邦電子的辦公大樓),其他大部分都是民宅、集合住宅,或民宿之類的較小建築,沒有規模或巨大尺度的憑藉,在狹仄或有限的空間裡,創作者必須發揮巧思與之搏鬥,創造出與周邊環境呼應,又敘說獨特故事的空間結構來。

我特別在《灣臥》與《澎湖厝》兩個案例裡得到啟發,兩個案子都從當地的風土條件裡找到母題,尋找出一個極其大膽的簡單構造,再用細節去經營,一個成了彷彿會隨風流動的牆,一個成了遠方層疊的山巒,它們都用了風土,也回應了風土。建築語彙是新的,概念卻形成了一種與在地的親密對話。此外,我也很喜歡做為住宅的《螞蟻屋》,而華邦電子的木斗拱結構的演講廰也令人驚艷。這真的是一本讓人流連忘返的故事書。
詹宏志 作家、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翻開十一事務所這本作品集,於我的感覺,好似打開了一個小珠寶盒。在此引用這個意象,不是說它內裡藏著昂貴與華美,在我童犀的孩時,偷偷打開媽媽或阿姨的珠寶盒,是見識到魔幻天地的伊始,那一顆顆來歷不明的石頭與金屬,帶著多變的稜角,輝爍著誘惑的光芒,我摸著它們,感覺到來自各自不同地底的冰涼,闔上蓋子時,仍然目幻神迷。

「那麼嶄新、如此奇異」,是小孩翻開珠寶盒、張大眼睛的遙遠記憶,但翻開張淑征建築師主導的十個案子的建築圖譜和立體摺紙,這個遙遠的記憶與情感,霎時回到眼前。

我不是建築專業工作者,但我喜歡置身在有寓意的建築之間,感受到驚奇與快樂。我一直相信「萬物皆有生命,就看要不要喚醒它們的靈魂」,相較於其它各種設計者,建築師儼然有王者的地位,因為他/她的作品超越人生命的時間尺度,建築不是露水、不是電光、更不是夢幻泡影,建築師甚或有一種英雄意志:作品不只要能喚醒昨日與當下的靈魂,甚而還要激昂起那些未來的。

十一事務所的作品與台灣大多數穿著制服的建築相比,截然不同,我不能說它們來勢洶洶,但這些作品卻是極其乾淨俐落地與本地建築傳統一刀兩斷,像是乘坐太空船來到的一般,譬如說台北市「都市集合住宅」置身巷弄裡的水平陽台與潔淨的建築皮層、墾丁「灣臥」民宿彎曲的板模承重牆創造出的與大地私語的空間,或者是竹北「華邦電子」辦公大樓那玻璃波浪的立面韻律……;把柯比意當年提醒建築師注意的三個設計要點——量體、皮層與平面——取來評估與考究這十個作品,可以發現它們每一個都全面地要發聲,說著:來吧,奇異的生命在此!

能為這本作品集寫一點文字,是我的榮幸,感謝它召喚了昨日小珠寶盒的記憶,我相信這些作品也會是台灣未來的發光寶石。
詹偉雄 文化評論人


嚴謹的狂想

《STORY FORMS》 和 《Inspired by constraints》這兩本作品集是張淑征(Grace Cheung)+洪裕鈞(Royce YC Hong)以及十一事務所(XRANGE Architects)二十年來面對每個作品的意志和實驗。在書中所有作品的敘述,Grace並不採取任何單一的設計手法或風格,亦非討論任何建築理論與哲學,而總是讓每一個作品以一個非常挑釁的關鍵問題來當作開場,進而嘗試清晰且具想像地描述每一個設計作品的思維和意象,然後藉以這個想像走向型態思考、材料實驗、和最後的構築建造。

雖然從Grace & XRANGE系列作品中的多元、外顯且充滿表現力的建築作品當中,可能會讓人誤以為它們都是信手拈來的;然而從《Inspired by constraints》這本書的命名,我們就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每一個作品無論構建與否,幾乎都混雜著許許多多的不確定與懷疑,突破與死路,緊張和愉悅,以及沮喪與躍進!尤其是《STORY FORMS》對建築形式和故事中所展現的「輕盈」和「狂想」,更讓我能體驗到每個作品都蘊藏著沈重的挑戰和堅定的意志!

在這一系列的作品當中,幾乎可以看到Grace總是盡一切力量來建構每一個作品不可複製的「獨特性」。她一方面從「基地」開始,接受建築的複合特質,處處留意各種外在空間與生活之間的對立、複雜、多樣的衝突,並在其中尋找意外,以一種隨機而變的方式建構「秩序」;另一方面,她則更企圖在整體中表現出她對「純粹」形式的謹慎看待,並進而積極地建構一系列屬於「結構」與「形式」的連續性。

Grace & XRANGE的作品使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極為嚴謹的態度!她總是強烈地想要找尋出一種特定、精準、清楚的「綜合形式」,更進一步地發明出它應有的最基本型態和量體,並且積極地通過讓「材料」自身精確地組織,促使了「形式」能更敏感且精細的浮現,進而嚴謹地建造出作品的自身意義。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Grace總是關注著純粹形式中—連續與不連續的相互牽引、角落與開口之間不可分的多樣矛盾、以及實體與錯縫之間的對立和融解等—如此來讓建築的各種「意義」得到真實的實現,甚至能有機會更進一步地讓建築有了意想不到的「象徵性」。

