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命十年 1リットルの涙
作者 | 小坂流加/ 木藤亞也 |
---|---|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餘命十年+一公升的眼淚 (2冊合售):兩部改編成電影的真人真事故事,勇敢活出生命的高度。: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 |
作者 | 小坂流加/ 木藤亞也 |
---|---|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餘命十年+一公升的眼淚 (2冊合售):兩部改編成電影的真人真事故事,勇敢活出生命的高度。: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 |
內容簡介 兩部改編成電影的真人真事故事,勇敢活出生命的高度。 《餘命10年》 =我已經做好死亡的準備。所以接下來會試著努力活下去。= ★日本累積銷量突破80萬冊★ ★人氣繪者loundraw繪製浪漫絢麗封面★ ★豪華卡司製作群改編真人電影 我還以為,死前可以活得更加任性。 二十歲的茉莉,罹患幾萬人才有一人的不治之症,得知自己只剩下十年壽命。 如果不展露笑顏,身邊的人就會被逼入絕境。 不管開始什麼事情,都會被迫半途而廢。 因為放棄了未來,對死亡的恐懼也變得淡薄,只是平淡度過每一天。 接著她把熱情投注在姑且為之而開始的興趣中,然而已經決定不談戀愛的茉莉…… 驚人的書名,震撼的結局。比淚水更加悲傷的愛情故事。 《一公升的眼淚》 ★感動數百萬人經典巨作★ ★出版37年歷久不衰的催淚故事★ 超人氣日劇《一公升の眼淚》原著日記 讀這本書,很難忍住不哭! 一本與頑症對抗的少女日記, 字字句句都是生命寫出來的,蘊含著強大的能量。 雖然如此短暫,但卻又如此燦爛…… 即便是命運決定了無可奈何,生命還是可以有選擇的,不要放棄自己活著的意義…… 這是一個女孩勇敢生存的紀錄。 14歲的少女木藤亞也罹患一個罕見的絕症──「脊隨小腦萎縮症」。這個疾病會讓她失去身體的協調與平衡能力,她會漸漸無法走路、說話、吞嚥……最後無法呼吸。 她的生命在短短十年內快速凋零,從確診第一天,就明白往後的路會是什麼樣貌,吃飯、聊天、上廁所……這些平凡的行為,在亞也身上全成為遙不可及的幸福。 還好,有家人的支持還有亞也不肯妥協的強大意志力,她努力用筆記錄7年來對生命的堅持, 一直到喪失意識…… 這本日記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每一篇都能讓你感受到── 活著,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作者介紹 《餘命10年》作者小坂流加7月4日出生,靜岡縣人。榮獲第三屆講談社Teen's Heart大獎的期待獎。本作品編輯工作結束後,病況突然惡化。尚未等到作品發行,已於2017年2月過世。譯者林于楟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碩士。從生技界轉行而來,一頭栽入文字的世界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竊取本書者將會…》、《交換謊言日記》、《活出你的不煩人生:讓心變強大的煩惱清理術》、《低成本拍出賣座神片:《一屍到底》電影製作關鍵創意與技術》、《為什麼他有錢又有閒?》等多數。《一公升的眼淚》作者/木藤亞也14歲即罹患「脊髓小腦萎縮症」這樣的絕症。在她喪失意識前的八年間集結的日記,紀錄著她自己的決心、鼓勵、反省以及感謝,一直到無法書寫為止。全部的日記本數量竟多達46本。1986年由「FA出版社」首次集結成書,帶給數以萬計與病魔奮鬥的讀者無比的鼓勵與希望。1988年5越,亞也在全家人的守護下永遠離開這個世界,結束25年短暫卻努力綻放的燦爛人生。譯者/明珠本名劉冰,資深日本文化專家,曾任新京報特約編輯、記者、日本書簡專欄作家。以翻譯為生、寫作為樂、考證為趣。主要譯作包含《東京愛情故事》、《東京日和》、《人間之劍》(戰國篇),中文著作《遼東喋血錄》、《錦繡繁榮》
