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中國哲學平議
作者 | 杜保瑞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唐君毅中國哲學平議:作者對唐君毅先生以儒學為本位的哲學詮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批判。本書並非否定唐君毅的學術貢獻,而是以其為基礎,進一步審視其哲學體系與研究方法 |
作者 | 杜保瑞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唐君毅中國哲學平議:作者對唐君毅先生以儒學為本位的哲學詮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批判。本書並非否定唐君毅的學術貢獻,而是以其為基礎,進一步審視其哲學體系與研究方法 |
內容簡介 本書之寫作,針對唐君毅先生對中國哲學詮釋意見的反思而展開。唐君毅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的大家,他的哲學研究,有著以儒學為本位的基本立場,又能在不同的哲學學派之間搭建對話的橋樑。本書的寫作目標,在於以批判性的眼光,審思唐君毅以教化為目的的哲學體系建構、概念範疇研究方法等問題,從而在唐先生哲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哲學研究的系統性方法。
作者介紹 杜保瑞男,1961年出生於臺灣省新北市瑞芳鎮,祖籍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大束鎮土旺村。求學成長於臺灣臺北市,獲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3)),指導教授為方東美弟子張永儁教授。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95-2005),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2005-2017)。現職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2017-),並擔任人文學院國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抱樸講堂主講教授。吉林師範大學學報兩岸國學專欄主編。
產品目錄 緒論序言第一章 對唐君毅高舉儒學的方法論反省第二章 對唐君毅華嚴宗詮釋的反思第三章 對唐君毅詮釋朱熹太極理氣說的反思第四章 對唐君毅談朱陸異同源流之反思第五章 對唐君毅以宇宙論心性論工夫論談朱陸異同之反思第六章 對唐君毅平議朱熹與王陽明的反思結語
書名 / | 唐君毅中國哲學平議 |
---|---|
作者 / | 杜保瑞 |
簡介 / | 唐君毅中國哲學平議:作者對唐君毅先生以儒學為本位的哲學詮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批判。本書並非否定唐君毅的學術貢獻,而是以其為基礎,進一步審視其哲學體系與研究方法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2312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23128 |
誠品26碼 / | 2682975733008 |
頁數 / | 26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5CM,開數: 18開 |
級別 / | N:無 |
適用年齡 / | 一般社會大眾 |
自序 : 序言
本書之寫作,針對唐君毅先生對中國哲學詮釋意見的反思而展開。唐君毅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的大家,他的哲學研究,有著以儒學為本位的基本立場,又能在不同的哲學學派之間搭建對話的橋樑。本書的寫作目標,在於以批判性的眼光,審思唐君毅以教化為目的的哲學體系建構、概念範疇研究方法等問題,從而在唐先生哲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哲學研究的系統性方法。
