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建一座有靈魂的輔大醫院
| 作者 | 江漢聲 |
|---|---|
|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緣建一座有靈魂的輔大醫院:江漢聲醫師被譽為「右手寫論文、左手寫書」;的確,這是他五十多年的生活習慣。很多人寫回憶錄是用口述,由「寫手」來寫或編篡,他是拿過金鼎獎 |
| 作者 | 江漢聲 |
|---|---|
|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緣建一座有靈魂的輔大醫院:江漢聲醫師被譽為「右手寫論文、左手寫書」;的確,這是他五十多年的生活習慣。很多人寫回憶錄是用口述,由「寫手」來寫或編篡,他是拿過金鼎獎 |
內容簡介 江漢聲醫師被譽為「右手寫論文、左手寫書」;的確,這是他五十多年的生活習慣。很多人寫回憶錄是用口述,由「寫手」來寫或編篡,他是拿過金鼎獎的作家,非得自己寫、自己編才會滿意,因此,這本書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去構成,尤其在選圖、用趣味故事、人物專訪來佐證醫院興建的軌跡。 書寫過程中作者幾乎每天都在想,書中遺漏了哪位貢獻於興建醫院的恩人,尤其是捐款的恩人,實在太多了,不管他們捐了多少,在於他們的情義就是很深。在本書付梓前,因興建輔大醫院而纏訟多年的官司,也終於在2025年8月21日經台灣高等法院宣判無罪,讓世人知道有天主的公理正義存在,書中詳細記錄興建醫院的始末及所有細節。 希望輔大人都能典藏這本書,認識在百年時改變輔大歷史的輔大醫院【本書特色】1.作者的第一本人生回憶錄,所有文字內容、圖片篩選、位置安排、校稿等均親自執行,可謂費盡心血,是值得所有人典藏的一本書。2.全彩精裝,精選數百張圖片,除了精湛的文字,所有圖片也串起輔大醫院從無到有,一路繁花似錦的故事。3.書中收錄興建醫院關鍵人物專訪,經典故事回顧,幾個特殊的歷史時刻,書中也提供影片QR,掃描後即可觀看影片。
產品目錄 序第一章 緣深 ── 從輔仁大學看醫學系的故事說起第二章 孵育 ── 我打造了一個完整成型的輔大醫學院了!第三章 蜃樓 ── 輔仁大學怎麼可能蓋一所醫院?第四章 築砌 ── 排除萬難,凝聚共識第五章 形塑 ── 成立醫院籌備處,經營輔大診所第六章 天造 ── 沿途托缽,聚沙成塔第七章 動土 ── 美輪美奐的輔大醫院,終於拿到建築執照第八章 上樑 ── 我在心肌梗塞被救回後開始了醫院的建築第九章 圓夢 ── 一座嶄新、有潛力的醫院終於誕生了!第十章 起航 ──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第十一章 靈佑 ── 情緣造就了有靈魂的醫院第十二章 眺遠 ── 輔大醫院所展望的未來後記
| 書名 / | 緣建一座有靈魂的輔大醫院 |
|---|---|
| 作者 / | 江漢聲 |
| 簡介 / | 緣建一座有靈魂的輔大醫院:江漢聲醫師被譽為「右手寫論文、左手寫書」;的確,這是他五十多年的生活習慣。很多人寫回憶錄是用口述,由「寫手」來寫或編篡,他是拿過金鼎獎 |
| 出版社 /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9919390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9919390 |
| 誠品26碼 / | 2683021077008 |
| 頁數 / | 352 |
| 裝訂 / | H:精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X17X2.9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緣
愛是生命的印記,情是走過的痕跡
歌德
……………………………………………………………………………
「先生,您到哪裡?」
「輔大醫院!」
「輔大不是個綜合大學嗎?哪有醫院?」
「您往前走,在貴子路左轉,那邊,那就是輔大醫院。」
「唉喲,什麼時候蓋起來的,好漂亮,看不出來是一所醫院!」(二○一七年底)
二○一七年九月輔大醫院誕生了,那時候,很多人甚至還不知道輔仁大學有醫學院。
……………………………………………………………………………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緣建輔大醫院是我人生重要的歷程,很早就想提筆來寫,從我到輔仁大學經營醫學系、完備醫學院,進而興建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的經過。這是一段從無到有,從有到今,二十多年不算短,但是整個變化卻很快;快到很多人對輔仁大學的傳統印象還未改變,就驚見一座壯麗的現代化輔大醫院出現了!我必須把它的經驗記錄下來,因為我是整個過程的推手和見證。如果要問我的感想,我必須說,那真是百味雜陳、一言難盡。
這整個歷程應該是艱辛偉大的,我有幸能主其事,對我而言,一語以蔽之,就是個「緣」字。
二○○二年,我應當時輔大李寧遠校長的邀請,從台北醫學大學借調到輔大擔任醫學院院長起,我開始和輔大結了不解之緣。其實之前我根本沒想過會來經營輔大醫學系、完備輔大醫學院,甚至興建輔大附設醫院,回首想來,這是天主徵召祂的僕人來完成祂的旨意,而在世俗來形容,就是一個緣!