產品目錄 《餘命10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公升的眼淚》14歲—我的家人15歲—忍受病魔16歲—苦惱的開始17歲—已無法歌唱18歲—真相大白19歲—或許已經無藥可救20歲—不願輸給病魔21歲—生命的極限致持續與病魔抗爭的亞也
書名 / | 餘命十年+一公升的眼淚 (2冊合售) |
---|---|
作者 / | 小坂流加 木藤亞也 |
簡介 / | 餘命十年+一公升的眼淚 (2冊合售):兩部改編成電影的真人真事故事,勇敢活出生命的高度。: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 |
出版社 /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ISBN13 / | 9780020240815 |
ISBN10 / | |
EAN / | 9780020240815 |
誠品26碼 / | 2682573511008 |
頁數 / | 54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3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適用年齡 / | 08-88歲 |
內文 : 《餘命10年》
1
街道在豔陽曬出的熱氣中搖晃。
林立的大樓窗戶如燈塔般閃爍,錯身而過的電車殘影拉出光束。從人群前方往小巷弄方向奔跑的孩子們,踩著水泥地上閃爍的光點跑遠。公車與喧囂擦肩而過,離開公車的乘客一被陽光刺痛,立刻小跑步逃進建築物下勉強拉伸出的墨色影子中。自動門一打開,冷風安撫了曬痛的肌膚,進來的人們一同吐出放鬆的一口氣。
在白色天花板與白色牆壁守護下的這個場所,是被盛夏遺忘的地方。這個夏天,茉莉只能透過窗戶看見夏天。蒼白的天花板和牆壁好冰冷,照在油氈地毯上的光線也很微弱。擺在窗邊的向日葵,以及紅色算數題本的鮮豔色彩,彷彿也被這個空間吸光生命力,看起來好萎靡。
刻劃禮子心跳的機械聲在室內響起。
規律滴落的點滴又發光了。
「茉莉,妳的人生有後悔嗎?」
肌膚蒼白更甚床單的禮子微笑著說。
茉莉靜靜傾聽。
「『謝謝』、『對不起喔』和『我喜歡你』是我的後悔,好想告訴那些沒說出口的人。『謝謝』想對現在人在美國的高中學姐說,她在我遲遲交不到朋友,孤單躲起來吃便當時發現我,主動找我說話。『對不起喔』想對小學時養的狗生的小狗說,因為我們家不能養,媽媽把牠帶到附近的獸醫院去了。我想向牠道歉,拆散了牠們母子。『我喜歡你』想對學生打工時的店長說。因為會變成外遇所以說不出口,但感覺我現在似乎能說出口。只有說而已啦,絕對不會長出愛苗,所以放心。因為我的愛,已經長在那唯一的一個人身上了啊。」
這是茉莉和禮子最後的對話,隔週,禮子遠行了,前往名為「天堂」,沒有人見過的地方。
禮子丈夫在她病房前的走廊上痛哭,揹著書包的小男生被父親抱在懷中,緊咬下唇瞪著半空中。孩子手上緊握的算數題本的紅,映入遠遠看著的茉莉眼裡。丈夫悲痛地大聲哭泣,孩子纖細的手臂緊緊抱住父親。
偶爾在大廳打照面後漸漸開始會聊兩句的禮子過世了,那彷彿向自己展示十年後會有的未來。
茉莉和禮子身患相同疾病。
二十歲的夏天,她第一次看見人類死亡的真實。
高林茉莉知道什麼叫「晴天霹靂」,她那雖然稱不上晴天,也是沒下過大雨的平凡單調人生,突然遇到了晴天霹靂。
「每個人還可以活多久都不太一定,從妳的狀況來看,應該在短時間內不會怎樣。但這個疾病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什麼狀況。」
緊急住院的一個月後,在住院大樓的小房間裡聽見醫師如此宣告。
雙親臉色蒼白,身材纖細的姐姐拿手帕摀住臉,醫師尷尬地看著病歷表,只有當事者笑著。
「我知道,十年壽命。沒有人活得更久了對吧。」
茉莉如此說著,拿出在院內網路上查到的資料給醫師看。小房間裡的氣氛更加惡劣,所以茉莉笑得更開。
