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 | 誠品線上

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

作者 凌明玉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她怕豐收,他怕欠收。當世界按下暫停鍵,城市女子在鄉村菜園的邊角,找回日常的出口。從高樓水泥來到四季分明的田野,從筆電走進菜園,她以文字種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她怕豐收,他怕欠收。當世界按下暫停鍵,城市女子在鄉村菜園的邊角,找回日常的出口。從高樓水泥來到四季分明的田野,從筆電走進菜園,她以文字種菜,也用菜園種出生活的哲學。從事科技業的丈夫在五十歲提早退休,成了勤奮務實的「真」農夫;而她,不懂農事、不下田勞動,是位以鍵盤為鋤頭、以書桌為田地的「偽」農婦──在雞鳴與日落之間,目睹農舍的蓋起、疫情的籠罩、雜草與蔬菜的纏鬥、貓狗的陪伴和離去,也體會養雞收蛋,看天吃飯和順應節氣的生活節奏。凌明玉寫下大疫年代的希望與不安,夫妻之間的默契與分歧,城與鄉的距離與和解。原本只是陪伴丈夫種菜的觀察筆記,卻成了一季又一季的文字收成。在全球動盪的那幾年裡,她往返於城市與鄉居之間,春耕秋收,在柴米油鹽揮灑中,構築出平凡卻不尋常的風景。鍾怡雯:「偽農婦是文藝女,真農夫是理工男,兩人的人生觀和個性對比,以及逗趣的對話充滿火花,是這本文集最吸晴之處。過日子不難,要進入日子的肌理,把平凡瑣碎的小事小物重新組合成寫作素材,那是腦力活。腦力活跟體力活邏輯不同,小說有因果,種地卻是看天吃飯,辛勤耕耘,收獲卻可能是零。」凌明玉:「當我寫下了初來乍到鄉村生活的種種新鮮、趣味、望天雨無菜、送別雞隻和貓咪的悵然,這些瑣碎細節建構了剛退休的科技業主管J和城市女子我至鄉下人家生活的小歷史。個人的小歷史,往往亦能組織為社會變遷的脈絡,儘管我們僅是平凡的生活。本書也滲透原為小說家的思維脈絡,紀錄疫情初始、變化、直至結束,這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乖離荒謬。」推薦人王盛弘(作家、《聯合報》副刊主任)王浩一(作家、《浩克慢遊》主持人)宇文正(作家、前《聯合報》副刊主任)劉克襄(作家、《浩克慢遊》主持人)孫梓評(作家、《自由時報》副刊主編)陳姵穎(《聯合報》家庭副刊主編)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 鍾怡雯(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凌明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創所碩士。曾任出版社文史線編輯、童書繪本主編。 在耕莘寫作會寫作班擔任課程編排、兼任講師、導師逾二十年。 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擅散文與少兒傳記故事。小說多書寫城市疏離人群,探索人性幽微心境,尤以細膩筆觸呈現女性於婚姻、愛情之轉換與掙扎。散文書寫範疇有城市觀察、看不見的小人物、家族記敘等等。 曾獲中國文藝獎章(小說類)、林榮三文學獎、宗教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吳濁流文藝獎、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等獎項。著作有小說《愛情烏托邦》、《看人臉色》、《缺口》、《此處收不到訊號》,散文集《不遠的遠方》、《聽貓的話》、《我只是來借個靈感》等二十餘本著作。 繪者簡介 Emily Liu 現居台北的插畫家、平面設計師,畢業於英國創意藝術大學插畫研究所。擅長以日常觀察結合幽默觀點創作,並結合插畫與平面設計呈現,曾以獨立製作立體書獲選世界插畫獎(WIA) 決選。Instagram : @emilyliu_art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她怕豐收:偽農婦的田園日記讀後╱鍾怡雯 2020–玩房子和被房子玩 建築模型裡的鄉下人家 夢想之屋 至少還有希望的新生活 田地的CP值 雜草和蔬菜旺盛齊長的菜園 靠Google、Excel 幫忙種菜? 新書的生日 旅行和日常 玩房子還是被房子玩? 收回懸在英倫的風箏線 自動拉高層級陪同居家檢疫 一生懸命的農作 你是做什麼的? 看得開和放得下 日常之不尋常 蓋房子也要觀天象 想像書房的窗景 竹筍復活記 島內小旅行 城市家第三隻貓報到 生日願望 看老天臉色的退休理工男 勞動的幸福 走進農舍的第一步 安睡紀念日 J的木作課 木工師傅的關門弟子 來鄉下人家住一晚 虛擬旅行時光 沒有的生活 2021–這些人這些故事 鄉下人家的原生作物 育苗店的女性主義 人與神的故事 讓日光讀書 被口罩主宰的人生還要多久? 頂樓的風景 貓的兒童節 沒有朋友的偽農婦? 討人喜歡不是容易的 荷馬史詩風神的皮袋 唧唧復唧唧的雞 缺的剎那 花田稻田白鷺鷥 疫情中的鄉下人家 瘟疫蔓延之庖廚小事 種菜與寫作 鄉下的犬城市的人 2022–有雞有菜有貓的日子 想要和需要 疫情下的貓與奴 吃一個回憶 如果無花果有臉書 說雞的壞話和好話 夫妻談話的田野調查 弟弟妹妹,貓 它沒有消失,只是變成我喜歡的樣子 大驚小怪之偽農婦 沒有一顆蛋是孤單來到這世界 田鼠究竟如何偷蛋? 追劇學不到的東西 2023–種菜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春日的絕美與哀傷 玉米養成記 萵苣和火龍果 種菜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瓜瓞綿綿愛恨也綿綿 可不可以不要有九月呢? 做洛神花蜜餞的好日子 我的Y2K生活 鄉間散策路線 今日是蘿蔔日 濕度一百的日子 種豆不得豆 2024–鄉村生活圖景 原來不是我想的那樣? 旅行紀念物 兩個家 誰的農場比較忙? 40%降雨機率這一天 這方與彼方的角落生物 農夫的天命 偽農婦的真心話和笑話 來鄉村逛逛看 【後記】我害怕散文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
作者 / 凌明玉
簡介 / 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她怕豐收,他怕欠收。當世界按下暫停鍵,城市女子在鄉村菜園的邊角,找回日常的出口。從高樓水泥來到四季分明的田野,從筆電走進菜園,她以文字種菜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236955
ISBN10 /
EAN / 9789863236955
誠品26碼 / 2682925581000
頁數 / 26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文