感恩天主,把興建輔大醫院成為我一生最遠大的志業,放在我人生最圓熟的階段,傾我全部精力去奮鬥,我把這個奮鬥歷程在這本書中分成四個階段來描述。
第一個階段是從輔大醫學系的經營到輔大醫學院的完備。也就是從「緣深」到「孵育」(本書第一章到第二章)。
在台灣,目前要有醫學系才能成立醫學院,二○○二年我到輔大擔任醫學院長,主要的任務是經營剛成立第二年的輔大醫學系,雖然第一屆只有四十八名醫學生,但是輔大必須付出龐大的資源,而且要把這四十八名學生教育成將來和其他醫學院教出來的學生一樣,成為同水準的醫生,是要花很多心力的。也就是因為輔大有自己訓練出來的醫生,才會構思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醫院,這是一個很遠的源頭。當然,醫學院不只是醫學系,在硬體和軟體上有完整科系、設備、師資、研究等等,才能稱得上完整的醫學院。輔大原本的醫學院除了沒有醫學系之外,只有護理、公衞和心理復健(後改名成臨床心理系),無論設備、師資和研究上都非常原始。這也是我在二○○二至二○○八年間最勞心勞力的工作,興建新醫學大樓(國璽樓),增添最新教學研究設備,延攬優秀師資,增添了職能治療、呼吸治療兩系和基礎醫學研究所,使輔大醫學院能和國內其他醫學院並駕齊驅,也為未來可能興建醫院形塑一個雛形。
因為有輔大醫學系和醫學院的經驗,使我萌生興建輔大醫院的夢想。
這個夢想在各種反對意見中,被認為是異想天開的「蜃樓」(本書第三章),但在天主的旨意下,竟然有了興建醫院的用地,而且層層難關下,慢慢形成全校高層和董事會的初步想法,去嘗試興建醫院的可能,彷彿是模擬的築砌(本書第四章),同時在全校主管會議中通過經營輔大診所,並成立了醫院籌備處成為興建輔大醫院的主責單位,也就是形塑(本書第五章)了醫院的遠景。
這是我從台北醫學大學借調到輔仁大學醫學院當院長的六年(二○○二〜二○○八年)故事,輔仁大學透過醫院籌備處經營管理輔大診所,擴大成十三個專科,提供全校教職員工、神職人員和社區居民的醫療照顧,並經常需要執行社區醫療服務,為未來的輔大醫院整體形象宣傳行銷。
坦白說,這六年的醫學院院長的工作雖令我精疲力竭,但我也沒放棄我原來的角色。我本行是泌尿科教授,專長是男性醫學。擔任過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除了有許多病人,做很多手術之外,也很熱衷研究,一直到退休,每年都有國科會計畫,在研究方面發表學術論文超過二百多篇,曾獲北醫傑出研究獎(二○○一年)及輔大傑出研究獎(二○一六年),更曾獲頒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的傑出華人泌尿科醫師獎。我也喜歡寫科普的書,是「金鼎獎」的作家,而我個人最大興趣是鋼琴演奏,我在輔大仍不斷練琴演奏,並和管絃樂團在國家音樂廳演出;在保有原來生活型態中,能把輔大醫學體系建立起來,是這六年間令我很得意的成就,而院長借調期滿是否要留在輔大,也是令我很掙扎的事。
溪水深深深幾尺 輔人情情情綿綿
在我的輔大「緣」之中,最關鍵的一個人物,應該是我的伯樂吧,也是我最崇拜的單國璽樞機主教。他從我一上任醫學院院長就注意到我這個「年輕人」,對我和藹可親,百般照顧。當然,他非常讚許我把醫學院拉拔了起來,這也是他一直期待的。當他知道我六年屆滿,不願意破壞體制做第三任院長時,就主動破例創設「醫務副校長」的職務,要我繼續在輔大工作,這一方面解決我個人的去留苦惱,一方面帶給我另一個階段更艱難的工作――興建輔大醫院。
二○○八年起我擔任輔仁大學醫務副校長,也兼管輔大附設醫院籌備處的事務,這個擔子更重了。要無中生有蓋一間醫學中心等級的大學附設醫院,所面對的難題更是千頭萬緒,簡明的幾點:
1.從學校的共識到主管機關的同意。
2.建築師和營造商的標選和內部各種規劃。
3.哪來的錢?