對我而言,Grace & XRANGE的所有作品都貫穿著穩定的質量—那就是精確嚴謹的概念、清楚自明的形式、生活空間的狂想、以及細節技術的感知等—這當中總是持續回應外在的限制和挑戰、持續散發著濃厚而強烈的建築氣味,持續確定著建築自身的「獨創性」。這就是為什麼《STORY FORMS》 和 《Inspired by constraints》這兩本書必須同時存在的意義!
龔書章 建築師、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在數位征服設計的時代,仍對工藝念念不忘並想要與之融合,是張淑征最顯著的特色,也是當代藝術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張淑征接受建築教育時,正處於手繪圖和電腦繪圖兩個時代交界之際,一般人不是徬徨難決,就是被迫勉強擇一。張淑征是少數能將為難化為機會的人。對於她來說,工藝不是對前工業時代的難捨與懷舊,而是人性永恆的表徵與敬意。以紙雕藝術結合呈現其作品一貫的理念與深邃,既通俗又高雅,既出人意表又歸於初衷。張淑征的「反常合道」又再一次展現了無比的魅力與智慧。

王俊雄 前瞻計畫城鎮之心工程競爭型計畫總召集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副教授


太湖石的聯想:簡潔的現代、複調的古典

閱讀張淑征的建築作品,整體印象是強烈現代感的簡潔造型,通常由厚實混凝土構築成抽象卻具有象徵的外觀,搭配豐富多變的內部空間,彷如在崇尚簡約俐落的現代性與強調多元層次的古典精神間,作出相異空間經驗的整合。

這樣單一整體的外在象徵與內在細密豐富的層次細節,讓人想及江南園林的太湖石,同樣是外觀獨立也隱含象徵,卻內在多孔也豐富的意象。關於這樣象徵的指涉,常以太湖石入畫的陳洪綬(1598-1652),在《壽萱圖》以石擬人來表達對母愛的感懷,或是《歸去來圖·採菊》的人石一體,既是致敬陶淵明也傳達生命追求的哲思,讓原本無機無語的太湖石,得以寓人寓物寓情也寓宇宙。

同樣地,張淑征藉由蟻窩般連接狹窄空間的「螞蟻屋」、樂器概念出發的「音樂屋」、弧牆自由蜿蜒進出的「灣臥」,以及回應弧形山牆馬背的「澎湖厝」,表達出類同太湖石在具象/象徵間的思考,以及內部豐富孔隙空間的層次;而這幾件作品以黑色、灰色及白色呈現,也與太湖石主要的白、青黑、青灰色,有趣地作出巧合的輝映。

此外,「雲」及「變形城市」顯現張淑征對於自然宇宙變化以及亞洲都市的流動與隨機能量,有著捕捉與對話的關注。這也是她整個系列作品,在恆靜/恆動間反覆辯證的設計主旋律,有如太湖石在靜思美學與變化哲思的怡然並存。

阮慶岳 建築師、小說家


認識Grace已經有好些年,但見面大多在建築專業的場合,她是思路清晣、態度嚴謹的人,擅長以慎密的理性建構富感性意識的作品。在得知她要出版立體紙雕形式的作品集時,我還真的有點驚訝!

印象中立體紙雕書是童書吧,不是嗎?不過,再想一想,二者好像也有一些的關聯。

建築創作的特質是憑空想像,想像的是委託者也憑空想像出來的期望,然後面對白紙的空白,建築師劃出一些線條,線條讓虛無的空白凝聚、塑形,再由二向度逐漸變成三向度,於是想像就憑空地形成有意義的形式與收放別緻的空間,建築於是成形。立體紙雕不也是這樣?紙雕翻開的瞬間,也是一片空白,接著也憑空地冒起一些意像或形體,二者根本有著隱喻的關係!而且,紙雕只能作出抽象的意象,不像建築模型能展現太多細節,因此立體紙雕更像是建築概念的抽象圖式。

所以,紙雕形態的作品集,等於是以童書般輕鬆的形式不動聲色地把建築作品深層的概念勾勒出來的書,像Grace透過嚴密的理性設計出富感性的建築作品一樣。我不知道Grace的靈感是從哪裡(來自她記憶中的某個角落嗎?),這本書巧妙地把童趣與專業這兩端串連起來,它是詮釋Grace建築創作理念的書,同時也是貫澈其創作理念的書。

我相信這深具開創性的作品集,可以給年輕讀者帶來對建築的想像,也能讓專業的朋友理解其建築創作深層的理念,希望大家與我一樣的喜歡。

王增榮 建築評論、策展人


建築語言的形成

2020年12月6日下午,我在台北的文心藝所書店邀請了幾位好朋友一起聊喜歡的書,其中Grace的選擇非常有趣,她分享了一本全白的點字書以及一本她正在製作中、也是全白的紙雕書。除了它們是以文字以外的方式來建構閱讀經驗,我認為透過紙雕,更能在翻開書頁時,動態展現Grace系統性的建築思考,或者可以說,窺見她「建築語言形成」的時刻。

如今很幸運的,我們可以看到Form Unfold這本全白立體書以及Grace作品集的正式出版,有如文藝復興時期可操作的天文書Astronomicum Caesareum,或是二十世紀中期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所編的《譜記》(Notations),它們不僅是系統的建構,也是充滿機遇操作(chance operation)的閱讀;例如隨著兩個頁面之間夾角與光線的變動,會形成Form Unfold這本立體書形式與陰影之間關係的無限可能。

一本書就像一棟建築,Form Unfold是由概念轉化的形式,也是藝術對於建築的平行閱讀,沒有文字,卻能一次又一次激發讀者對於建築語言形成的感知與想像。

註:當天參與分享的建築界好友包括朱弘楠、何以立、李芝瑜、邱文傑、張淑征、楊家凱、褚瑞基等多位老師。

漆志剛 Jr.Gang建築研究室主持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