第一章論述「對唐君毅高舉儒學的方法論反省」。討論唐君毅先生《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中高舉儒學的理論建構之方法論問題,首先指出唐先生此書之撰寫主軸為以教化目的,遍觀一切哲學而溝通一切哲學,然即在此一主軸中又高舉儒學,以其順成人心、正大光明的教化方法而為諸教之冠。本文即就唐先生以本末先後之教化次第之論點以言說儒學高於耶佛兩教之說法為方法論討論的議題,指出此為唐先生個人的立場,其中諸義對耶佛而言並不準確。其次,唐先生在對儒學教化方法的高度信心中,以為儒學之實踐亦可上達耶佛之聖境,甚而因此亦接受耶佛世界觀之為一合理的世界觀,此種種諸說即已使唐先生之新儒學溢出儒學本位之立場,而致有方法論的大混亂,本文即就此義提出批評,指出此說並無助於高舉儒學,亦無可能為耶佛接受,若真為教化之目的,宜退出此一立場,更為平等地接納耶佛以共助成人類世界之教化工程,此實於現實上更為可行之舉。
第二章論述「對唐君毅華嚴宗詮釋的反思」。本文依唐君毅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之內涵,討論唐先生對華嚴宗哲學的詮釋意見。唐先生以其哲學家的高度,疏理佛教哲學的原旨要義,從而為華嚴宗哲學說明意旨。本文討論的要點包括:唐君毅對佛教哲學的根本定位、以境行果定位四大哲學基本問題、以境行果對印度佛教發展的基本定位、以戒定慧對佛教工夫論的定位、對道生頓悟說的意旨定位、由唯識學開華嚴宗的脈絡定位、對唯識學問題意識的定位及其與華嚴學之關係、對唯識學非究竟了義之學的定位、對《大乘起信論》的功能定位、對華嚴宗基本類型與問題的定位、華嚴五教觀之基本風貌、華嚴對始教唯識及終教《起信論》的超越、華嚴立頓教的深度意旨、華嚴圓教與天台圓教的對比定位等。唐先生對這些問題都有深入且明確的討論,本文之作,既同時疏理唐先生的意旨,亦同時提出筆者的討論意見。
第三章之主題為「對唐君毅詮釋朱熹太極理氣說的反思」。本文主要探討唐君毅先生對朱熹哲學的詮釋。在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學者中,唐君毅以其準確理解和細膩詮釋獨樹一幟,此同樣見於他對朱熹哲學的詮釋。唐君毅對朱熹哲學的詮釋主要體現在他對太極議題的處理,以及對朱熹理氣概念的深刻分析上。在《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中,唐先生對朱熹的太極、理氣、心性等概念進行了再界定。唐君毅能夠準確合理地闡述朱熹哲學的核心要義,與牟宗三和勞思光的批判立場形成鮮明對比。然而,在對朱熹關於「心之為氣之精爽」的理解上,唐君毅與牟宗三和勞思光持相同批判態度,但本文對此持反對意見。綜合其詮釋朱熹哲學的精采與缺漏之處而觀,可見得唐先生哲學研究的深厚功底。但他更多採用概念範疇分析而非哲學基本問題分析的方法,這使得他的詮釋,一方面於概念分析上極盡其微,另一方面也導致過於注重個別概念而忽視了整體的哲學理論架構。
第四章討論「對唐君毅談朱陸異同源流之反思」。唐君毅先生的哲學研究,以準確詮釋、紓解各家,平視之而予以通貫、勉力排解學派間的對立為特色。對於學界爭論的朱陸異同問題,唐先生於《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之〈附編:原德性工夫,朱陸異同探源〉一文中,詳細探討了朱陸思想之源流與根本差異所在,為朱陸與二程之關係重新張本。唐先生為朱熹建立了朱熹工夫論的三義,試圖匯通朱熹與胡五峰、陸象山的哲學觀點,認為朱熹與陸象山雖有爭議,但二者之間的分歧更多是表面上的言義之別,但自工夫論而言,朱陸更有通郵之處,此一觀點實可謂精準,誠能一掃朱陸研究之窠臼。然其仍指出朱熹之所言亦非無弊,則亦有委屈之處。筆者以為,二程、朱熹、象山之學,都為儒學之分脈,只因其問題意識不同而有工夫論之不同類型也,宜釐清各家所關心的哲學問題,方能使種種哲學言說得到眉目清晰之安置。