4.如何羅致優秀的醫師並做開業準備。
其實輔仁大學校務會議的共識(二○○九年六月)是艱難的一道關卡,要從兩萬多個學生、近十個學院的綜合大學讓大家同意拿錢出來(雖然只是興建醫院的一小部分),讓醫學院能一枝獨秀,是不容易的一種「築砌」(本書第四章)。好在我的三寸不爛之舌能感動輔仁大學的同儕,而教育部同意(二○一○年一月)衛生署許可設置最高容額急性床四九九床(二○一一年四月),都是在附設醫院籌備處同仁齊心規劃各種說帖,我代表出席去爭取,除了來回多趟以外,在開會現場唇槍舌劍,慷慨激昂的辯論也是難得的回憶(本書第七章「動土」)。至於建築師的標選,關係到整個醫院的外觀、結構、品質和造價,在全校高層主管所組成的遴選委員會,公正慧眼的選擇了美國HKS和台灣施優生建築師事務所組成的團隊,設計出讓大家眼睛一亮的方舟建築,並採用美國建築最新規格,使我們夢想中富麗堂皇的醫院真實影像浮現出來,也在二○一二年十二月取得建築師執照,並在二○一三年六月舉行開工典禮(本書第七章「動土」)。
如果說到蓋醫院的最基本需求,最令人頭痛的困難是什麼?
一般人都會回答「要有一大筆錢」!是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錢萬能,沒錢萬萬不能!輔大醫院興建經費初估不到四十億元,後來又追加到六十七億元,雖然輔仁大學銀行裡有四十多億元的存款(能動用的只有半數),但是當時校務會議通過時以附帶默契,就是不能動用學校的銀行存款,
所以只能尋求合作對象或募款。這對當時的我來說,真像是誤入叢林的「小兔子」,以前作為醫生學者,哪有想到要去籌募這麼一大筆錢呢?好在透過許多輔大校友,包括美國基金會的幫助,我不僅學會了募款,也喜歡上了募款。因為讓富有的人有機會幫忙公益,甚至感恩母校,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到醫院開幕時,募款收入約十一億元。在期間,因為辦募款餐會,結識到各行各業的傑出校友,都是非常難得的人生經驗。最後,雖然興建醫院大部分經費是來自銀行貸款,但是集腋成裘,仍是輔大醫院歷久不衰的資源,也可以說是一種天主恩典所造的吧!(本書第六章「天造」)
李白曾說過,友情如溪水,深深深幾尺,我覺得輔大醫院能興建起來,幫忙的人實在太多了。不管是實質的捐款,還是其他在工程上、在和主管單位溝通上、在人才羅致上等等,都有許多貴人的相助,對我而言,又是一種最可貴的情緣,一起來圓這個夢。「輔仁」本來就是「以友輔仁」,幫助輔大醫院的人情,情義不可勝數,所以我要說「輔人情情情綿綿」。
衣帶漸寬終不悔 金碧輝煌上高樓
二○一二年我當了四年醫務副校長之後,參加校長的遴選,沒想到得到一面倒的支持,而且一做就做了三任,到二○二四年才退休。
但這不是興建醫院過程的重點,重點是在二○一四年,也就是第三個階段,醫院要開始興建了,卻足足有一年標選不到主體工程的營造商,這時,我個人發生了一件生死交關的意外。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一日我在家中發生心肌梗塞休克,送達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時已無意識,在晉級的心導管手術之後,完全復原,且無後遺症,如果不是這個意外,我個人會覺得和輔大醫院的緣還不夠深。我一直覺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天主認為我還沒有寫完作業,讓我再回來,否則我個人是半途而廢了。
就是這麼個緣,我們醫院籌備處在我回來後的二○一四年八月把主體工程標出去了,三星營造非常盡責的趕工,在三年之內,也就是二○一七年就完成了輔大醫院的興建工程(本書第八章「上樑」),三年蓋一座千床醫院是非常辛苦的,還包括內部醫療設施、動線、儀器配置等等,我們附設醫院籌備處幾乎天天趕工,也以破紀錄的速度通過驗收和取得證照
,使得醫院能順利在二○一七年九月二十九日開幕。
