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連續64週穩坐美國亞馬遜犯罪類TOP10暢銷榜★Amazon4.3星、NetGalley4星,讀者心驚膽跳推薦★近20張案發現場照首次公開,畫面細節到讓人頭皮發麻,非膽大者請小心翻頁!★網友口碑推薦:「震撼到心有餘悸,今年讀過最精彩的犯罪故事!」與魅力殺手泰德.邦迪、小丑殺手約翰.韋恩.葛西驚悚齊名,奪走29名男孩人命的性暴力凶殺案,驚人真相首度曝光!▎當「受害者」與「共犯」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殺人魔的學徒是怎麼一步步被塑造出來的?「我叫埃爾莫.韋恩.亨利,十七歲。這一切,都是從那通報警電話開始的。我殺了狄恩.柯爾,但他殺的人,比我還多。」1973年,警方在休士頓高地的倉庫、沙灘與樹林,陸續挖出29具男孩遺體。赤裸的屍體一具具從塑膠布中抬出,引發社會譁然。當時亨利向警方自首,坦承為了保護朋友,也為了終結那段被迫引誘男孩、幫忙殺人、掩埋屍體的日子,開槍殺了親切善良的「糖果人」柯爾。這起震撼全美的「休士頓大謀殺」,成了美國史上最駭人的青少年連環命案。「每帶一個男孩來,就給你200美元,他長得好看,我就給你更多。」被朋友帶去認識科爾的亨利,「待遇」卻與他人不同。那時的他只是個想賺錢貼補家用的少年,卻被柯爾看準內心的脆弱,不斷試探道德底線,摧毀價值觀,讓他在操控與恐懼中迷失自我,最終走上無法回頭的幫凶之路。資深犯罪心理學家凱瑟琳.朗斯蘭、資深記者崔西.烏爾曼,透過獨家訪談現年69歲的亨利,結合警方、法庭與媒體紀錄,完整重現案件始末,剖析柯爾的操控手段與犯罪心理,以及亨利是如何從受害者一步步被洗腦,最終淪為共犯的悲劇過程。在網路早已融入生活、獵食者手法不斷翻新的今日,像柯爾這樣的「好人」就潛藏在你我身邊。你能分辨誰才是真正的怪物嗎?【各界讚譽】「一場貼近現場的深度調查,揭露惡名昭彰連環殺手的黑暗真相……膽小者勿試,但對真實犯罪迷而言,這是一篇節奏緊湊、啟發人思的精彩報導!」──科克斯書評星級推薦「《連環殺手的學徒》是一個令人警醒的故事,提醒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孩子還是渴望被接納的人,都可能成為掠食者的獵物。」——《紐約書評》「一本犯罪紀實經典的誕生!法醫權威朗斯蘭博士文筆就像一流小說家,傳記作家烏爾曼擁有偵探般的天賦,兩人不僅揭露這起駭人案件背後的真相,也讓我們更深入理解犯罪心理。即便細節驚悚駭人,仍讓人難以釋卷。」──蓋瑞.布魯卡托(Gary Brucato)博士,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專家「本書對被害學家、犯罪學、執法人員、治療師與關心社會安全的大眾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讀物。……讀者將深入過去的陰影,帶著更深一層的體悟,理解追求正義的複雜過程中,這場與獵食者之間的對抗,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安.伍柏特.布吉斯,《破案女神》作者「精彩絕倫……這本書改寫了五十年來我們對此案的既定認知,並重新檢視偵查與審判過程中的錯誤。」──邁克爾.巴登醫學博士(Michael Baden, M.D.),前紐約首席法醫「獨到的洞察力令人驚艷……這本讓人睡不著的犯罪紀實,透過對主犯與被誘導的少年共犯動機剖析,帶領讀者思考更多元的犯罪類型與性殺人行為的分類方式。」──格雷格里.M.庫珀(Gregory M. Cooper),前FBI剖繪專家、行為剖繪組組長、懸案基金會執行長「作者透過對美國史上最駭人聽聞連環殺手共犯倖存者的獨家專訪,不僅完整重現惡名昭彰的『糖果人』案件,還揭露前所未聞的驚人內幕。這本書結合精采的紀實敘事與對戀童殺手心理的深度剖析,是犯罪心理領域的重要貢獻。」──哈洛德.