她怕豐收:偽農婦的田園日記讀後
鍾怡雯(作家)

近兩年在報章上斷斷續續讀到凌明玉的鄉居隨筆,充滿生活感,活潑有趣,非常接地氣。這類題材原來並不多見,上個世紀九○年代台灣進入城市化後,愈漸稀少,別說農婦,連「偽」農婦的寫作角度也少有。出身於屏東鄉下的凌明玉或許對農村並不陌生,可是進入城市生活多年,已徹底被改造為城裡人。農村生活,或者鄉居歲月,早成了舊時明月。即便有幸重現,那也是以局外人的身分重返,於是便有了身在其中的局外人,既在內又在外,內外兼有的兩種視野,凌明玉稱之為「偽」農婦的寫作視角。
這真是個好角度。偽者,不是真的,但也不完全假,亦可以以假亂真;「偽」農婦沒有墾荒下地,但是另一半是「真」農夫。真農夫在五十歲那年決定提早退休,在霄裡展開人生下半場,如此,方有隨夫而鄉居的偽農婦。偽農婦的農具是電腦,桌面是她的耕地;偽農婦最重要的工作是把田園生活寫下來,她的收成是書。偽農婦也有自己的虛擬(偽)農場,不必流汗晒太陽,養豬養牛還可以釣魚,所以她很認真的說,她也有自己的農場要忙。實在很搞笑。難怪汗滴禾下土的真農夫會凍袂條。
「偽農婦」的身分自覺是《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最好看精彩之處。偽,是謙卑的低姿態,先擺明擅長勞動腦細胞,不擅長勞動肢體。一旦進入真農夫的領地,偽農婦就要鬧笑話。偽農婦跟真農夫最大的區別或許是她怕豐收,他怕欠收。這兩句話真是神來之筆,真偽立辨。偽農婦是文藝女,真農夫是理工男,兩人的人生觀和個性對比,以及逗趣的對話充滿火花,是這本文集最吸晴之處。偽農婦說要她種地,不如去寫五千字小說,又說自己很愛問,卻常常問出傻問題。偽農婦家在臺北,工作在臺北,來農舍是短期居住,打掃、烘蛋糕、作甜點、寫作、玩貓、看花看風景,過日子。過日子不難,要進入日子的肌理,把平凡瑣碎的小事小物重新組合成寫作素材,那是腦力活。腦力活跟體力活邏輯不同,小說有因果,種地卻是看天吃飯,辛勤耕耘,收獲卻可能是零。
偽農婦的田園生活背後總有城市生活的隱藏對照組。城市的貓跟人同樣都習於狹小的空間,住在半空中;住鄉下卻是腳踏實地,人和貓都有大片野地,呼吸裡有野草樹葉和泥土。城市的空間很小,鄉下的空間大到有回音。城市裡的小陽台連晾衣服都有轉身困難的問題,在鄉下,愛洗什麼都行。好天氣時,床罩衣物吃飽陽光。在我看來,衣服床單有陽光的味道,就是幸福。在鄉下要早睡早起,幾乎與雞俱興,或者練就對雞鳴充耳不聞的功夫。偽農婦帶著城市生活的習性來到田園,關心的是有沒有書桌可寫作,有沒有熱水可洗澡,寫作和生活是否平衡。
雖然書名定調為日記,但是,印象中這些篇章發表時並無日期,只有篇名。我一直視它們為隨筆(essay)。隨筆緣自西方,卻是最接近新文學傳統的散文概念,隨筆亦對白話散文的成形挹注頗多。日記有更多的自剖和內省,且相對連續;而隨筆記錄生活,可論可感可記,無事可不錄。《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的基調更偏向於後者。
當然,我們完全不必拘泥於此,不妨循著「偽」農婦的思路,讀成「偽」日記。日記始於二○二○年初,農舍的興建正好與疫情同步,《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因此也留下大疫的恐懼。日記之於凌明玉,或者有更多的記實意涵。於是這本田園日記有了多線結構,鄉下人家的四季更迭之外,偽農婦意外記錄了大疫時人人自危,排隊領口罩的恐慌歲月。我把不像序的讀後感初稿寫畢,收到凌明玉的後記〈我害怕散文〉,不禁莞爾。原來怕豐收之外,作為小說家的凌明玉還害怕散文,一度難以為繼,但是冠上日記之名,讓她得以一篇接著一篇,完成八萬餘字的大書。我因此覺得,「偽日記」也確實是個寫作的好角度。
