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公共圖書館服務: 包容、創新與未來 | 誠品線上

多元化公共圖書館服務: 包容、創新與未來

作者 陳世娟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多元化公共圖書館服務: 包容、創新與未來:■在這本書,你將會了解:公共圖書館如何在多元社會中,展現包容、創新與韌性。■在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圖書館的使命與價值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這本書,你將會了解: 公共圖書館如何在多元社會中,展現包容、創新與韌性。 ■在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 •圖書館的使命與價值如何隨社會演變而延伸 •公共圖書館如何與社區互動、回應多元族群資訊需求 •如何建構多元文化館藏,並實現跨機構合作 •有效的服務行銷策略,讓圖書館成為文化倡議的前線 •虛擬實境、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如何推動服務創新 •在疫情與快速變動環境中,圖書館展現韌性與轉型應變能力 公共圖書館做得,遠比你想像得多。 從資訊平權到社會包容,從文化保存到科技創新,它們正悄然塑造著未來社會的模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世娟 學歷 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博士 現職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副教授 兼圖書館校史與檔案組長 經歷 輔仁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秘書長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資訊素養委員會主任委員 基隆市、金門縣公共圖書館績效評鑑委員 花蓮縣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委員會委員 開設課程及研究領域 資訊組織、圖書館管理、公共圖書館專題、數位館藏管理、圖書資訊學、資訊教育、資訊行為、數位學習 學術成果 總計發表學術性論文四十餘篇,包括:期刊論文、專書論文、研討會論文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 次】 自 序 第一章 公共圖書館的多元化使命 第一節 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 第二節 公共圖書館多元化服務的重要性 第三節 數位時代下公共圖書館的價值 第二章 公共圖書館與社區發展 第一節 公共圖書館的社區角色 第二節 公共圖書館作為社區創新空間 第三節 公共圖書館創客空間與社區連結 第四節 公共圖書館志工與社區參與 第五節 公共圖書館與社工 第三章 公共圖書館與不同族群的服務 第一節 兒童與青少年服務 第二節 銀髮族與樂齡服務 第三節 新住民與移民服務 第四節 身心障礙讀者服務 第五節 經濟弱勢族群服務 第四章 公共圖書館多元館藏 第一節 多語言館藏 第二節 在地文化與知識共享 第三節 數位化館藏 第五章 公共圖書館其他機構的合作 第一節 公共圖書館與健康促進 第二節 公共圖書館與企業 第三節 公共圖書館與政府機關 第四節 公共圖書館與學校 第六章 公共圖書館服務推廣與行銷 第一節 公共圖書館與策展 第二節 圖書館與社群媒體 第三節 行動圖書館 第四節 無人圖書館 第五節 公共圖書館與行動書車 第七章 科技應用與公共圖書館服務 第一節 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 第二節 大數據服務與公共圖書館 第三節 區塊鏈與公共圖書館服務 第四節 人工智慧(AI)與公共圖書館服務 第八章 後疫情時代的公共圖書館 第一節 數位服務轉型 第二節 實體空間再思考 第三節 圖書館的危機應變 第四節 圖書館社區角色再強化 第五節 圖書館的力量與未來

商品規格

書名 / 多元化公共圖書館服務: 包容、創新與未來
作者 / 陳世娟
簡介 / 多元化公共圖書館服務: 包容、創新與未來:■在這本書,你將會了解:公共圖書館如何在多元社會中,展現包容、創新與韌性。■在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圖書館的使命與價值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114532
ISBN10 /
EAN / 9789577114532
誠品26碼 / 2682971356003
頁數 / 32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 序]
臺灣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這幾年新的公共圖書館建築湧現,這不僅反映了公共圖書館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更彰顯出對未來的積極展望。公共圖書館不僅僅是知識和資訊的服務,更是一個推動社會公平、文化包容與創新發展的動態空間。隨著社會結構與人口組成的日益多元化、科技發展,以及全球性疫情帶來的重大變動,公共圖書館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如何回應不同族群的需求、如何運用科技提升服務效能,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動與危機中展現韌性,成為當前公共圖書館必須深入思考並積極實踐的課題。
本書《多元化公共圖書館服務:包容、創新與未來》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本書以2022年臺灣公共圖書館政策發展提出之七大政策方向,並呼應國外重要學會ALA等單位核心價值出發,進而探討相關服務,可供國內圖書館落實公共圖書館政策參考。書中具體內容涵蓋以下八章:第一章討論公共圖書館的多元使命與價值;第二章探究公共圖書館與社區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第三章深入分析不同族群的資訊需求與相應的服務策略;第四章則著重多元館藏的建立,展現公平、包容與知識自由的精神;第五章探討公共圖書館與其他社會機構的合作模式;第六章分析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行銷策略,以強化社會影響力;第七章介紹科技應用如何轉型公共圖書館服務,包括虛擬實境、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應用;第八章則反思疫情與科技加速轉型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如何展現韌性並積極因應快速改變的環境。
公共圖書館的本質就是公共利益的具體展現,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體現在不斷增加的多元服務中,第一線服務館員正承擔著越來越繁重且多樣化的任務,默默地支撐著圖書館支援社區需求與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他們的辛勤付出不僅促進社會融合與文化理解,更深化了圖書館對民主價值的實踐。因此,本書希望能喚起更多讀者對館員角色的重視與肯定,並引發對公共圖書館未來發展與社會價值的深刻思考與討論。
英國詩人Lord Alfred Tennyson在詩作Locksley Hall中寫道:
Let your feet millenniums hence be set in midst of knowledge.