謝克特(Harold Schechter),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榮譽教授「鮮少有人能比凱瑟琳.朗斯蘭醫生更有資格來解開一名心理病態的精神狀況,《連環殺手的學徒》證明了朗斯蘭醫生是該領域的佼佼者!引人入勝又毛骨悚然的情節接連不斷,本書精準、密切揭示連環殺手心中的陰暗角落,提供執法界亟需的洞見。」──克莉絲汀.狄利(Kristin Dilley),Podcast節目〈心志勝於謀殺〉(Mind Over Murder)共同主持人「凱瑟琳.朗斯蘭和崔西.烏爾曼冒險深入連環殺人、性侵害、弱勢青年剝削的黑暗深處。相較於多數真實犯罪作品的膚淺分析,他們的著作是堪稱罕見的深入之作。」──詹姆斯.加伯利諾(James Garbarino)博士,康乃爾大學、羅芝加哥羅耀拉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朗斯蘭醫生的訪問和研究,對執法單位、家長而言都是無價之寶,最重要的是預防未來的受害者不被現今世界潛伏的獵食者所害。本書是真實犯罪迷的必讀之作,也是每位擔心小孩安全的家長不可錯過的書。」──克里斯.麥當諾(Chris McDonough),退休刑警、「懸案基金會」調查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凱瑟琳・朗斯蘭(Katherine Ramsland)犯罪心理學家。朗斯蘭博士於賓州迪西爾斯大學擔任法醫心理學與犯罪學教授,擁有法醫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刑事司法、創意寫作、哲學等多項研究所學位。他的著作豐富,出版超過70本書籍,並經常受邀擔任犯罪紀錄片、Podcast及新聞節目來賓,包括《今日秀》、《賴瑞金現場》、《奧茲醫生秀》(Dr. Oz)、《20 20》、《48小時》(48 Hours)等,至今已參與超過250部節目。曾經擔任真人實境節目《殺人屋改造中》(Murder House Flip)、犯罪紀錄片《BTK:連環殺手的自白》(BTK: Confession of a Serial Killer)執行製作人,也曾擔任影集《CSI犯罪現場》、《尋骨線索》和《沈默的天使》的顧問。崔西・烏爾曼(Tracy Ullman)紀錄片製片人、導演和作家。居住於芝加哥,曾為探索頻道、Oxygen、A+E電視網和公共廣播電視公司製作數十部非小說類電視節目。最新作品是為NBC新聞的孔雀(Peacock)串流平臺製作六集紀錄片,講述連環殺手約翰.韋恩.蓋西及其案件新發現。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本書重訪、更正了一九七〇年代初期發生在德克薩斯州休士頓(Houston, Texas)的「糖果人」犯罪故事。成年男性狄恩.柯爾(Dean Corll)招來兩名青少年共犯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和小埃爾莫.韋恩.亨利(Elmer Wayne Henley Jr.),從旁協助並引誘超過二十四名男孩供柯爾強暴、虐待、謀殺。最終,亨利殺了柯爾,然後自首。
此時,亨利提及自己懼怕柯爾與位在達拉斯(Dallas)的性販運集團有所聯繫。布魯克斯一遭扣押,也描述過同一集團。休士頓警方不太認真,沒有努力調查這所謂的關聯,最後直接終止調查。儘管如此,這一個集團確實存在,而存在的證據改變了先前講述過的故事。
紀錄片製作人暨調查記者崔西.烏爾曼花費數十年光陰,調查該集團的販運活動。她聯絡了唯一願意聊聊的共犯亨利,而亨利答應知無不言。我是凱瑟琳.朗斯蘭,半途加入他們的談話,探查亨利作為柯爾共犯的經歷;我是本書的主要作者,和烏爾曼一起合作,烏爾曼從她的調查中描繪出柯爾、布魯克斯、亨利三人故事的輪廓,本記述首次講述這則驚人故事的完整脈絡。亨利沒有要求我們提供今時今日的調查,還同意協助我們更加理解獵食者是如何利用受害目標的弱點,加以剝削的伎倆。