日記是私記,可以說是為自己而寫的祕密文字,並不準備公開。然而「偽日記」設定了隱藏讀者,日記的形式反而讓它寫來更自在率真,得以直面生活,拾掇瑣碎而成珠玉。凌明玉寫鄉下人家的成形,田園生活的細節,從都市人到農婦的心路辯證;從種地到寫作,精神到身體,四兩撥千斤,鄉村風光和風物盡收筆底。

試閱文字

內文 : 玩房子還是被房子玩?
2020.03.18,天氣晴好

近日農舍的工程有苦有甜,J說想不到在田裡蓋間小房子有這麼多學問。
甜的是熟識的親友偶爾會去關注進度,有人說是在蓋碉堡嗎?有人說是蓋水箱?也有人肯定地說應該是要蓋十層樓,否則不會用這麼多的鋼筋、灌那麼厚的牆。
「總之,基礎工程確實是下重本,尤其是自己要住的房子,這是建築師的安全信念。」J轉達了身為土木技師和建築師雙重身分的小姊夫,他的專業堅持。
日後完工的雙拼農舍,姊夫是住戶之一也是我們的鄰居,但他關注農舍工程同時也在其他工地勘察工程,他打趣說,什麼農事都不會,上次幫忙J拔草竟然將栽植的菜苗整個拔光,只能負責把關工程,為我們建造一幢安全又堅固的堡壘。
這陣子天氣時而晴朗時而陰天,施工算是順利,但基礎工程的防水工程需要的是連續好天氣才能完成,J說和姊夫最近常望天祈求,千萬不要落雨,否則工程又將延誤。
「蓋房子老天也要賞臉,經驗豐富的工頭也有膽識,會觀天象,他說要趁著鋒面來臨之前趕完泥作防水工事,大好天氣加緊上柏油。明天起就可以回填了。完成基礎工程後樓層往上才要開始,一樓二樓三樓。首先得要先整地回填方便搭鷹架施工。」
J照例還是每日清晨出門傍晚返回城市的家,晚餐時我慣常會問幾句,今天種什麼菜苗?之前種的有收成嗎?但問到農舍蓋到哪?J方才回答過於專業,多半讓我疑惑重重。
「你看,現在已經像個房子的樣子了。看得出一樓格局,還有水電也開始配管了。」
J滑開手機的照片,一張張平地起樓、從無到有的過程,他只差沒有親自去灌漿和做泥作,每天施工現場的小工仍是他,撿拾垃圾、清理廢棄建材……我想不管哪個階段施工的師傅一定很喜歡他。他是個求知欲甚強之人,每件事必想知所以然,知所以然之後,格物致知,沒完沒了,這點倒是有點惹人厭。
有時我也會被他追根究柢的個性惹毛,但想他不敢惹毛師傅,應該略有收斂、知所進退。
正當我咀嚼著剛收成的小黃瓜炒肉片,口腔滿溢鮮甜爽脆的滋味,J卻皺緊眉頭說:「今天有件苦惱的事,姐夫說收到市府公文來函,遇四級地震七天內有灌漿的建築物,都要請專業技師檢測,以確保結構體安全。我們家八分之三灌漿的規模剛好就落在需要被檢測的範圍內。」
「既然都有公文來,也只好照規矩配合檢測了。」需要遵守法規的事我是懂得的。
自蓋農舍以來,因為施工車輛頻繁進出鄉間小路,J說附近許多「蓋過農舍」的農友不免路過指導一二,有的笑他何必這麼認真蓋房子,蓋個「農具間」多省事,也可以規避法規。
打從起心動念建農舍,他就決心合法取得建照,依法守法勢必付出更多規費與代價,譬如今日又飛來一筆昂貴的檢測費用,使得預算再度增加。
「就當我退休之後,除了種菜,又多了一個被房子玩的遊戲吧。」J只能自我解嘲。
果然是格物致知之人,了解事物的本質,玩房子還是被房子玩,困難或喜悅又豈能不知行合一,繼續完成他在田中蓋個小房子的夢想。