住院同時買的睡衣還幾乎全新,她穿著這身衣服的肌膚也同樣年輕,完全看不出是病患。
「無所謂啦,我也不想要變成大嬸,不是正剛好嗎?我沒事,還有十年已經很足夠了,人生不就這樣。」
二十歲的她無所畏懼。當時說出口的話不是謊言,甚至對年紀輕輕死去的自己感到陶醉。
知道告訴別人病名也毫無意義,正常活著的人對疾病名稱幾乎一無所知。
只要不成為醫生或患者,大概一生都不會看到。就是一串把器官和症狀排列組合後大約八個字的羅列,甚至還由國家的醫療機關掛保證是特異且罕見的疾病。
正常活著肯定不會碰到,沒有任何朋友知道的罕見疾病,但家人裡唯有父親知道這個病名。
因為祖母也罹患相同疾病,年紀輕輕就過世了,總是相當冷靜的父親只有在那時激動地逼問醫師,醫師相當難以啟齒地說也看過遺傳性案例。知道祖母是怎樣過世的父親,臉色越來越糟,最後變得蒼白。茉莉覺得父親被絕望、茫然與無力攻擊,連靈魂也停止活動。
茉莉突然害怕起來,使用醫院內的電腦更徹底調查這個疾病。
茉莉得知發病率後,驚訝的同時也絕望了,因為這個疾病的發病率遠比中樂透的機率還低。連在地區委員會的抽獎活動也沒中過獎的自己,為什麼會抽中這個呢?雖說可能遺傳,但還有幾個年紀相近的堂兄弟與親戚。為什麼只有我遺傳到呢?茉莉呆傻地看著眼前的資料任時光流逝。
接著遇到第一次發作。昏迷、大手術、看不見出院可能性的每一天。留在胸口的大傷痕,只是越變越糟的臉色、膚況,她緩慢也確實地逐步變成「病患」。
原本無所畏懼的啊。但在病房這充滿消毒水臭味的蒼白箱盒中度過的每日之中,從茉莉不曾多留意的碎片,至寶石般的寶物,一項一項慢慢喪失。
真實體認到身體遭病魔啃噬時的疼痛後才第一次察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多嚴重。並且緩慢地逐一發現,這是個多大的損失。
當理所當然不再理所當然的瞬間,茉莉深感恐懼。年輕所創造出名為「無敵」的輕率強大,早已被破壞殆盡。
每次發作就無法止住咳嗽,好幾天止不住的咳嗽讓茉莉在病床上痛苦掙扎。持續過著戴上氧氣罩又拔掉,在加護病房與普通病房間來去的日子。
不僅現代醫療技術找不到治療方法,也沒有特效藥。面對只能靜靜等待死亡,憤怒與悲傷根本無處發洩的殘酷疾病,茉莉只能不停掙扎,住院後一轉眼一年過去了。
靠著身上的維生管線才勉強活著的茉莉,抬頭看著陰沉的蒼白天花板,想著。
無敵的自己早已不在,已經脫離和朋友們相同的軌道,已經無法回到過去的生活了……
在意識矇矓中迎接二十一歲生日,短大休學,同伴們大家都出社會了,只有茉莉還被絆在這裡。
只有壽命早一步超越了同伴們。
如果只能再活十年,你會做什麼呢?
是感覺還很漫長而悠哉以對嗎?或是感覺短暫而全力奔馳呢?
如果你聽到醫師宣告你只能再活十年,你會在下一個瞬間做出什麼呢?
《一公升的眼淚》
後記──母親.木藤潮香
這件事起源自去名古屋大學接受診斷、醫生告知病名以及伴隨病情發展將逐漸失去生活能力;還有,目前為止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等殘酷事實。
或許每個家長的心情都和我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例外,希望病情到此程度就會停止發展,總是不斷祈禱並呼喚奇蹟的發生。
望著相信一定能治癒,並且對此堅信不疑的女兒,身為家長究竟該怎麼做才好呢?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事實,和她攜手共同度過此後的人生;作為支撐女兒不使她跌倒的擎天巨柱……我的腦中一片混亂,想要瞬間理順情緒,談何容易。
女兒和只剩一隻腳或一隻手的後天殘疾者不同,他們雖然身體部分殘缺不便,但仍然可以用身體其他健康部位代替,而我的女兒則是全身的運動能力都將逐漸喪失—無論大動作的運動(坐、走等)還是細微動作的運動(寫字、拿筷子等)。
雖然整個過程都是和殘疾戰鬥,但戰鬥方法卻必須根據症狀變化而隨機應變。伴隨病情的發展,在不安和恐怖中我並沒有重新認識自己,不是努力、不是放棄,更不是鬆了口氣,而是眼看女兒一天天病情加重,最終徹底癱瘓在床。她的語言能力幾乎喪失殆盡,就連眼淚都無法自己擦拭,此刻的她,心中想的是什麼?她仍舊活著嗎?