讓你的雙腳立足於千年之後的知識之中。
這段詩句啟發我們在圖書館裡的經驗,不應僅止於閱讀與觀看,更要深入感受、思考與學習。期盼本書能成為一個起點,激發更多人共同參與公共圖書館的創新與發展。願透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使圖書館持續成為一個兼具包容性與創新性、真正能夠回應社會多元需求的重要公共空間。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承蒙圖書館界前輩、同仁與師長提供寶貴的建議與支持,家人亦給予諸多鼓勵與關懷,謹此表達由衷感謝。惟公共圖書館服務範圍廣泛且不斷推陳出新,本書所述僅為個人淺見,難免仍有不足之處,尚祈各位先進與同道不吝賜教。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公共圖書館的多元化使命
在當今這個多元且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公共圖書館的角色早已不再只是儲存書籍與資訊的靜態空間。圖書館不僅是建築體中的書架與閱覽區,更是一種公共承諾的具體體現,一個倡導公平、包容與民主價值的場域。公共圖書館始終是社區的核心樞紐,圖書館工作者在社區中扮演著前線倡議者的角色,積極為所有人爭取平等獲取資訊的權利(Pitts, 2024)。公共圖書館透過豐富的館藏,例如書籍、報紙、雜誌與期刊,提供開放且免費的資訊服務,建立起一個支持學習、自主教育與創意發展的共同沃土。這樣的資源不僅造福個體學習者,也深深影響著整個社區的知識發展與文化建構(Chatterjee, Samanta & Dey, 2020)。
臺灣在2022年公共圖書館政策發展提出之七大政策方向,包括:一、透過推廣閱讀、促進終身學習並落實優質教育,強化民眾的學習與素養;二、透過支持多元價值、維護取用平權與重視社會關懷,營造多元與包容的圖書館環境;三、透過人性設計,提供交流場所與體驗空間,鼓勵民眾參與,建立圖書館的地標意象,促成更豐富而美好的圖書館交流與體驗;四、透過充實經費、培育人才、強化組織與品牌管理,使圖書館充分發揮其專業,並永續穩定發展;五、善用資料、導入科技,並予以數位加值,以達成數位轉型之目標,更精準快速地滿足使用者需求;六、透過社區營造、異業結盟、館際合作與資源共享,建立更深層的社區連結與夥伴合作關係,讓圖書館拓展多元服務,提供更便民的服務;七、透過充實館藏,以及蒐集和推廣地方文獻,發展特色館藏,扮演保存與推廣地方文化記憶之重要角色。藉此讓臺灣的公共圖書館達成「打造為臺灣知識經濟的重要力量」之願景,提供豐富多元的資源,不斷活化知識並創造學習機會(宋慧筠、蔡天怡,2022)。
然而若要深入理解公共圖書館日益多元的服務內容,我們首先必須釐清「核心價值」(Core Values)與「多元使命」(Diverse Missions)兩者間的關係與區別。前者關乎圖書館存在的根本理由,體現於維護知識自由、支持終身學習,以及保障資訊公平可及的堅定信念。後者則聚焦於圖書館應「實際執行什麼任務」與「如何因應變化中的社會需求」。從基礎資訊服務的提供、促進社區參與、提升數位素養,到回應弱勢群體的需求,多元使命正是核心價值在實際場域中的動態轉化與延伸。面對全球化和數位轉型的快速推進,以及歷經新冠疫情對社會結構的衝擊,圖書館更需要持續反思與強化其價值與使命。這樣的釐清不僅有助於在策略規劃與資源分配上保持初衷與方向,也成為圖書館對外溝通其存在意義與社會功能的關鍵依據。
在國際圖書館界,亦有類似的倡議與實踐。例如: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於其《多元文化社群圖書館服務指南》(Guidelines for Library Services in Multicultural Communities)中,強調應確保不同文化背景社群皆能公平且平等地使用圖書館資源。美國公共圖書館協會(The Public Library Association, PLA)則明確將公平(Equity)、多元(Diversity)、包容(Inclusion)與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簡稱 EDISJ,作為其核心價值,並以此為指引與各地圖書館合作,致力於將圖書館打造為提供公平機會的場域(IFLA, 1994; PLA, 2022)。