我已經調查逾二十五年,這些年也都和連環殺手保持溝通。其中一名罪犯就在我成長的小鎮殺人,他曾經在我才剛剛搭過便車的地方,騎著摩托車載走一位女孩。我那時還只是個孩子,換作是我,我可能也會願意搭上那一趟便車。那男人叫約翰.諾曼.柯林斯(John Norman Collins),後來被逮捕,因密西根「男女合校凶殺」一案被判有罪,且涉嫌犯下其他凶殺案。之後,我為法庭電視臺(Court TV)《犯罪圖書館》(Crime Library)撰稿時,與柯林斯通訊,接著又聯繫上其他連環殺手。從此,我就成了這些罪犯的專家,寫作、教授大學課程的重心,都放在這些殺手的心理發展。
在拙作《凶手的心》(The Mind of a Murderer,暫譯),我剖析了上一世紀的十二個案件,這些案件都有心理健康專家花費長時間,瞭解特定大屠殺殺手、縱欲殺手、連環殺手的生活和罪行。他們心血換來的詳細素材,提供了我在二〇一〇年到二〇二一年,對堪薩斯州威契托(Kansas, Wichita)BTK連環殺手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的研究奠定基礎。要承擔這般有深度的計畫,我使用了一種我稱為「導引自傳」的格式。也就是說,先安排好問題架構,瞭解雷德走向暴力的軌跡,這些回應對心理學、犯罪學及執法領域皆有裨益。
這過程讓我得以更加理解,雷德那樣的人如何體驗世界。我們討論區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等心理學概念,也就是獵食者可以看起來像一般市民,卻同時藉由分割生活犯下重案。雷德稱這種能力為在各個生活時段(life frames)「轉動魔術方塊(cubing)」,也就是說,雷德可以視情況所需,轉變外貌以示眾人。
他可以像一位好爸爸、好丈夫,也可以是虔誠的教會長執會主席,甚至是童軍志工,但同時也在跟蹤、偷竊、殺人。所有角色都是他「魔術方塊」的一面,可以任意迅速轉換。因此雷德告訴我,要瞭解他為何可以過著差異巨大的雙面生活,相較於分割角色,「轉動魔術方塊」這概念更富資訊、更容易理解。
「轉動魔術方塊」的概念幫助我思考韋恩.亨利的經歷。雖然亨利十幾歲的時候捅了些小婁子,但要不是遇到柯爾,或許亨利永遠不會犯下暴力罪行。儘管協助柯爾殺人,但當亨利可以選擇的時候,他會轉動魔術方塊變成一般孩子,這時他能喘口氣,不再需要擔心自己幹的好事,同時獲得勇氣,最終得以反抗。亨利是唯一已知殺了性侵犯的共犯,這名性侵犯還誘拐亨利,加入「組隊殺人」的安排。
我們沒有撇除亨利的刑事責任(但他不需要負),只不過,我們和他一起探索共犯關係的心理過程,提供珍貴的教訓給予輔導諮商人員、犯罪學家、父母家長、未來可能的受害者參考。
本書講述一名引誘兩位弱勢孩童進入犯罪組織的性侵犯,他們都來自破碎家庭、處境艱困、資源貧乏,兩位都容易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大衛.布魯克斯已在二〇二〇年過世,無法講述他故事的完整版。亨利還在世,讓我們有機會從受害目標的觀點,研究獵食過程。
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是五十年前。當時我們以為已經知道了案件始末,但當新資訊一出現,我們的認知又會轉變。最近,我們已經看到其他幾十年前早就「解決的」案件都一一被翻盤──藉由新的詮釋解答長久以來的疑問,或更好地處理事實。
舉例來說,我們不該抓著一九七三年的受害人身分辨識不放,當二〇一二年的DNA分析證明了那是錯的(如同本案的情形)。保持彈性與靈活,是坐冤獄的人可以證明自己清白的方式,是揭發包庇、解決懸案的方式,也是如本案般老舊的案件,可以針對當今情形給予重要觀點的方式。
許多柯爾也採取過的誘拐技巧至今仍有人在使用,因為這些技巧是如此的有效好用。烏爾曼調查一九七〇年代在背後支持柯爾威脅的販運集團,顯示該集團當時在美國國內分布範圍甚廣。有影響力的人「丟失」證據、終止調查、抹除關聯,但依然有足夠的蛛絲馬跡,可以拼湊出大部分的故事。
