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成為大人的我們, 就算迷惘也沒關係: 關於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難題, 心理學給你的21個解答 | 誠品線上

Person in Progress: A Road Map to the Psychology of Your 20s

作者 Jemma Sbeg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正在成為大人的我們, 就算迷惘也沒關係: 關於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難題, 心理學給你的21個解答:「擁抱未知與不安,並相信一切終將塵埃落定——因為你,始終走在成長的路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擁抱未知與不安,並相信一切終將塵埃落定——因為你,始終走在成長的路上。」 二十幾歲的你我,或許正在經歷人生中最混亂的一段時期。一部分還在自由地體驗生命,另一部分卻已經踏入成人世界,開始肩負起各種責任。 在這個已經不是小孩,也還不完全是大人的階段,社會對我們有許多期望:要有穩定的工作、要獨立自主地生活、要遇見對的人......但與此同時,我們可能正經歷友情的轉變、看著雙親逐漸老去、為職涯和財務感到焦慮,也還在不斷尋找人生意義。這讓我們內心深處充滿不安,但幸好,在這條路上我們不是孤獨一人。 這本書寫給所有在成長路上跌跌撞撞的你,從心理學的角度為你拆解生命中的大小難題,陪你走過職場、親密關係、家庭陰影與自我療癒的各個關卡。 在迷惘中學習與不確定感共處 「我想從人生中得到什麼?我現在快樂嗎?我是否錯過了什麼?要怎麼樣才能活得淋漓盡致?」 人生與職涯的方向,其實沒有正確答案。看見猶豫與迷惘背後的「選擇悖論」,重塑對人生發展的認知,你會發現自己有能力活出各種版本的人生。 破解親密關係的心理模式 「為何我總是愛上錯的人?為何我明明想要被愛,卻一再將他人推開?我不想談戀愛,這樣不行嗎?」 從吸引力的心理學與依附理論出發,幫助你認識自己在感情中的行為模式與需求,打破有毒的戀愛循環。遇不到對的人也無妨,破除「單身汙名」,學會愛自己,獨自一人也能享受美好時光。 告別職涯焦慮與職業倦怠 「這份工作真的適合我嗎?是不是找到最適合的工作,上班就不會那麼累?為什麼我明明快要撐不住,還是不敢休息?」 破除夢幻工作的迷思,人生可以有很多種目標。你無須追求完美,也沒有落後於誰。破解「奮鬥文化」帶來的無形壓力,學會在職場上適度投入,重新建立與工作的界線,為自己多留一點喘息的餘裕。 療癒內在小孩與原生家庭創傷 「為什麼我會成為如今的我?父母傷害我,我一定要原諒嗎?該如何與不願回想的經歷和解?」 揭開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面紗,從父母的教養方式看見幼時的經歷如何造就了今日的你;從過往中尋找療癒,你有力量靠自己擺脫往日的陰影。 讓本書幫助你在迷惘中溫柔對待自己,在混亂中勇敢前行,成為更好的你。 暖心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楊雅筑∣諮商心理師 歐馬克∣Podcast《馬克信箱》主持人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姓名:潔瑪•史貝格擁有澳洲國立大學(ANU)的心理學學位,主修兩個心理學專業領域,致力於提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她獨力創辦了全球知名的頂尖podcast《你的二十幾歲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Your 20s),旨在將心理學研究與二十幾歲時的人生經歷相互呼應,為身處這個生命階段的人們解答人生難題。姓名:林易萱自由譯者,喜歡周旋於文字之間,享受每個文本宇宙。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姓名:謝汝萱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有《黎明行者》、《2250 km.藏東紀事》、《聲音的故事》、《生產隊友》、《肖像雕塑法》、《說故事的技藝》等。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這個時期並不完美,但值得認真探索與體驗第一篇 二十幾歲的迷惘,是危機還是契機? 第一章 歡迎光臨青年危機:擁抱迷惘,展開新生活 第二章 掌握搞砸的藝術:犯錯也沒關係 第三章 年輕就要勇敢拚?你該勇於冒險的理由 第四章 選擇困難不是你的錯,是「選擇悖論」惹的禍 第五章 我到底是誰?在茫茫人海中尋找真實的自我第二篇 愛在大腦裡:聊聊戀愛話題 第六章 為什麼會喜歡上一個人?關於吸引力的心理學 第七章 安全型、矛盾型還是逃避型?破除依附理論迷思 第八章 在感情中重蹈覆轍:打破有毒的戀愛循環 第九章 單身又怎樣?破除單身汙名 第十章 能不能再靠近一點?關於戀人未滿的曖昧以及單戀 第十一章 治癒心碎:化悲憤為力量的失戀療程 第十二章 友情萬歲:是短暫停留,還是相伴一生?第三篇 開展中的職涯 第十三章 為什麼總覺得自己不配?冒牌者症候群與自我破壞 第十四章 真的有最適合的工作嗎?關於職涯焦慮與夢幻工作 的迷思 第十五章 職業倦怠還是仍在燃燒?你可能把自己逼得太緊 第十六章 工作就是要賺錢!金錢觀和理財之道第四篇 我們都在療癒某種傷痕 第十七章 我家有本難念的經:解開原生家庭的結 第十八章 揮別童年陰影:療癒內在小孩 第十九章 與青少年時期和解:療癒內在青少年 第二十章 獨自一人的旅程:探索與成長是孤獨給你的禮物 第二十一章 讓我們開誠布公地聊聊心理健康這件事結語 自始至終,你都走在成長的路上致謝註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正在成為大人的我們, 就算迷惘也沒關係: 關於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難題, 心理學給你的21個解答
作者 / Jemma Sbeg
簡介 / 正在成為大人的我們, 就算迷惘也沒關係: 關於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難題, 心理學給你的21個解答:「擁抱未知與不安,並相信一切終將塵埃落定——因為你,始終走在成長的路上。」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3905979
ISBN10 /
EAN / 9786263905979
誠品26碼 / 2682959824005
頁數 / 33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前言 這個時期並不完美,但值得認真探索與體驗