正如美國公共圖書館協會(PLA)主席,同時也是麻薩諸塞州劍橋公共圖書館館長Maria McCauley所強調:「圖書館工作者的需求和角色是動態的,但我們在專業領域和社區中對公平與包容的承諾,必須成為所有計畫與服務在多元社會中展現形式的驅動力量。」這句話深刻點出了圖書館在服務模式上雖因應時代變遷而持續演進,但其核心價值卻始終不變,那是一種信念的堅持,一種對社會公義與平等原則的長期承諾。在這樣的理念驅動下,美國公共圖書館協會(PLA)積極擔任全國性公共圖書館的倡導者與發聲者,推動圖書館作為一種公共利益(public good)的觀念,並強調圖書館在民主社會中的關鍵角色。該協會的主要策略包括:
(一)支持圖書館的價值傳達與策略溝通
協助公共圖書館有效傳達其核心價值與策略目標如何與社區需求相契合,確保服務的導向始終以社群為本。
(二)提升圖書館人員的影響力評估能力
建立館員的能力,使其能夠蒐集、整理並分享館藏資源與活動所產生的實際效益,與地方、區域乃至州層級的利害關係人共享成果。
(三)擴大影響力與故事傳播
藉由整合來自全國各地的數據與服務案例,強化圖書館作為社會基礎建設的正面形象,並讓其在公眾視野中獲得更高能見度。
(四)推進有利於圖書館發展的政策立法
與全國性合作夥伴攜手,支持能保障圖書館資源與權益的相關立法行動,使圖書館能在制度層面上獲得穩定與成長。
透過這些綜合性的策略,美國公共圖書館協會(PLA)不僅在政策與制度面為圖書館發聲,也在實務操作層面,為館員提供專業支援與持續發展的資源。
第一節 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
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不僅是圖書館服務的精神指標,更是驅動其決策制定、資源配置與服務規劃的基礎原則。這些價值體現了圖書館對社會整體與個別讀者長期承諾的具體實踐,確保每一位民眾在知識與文化的共享空間中,皆能被看見、被理解、並被賦予行動的力量。在專業層面上,圖書館與資訊研究的價值觀(professional values)代表著這一領域從業人員所共享的信念與實踐準則,指引專業行為走向倫理一致與社會負責的方向。這些價值不只是抽象的理念,更構成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實務倫理的基本依據,為專業的發展與服務的持續精進提供方向(Young, 2021)。
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於2005年正式編纂了一套反映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專業歷史傳承與持續演化的核心價值觀。這套價值體系涵蓋多項指標性理念,包括:知識近用(Access)、機密性與隱私保障(Confidentiality/Privacy)、民主(Democracy)、多元性(Diversity)、教育與終身學習(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知識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公共利益(Public Good)、館藏保存(Preservation)、專業精神(Professionalism)、服務導向(Service)、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與永續性(Sustainability)等面向。
於2024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再次針對核心價值進行聚焦與調整,以因應當代社會挑戰與圖書館實務發展的變化。最新核定的五項核心價值觀包括:近用(Access)、公平(Equity)、知識自由與隱私(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Privacy)、公共利益(Public Good)與永續性(Sustainability)。這些價值反映了圖書館 在多變社會中持續調整其角色的努力,並重新確認其作為民主制度基石之一的地位(ALA, 2024)。