在人才招募上,我們二○一五年十一月就選出了前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王水深教授擔任第一任院長,而運氣很好的是,台大醫院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資深教授剛退休下來,就被邀請來輔大醫院繼續他們行醫的第二春,也因此很多年輕優秀的各科醫師追隨老師的腳步,加入輔大醫院的行列,讓輔大醫院一開始就打響了知名度,為新五泰地區開啟醫療新頁。
興建輔大醫院從夢想、築夢、圓夢,到夢想成真,我本人是投注了最大的心力,在最後一哩路,二○一四年能從突發心肌梗塞被救回來,然後,三年內完工開幕,可說是衣帶漸寬終不悔,而這台灣新興、人人讚不絕口且有潛力的醫院 (本書第九章「圓夢」),我有幸站在這金碧輝煌的高樓,可以說是天主的恩典,給我幸運的奇緣,招來這麼多天使一舉而竟全功。
直須看盡洛陽花 踏花歸去馬蹄香
輔大醫院設計上就是走創意、智慧、人文、以病人為中心的思維(本書第九章「圓夢」),從內到外,我有看不完的新興醫院景象,不但有長遠發展的潛力,而且可以做為現代醫院的楷模,在二○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的《Health Care》雜誌選出「Top 10 Hospitals of the Future」,輔大因防疫MAC病房的創新,排名全世界第四名。
輔大醫院開幕以來就遇到三個大挑戰。一是資訊系統的考驗,這些年來也自成一格的穩定下來;二是Covid-19的疫情,輔大醫院因在新北地區做好篩檢、隔離、收治輕重症病人,得到許多獎項;三是在快速成長中遇到健保攤扣的問題,也安然過關,目前已進入有盈餘的第三年。在延後的建設方面,連接醫學院和醫院的天橋已開通,成為輔大醫院美景;新北市政府也開通了「領航路」,輔大醫院對外的動線已完全解決(本書第十章「啟航」)。
輔大醫院最具特色、最具競爭力的應該是什麼?我個人覺得它是「有靈魂的醫院」。曾為醫院動土典禮貴賓、教廷前教育部長、波蘭籍樞機主教所講的「希望它是一座有靈魂的醫院」,的確,做為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就是要發揮「人性關懷」,做為醫療之本,這也是身為天主教徒的我秉持的理想,我以這情緣來造就一座有靈魂的輔大醫院(第十一章「靈佑」)。
輔大醫院成立後,我還仍在任校長,在七年間參與其中許多規劃和建設,這是我最後階段對輔大醫院的貢獻。第二任的醫院院長是我去邀請三次,遴選出來的前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教授,他是我們醫界中生代的翹楚,有非常多的理想,為醫院做永續的發展,我也邀請他在本書中闡述相關故事(本書第十二章「遠眺」)。
輔大醫院是值得您來參觀的醫院,琳琅滿目就如洛陽花;而我已經卸任,我期許、也相信這個醫院在經營團隊卓越的領導下,會有璀璨的遠景,「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所以直須看盡洛陽花;而來這裡的可人絡繹不絕,將如彩蝶一樣,追逐所有的花香。
「先生,您到哪裡?」
「輔大醫院!」
「就在輔大後面那個大醫院對不對?有這個醫院真好,我們住附近的人都不用再跑很遠去看病了。您在那裡工作?」
「是,我是輔大醫院的醫生。」
「醫生哦,你們醫院真好,我們鄰居老太太從鄉下來,別的地方看不好,就在輔大醫院看好的。她沒錢,自費部分醫院補助,她行動不方便,醫院每星期都有人來看她。聽說是天主教的才這樣啦!」(二○二四年初)
因為我們有緣,我們一起用愛情打造了一座有靈魂的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
內文 : 第一章 緣深
從輔仁大學有醫學系的故事說起
(時空背景:2001-2002)
Away,is not always so far away!