第五章的論述內容是「對唐君毅以宇宙論、心性論、工夫論談朱陸異同之反思」。唐君毅先生在《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附編:原德性工夫‧朱陸異同探源〉中深入探討了朱熹與陸象山的異同,指出兩者在追求聖人境界上是一致的,但在追求心與理一境界的工夫上存在差異。唐先生認為,陸象山主張立本心,而朱熹則提出了「涵養、致知、察識」的三義工夫架構,背景是宇宙論、心性論、工夫論的結構關係。唐先生指出,朱熹的心性論和工夫論與陸象山的意旨相通,但朱熹的宇宙論立場使得自性工夫的必然性受到質疑。因此,唐先生主張應擱置宇宙論討論,直接關注心性論和工夫論。筆者認為,唐先生的討論有別於牟宗三、勞思光先生對朱熹宇宙論的極端否定批評,在挖掘朱熹與陸象山心體義的貫通上是正確的,但未能發現陸象山也預設了氣稟說,宇宙論是所有儒家學派不可迴避的理論部分,朱熹的宇宙論不能脫離心性論和工夫論,因為這是哲學理論完整架構的必須。由此,本文再次提出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主張如果繼續依賴範疇的概念解析進路,將難以澄清宗旨和解決衝突。相反,如果採用哲學基本問題研究進路,將能有效梳理問題、解決衝突,並真正實現會通的目的。
第六章論述「對唐君毅平議朱熹與王陽明的反思」。本文討論唐君毅先生對朱熹與王陽明理論的比較觀點,唐先生盡一切努力要改變程朱、陸王分為兩系的傳統觀點,指出有些意見朱陸一致而不同於陽明,如先知後行說,以及朱陸批判道佛而陽明主張三教同旨。有些意見朱王相同而異於象山,如象山主立志工夫是第一義,而朱王去人欲存天理,皆是第二義以下的細密工夫。此外,朱王之間,有些陽明對朱熹的批評,唐先生不贊成,而幫朱熹反駁,如心理為二之說,如理在心外之說。也有些陽明與朱熹不同的意見,唐先生肯定陽明之說有高於朱熹之處,如朱熹分先知後行,而陽明以為知行合一;朱熹工夫八目,而陽明即致良知一義即得要旨;朱熹體用二分,而陽明體用合一。另外也有一些朱王不同的意見,唐先生以為朱說更有價值,如對治氣稟私惡的細密工夫。以上種種議論,有些筆者贊同,有些筆者反對,關鍵在於唐先生仍然是忽略了朱熹很多理論是在做文本詮釋,則不能溢出原典文本的意旨,而陽明是在做哲學創作,故而可以自由發揮,其結果,朱王針對的哲學基本問題並不相同,有些是工夫論的應主合一,有些是形上學的應予析分。平議朱陸陽明之間的異同優劣,應重視詮釋與創作的差異,更應重視哲學基本問題的異同。總結唐先生的討論,筆者仍認為,這是當代無出其右的朱王平議系統,應予介紹並推廣,尤其是,論旨多與牟宗三先生不同,如朱陸皆是自律工夫一義,以及陽明更近於朱熹而非象山的問題等說法。
內文 : 一、前言
在中國當代史中,兩岸分治標誌著一個從混亂到安定的新時代的來臨,此時的海外知識份子,為了安頓民族傷痛的情緒,為了尋求民族再生的力量,企圖從文化建設的路向重建中國,唐君毅先生即是這一個時代的知識份子的典型。避居香港,籌建書院,著書立說,捍衛文化,此舉不關軍事亦非政治,但卻是真實的當代史,既成就了他一生捍衛文化的崇高精神,更提供了中國人凝聚心力的力量泉源。從理論建設上振興中國文化,正是唐君毅先生以一個時代知識份子的身份來承擔歷史的角色扮演方式。
唐君毅先生的生命型態是哲學教授,也是哲學家,他的個人生命型態就是一個研究哲學、理解哲學、介紹哲學復又構作哲學、發表哲學的哲學教育家及哲學家,一生出入中、西、印並溝通儒、釋、道,讀書、教學、辦學、著書、立說、演講,過的是一個完全知識份子學者型的生活方式。
唐君毅先生的著作是卷佚浩瀚的,然而,唐先生的著作卻是不易閱讀的,因為他馳騁哲學思辨的資料庫體積太過龐大,同時推演連結的工作太過高遠綿密,所以若非平素即有推演思辨習慣及哲學知識基礎的學人是難以入門的,因為唐先生雖然是在作哲學介紹,但是他的介紹卻是融會貫通後的介紹,他的介紹的高度常常會超過被介紹的哲學對象的原有格局。然而一旦隨著讀者學力的增高,唐先生貫穿中西印會通儒釋道的哲學著作,卻又最能滿足嗜好思辨的哲學人的品味。
唐先生固然尊重中西哲學各個傳統,但是做為哲學家的唐君毅在中西哲學傳統中仍是有所歸本的,他的歸本自然是儒家的,這個歸本或許是生命氣質的選擇,但是從理論建設的角度說,這個歸本當然更是一個哲學思辨的結論,亦即是有理論根據的。這個根據卻是來自於一個哲學功能的立場,這個立場就是哲學還是為著一個教化的目的而有的,就教化之需而言,儒家的教化系統才是最為中正平和、廣大精微的大教。這就是唐先生歸本儒學的基本意義。