美國圖書館協會強調,這些價值觀不僅提供館員、志工、理事會成員與倡議者一套共同信仰,也與其他關鍵性文件,例如《圖書館權利法案》(Library Bill of Rights)、《倫理守則》(Code of Ethics)、以及《圖書館:美國的價值》(Libraries: An American Value)共同構築出圖書館教育與專業實踐的認證基礎。這樣的體系使圖書館不僅成為資訊傳遞的節點,也成為價值實踐的場域,在每一次的知識服務與社會參與中,不斷確認其存在的意義與影響力。
美國圖書館協會提出五項核心價值觀及其描述如下(ALA, 2024):
(一)近用(Access)
近用為社群中的每個人提供機會,以最少的干擾獲取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圖書館工作者創建系統,確保其社群成員可以自由地獲取他們學習、成長和賦權所需的資訊,而不受技術、格式或傳遞方式的限制。
(二)公平(Equity)
圖書館工作者透過積極努力消除障礙,並創建對所有人來說都可近用、受歡迎且有益的空間,在促進公平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這是透過認識和解決系統性障礙、偏見和不平等來實現的,從而創建包容性的圖書館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受益於圖書館的產品和服務。
(三)知識自由與隱私(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Privacy)
知識自由賦予人們獨立思考和做出明智決策的能力,同時尊重每個人的尊嚴和獨立性。圖書館工作者鼓勵人們透過質疑世界並不受限制或審查地從不同的觀點和形式獲取資訊來培養好奇心和形成想法。隱私權是這項自由的關鍵保障,確保每個人都有權在不受監視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四)公共利益(Public Good)
公共利益是努力改善社會並保護教育、識字和知識自由的權利。圖書館是一項重要的公共利益,也是民主社會的基本機構。圖書館工作者提供最高水平的服務,以創建知情、聯繫緊密、受過教育和賦權的社群。
(五)永續性(Sustainability)
永續性意味著做出對環境有益、經濟上合理且公平對待所有人的選擇。永續的選擇可以保存實體和數位資源,並使服務在現在和未來都保持有用。透過支持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y),圖書館工作者可以創建蓬勃發展的社群,並為了更美好的明天照顧我們的共同利益。
在最新的架構中,永續性(Sustainability)作為新增的核心價值之一,不僅標誌著圖書館回應全球環境與社會挑戰的決心,更展現其對未來世代的深刻承諾。正如Young(2021)所言,將永續性定位為核心價值,其措辭特別強調「啟發、培養與鼓勵」專業行動,並主張此價值將「指導我們社會未來的決策」。這種說法不僅賦予價值觀道德引導的力量,更明確地將其視為一種面向未來、根植實踐且具有抱負的倫理工具。
美國圖書館協會進一步指出:「我們的圖書館社群正面臨嚴峻挑戰與威脅。」從資訊環境的快速變化、政治與社會分歧的加劇,到全球氣候與資源議題的壓力,圖書館正處於一個高度不確定、動盪不安的時代。此時此刻,核心價值觀不只是理念的宣示,更是行動的準繩與信念的依歸(ALA, 2024)。
第二節 公共圖書館多元化服務的重要性
公共圖書館在面對人口組成的異質化、數位落差的擴大、教育與資訊資源的不均、以及多元文化共處的需求,圖書館唯有透過多元化服務的深化與拓展,才能持續發揮其作為民主社會中介機構的關鍵價值。圖書館的「公共性」不再只是開放的象徵,讓所有人都能公平地接觸知識、參與學習、發聲表達並建構文化認同。若缺乏多元化面向的服務設計與政策支持,圖書館將難以觸及廣泛的潛在使用者,更無法有效回應快速變遷的社會需求。
因此,從回應多元社群需求、促進資訊與機會公平、打造文化理解與社區凝聚、支持終身學習、營造共享空間以至文化保存與社群賦權,圖書館所提供的多元服務不僅是對外在需求的回應,更是對內部價值的實踐。接下來,我們將逐一探討公共圖書館多元化服務的六個層面,說明這些策略如何回應當前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與轉型需求。
一、回應多元的社群需求