面對就連如此簡單的表現能力都喪失殆盡的女兒,此刻的我,惟有感嘆已回天乏術了。
女兒患病第六年,變得無法一個人生活,她曾經在病房內將問題寫在筆記本上,質問我:「媽媽,我究竟是為什麼生存在世上呢?」
女兒面對艱難而努力不懈,頑強地竭盡全力戰鬥,竟然得到和期待的人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喪失生存的價值、找不到生存的方式、只是成為拖累他人的廢物」。對此,身為媽媽的我深感自責。
「為什麼只有我的身體變成這樣?如果妳不把我生下來就好了。」除此之外,她再也沒有任何責備的言語。然而僅此一句話,又該讓身為媽媽的我如何回答才好?
無論是病情發展之初,還是從豐橋東高轉學至岡崎養護學校,以及從岡養畢業繼而變得無法走路,最後發展至需要聘請女看護……她的人生,沒有一點稱得上是一帆風順。
黑暗的隧道中,兩人共同伸出雙手挖掘出路。正在醫治鮮血淋漓的傷口時,眼前又出現了下一個障礙物。
我們想方設法從中尋求光明,好不容易找到光明所在時,心想:啊……這就是一直以來尋找的未來生存方式嗎?然而終點站依然很遠,真的太殘酷了。
女兒哭泣的時候,我也陪她一同哭泣。跌倒後努力試圖爬起來時,我也陪她一同哀傷。不能動彈後,她在走廊跌倒還拚命試圖活動身體的時候,我也在一旁打著拍子鼓勵她再接再厲。
我無法做到在孩子面前不掉眼淚的漂亮姿態。
我明白亞也遭受的艱辛和困難是多麼痛苦,這才是母親真正的「模樣」。然而,身為大人、作為媽媽,我卻不想讓她感覺自己和健康的弟弟妹妹們有差別待遇。
我盡可能不說「因為生病,這也沒辦法」之類的話。與此相反,我時常告誡女兒說:「身為殘障人士,除非實在無能為力,否則要盡可能多做作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區別在於:生病就如同背負了一件多餘的行李,而要不要一起背負這件行李前進,並不是自己能夠抉擇的事。
為了這件行李,亞也說:「她的人生就因此變了調。」我告訴她,這就是她的人生。為了使她消除為何只有自己不幸的褊狹想法,我買了許多人的疾病奮鬥史,並督促她每天閱讀。
「亞也現在做事越來越努力了,真讓媽媽感到吃驚呢。相對四肢健全、每天卻庸庸碌碌打發日子的媽媽來說,亞也了不起的生活方式才真讓人敬佩,媽媽從妳身上學到很多很多東西,最近還有不少朋友要來拜訪妳,要好好表現哦,妳最了不起了。」
這些打氣的話果然讓亞也鼓起了勇氣。她終於下定決心,親自找尋前文所提的問題答案(「媽媽,我到底是為何而生存呢?」),並認真整理這些年來對抗病魔所寫下的日記。
如果這樣能拯救她厭世的情緒,並且給予她生存的希望,那麼我問心無愧。和藤田保健衛生大學的山本纊子醫生交換意見的時候,她也對此也深表贊同。
「我沒有可以向其他人誇口的生存方式,總是一直在哭泣。我只想趁身體還能動彈的時候多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我不想在我的人生中留下遺憾。」這是亞也勉勵自己的話。
〈亞也的弟弟和妹妹〉
藉亞也轉學去養護學校的機會,我對已成為中學生的弟弟和妹妹說:「距離徹底治癒仍然遙遙無期,搞不好再過幾年就有可能要媽媽每天照顧她。但是我一個人可以應付得來,你們只管為自己的將來好好打算就可以啦。此外,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哦。」
他們一言不發,聽得很認真。幾天後,亞也的妹妹竟然剪掉了她引以為傲的黑色長髮。
「為什麼要剪呢?」
「嗯……我只是想換個髮型而已啦。」