討人喜歡不是容易的
2021.05.06,天氣晴好

小時候的我覺得地球上應該消滅茄子、青椒、秋葵。
但母親做菜很辛苦,料理過程發覺醬油見底或是電鍋沒插上電,一頓飯的完成少不了得挨罵。我不想再讓她生氣了。
茄子、青椒、秋葵是藥吧。紅蘿蔔和冬瓜算是咳嗽藥水帶點甜味,她要我吃,只能捏著鼻子不嚼直接吞掉,盡量不讓菜葉碰觸到口腔黏膜和舌。但毫無防備的,它們占領了我的心,留下帶勾的陰影。
食道如通道,它們通常經過喉嚨迅速直墜胃袋,總是這樣的接觸,回憶伴隨嘔吐和吞嚥困難,這個病一直很難痊癒。
我討厭的蔬菜長相皆帶勾,長長彎月,總在市場勾住母親的菜籃,隔三差五占據餐桌一隅。這些菜如此不討喜,不喜歡它們的孩子也不討喜,餐桌有它們就是我挨罵的日子。
我不在乎他人嘴裡軟爛的茄子、腥臭青椒、鼻涕般的秋葵,有多麼美味,我堅守挑剔防線,像個品管嚴格的作業員,連漢堡排裡剁成碎末的青椒茄子,也以靈巧舌尖送出我的唇,絲毫不讓黏膩怪味的蔬菜污染最後淨土。
童年的我極度恐懼餐桌出現的菜色,時至中年,竟然逐漸解封緊閉的胃口,偶爾也品嚐這些昔日憤恨至極的帶勾蔬菜。
它們的勾,再次勾引我的人和身體,命令大腦前往異次元,發出指令要我的手拿起筷子,噗啪噠噗啪噠,我想翻譯為人話是,「吃吧,吃吧,地球快要毀滅了,只剩這些能吃?不如早點吃吧。」
開始接受異物的我,像是忽然搬到亞馬遜叢林,喔,不,是搬到鄉村之後,我的胃從習慣包裝精緻的飲食轉換為減少調味的原型食物,只是改換味蕾,看起來卻像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不僅是品嚐而是大啖,這個人是我嗎?
即使我對討厭的蔬菜仍存有些許戒心,只可少食不可過量。
在鄉野生活日久,秋葵青椒茄子又算什麼?我的堅持簡直是個笑話,討厭的蔬果彷若輪番上檔的好戲不停替換。
夏季逢到鄉下人家收成時分,棚架皆是菜豆和楊桃豆,一畦畦空心菜和地瓜葉,過陣子滿園是深埋於田土的花生,不能違逆的鄉村日常,四時蔬菜隨節氣上場,沒得挑,沒得商量。
譬如菜園後方栽植的數棵果樹,果實總是說好了一起瓜熟蒂落,一收幾籮筐甜柚,一收上百顆紅心小芭樂,一收兩大串香蕉,接連數月置放於廚房地面各種果香氣蔓延至整幢農舍,連菜園裡的蒼蠅都嚶嚶圍繞著喊,好多好多好多好多⋯⋯
多到我好想直接去市場擺攤,不過有機種植不放化肥的蔬果品項極為醜陋,只能送,不問親友需求與否的直送到府,送多了也讓人苦惱,究竟怎麼全部消滅才好?
直至季節尾聲仍在收成的蔬菜,奇形怪狀、營養不良多數自食,繼續分送親友共食,且必須趁鮮、與蔬菜老去腐壞的速度比賽,還得不停叮囑務必在幾日內食用完畢。
成為偽農婦後,我得到某種覺悟,彷彿電影《星際效應》書架夾縫中的另一個我,那個挑食的小人越縮越小,最後不知存在哪個宇宙黑洞了。
當我卑微的這麼想,極目四望,碩大甜柚、充滿纖維沒什麼果汁的檸檬、日晒不均等的黑面柳丁仍然滾落一地,沒人喜歡的水果只有墜落墜落……這些果實從初始的小樹苗陪著鄉下人家一路成長,兩三年才有纍纍果實如貫珠。我實在不該在它們面前說三道四。
離開果樹區時,我偷偷和J小聲說,這些水果真的不好吃,J面無表情回我,妳不吃我吃。
嗯,討人喜歡不是容易的,蔬果也是。