再遠,並非永遠都非遙不可及!
這是二○○五年我在美國舊金山拜訪校友,回程在機場看到一本雜誌中的廣告詞,給我相當的震撼和激勵。在我生活習慣中,很喜歡在出國旅遊或休閒空檔中,於記事本寫下一些看到的,或聽來的名言來勉勵自己。
這是我立志要把輔大醫學系、醫學院經營好的起始點,所寫在記事本扉頁的一句話!
擔任輔大醫學院院長的困境
那時我任職輔大醫學院院長,為了把醫學系建立起來傷透腦筋,尤其是輔仁大學是綜合大學,也沒有自己的醫院,要通過Taiwan Medical Accreditation Council(簡稱TMAC)即台灣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的認證,真是難上加難!
在來輔大任職以前,我在台北醫學大學擔任過泌尿科主任,醫學硏究所所長,醫學系系主任,也被選上醫學院院長,是被肯定的醫學教育專家,也是被邀請而從北醫大借調到輔大任職醫學院院長的原因,當然,另一方面我從小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輔大醫學院第一任院長是朱秉欣神父,第二任院長是陸幼琴修女,陸修女退休後輔大希望能有天主教徒的醫學教授來接棒,在醫學教育中維護天主教的倫理和發揚天主教的使命特色,所以我感受了這個召喚,就來輔大任職。
在來任職之前,我也曾經擔任過TMAC的訪視委員,所以我充分知道在二○○一年成立的輔大醫學系是先天不足的。因為要養一個醫學系不是無財團背景的天主教私立輔仁大學所能負擔的,即使輔大在銀行裡有三、四十億的存款,要聘足夠的基礎醫學老師和臨床教學的醫生。此外,要有足够的硏究設備,尤其是貴重的儀器動輒上千萬,輔大是一般綜合大學,相關的理工學院和民生學院只有零星的資源,更令人憂心的是學生到了臨床實習時,輔大並沒有自己的醫院,帶頭申請輔大醫學系成立的天主教耕莘醫院是社區醫院的規模,並沒有醫學中心的水準,所以學生有很多醫學專業無法完整學習。TMAC定義所謂醫學教育是讓醫學生能完整的學到醫學專業(Professionalism),使將來台灣的醫生在世界各地都被認可。輔仁大學還未完備這些條件,可是醫學生都收進來了,坦白說,輔大醫學系實在距離TMAC所定義完整的醫學系太遠了,有時令我覺得遥不可及。而我當時最重要的任務是要打造一個真正完整的醫學系和醫學院,要一步步往前走,實在艱辛,我心裡想,要走多遠呀?
Away,is not always so far away !
無意中看到這句廣告詞,心裡一愣,這不是天主在對我講話嗎?
「再遠,永遠都非遙不可及!」
於是我在一本厚厚的記事本扉頁寫下這句話。然後,我寫下了一段勉勵自己的話:
「教學生醫學史的時候,我說我崇拜的兩位醫生,他們不但硏究做得好,後來還創辦了醫學院,世世代代培育了許多醫學人才。一位是從英國來台行醫的萬巴徳(Patrick Manson),他後來創辦了香港醫學院,孫逸仙就是第一屆的醫學生,另一位是杜聰明先生,他後來到南台灣創辦了高雄醫學院。現在我有幸也是在做同樣的事,難道我會比他們那時更艱苦嗎?」
不會的,輔仁大學是有心發展醫學院的,校方甚至存了八億元要蓋新醫學大樓,正需要我這樣的人,在這個時間點為我所信仰的天主的大學把醫學院完備起來,再遠的路,再難的改革,我都能承擔!
輔大醫學系萬般起頭難
輔仁大學是台灣私立綜合大學中唯一從沒有醫院就先有醫學院,而後成立醫學系的學校。歸根究柢就是,在台灣,大型的醫院才養得起醫學系。
這是很反常,而且在台灣社會是很困難經營的。因為所謂醫學系(Medical School)是醫生養成教育的學系,沒有醫學系的學院,目前在台灣是不能稱為醫學院(Medical College)的,道理很簡單,和醫學相關的其他領域科系硏究所(稱之為Paramedical) 都需要醫學系的師資設備和醫院臨床實習來支援,否則只能靠其他學校的醫學系和其他醫院來幫忙,因此會造成老師來自各處,學生分散到不同的醫院見實習。台灣從一年後就對全國醫生成長的人數做了限制,所以輔大在有醫學院十年後才由耕莘醫院帶領其他天主教醫院一起申請成立醫學系,後來終於被核准,每年招收四十八位左右醫學生的醫學系,也成了台灣唯一沒有醫院,先有醫學院再有醫學系的學校,這也是為什麼醫學系開始創業維艱的原因!