  我花很多時間思考自己人生中二十幾歲這個時期。這十年聲名狼藉、讓人混亂又挫折,卻也刺激又神聖。人生中這個篇章轉瞬即逝,唯一能確定的,只有不確定。這是一個介於青少年與成年之間奇妙的真空地帶,彷彿我們一隻腳還在體驗生命,另一隻腳卻被拉進成人世界,在責任與最後一絲純粹的自由之間不斷拉扯。
  
  二十幾歲的人生階段是我最拿手的主題,同時是我最大的焦慮來源,又是我最好奇的事物。我用各個角度審視這十年,聽過成千上萬個故事,講述我們如何迷失,以及在這個不穩定的時期摸索愛有多困難,因為我們會經歷難以釋懷的錯誤和失敗,以及一個又一個看似重要又影響深遠的選擇。我也花了無數個小時,沉浸在學術文獻中,只為尋找一個科學上的解釋,搞清楚為什麼這段人生路程這麼坎坷。寫下這段文字的此時,我自己仍深陷其中,努力在答案不充分的情況下,給予同行者真誠的建議。
  
  當我開始經營《你的二十幾歲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Your 20s)這個podcast,它成了我永久保存個人經歷和當下心情的方式,就像一本數位日記。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被一個想法困擾:我們的記憶並非永恆不變,它們會被重塑,甚至會被遺忘。我就想:「如果我無法記得自己的經歷,那我要如何確定它們是真實的?」於是我瘋狂記錄,寫筆記、寫日記,把那些重要的時刻,甚至是生活中的無聊小事,一一保留下來。
  
  這個podcast,就是源於我想要透過「記錄當下」來留住過去的渴望。我知道,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這個階段有某種特別之處,未來某一天,我一定會想回頭看看。後來我發現,有很多人對我的經歷感同身受。隨著聽眾越來越多,podcast也越做越深入,這個原本純粹出於個人熱情的計畫,最後竟然成為我的全職工作。做為podcast的聽眾,你們一路陪著我,見證我從大學畢業、我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心碎(然後是第三次);你們聽我談論自己失去了曾經視為靈魂伴侶的朋友、搬到陌生的城市、重新愛上一個人,以及如何深陷心理健康問題、經歷生離死別、面臨失業打擊。我試著用我最信任的「科學」,來理解並處理所有的感受。這本書正是這些經歷的總和,也融入了許多我的朋友們,甚至是你們的故事。我只希望能為這混亂的十年寫下指引手冊,讓我們在這趟旅程中,至少不那麼孤單。
  
  這本書其實不只是寫給二十幾歲的人看的。我越深入探索這個年齡層的各種里程碑與經歷,我就越意識到,這些課題其實一輩子都適用。你可能已經三十幾歲、四十幾歲,甚至七十幾歲了,卻還在愛裡掙扎,試圖尋找人生目的、努力療癒童年創傷,或者仍在思索自己是誰。這本書也寫給那些想更了解這個世代的故事和掙扎的人,還有為什麼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前輩們如此不同。父母、老師、同事、上司、導師、朋友、伴侶─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也許有很多事情你們並不了解,又或者,早已不是你們熟悉的模樣了。
  