唧唧復唧唧的雞
2021.07.05,天氣晴

「喂,你們不要太過分了—有人還沒睡欸。」
好不容易能到鄉下人家住幾日,隔壁大伯家養的日本雞卻忠於職守司晨,每日唧唧復唧唧,有時很誇張半夜兩點多就開始啼叫。唧唧復唧唧,才剛剛要入睡培養的氣氛完全散逸無蹤,只好打開窗戶大喊。
儘管我這樣罵日本雞,但牠們實在小巧玲瓏好可愛,在田裡散步時有如幼稚園戶外教學的小朋友,日本雞的蛋也是迷你的和鴿子蛋差不多。有陣子缺蛋,大伯給我們日本雞蛋,我是那種必須每次都吃兩個的暴發戶。
「誰理你—壞習慣,在城市晚睡晚起也就算了,到鄉下還是晚睡,你有在意雞嗎?雞為何要管你幾點睡。」
好的,這下十點就睡的J,睡過一輪非常有元氣的訓話,我也是沒在理的。本人戴上耳機,點閱安眠音樂,繼續召喚睡前精靈。
雞叫雞的,J就訓他的,我睡我的。世界和平。

沒有一顆蛋是孤單來到這世界
2022.12.01,天氣多雲

冬初,全島籠罩蛋荒,久別好友問候語從「最近忙不忙?」變成「最近你有買到蛋嗎?」群組甚至轉貼生鮮賣場貼出告示:「今日雞蛋已售完,只剩下健達出奇蛋。」
望著早餐菜色:荷包蛋、生菜、切片番茄都是產地直送餐桌的新鮮貨,下午茶點心手作戚風蛋糕,也是自家雞蛋製作,我最好默默吞下「早上我們才收了五個蛋」的炫富狂語。
好友說,缺蛋問題逐漸演變為全島的貧富差距,他已經一個月不知蛋味,連早餐店和餐廳都貼出公告:「因近期雞蛋供貨量不穩,部分相關餐點將不定期停售,或以其他食材代替。」即便是全球性的氣溫變化和禽流感等因素,政府官員卻說,「不是買不到蛋,而是買不到便宜的蛋」這類遠離人間疾苦的補充只會更令人生厭。
住在南部的母親同樣深受數日無蛋之苦,長年茹素的她更需索蛋白質滋養,我差點要脫口而出,「我可以宅配雞蛋給您」,不過,鄉下人家這四兩蛋哪能輕易撥得動千斤蛋事。
遠蛋仍然救不了近蛋危機,誰也解決不了長期無蛋的生活,只能寄望雞隻們日日順產了。
新聞報導顯示,全球性缺蛋原因是:天候異常、玉米太貴、雞太老。
雞飼料太貴可不是今年的問題,開始養雞每次購買碎玉米和雞飼料,總發現不停漲價的原物料已回不去平易近人的起始點了。
J笑著說,「我們雞蛋成本實在太昂貴,還不如直接去超市買蛋啊。」
至於雞太老,養雞新手通常由養雞場汰換的中老齡雞隻開始,這些流落到民間農舍的雞們,胃口很好但生產力不佳。養雞後,恍然得知養雞場通常在春節期間,固定讓換羽雞休息六十天不產蛋,倘若雞場出清老雞正值換血,雞蛋運補線容易斷層,我們想要隨意在超商或雜貨店捧一盒蛋回家更是難度破表。
想起鄉村生活,斑斑辛酸血淚養雞小史,大嫂先讓我們試養的五隻小巧玲瓏的日本雞,有日,未聽聞雞啼,J心中忐忑,至雞舍察看,料想是野狗挑釁悉數咬死了雞隻。