話雖這麼說,但從她之後的行為變化中,我感覺到她似乎已經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明顯成長了不少。
和亞也同房的期間,兩個人經常打架,我一直對她們無論什麼話題都能起爭執,總是無法和解而傷透腦筋。但是現在,當她親眼目睹了姊姊的生活方式—從乘坐輪椅轉變成癱瘓在床的全部過程後,她終於感覺到姊姊存在的寶貴,竟然成為亞也唯一的談話對象和心靈支柱。
她實現了亞也未能實現的夢想—自東高畢業,現在就讀於愛知縣立短期看護大學,正在努力實現真正屬於她的夢想—將來在姊姊身邊工作、照顧姊姊。
亞也的弟弟已經是成年人,總是直截了當地說:「媽媽,妳還好吧?別太勉強自己哦。」他打電話對我說。
「沒事的時候也來看看姊姊吧,她一定會很高興的。」
話雖這麼說,但想到上次來探病的時候,亞也喜極而泣導致嘔吐,他似乎心有餘悸。
「我還會去的……妳告訴她叫她好好加油。」果然還是心有餘悸。
在三重縣擔任警察兩年不到,他將薪水一點一點存在郵局開設的戶頭裡:「這就當作亞也姊的醫藥費吧。」他說完,放下存摺轉身就走,這或許是他表達關心的一種方式吧。
和身患絕症的亞也相比,我對她弟弟和妹妹的照顧的確稱不上周到。不知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他們如何看待我這個媽媽?然而回首細想:這些年來,我對亞也的照顧也稱不上周到,至於對她弟弟和妹妹的照顧,更是偷工減料。
聽人說,從小得不到關愛的孩子長大會記仇,讓逐漸年老的我有些擔心。
將來照顧亞也的問題,我從未要求他們說:「以後就交給你們了。」然而,透過觀察他們的表現,我發現孩子們全都認為:媽媽死後照顧姊姊是理所當然的分內之事。
對我而言,再也沒有比這更值得欣慰的事了。
〈醫療〉
她的病根位於支配運動神經的小腦,由神經內科負責診斷。
發病初期因為去的是大學醫院,所以感覺很有信心,心情如同乘坐著穩健大船,不管路途多遙遠多辛苦,都堅持按時去醫院。然而伴隨病情發展以致無法自我獨立時,大學醫院卻以種種理由為藉口,拒絕接受女兒住院。
病情發展越嚴重,越希望能在設備和醫療體系完整的理想醫院接受治療,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現在的制度卻不允許。
在「全天看護」的制度通過以前,醫院也拒絕看護全天陪床。如此一來,看護的負責領域究竟到何種範圍?照顧不周的地方又該由誰填補?這些都只能由家人每天去醫院協助,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但如果無法做到這點就不能住院,因此只得去拜託私立醫院。但因為女兒的病情特殊,肯接受她的人寥寥無幾。
起初經山本醫生介紹,承蒙於知立市的秋田醫院照顧女兒兩年有餘。但此地距離自家太遠,家人探望患者十分不便,每週去一次醫院即已筋疲力盡,因此不得不聘請看護。
住院時間不知會延續到何時,又出於距離自家越近越好的考慮,我開始在豐橋市內尋找醫院。首先電話商談,發覺對方有意願時,再前去說明具體的相關內容,然後辦理轉院手續。
承蒙豐橋市內的N醫院照顧女兒約一年的時間。雖然有言在先:只要能掌握亞也的病情,其他的事都可以談。但坦白說,轉院之初,身為媽媽的我還是有些不安:真的沒問題嗎?痰堵塞喉嚨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引發呼吸困難,進而導致生命危險。如果遇到這種情形,你們能火速採取確切的救急措施
嗎?