台灣有醫學系的私立大學大概分成三類,一類是財團為基礎經營好醫院之後成立醫學系,如長庚醫院、義守醫院;第二類是宗教團體經營好醫院之後,再申請成立醫學系,如慈濟醫院、馬階醫院;第三類是私人興學幾乎是同時成立醫學系和醫院,如台北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國醫學大學、中山醫學大學,只有台北醫學大學是比較晚成立自己的附設醫院,以上八所有醫學系的私立大學都是以醫學系為主,有經營完善的醫院系統,原本稱之為醫學院,在教育部廣設大學的政策下,再成立相關的兩個以上的學院就成為醫學大學了。所以在台灣,真正「綜合大學」中成立醫學系院的國立大學有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最近又成立醫學系的大學有清華大學、中興大學和中山大學,都是國立的,而且有合作的醫學中心做後盾,而私立綜合大學就只有輔仁大學了。所以長久以來,私立大學的醫學系是靠經營完善、達到醫學中心等級的附設醫院來負擔的。在台灣,從未有私立綜合大學在沒有自己醫院的情況下去申請醫學系,耕莘醫院以及天主教所屬的醫院實在負擔不起學生的教學,而輔仁大學本身更無法負擔,輔大醫學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很勇敢的成立了!
先積極做好醫學系的全人教育
台灣醫學系學生的教育分成三階段:一、二年級不能教基礎醫學或臨床醫學,只能做醫學通識教育,在輔大稱之為全人(holistic)教育,也就是兼顧身(physical)、心(psychological)、靈(spiritual)的教育。在第一階段輔仁大學是佔有優勢的,因為以綜合大學的龐大內涵,可以找得到優秀的老師教醫用英文、微積分、物理、化學,甚至哲學、倫理。此外,這兩年醫學生可以選修各個學院的課,和不同領域的學生生活在一起,這是一般醫學大學的醫學生所欠缺的。
醫學教育的第二階段是基礎醫學,包括解剖、生理、生化、藥理、病理、微生物等等,在醫學系三、四年級修習;一直到第五、六年級,才進入臨床見習(稱之為clerkship),以前有第七年的實習醫生(internship),目前改為六年就從學校畢業,接著選擇在台灣各大醫院做兩年畢業後的實習,稱之為Post Graduated Years(簡稱PGY),然後就到各領域去做住院醫生的訓練。
所以我在擔任第一任輔大醫學院院長時,學生只到第二階段,尚未進入臨床實習,也還沒有欠缺臨床見實習的完整性問題,所以除了預先充實臨床見實習資源之外,我花了很多精神去改革全人(通識)教育以及全力支持醫學系主任主導的「以問題導向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台灣唯一全面用PBL做基礎醫學教育的醫學系。
由於我個人熱愛人文藝術,所以對於全人教育的改革不遺餘力,除了把跨領域課程精緻化之外,自己所擔任的課程,包括醫學史、醫學與人生、醫學倫理、大學入門等等,更和其他學院交流。醫學生一向是很優秀的,他們在音樂、藝術、體育、法律、文史哲、資訊等等的高度興趣,不但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在各種社團活動表現也非常傑出。這在未來做醫生的人格特質養成和生活的多元化,都是很關鍵的教育歷程。
輔大醫學系的使命特色
我常在想,人生在世所做的事如果都是重覆別人的,沒有創新,那就沒有特色,在學校裡的教學研究,理當都要有改革創新。尤其是對醫學人文或全人教育,我覺得是醫生做人的養成教育,要有一定的啟發。我自己發展出橫向(東西文化差異)、縱斷(以時間軸來看疾病醫療的演化)教醫學史,把教材寫成兩本書,都入圍金鼎獎,並得到2005年的金鼎獎。
就天主教大學的醫學系學生,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珍愛生命的教育。我們從實際的大體解剖做起,學生對捐贈遺體供解剖的「大體老師」的感念、追思,乃至拜訪家屬,表達感激,是非宗教大學所沒有的。加上輔大全校都有利用假期做國內或國際的服務學習,醫學生不落人後的參與,相信這都是日後能有「視病猶親」熱忱的由來。