  就像閱讀任何一本書,這本書裡有些內容你可能無法產生共鳴。也許你已經找到生命中的摯愛,所以不需要再了解分手的痛苦和心理學;又或者你的工作不是朝九晚五,所以那種伴隨例行性工作而來的存在危機,也與你無關。那也沒關係,你可以從頭到尾細讀這本書,也可以只挑自己有興趣的部分看。無論如何,我想傳達的訊息始終如一: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這十年真的很難熬,但它有跡可循。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有辦法成功度過。那些讓我們感到孤獨的經歷─恐懼、不確定、心碎、寂寞─當我們理解表面之下真正發生了些什麼,並且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這一切將變得容易許多。儘管會有許多艱難時刻,但這段時期同時會帶來驚人且美好的成長,即使當下未必感覺得到。當你回望那些感覺自己落後、希望自己知曉所有答案的時光,你會對自己說:「那些時刻造就了現在的我。」你會在這十年間經歷巨大的喜悅,也會擁有真正的欣喜和陪伴,所有的不確定都將變得值得。如果你事先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或一開始就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那就沒有任何驚喜可言了。即使二十幾歲這個階段不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這些驚喜依然能讓我們充滿樂趣。
  
  給所有正在經歷二十幾歲的你:歡迎加入。
  
  給年齡稍長、走過這段旅程的你:歡迎回來。
  
  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十年真正的意義,用心理學揭開二十幾歲這個難以捉摸的階段。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歡迎光臨青年危機:擁抱迷惘,展開新生活(節錄)
什麼是青年危機?
我們都知道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已是大眾熟悉的心理學術語,會讓人聯想到紅色跑車、外遇、過度消費、新髮色、五十歲去穿鼻環,同時還有那些早已過了二十幾歲,開始面對「人生其實比想像中短暫」這個存在主義事實的人。
中年危機和青年危機的共同點,就是我們對生活核心支柱的迷惘與不安,這些支柱包括職涯、關係、財務、健康和未來的走向。這兩種危機都發生在人生即將開啟新篇章、邁入新階段的時刻,我們不得不回答一連串令人不安的問題:我想從人生中得到什麼?我現在快樂嗎?我錯過了什麼嗎?我錯過的那些事會讓我快樂嗎?要怎麼樣才能活得淋漓盡致,或至少把握剩下的時光?於是,我們會經歷一段充滿恐慌與不確定的時期,強烈渴望做出某些重大改變,試圖重新掌控自己的命運。
也許你會覺得,把二十幾歲的人也納入這種恐慌行列有點太誇張了。對很多人來說,二十幾歲應該是感覺最自由也最無所畏懼的時期。世界向我們招手,到處都是機會,青春和熱情就是我們的優勢。我們還年輕,還保有一部分童年的夢想;我們對未來十分樂觀,同時也累積了一點知識和人生經驗,讓自己能像個大人。然而,我們完全沒有準備好面對即將在這十年間迎接的種種挑戰。
也許你已經體會過這種滋味,或是正在經歷這一切。其他人彷彿都已經對人生了然於心,而你卻連明天會發生什麼都不知道。這種感覺既困惑又心碎——友情的變化、寂寞、看著父母漸漸變老、為金錢煩惱、為找尋人生意義而焦慮,同時這個世界仍然每分每秒都在變動。未來讓人望而生畏,但眼前同樣混亂且不穩定。儘管所有人都告訴我們要好好享受這個已經不是小孩、也還不完全是大人的時期,但我們內心深處卻充滿不安,覺得自己完全迷失了方向,而且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接下來該往哪裡走,甚至連下一步是什麼都不知道。