亨利希望貢獻些什麼,彌補自己的所作所為。亨利接受好幾個小時的訪談,本書都會用到,可能是直接引用,也可能是透過全知視角來陳述他對親眼目睹事件的感受與觀點。一九七三年八月,亨利的警方筆錄也提供了素材,亨利的媽媽以及少數幾位兒時友人也同樣提供素材。此外,我們也使用了相關時期的警方與法庭記錄、解剖報告、新聞文章、電視臺新聞綜合報導。
有時候,我們引用早期詳盡的陳述,但以本案為依據的兩個主要來源,早在共犯審判之前就已出版,兩個來源也都包含了與事實不符的錯誤。即便是地方檢察官的回憶錄,書中談論到這些審判時,也和警方報告及其他記錄有所出入。本書為這則故事增添許多細節,深入挖掘共犯的動態學,為新世代汲取有關獵食者最迫切的教訓。
試閱文字
導讀 : 本書重訪、更正了一九七〇年代初期發生在德克薩斯州休士頓(Houston, Texas)的「糖果人」犯罪故事。成年男性狄恩.柯爾(Dean Corll)招來兩名青少年共犯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和小埃爾莫.韋恩.亨利(Elmer Wayne Henley Jr.),從旁協助並引誘超過二十四名男孩供柯爾強暴、虐待、謀殺。最終,亨利殺了柯爾,然後自首。
此時,亨利提及自己懼怕柯爾與位在達拉斯(Dallas)的性販運集團有所聯繫。布魯克斯一遭扣押,也描述過同一集團。休士頓警方不太認真,沒有努力調查這所謂的關聯,最後直接終止調查。儘管如此,這一個集團確實存在,而存在的證據改變了先前講述過的故事。
紀錄片製作人暨調查記者崔西.烏爾曼花費數十年光陰,調查該集團的販運活動。她聯絡了唯一願意聊聊的共犯亨利,而亨利答應知無不言。我是凱瑟琳.朗斯蘭,半途加入他們的談話,探查亨利作為柯爾共犯的經歷;我是本書的主要作者,和烏爾曼一起合作,烏爾曼從她的調查中描繪出柯爾、布魯克斯、亨利三人故事的輪廓,本記述首次講述這則驚人故事的完整脈絡。亨利沒有要求我們提供今時今日的調查,還同意協助我們更加理解獵食者是如何利用受害目標的弱點,加以剝削的伎倆。
我已經調查逾二十五年,這些年也都和連環殺手保持溝通。其中一名罪犯就在我成長的小鎮殺人,他曾經在我才剛剛搭過便車的地方,騎著摩托車載走一位女孩。我那時還只是個孩子,換作是我,我可能也會願意搭上那一趟便車。那男人叫約翰.諾曼.柯林斯(John Norman Collins),後來被逮捕,因密西根「男女合校凶殺」一案被判有罪,且涉嫌犯下其他凶殺案。之後,我為法庭電視臺(Court TV)《犯罪圖書館》(Crime Library)撰稿時,與柯林斯通訊,接著又聯繫上其他連環殺手。從此,我就成了這些罪犯的專家,寫作、教授大學課程的重心,都放在這些殺手的心理發展。
在拙作《凶手的心》(The Mind of a Murderer,暫譯),我剖析了上一世紀的十二個案件,這些案件都有心理健康專家花費長時間,瞭解特定大屠殺殺手、縱欲殺手、連環殺手的生活和罪行。他們心血換來的詳細素材,提供了我在二〇一〇年到二〇二一年,對堪薩斯州威契托(Kansas, Wichita)BTK連環殺手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的研究奠定基礎。要承擔這般有深度的計畫,我使用了一種我稱為「導引自傳」的格式。也就是說,先安排好問題架構,瞭解雷德走向暴力的軌跡,這些回應對心理學、犯罪學及執法領域皆有裨益。
這過程讓我得以更加理解,雷德那樣的人如何體驗世界。我們討論區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等心理學概念,也就是獵食者可以看起來像一般市民,卻同時藉由分割生活犯下重案。雷德稱這種能力為在各個生活時段(life frames)「轉動魔術方塊(cubing)」,也就是說,雷德可以視情況所需,轉變外貌以示眾人。