原本在田間自然圈養,移動著大竹筐可讓雞親近土地,擁有遼闊的活動空間,看來需加固籠舍,方能制止這類滅絕慘案發生。那日,膽小如我完全不敢靠近事發現場,J盡量閒淡帶過處理細節,還說自家養的雞像自家人,埋骨於自家田地,化為滋養菜蔬的養分,這也是自然法則。
之後輾轉又換了兩批臺灣土雞,仍敵不過附近野犬由圍籬趁隙而入,一再重現血跡斑斑的殺戮戰場,只見J沉默不語,靜靜收拾善後並在田邊立起墳塚。
「我們是不是不會養雞?再養下去是不是害了牠們啊?」我憂心喃喃自語。
「我們不是不會養雞,而是附近的野狗太猖狂,以前的人養雞環境更艱難,誰又是天生就會養雞呢?一定有辦法可以克服的。」
J對於我的不會養雞論點,提出各種改善方式,將自己搭建的雞舍進行再改造,務必無一絲可乘漏洞。自然生態,強欺弱,弱倚強,看似不變的道理,我們又如何能保護每個生命都有出路呢?
之後的之後,第三批來到鄉下人家的十五隻雞,自此日日安心散步啄食,安居在再度加固建材的雞舍,從此不再害怕。
到鄉間生活後,所有的事物都是新的,從雞蛋到雞,看見食物最初的原型,看見蔬果原來是由種籽孵化成芽苗,如何翻土播種,輪種不同節令蔬菜,全照半日照,從科技業退休的J總說,這才是深奧的土地教給我們最好的學問。
關於雞和蛋的問題,我總是不求甚解,去網室裡拔草時,雞隻們會湊過來,隔著網子咯咯叫囂,我把握時機丟進一些菜葉諄諄訓話。
「你們啊,來吃點心囉—要乖乖生蛋知道嗎?」
雞們低頭狂吃不語,J拎著桶子走過來,朝著雞舍倒進一堆「殼」,雞們竟一湧而上猛啄著那堆殼。
「哇—雞都瘋狂了!是什麼特調飼料?」
雞究竟嗑了什麼?簡直和貓食貓草一樣瘋癲。
朝著桶子略微一瞥,我的天啊,是一個個被敲碎的福壽螺,我即刻衝到J身後躲起來。
J望著我有如搞笑藝人驚狂的舉止,笑說,「這些螺爬滿筊白筍水池,剛好拿來幫雞加菜,牠們最愛吃了。」
縱使在鄉下人家生活已然兩年,我還是那個摸到蚯蚓和蟲就不停尖叫的都市女子。我們吃蛋,雞必然也吃蟲,獲取蛋白質的循環不就是個簡單生物鏈,但我還是本能地往後退了一大步,揣著幾枚新鮮的蛋回去農舍清洗,這才是我這個偽農婦唯一能做的事。
入秋後,總算迎來人雞都感到舒適的天氣,雞的生產力略為提升,有時一日可得數顆,著實令人振奮啊。
身而為人,也是可恥,只有淺薄口欲,但到雞舍撿拾新鮮雞蛋,握著蛋彷彿懷抱剛剛形成的小宇宙,窮盡所有譬喻也很難說明那種溫熱到心裡的感覺。
沒有人是天生就會養雞,翻開鄉下人家的養雞歷程,我終於了解沒有一顆蛋是孤單來到這個世界,那需要不冷不熱的天氣、雞仔心情舒爽日日吃得飽,才有溫熱的蛋躺在我們的手心。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她怕豐收,他怕欠收。
當世界按下暫停鍵,城市女子在鄉村菜園的邊角,找回日常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