鄒國英主任所主導的基礎醫學全面PBL,是一種醫學教育的大改革,就是以一個疾病症狀做問題,寫成一個教案,六到八位學生為一組,回去唸所有要教的題目相關資料,例如用咳嗽來教肺和呼吸道,在課堂上學生相互討論,老師從旁指導的小班教學,翻轉了以往大堂上課的方式,養成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方式,在職場也易於和同儕互動,有團隊合作的精神。由於輔大醫學系一班只有四十八位學生,比較容易全面推廣,一直到今天,這仍然是輔大醫學系的教學特色。
國考第一名的榮耀
當第一屆醫學生四年級後參加第一階段的國家證照考試,是我們最緊張的時候,這四十八個寶貝會有什麼樣的成績來證明我們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我們的改革到底成不成功。
結果是意外的好,本來第一階段的醫師國考是最難的,尤其是艱深的基礎醫學,範圍那麼寬廣,科學的變化又是那麼迅速。一般而言,每個醫學系的第一階段國考通過率好則八十五%左右,差則七O%左右,全國的通過率則更差。而我們第一屆醫學系的第一階段國考通過率達到九十五%,高居全國第一名,使我們全體師生喜出望外。我在董事會特別報告時,見輔大財團法人董事長劉振忠及單國璽樞機主教笑得合不攏嘴來,而洪山川總主教則跟我開玩笑說,這就是所謂的「奇蹟」。
事實上這個數字並不能說我們就是第一,我們學生數少、平均當然好,學生為了怕PBL教學沒有涵蓋所有基礎醫學的內容,所以特別認真去唸書,幾乎也都參加「國考補習班」(在台灣是常態)。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說,我們的教育在國考認證的考驗下是優於許多醫學系的,因為我們這新的醫學系在聯考醫學系排名是後段班的,能有這麼好的成績,很讓我們欣慰和驕傲。
坦白說,原本校方對醫學系一班只收四十八位學生是很不能接受的,我們耗費的教學成本並不少於任何其他醫學系,尤其是PBL小班教學,卻收那麼少的學費。本來,醫學教育的費用就不可能以學費來抵償,更何況台灣醫學生的學費比起歐美日本是太過低廉。醫生的養成教育是要社會付出大部分的成本,所以這專業養成Professionalism 是昻貴的,所以它的產出一定要受到管控。
如何才能給這些醫學生最好的臨床教育?
這也是在二ΟΟ五年一直盤旋在我腦海裡的問題,我們有醫學系,有這些以「輔醫人」為榮的醫學生,考出這麼好的成績,接下來我們要給他們什麼樣的臨床醫學教育?我們要印證並銜接成功的全人和基礎醫學教育,我們就要有很好的醫院,一脈相傳去造就很好的輔大醫生,這個路似乎很遙遠。
當我今天在談興建輔大醫院的構思時,我就必須從這淵遠的輔大有醫學系故事說起。在那時,輔大有自己的醫院是遠在天邊的夢想,而現在,近在眼前就呈現了一座壯麗堂皇的醫院,這就如天主激勵我的那句話:
Away,is not always so far away!
從二十多年後的榮耀回想當年的甘苦
輔大醫學系匆匆已歷經二十四載,至今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前幾屆的畢業生目前散布在全國各醫學中心、醫院或診所任職,在各個不同的醫療崗位上守護台灣人民的健康。輔大醫院也在八年前(二○一七年)成立,我對回輔大醫院任職的輔大畢業生特別關注,根據人資室的統計,目前在輔大醫院任職的主治醫師共有十三位、住院醫師十位、PGY兩位、Fellow一位,共有二十六位「輔醫人」。
我們特別訪問了在輔大醫院腎臟科任職的盧建霖醫師,他是輔大醫學系第二屆畢業生,不僅是優秀的腎臟科主治醫師,在研究上也非常突出,目前是輔大醫學系的專任副教授,也擔任輔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
最佳賣點 : 前輔大校長、江漢聲醫師的第一本人生回憶錄
本書詳細陳述輔大醫院從無到有,一路繁花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