他可以像一位好爸爸、好丈夫,也可以是虔誠的教會長執會主席,甚至是童軍志工,但同時也在跟蹤、偷竊、殺人。所有角色都是他「魔術方塊」的一面,可以任意迅速轉換。因此雷德告訴我,要瞭解他為何可以過著差異巨大的雙面生活,相較於分割角色,「轉動魔術方塊」這概念更富資訊、更容易理解。
「轉動魔術方塊」的概念幫助我思考韋恩.亨利的經歷。雖然亨利十幾歲的時候捅了些小婁子,但要不是遇到柯爾,或許亨利永遠不會犯下暴力罪行。儘管協助柯爾殺人,但當亨利可以選擇的時候,他會轉動魔術方塊變成一般孩子,這時他能喘口氣,不再需要擔心自己幹的好事,同時獲得勇氣,最終得以反抗。亨利是唯一已知殺了性侵犯的共犯,這名性侵犯還誘拐亨利,加入「組隊殺人」的安排。
我們沒有撇除亨利的刑事責任(但他不需要負),只不過,我們和他一起探索共犯關係的心理過程,提供珍貴的教訓給予輔導諮商人員、犯罪學家、父母家長、未來可能的受害者參考。
本書講述一名引誘兩位弱勢孩童進入犯罪組織的性侵犯,他們都來自破碎家庭、處境艱困、資源貧乏,兩位都容易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大衛.布魯克斯已在二〇二〇年過世,無法講述他故事的完整版。亨利還在世,讓我們有機會從受害目標的觀點,研究獵食過程。
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是五十年前。當時我們以為已經知道了案件始末,但當新資訊一出現,我們的認知又會轉變。最近,我們已經看到其他幾十年前早就「解決的」案件都一一被翻盤──藉由新的詮釋解答長久以來的疑問,或更好地處理事實。
舉例來說,我們不該抓著一九七三年的受害人身分辨識不放,當二〇一二年的DNA分析證明了那是錯的(如同本案的情形)。保持彈性與靈活,是坐冤獄的人可以證明自己清白的方式,是揭發包庇、解決懸案的方式,也是如本案般老舊的案件,可以針對當今情形給予重要觀點的方式。
許多柯爾也採取過的誘拐技巧至今仍有人在使用,因為這些技巧是如此的有效好用。烏爾曼調查一九七〇年代在背後支持柯爾威脅的販運集團,顯示該集團當時在美國國內分布範圍甚廣。有影響力的人「丟失」證據、終止調查、抹除關聯,但依然有足夠的蛛絲馬跡,可以拼湊出大部分的故事。
亨利希望貢獻些什麼,彌補自己的所作所為。亨利接受好幾個小時的訪談,本書都會用到,可能是直接引用,也可能是透過全知視角來陳述他對親眼目睹事件的感受與觀點。一九七三年八月,亨利的警方筆錄也提供了素材,亨利的媽媽以及少數幾位兒時友人也同樣提供素材。此外,我們也使用了相關時期的警方與法庭記錄、解剖報告、新聞文章、電視臺新聞綜合報導。
有時候,我們引用早期詳盡的陳述,但以本案為依據的兩個主要來源,早在共犯審判之前就已出版,兩個來源也都包含了與事實不符的錯誤。即便是地方檢察官的回憶錄,書中談論到這些審判時,也和警方報告及其他記錄有所出入。本書為這則故事增添許多細節,深入挖掘共犯的動態學,為新世代汲取有關獵食者最迫切的教訓。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殺死糖果人
一名青少年,身形纖瘦,頭髮微捲,戴著手銬,穿著藍綠色監獄連身衣,坐在無標示警車,帶著司機開上一條坑坑疤疤的路。該名員警領著一個小車隊,載著警探,朝一排L型的鐵皮浪板儲藏小屋前進,地址是德州休士頓希爾維貝爾街四五〇〇號──這裡是西南船隻倉儲。車隊停在十一號倉庫附近。前導車走出來穿西裝的男人,其中一位協助那位男生下車。男生一臉茫然,幾乎無法站直。
警探需要這位男生,因為男生才剛揭露了狄恩・柯爾(男生當天早上槍殺的當地電工)殺害了其他男生,把屍體埋在這間倉庫的泥土地面下。警探起先駁斥男生的說法,畢竟他還只是個孩子,而且吸食油漆的快感才剛退去。不過他還提到大衛・海勒吉斯特、馬蒂・瓊斯、查爾斯・考伯,三位都接獲失蹤報案,其中兩位幾個星期前在同一天消失。儘管一九七三年八月當天午後悶熱到令人窒息,一行人還是來到此處確認亨利的說法。