幸運的是,山本醫生教過的學生,現在成了亞也的主治醫生。在大學醫院時曾經和她見過面,心裡也放心許多。
今年六月,我們第三次轉院至豐橋市內的光生會醫院,現在仍然承蒙他們照顧我女兒。
起初,由於轉院引發的緊張和疲勞,亞也渾身僵硬,幾乎無法吃進任何食物。
外科醫生對我說:「如果下次再發生呼吸困難的症狀,就必須切開氣管。」他說完,還特地親切地安慰亞也,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句話:「別擔心哦,等到情況好轉就會立即縫上的。」該院的內科和外科向來擁有合作默契,此時就連復健治療室的主任醫師也前來參加會診。見此情形,我心裡踏實了許多。
只能在平日夜間或星期天前去醫院的我,很難和主治醫生碰面。所以每當輪到醫生值班的時候,我就拜託護士小姐及時通知,然後拿著寫滿問題的筆記本前往請教—關於家人的煩惱、亞也的問題……等,無不盡在其中。醫生總是不惜精力,耐心予以解答。因此引發我的信賴、感謝和尊敬之情。亞也的情緒也逐漸穩定下來,臉上終於浮現笑容。
此外,聽說她最喜歡的澡盆即將於近期內搬入醫院,使她又重新拾起對人生的新希望。
〈看護〉
有一件事情時常令亞也和我感到不安,那就是看護的問題。
我要是辭去工作專職照顧亞也,自然沒有這些問題。但身為媽媽,我還必須扶養她的弟弟和妹妹;而且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教育支出、房屋貸款等經濟問題也必須和丈夫一同負擔,因此無論如何也不能辭職。
如此看來,勢必聘請看護不可了。
亞也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一件事可以自己完成,她的說話難以理解,也只能通過手指文字盤來傳達意思。有時候手指還會突然僵硬,只能遠遠指向目的文字而無法做出進一步的表示。此外,她吃飯的速度異常緩慢,通常需要兩個小時左右。
照顧動作如此遲緩的重度殘障人士,需要非常大的耐心。
最初聘請的看護,是一位七十歲的老婆婆,她愛護亞也就如同自己的孫女一樣。和身為媽媽的我相比,老婆婆和亞也之間竟然更容易溝通。女兒的嘴唇只是稍微動一下,她就立刻心領神會說:「好好好,我明白了。」
「剛才……她想說什麼呢?」我在一旁小聲詢問道。望著老婆婆手腳俐落地照顧女兒,我深感這真是一件令人尊敬的工作呀,有幸遇到這樣的好心人,除了感謝還是只能感謝了吧?
但自從轉院至豐橋的N 醫院後,情況就突然變得相當不樂觀。我已經不記得一年間究竟換了多少位看護了。
「亞也需要照顧的地方很多,可能會很辛苦喔。」這是我四處尋找能夠長期照顧女兒的看護時,最常說的一句話。
「這種程度的照顧,暫時看來還沒有問題啦。」起初,她們總是如此回答。
然而,沒過多久她們都說:「令媛真的很了不起,但我實在是無能為力了。」說完,就辭職離去,一連幾位都是如此。
在病歷交接時也是問題重重,根據看護協會的指示,在沒有合適人選之前,只能由家屬暫且擔當照顧,直到下一位合適人選出現為止。如此一來,女兒在醫院內出現任何問題,都只能打到我上班地點。有時感覺很疲憊,有時感覺力不從心;但想到女兒的病情,只有暫且忍耐。
每個月總是要請一兩回長假前往醫院,替代看護陪床。我為此耗盡精神,筋疲力竭。
然而,每次聽說現在的看護要辭職,我即使心事重重,也仍然不得不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前往醫院接班。
醫院也曾打電話給看護協會,希望他們積極配合。然而得到的回答卻是:沒有合適的人選也幫不上忙,看護協會對此並無須負責,只得打到最初的看護那裡去拜託對方。
「我說亞也的媽媽,已經找不到那麼合適的看護了,為了使她能夠長期接下去,妳就盡量幫幫她的忙吧。照顧亞也的工作可不輕鬆,不可能再找到其他人接手這個工作了。」
T醫生把我叫去開導。
這不是在逼迫我嗎?和看護協會所說的「無須對此負責」如出一轍,這不是非要把弱者逼入死地不可嗎?讓我該如何是好呢?……請站在我的立場考慮一下吧。如果連這些協助都做不到,我們今天千辛萬苦地轉到這裡也就失去意義了。