當代社會由來自不同背景的群體所構成,這些群體在年齡層、教育程度、文化認同、語言使用、經濟條件與資訊素養等面向上皆展現出高度的異質性。面對如此多樣的使用者特性,傳統以館藏為核心的單一服務模式,已難以全面滿足所有社群的知識與資訊需求。
圖書館是重要的社區中心,必須適應讀者的多元化需求,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時代。為了有效地服務所有社區成員,圖書館應實施包容性和回應性的計畫,這些計畫承認並適應使用者之間不同的文化、語言、社會、經濟和身體差異。讓社區參與圖書館服務和計畫的共同創造、共同交付和共同評估(Sankar, 2024)。圖書館必須主動轉型,發展多元且具包容性的服務策略,以回應不同社群的具體需求。包括:提供數位資源的取用與應用訓練、職涯發展諮詢與就業輔導、早期閱讀與素養培育方案、語言學習資源、健康與生活資訊、文化推廣活動,以及開放創意實踐空間等。
二、促進資訊與機會公平
圖書館秉持「公平取用」(Equity of Access)之核心價值,致力於為所有人提供不受限制的資訊與學習資源。面對當代社會中因經濟、文化、地理與技術條件所造成的各種落差,特別是對無法負擔網路服務、電腦設備、書籍購買或專業培訓的弱勢群體而言,圖書館所提供的免費資源與多元服務,創造更公平的發展機會。
透過數位服務的普及與社會支持網絡的建構,圖書館協助個體克服數位落差、經濟障礙,實踐公平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Kawamoto & Koizumi, 2023):
(一)平等參與的公共空間
圖書館作為所有人皆可進入的公共場域,提供無障礙且無差別的使用機會,無論使用者的能力、性別、年齡、族群、宗教信仰、社會經濟地位、資訊可得性或是否遭受社會排斥,皆能平等進入並使用圖書館資源。
(二)公正無償的服務提供
圖書館的服務建立在無償、公平與無歧視原則之上。此種公正的服務機制,確保所有人不因資源背景差異而被剝奪學習與自我提升的機會。
(三)維護平等條件的制度設計
圖書館應致力於透過政策與服務設計來維護資訊平權與社會正義,圖書館不僅提供平等的使用機會與服務內容,更積極營造制度性保障,使弱勢群體在資訊社會中維持平等地位,免於因技術落差或被社會標籤而遭邊緣化。
三、打造文化理解與社區凝聚
隨著圖書館角色的多元化發展,透過舉辦講座、讀書會、展覽、社區論壇等形式多樣的公共活動,圖書館不僅促進了知識的擴散,更創造了人與人之間互動、交流與建立信任的寶貴契機。這些活動強化了圖書館作為公共生活場域的價值,並進一步將其轉化為具有高度包容性與開放性的「第三空間」(Third Place)。「第三空間」理論指出,除了家庭(第一空間)與職場(第二空間)之外,社會尚需一個促進非正式交流與關係建立的公共場所(Oldenburg, 1989)。圖書館在此架構下,憑藉其中立、安全且開放的特質,成為社會互動與文化對話的重要平台。這種轉型不僅促進了不同群體間的理解與認同,更有助於累積社會資本,強化社區內部的凝聚力與韌性。
根據Kawamoto與Koizumi(2023)的研究,圖書館的社交功能可區分為四個子類別:
(一)社會活動場所
圖書館作為廣義的社會參與平台,經常承辦與市民參與相關的活動,包括公民教育講座、公共議題論壇,甚至於選舉期間提供投票所功能,展現其作為民主實踐空間的重要角色。
(二)公共領域的展現
作為所有人皆可自由進入的空間,圖書館體現了公共領域的精神,促進知識共享與公民對話,讓使用者能在此討論多元觀點、建立社會連結。
(三)社會資本的生成
圖書館活動所培養出的互信、合作與社會參與,有助於累積「社會資本」,即促進人際網絡、社區合作與集體行動的資源,這對於建構健康、公民意識強的社會具有關鍵意義。
(四)聚會與交流的場所
圖書館作為非正式聚會場所,提供安全且友善的社交環境,特別適合不同年齡層與文化背景的居民交流互動,進一步強化在地文化的延續與創新。
此外,圖書館也致力於發展其「社區文化客廳」的角色,透過策劃主題展覽、藝文活動、在地創作者分享會等,連結地方文化記憶與藝術創作,形塑社區的文化身分認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回應多元社會需求,探索創新策略,
建構包容館藏,促進知識自由,
解析科技變革,期待圖書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