幾名警察來自休士頓警察局,又有幾名來自附近的帕沙第納(柯爾被槍殺的地方)。雙方同意合作辦案。下午五點半左右,一群人接近那間船隻倉庫的鋼製大門。一副掛鎖阻擋了去路。警方找到住在附近的倉庫老闆梅米・麥尼爾,向他說明緣由。
老闆聽到租客死了,很是苦惱,還說狄恩・柯爾人很好,每個月都準時付費,從一九七〇年十一月開始租倉庫以來,沒漏過半次。房東沒有柯爾掛鎖的備份鑰匙,同意員警撬開鎖。一名員警使用汽車鐵製挖胎棒成功破門。開啟大門,進到沒有窗戶、長三十四呎、寬十二呎的挑高空間,一陣悶住的熱氣襲來,大家往後踉蹌。往裡看,只見一個雜亂的倉庫。大家步入倉庫,評估存放物件。
倉庫中央,交疊蓋著兩條發霉的地毯,遮住了泥土地面。藍色地毯與兩側牆面同寬,長度則約十二呎。沿著右邊靠後側的方地,警探看到一輛蓋著車罩的車、兩罐壓縮天然氣桶、一台小型紅色單車、一個空的傢俱紙箱、一只裝滿鞋子衣服的塑膠袋。
警探統計了,共有八個二十加侖的金屬容器,其中一個容器上放了兩袋十磅的石灰。靠近左邊牆壁,凸起的泥土貝殼地面有個縫,飄出淡淡的異味。兩把短柄鏟、一把壞掉的耙子,耙子的叉齒上有白色殘留物,加深了不祥的印象,這石灰底下肯定埋著什麼。
帶路的男生來到門檻,一臉蒼白,沒有踏進倉庫,而是向後退開,坐在草地上,雙手抱頭。那天,他的人生改變了,無可轉圜。
十七歲的小埃爾莫・韋恩・亨利剛剛開槍射殺了狄恩・柯爾,亨利說開槍是為了救自己和兩位朋友,那兩位朋友是柯爾決定要虐待的目標。亨利接著告訴警探這間船隻倉庫,有四名或可能更多名孩童被埋在裡面。
帕沙第納警察局警探戴福・馬里肯,當天早上槍擊後就一直在亨利旁邊,盯著這名無望的青年。這孩子還沒有把知道的都說出來,很多都沒說。亨利領著他們抵達船隻倉庫,毫無困難,儘管他說只來過一次。亨利也指出倉庫老闆住在哪裡。他還知道什麼?他還做了什麼?但這些問題可以等。
首先,警方必須查出狄恩・柯爾是否如同男孩主張,是一位殺手。
窺一眼防水帆布下方,一台拆開只剩車架的雪弗蘭卡瑪洛,似乎用來供應零件——常見的贓車賺錢手法。警方必須檢查該車的狀況,再移出倉庫,那台兒童單車也是一樣。警隊攝影師比爾・海爾為每個物件拍了照片,隨即站到一旁讓鑑識小組開工。犯罪現場鑑識人員採取泥土、石灰樣本,從多個地方採集指紋,打包物件,當作可能的證物。
約莫晚上六點半,消息傳來說那台卡瑪洛似乎是偷來的,那台單車的小主人是十三歲的詹姆士・德雷馬拉,將近一週前有人通報這名男孩失蹤。又一名失蹤男孩,還不是亨利提過的其中一位。這名男孩加上其他三名,等於可能有四個墳墓,或許有五個,因為一九七一年格雷戈里・馬利・溫克爾和大衛・海勒吉斯特一起消失。但似乎不大可能,誰聽聞過一名男人可以抓走數名男孩再殺掉,卻不引起任何人注意?
警探依然存疑,指示兩名從監獄借來的囚犯——「模範囚犯」——挖掘壞掉的耙子旁那散發臭味的泥土小丘。空氣不知為何沒那麽悶了,但室外溫度仍舊炙熱,還有一股會讓襯衫黏在肌膚上的潮濕。模範囚犯開始挖掘。
地下八吋,敲到一層白色石灰,用鏟子再敲幾下,露出一塊厚厚的透明塑膠布。一邊移開沙土壤,一邊先聞到氣味,再看到:全身腫脹、赤裸的金髮男孩,包在塑膠布中,右側身朝下倒。從屍體大小,警方猜測年紀大概十二、三歲。或許是德雷馬拉?白色膠帶纏住男孩的雙腳。模範囚犯緊張地從洞中整捆拉起,搬到外面,經過亨利。
挖出裹滿泥土靠近洞底腐化的綠色塑膠袋,裡頭裝著屍骨。受害者放進袋子就一直維持蜷縮的姿勢。亨利似乎沒錯:這地方是私人埋葬場。警探呼叫請求更多人手支援。大家暫時還不會離開現場。模範囚犯嘟嘟囔囔發牢騷,他們不喜歡這份工作,其中一位還到外面去吐,但必須繼續挖下去。這個大小的倉庫,還有很多地面要開挖。警方請求架設投射燈、大型電扇,還把車子拖了出來。
第二批車體殘骸一移出,模範囚犯在髒兮兮的藍色地毯下方,找到第二處動過手腳的痕跡。在一層石灰下方,挖出一片合板,六吋長一呎寬,看似是個標記。拉出合板,挖得更深,直到發現兩具開始分解的受害者屍體,都包在厚塑膠膜中,用繩子綑住。兩名受害者都左側身朝下倒,面向彼此,頭對著腳,似乎同時被殺害、掩埋。