我也曾數次前去看護協會講明前因後果,期盼求得理解。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因為人手不足,或者照顧亞也太耗精力而無人應聘。但我只是不想讓已經看不到恢復希望的女兒,還得為病情以外的瑣事煩心。
於是,我只得開始找尋下一家醫院。我懷著抓住救命稻草的心情打了通電話給光生會醫院,並和主任約好面談。
針對女兒的現狀、轉院的理由、家庭的情況等,我都一一詳細說明。主任協助我快速辦完住院手續,然後打電話給看護協會(這次是H會,不是以前那間)協商派遣看護。聽說即日就可住院,感謝和欣慰的心情使我熱淚盈眶。
住院當然以治療為中心,但鑑於患者的特殊背景,使得阻礙病情康復的問題接二連三不斷發生。
家長當然不可以一味放縱患者,必須和醫生一起站在各自的立場,通過各種方式給予患者生存的信念。以治癒頑症,回歸正常社會為目標,大家同心協力。現在住進光生會醫院,我終於敢放心地說—此後終於可以專心於治療了。
另外,二十四小時和病人共同生活的女看護之人品,對病人影響甚大,我對此感受很深。
對於照顧自己的看護從無怨言的女兒,那天突然對我說:「媽媽,看護阿姨她威脅我。」
「她說要丟下我回家去。」
「我每天只能吃兩三口東西,到晚上肚子好餓。」
她說:「反正妳的病也無法治好了。」
女兒拚命活動僵硬的手指,這幾句短短的話,竟然費時數十分鐘。
我每次前來醫院探病時,從來沒有對看護表現出任何不滿的態度。然而,亞也為什麼日漸消瘦、身體僵硬到無法進食,以致現在必須通過鼻胃管(在鼻子裡插入管子,輸送營養直達食道)來維持生命?這孩子並不寄望長壽,只是想努力阻止病情惡化,盡可能延長生命。每天如坐針氈的醫院生活,並不在亞也非得忍耐的義務範圍內。
「這孩子絕對稱不上任性,也從來沒有任何奢望。她的心是纖細到即使因為夜裡內急叫看護起床,也會感到十分內疚。這樣好心的孩子現在都忍不住向我控訴看護的事,可見她做的事情有多麼過分了。希望妳明白,孩子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告訴我的。」我鼓起勇氣對護士小姐說道。
數日後,一位年輕的看護取代了原本的那一位。
起初兩、三天,因為她對女兒的病情不是很瞭解,所以看起來總是相當緊張。但是,沒過不久,女兒身體僵硬的病症就幾乎全部消失了。
吃飯雖然還是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但看護小姐說:「伺候亞也吃飯本來就是我分內的工作。」她總是耐心服侍女兒吃飯,吃完還不忘擦嘴洗臉,有時甚至還給女兒化點小妝,使亞也總是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
現在,謝謝這位小姐依然繼續照顧我的女兒。她幫助亞也起床,用輪椅推著女兒四處活動。感謝她,為亞也每天的生活帶來變化和喜悅—有時距離病房很遠,就能聽見裡面傳來陣陣歡笑聲。
長期醫院生活,使得這裡已成為亞也的第二個家。對女兒來說,這裡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而跟她一起生活的看護,對她而就像是一個家庭裡的母親一般。
遇到看護因事外出,數小時後才趕回來時,亞也的表情總是相當開心,毫不隱瞞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情。
無法和常人一樣體驗平凡的幸福,亞也苦難的人生宛如含苞夭折的花朵,此後亦將繼續在痛苦中度過。然而,在醫院醫生為首的全體職員呵護下,加上看護小姐給予的溫暖和關照;我祈求亞也在有生之年內能夠渡過像現在這樣清爽、幸福的日子,哪怕再多擁有一天也好。
藉由報紙的新書報導,我們不但接到來自各地的鼓勵,還再次遇到久未聯絡的恩師—岡本老師。和舊識相逢,喜悅之情難以言喻,謹在此呈上我發自內心的感激。
最佳賣點 : 兩部改編成電影的真人真事故事,勇敢活出生命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