二十幾歲的危機時刻
歡迎光臨你的青年危機。已有數百萬人經歷過這段朝聖之旅,你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或許能讓你獲得一點安慰。但當你意識到你必須自己開闢道路,無論前人走過多少路,都沒有人能給你答案,你仍會感到不安。不幸的是,這條路你必須自己走。雖說「不幸」,但其實能夠將人生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是一件獨特又令人興奮的事。你的不適,正是你經歷成長、進化為全新自己的徵兆。你正在蛻變,舊有的外殼、過去的自己,都已不再適合你。沒有可以遵循的守則,所以只要能讓你感到快樂,就沒有人能告訴你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然而,你的眼前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決策與道路選擇,讓這場危機變得更加複雜。一方面,我們面對著社會的期待,要我們安定下來、為未來擬定五年計畫,並朝著固定方向前進。社會期待一個穩定、合理的人生故事,遵循傳統藍圖:完成學業、找一個好伴侶結婚、有份穩定的全職工作、生兒育女、升遷、退休,然後死去。這個故事聽起來不錯,但我相信不是只有我覺得這套劇本讓人窒息。這不僅不是每個人的夢想(即便那樣的未來能讓你快樂),我們這一代還要面對額外的困境: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日益上升的通貨膨脹、氣候危機、全球疫情,以及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即使如此我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到了這個年齡,還離社會所期待的「大人」形象這麼遙遠。當我們無法像父母或身邊的人一樣找到自己的道路時,就會感受到越來越強烈的焦慮,迫切想找到所有答案。這份迫切感,正是青年危機的源頭。我們的大腦其實並不擅長處理「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代表著未知——而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未知可能代表著危險。想想我們的祖先,對祂們來說,茂密的森林遠比一望無際的平原充滿更多不確定與潛在危險。我們偏好可以預測、可以看見的結果,因此這十年的混亂和種種決定,自然會引發巨大的心理壓力與不適。
也許我們真的做到了:我們擁有了夢寐以求的一切,擁有了每個人都說「擁有才能快樂」的東西。但明明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卻感到極度不滿足。這也是觸發青年危機的原因。人類最根本的心理需求,包含「成就感」或「目的感」。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最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普遍需求描繪成金字塔模型,他認為「目的感」和「實現潛能」重要到必須被放在金字塔的最頂端。而科學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目的感不僅對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有益,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同樣重要。二○二○年,一群研究人員分析了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位剛退休的受試者,持續追蹤他們八年,共進行了五次評估。研究最初假設,很多人結束職業生涯後,會因為失去目的感而產生各種問題。結果卻發現,那些退休後仍持續設定目標、擁有生活方向,或找到更多人生意義的人,不僅心情更好,身體也更健康。他們更常保持活躍,不太會抽菸、酗酒,或抱怨失眠。換句話說,「目的感」就像是心理的營養品,不僅滋養心靈,也有助身體健康。
簡而言之,「目的感」就是指我們朝著對自己有意義的方向努力。這會為我們帶來指引、長期目標、成就感,以及組織人生的定見。這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事實上,當我們的行為與自己的使命、價值觀或渴望相符時,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目的感。一個深深關心他人的人,可能會在護理師的身分中找到目的感,因為這符合他們內心渴望助人的價值;而一個將物質上的成功視為人生最高追求的人,則可能在擴大投資組合或提升名望的過程中找到目的感。這很主觀,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比自己更遠大的東西,能賦予生命意義。
當我們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行為與使命、價值觀或渴望對齊時,就會出現青年危機特有的心理不適感。要解決這種不適感,就必須改變我們的價值觀或行為。如果你重視冒險和助人,卻從事一份久坐不動、只為自己而做的工作,你的價值觀和行為就會產生衝突。或許轉行成為巡山員、環境保護主義者,或從事冒險旅遊的導遊等職業,會更符合你的內在價值,並減輕危機感,即使這代表必須轉換人生方向。同樣地,如果你身處一段無法讓你感到滿足的感情,讓你覺得這與你想像中能夠燃燒全世界的愛情不同,你也會感到衝突。離開這段關係,去尋找更符合內心渴望的愛情,同樣能減輕你的危機感。無意識(unconscious)的內心交戰,正是讓你如此痛苦的原因。
無法逃脫自己親手建立的人生,這種感覺很窒息。也許你從十幾歲就被迫朝某個方向努力,又或者你只是不小心走上了這條路。你被困住了。困在全職工作裡,困在不適合的感情裡,困在一個無法讓你感到滿足的環境中。這種困頓感,通常會伴隨著憂鬱和恐慌。
這正是危機的開始。你曾經渴望的一切如今卻無法讓你感到滿足,這很可怕,但同時也代表你正站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你可以改變一切,可以重新開始。事實上,二十幾歲這個階段,也許正是最適合改變的時候。恭喜你! 與其繼續壓抑這些感受二十幾年,不如把握這份禮物,在一切都還相對容易的時候,去探索全新的開始。在這個年齡,大部分的人還沒有小孩、房貸、大事業,或是讓人無法棄之不顧的家庭。我們還不用面對五十歲轉換職涯、六十五歲展開新戀情時,可能遭遇的社會眼光與歧視。你正處於改變的最佳位置。事實上,我相信這十年是為改變而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擁抱未知與不安,並相信一切終將塵埃落定——因為你,始終走在成長的路上。」

二十幾歲的你我,或許正在經歷人生中最混亂的一段時期。一部分還在自由地體驗生命,另一部分卻已經踏入成人世界,開始肩負起各種責任。

在這個已經不是小孩,也還不完全是大人的階段,社會對我們有許多期望:要有穩定的工作、要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