或許,他們是馬蒂・瓊斯和查爾斯・考伯,兩週前警方才撤銷兩人的失蹤報案,認為他們只是離家出走,沒有派任何人力去尋找。官方理由是,這段時間有那麼多青少年離開休士頓,似乎沒有理由浪費資源去找尋。瓊斯和考伯是好哥兒們,在同一天消失無蹤,想當然兩人就是一起離家出走。但他們只是許多位男孩的其中兩名,這些男孩都是自一九七一年開始,從一處叫休士頓高地的地方失蹤。六名男孩曾經上同一所中學。光是這點,就該引起大眾疑慮,尤其他們的父母又已經為警方疏於回應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沒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離家出走。那晚,在那間又熱又臭的倉庫裡,每位警察可能都知道要為這紕漏付出慘痛代價。
現在已經發現四具遺體了——正是亨利陳述的數目。警方大可以喊停,但他們明白或許還有更多具。這地方可能還埋有其他證據或物品,可以協助辨識這些孩子的身分。探查必須繼續。
開挖的下一個洞就是卡瑪洛原本放置的地方,挖出一顆頭顱和一些骨頭,下方又是一捆塑膠布包住的遺骸,分解得如此徹底,警方無法判斷手和腳擺放的方向。這樣就有六名受害者了。犯罪作家傑克・奧爾森認為當房東前來觀望,告訴警方柯爾因為「空間不夠用了」,最近還想要租另外一間,有幾名警官感到噁心。
救護車運送遺骸到哈里斯郡立停屍間。馬里肯看著亨利抽菸。這孩子真的阻止了一名殺手,就如他所說。要是他沒有阻止,他和他的朋友也很可能都會被丟棄在那裡,柯爾則繼續殺人,天知道還會持續多久。
現場來了幾名記者。其中幾位發現那位長髮、滿臉痘痘的男生,目前這則恐怖故事圍繞著展開細節的中心人物。男生看起來最多不過十四歲,矮小纖瘦,看不出來會造成這一切麻煩。亨利一會兒哭泣,一會兒告訴守衛他沒事。亨利抱怨頭很痛。亨利想要打電話給媽媽,已經哀求了好幾個小時,說想要和媽媽講話。
警方毆打KPRC-TV的記者傑克・卡托,因為他逮到機會讓亨利使用他車上的電話。亨利接受了,但這是與惡魔交易。卡托沒經過這名青少年同意,就拍攝亨利倚在一台紅色福特野馬告訴媽媽瑪麗・亨利消息。記錄媽媽聽到兒子自白的震驚音檔都在電視上播出了。
亨利的聲音顫抖道:「媽媽?」
「是的,是媽媽,寶貝。」
一陣沈默。「我殺了狄恩。」亨利用手遮住臉。
「韋恩?」媽媽聽起來很震驚。「噢,韋恩,你沒做吧!」
「不,媽媽,我做了。」
「噢,天啊!你在哪?」媽媽開始哭泣。
亨利告訴媽媽他人在柯爾的「倉庫」。當媽媽問是否可以去找他,亨利說可以來,但警探隨即指示亨利告訴媽媽不能來。警探知道他只是名青少年,家長「應該」在場,但卻不想媽媽來讓亨利閉嘴。很可能媽媽還會帶律師。亨利像媽媽保證自己沒事:「我和警察在一起。」晚點會再和媽媽碰面。
獨自一人,亨利喃喃自語說自己認識其中幾位男孩,還把他們介紹給柯爾。「是我的錯。」
卡托詢問亨利訪談能否攝影,但亨利不想要上鏡。卡托趁攝影師專心拍攝排出倉庫內腐爛臭味的電扇時,想辦法錄下亨利的幾句話。美國第十一台電視台記者,說服亨利在晚間直播的時候面對面訪談。亨利承認他已經認識柯爾好一陣子,大概兩年。他們喜歡一起喝啤酒。亨利說柯爾曾談到某個組織涉及了這一切,同一個組織還付柯爾好幾千美元。但亨利似乎有些懷疑,因為從柯爾的生活模式看不出來有這樣的關係。
現在到處都在播這些報導。亨利完全沒讓媽媽知道接下來會看到什麼——媽媽和鄰居都不知道。有些鄰居是那些從柯爾船隻倉庫移出的男孩的父母,瑪麗・亨利還曾在那些男孩消失時安慰這些父母。
「我不相信。」瑪麗說。「那不是我的小韋恩。他才不會做那種事。他喜愛大家。」媽媽回想,亨利五歲的時候,走在教會的走道上,宣布要成為牧師。直到最近,亨利還隨身帶著聖經,塞在襯衫口袋裡。亨利是好孩子。瑪麗知道亨利最近心煩意亂。亨利會說些奇怪的事情,太奇怪了所以瑪麗還和精神科醫生預約。瑪麗記得才兩週前柯爾告訴他說計劃帶他兒子去玩,但旅遊地點瑪麗完全無法取得聯繫。滿腔憤怒,瑪莉警告柯爾如果他敢這麼做,瑪麗會叫警察去逮捕他。瑪麗說:「他肯定做了很糟糕的事,韋恩才會殺他。」
本案正加速朝著出乎意料的面向揭露,比起狄恩・柯爾致命的射殺更加驚人。