相較而言,唐君毅先生是當代新儒家學者中最具有強烈儒學捍衛情緒的哲學家,其他學者或為研究儒學、闡述儒學、甚或建構儒學,卻只有唐先生在比較中西古今所有哲學、定位中西古今所有哲學,而以心靈九境將儒學推到生命存在的最高峰,而為人類哲學思維的最終頂,唐先生所肯定的儒學,可謂是透過哲學辯證的層層演進與堆築而佔據了最高地位,是包容攝受中外一切哲學體系之後的最大一教。唐先生的高舉儒家,首先是出於哲學家的理論捍衛,然後欲以之為中國人心的文化向歸。
本文之作,將討論唐君毅先生作為當代新儒家的一個成員的理論意義,亦即討論唐先生如何論理儒學為一究竟圓滿之學的方法論意義,亦即對唐君毅先生高舉儒學的理論建設進行方法論的反省,亦即將針對唐先生如何以儒學為最終哲學選擇的論理模式作說明,並進行方法論反省。
以下論述之進行,將首先說明唐君毅先生確實有高舉儒家的哲學立場,其次討論唐先生以儒學為高於其他宗教哲學的論辯方式,並同時提出筆者自己對唐先生此一高舉儒學的理論建構的方法論反省。
一、準確疏理各家以還原諸家義理的中西哲學著述態度
唐君毅先生一生著書的態度,幾乎都是為疏理各家哲學理論的內部義涵以及旁通各體系的對待關係而有以融通之的態度,至於唐君毅先生對各宗教哲學體系的態度,則初是平等尊重諸家之學,繼而有其個人的終極選擇。唐先生著書甚多,並且多為融會貫通後一氣喝成式的寫作,因此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個人思辨特徵,他的哲學思考活動的一個極大的特色,就是理解各種哲學體系,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既能順講任一哲學理論的內部思路,又能溝通各種理論的思辨關係,他幾乎是承認一切中西哲學體系皆有其意義與價值,因為一切哲學理論都有其思路暢遂之個別路徑,唐先生在介紹哲學時也就多能順其暢遂而解明之,因此唐先生也就成為幾位當代大哲學家中最能尊重各家哲學精神主旨並給予合理對待的介紹者。因此作為哲學教育家,唐先生是最能保持學術中立的立場來介紹諸學的一位稱職的學者。至於做為哲學家而高舉儒學的價值時,唐先生便是最具廣大涵蓋性的儒學價值中心之體系建構者了,因為他以教化目的而將儒學層疊在一切哲學體系之上。
就哲學教育家而言,唐先生在《哲學概論》、《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兩書中對於西方哲學作了提綱挈領、掌握宗旨的介紹或轉述2,確能對在西洋哲學有一定涉獵的學人有所助益。至於《中國哲學原論》的〈導論〉、〈原性〉、〈原道〉、〈原教〉諸篇則是以分別議題、貫串哲學史、溝通哲學派別的方式介紹,並以他深刻的穿透力,確能對中國儒釋道三學的精義,以及彼此互通的溝通路徑,剖析明白。對於在中國哲學研究已有一定程度的學人而言,唐先生的中國哲學著作亦確實是最能互為印證的總結性作品。唐先生這種疏理及溝通的作法,在其《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自序》中即得見出:
「吾〈原論〉諸文,皆分別就中國哲學之一問題,以論述先哲於此所陳之義理,要在力求少用外來語,以析其所用之名言之諸義,明其演生之跡,觀其會通之途;以使學者得循序契入,由平易以漸達於高明,由卑近以漸趨於廣大;而見此中國哲學中之義理,實豐富而多端,自合成一獨立而自足之義理世界,亦未嘗不可旁通於殊方異域之哲人之所思,以具其普遍而永恆之價值。茲論述中國先哲之言性,其宗趣自亦不能外是。」3
「至於尅就此書之所有者而觀,其論述方式,雖是依歷史先後以為論,然吾所注重者,唯是說明:中國先哲言人性之種種義理之次第展示於歷史;而其如是如是之次第展示,亦自有其義理上之線索可循。故可參伍錯綜而通觀之,以見環繞於性之一名之種種義理,所合成之一義理世界。此一義理之世界,固流行於歷史之中,亦未嘗不超越於歷史之外,而無今古之可言者也。故吾此書,不同於:將一哲學義理,隸屬於一歷史時期之特定之人之思想,而觀此思想與其前後之其他思想,及社會文化之相互影響之一般哲學史之著,亦不同於:面對永恆普遍的哲學義理而論之之純哲學之著;唯是即哲學思想之發展,以言哲學義理之種種方面,與其關聯之著。故其能論述之方式,亦可謂之即哲學史以言哲學,或本哲學以言哲學史之方式也。」4
最佳賣點 : 作者以批判性視角,反思唐君毅以儒學為本位的哲學詮釋。本書深入探討唐先生的哲學體系與研究方法,旨在繼承其學術成就的同時,提出中國哲學研究的新系統方法。對於欲深入理解唐君毅思想、並關心中國哲學未來發展的讀者,本書提供了深刻的對話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