看到屍袋一一移出船隻倉庫,亨利表現得很驚訝。亨利早知道有四具,懷疑可能另外還有一兩具,但看起來柯爾的秘密比他理解的還要更加黑暗。亨利還知道另外兩處埋葬地,起初只想告訴警方這麼多而已,但是承受著要說出所有實情的壓力,亨利的許多評論中都流露出這個壓力。
亨利對一名警官哀歎道:「我沒辦法不感到罪惡,就像我好像自己殺了這些男孩,我造成他們的死亡。我領著他們直直走向狄恩。」
該名警官告訴亨利他應該覺得幸運,畢竟他很可能也會被埋在這裡。亨利把臉埋在手中,知道自己不值得任何安慰,他應該要更早更早就殺了柯爾,或者應該要去報警。他擬了好多逃跑計畫,但試過的沒一個有用。他的軟弱讓自己都丟臉。有幾個關鍵時刻,亨利大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每次都臣服於柯爾想要的選擇。
大約晚上十點,馬里肯送亨利回帕沙第納的監獄,帕沙第納也是亨利給予狄恩・柯爾致命一擊的小鎮。馬里肯相信他們不再需要亨利的協助,不久就明白這不過只是惡夢的開端。
四號洞,位在右後方角落,又挖出兩具屍體,相互埋得很近。看起來有幾位孩子直接被丟下去,一具壓住一具。在第七具遺骸下方,模範囚犯找到一件飾有長流蘇的麂皮外套、一綑打結的繩子、一塊藍色毛巾布料。第八具被殺害的男孩,被埋的時候是坐姿,似乎是用一段降落傘繩綁住。這場景怎麼看都不真實。沒有人就這樣殺了孩子,埋在船隻倉庫。狄恩・柯爾究竟是誰?
午夜過後,疲憊的警探喊了暫停,搜查還沒結束,但大家都需要休息。臭氣和熱氣,大家都難以忍受。有些模範囚犯似乎有創傷的跡象。沒人預料到,會在這裡待這麼久。為了一件不大可能的報案,照例執行的出差查看,竟然發展成好幾具屍體的重大案件。到目前為止,挖了靠近兩邊牆以及倉庫中央的地面,還有好多處尚待挖掘。有些遺骸的年代顯示,屍體已經在這好一陣子了。
一群記者對著鏡頭大喊,為電視新聞台播報這駭人的發現。家裡有男孩失蹤的父母,打給彼此,仔細聽著報導的字字句句。傑克・奧爾森如此描述他們,對於休士頓警方之前宣稱他們失蹤的兒子,只是離家出走而感到憤怒。後來瑪麗・亨利回想那天,告訴記者,他在和媽媽克莉絲汀・韋德及三位年小兒子同住的家裡,坐著一動不動。瑪麗知道「埃爾莫・韋恩」和柯爾比較親近,也已經有一年半了,埃爾莫・韋恩試著告訴媽媽自己有麻煩,但瑪麗沒有聽。瑪麗唯一的希望就是,現在目睹的一切都會獲得解決。勢必得如此。瑪麗迫切地想要見到大兒子,想要聽他解釋到底怎麼一回事,但瑪麗無法就這樣跑出去找大兒子。夜這麼深,瑪麗懷疑警方不會允許他和兒子碰面。對瑪麗而言,那一夜既無眠又痛苦。
同樣的,亨利在空蕩蕩的牢房裡睡得一點都不安穩。他產生幻覺,看到一名女人跟著一隻狗走進來,然後一位年邁的黑人女性似乎在拍他的照片。對於這入侵,亨利感到驚慌。他也無法變得溫暖,手足無措,不由自主地顫抖。
隔天天剛亮,天氣就像昨天一樣悶熱。挖出更多具屍體,有些穿戴著衣服飾品,例如泳衣、鞋子、皮帶。法醫小組開始找尋他們的名字。一對失蹤兄弟的身分證,證實了他們的命運。休士頓警察局警探卡爾・西本奈歇爾一臉恐懼,看著馬蒂・瓊斯的遺骸,馬蒂是他的表弟,竟然被殺害了。但其他人的身分就比較難識別了。電視台工作人員拍攝可怕的作業畫面,拉出塑膠布包裹住的分解屍體,抬往等待接送的交通工具。證據顯示,其中有幾具屍體的生殖器慘遭殘害。其中一個洞裡,混合了兩名男孩的屍骨,難以分別哪些骨頭屬於哪名男孩。
接下來幾天,休士頓大謀殺成了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多重凶殺案。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連續64週穩坐美國亞馬遜犯罪類TOP10暢銷榜
★Amazon4.3星、NetGalley4星,讀者心驚膽跳推薦
★近20張案發現場照首次公開,畫面細節到讓人頭皮發麻,非膽大者請小心翻頁!
★網友口碑推薦:「震撼到心有餘悸,今年讀過最精彩的犯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