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別後: 陳大禹及其戰後臺灣劇場驚奇 | 誠品線上

自君別後: 陳大禹及其戰後臺灣劇場驚奇

作者 邱坤良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自君別後: 陳大禹及其戰後臺灣劇場驚奇:陳大禹成長於紛擾多變的時代,積極投入戲劇運動、擔任編導、演員。劇場是他的筆墨,也是他的利刃。藉著舞台,傳達政治、社會與文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陳大禹成長於紛擾多變的時代,積極投入戲劇運動、擔任編導、演員。劇場是他的筆墨,也是他的利刃。藉著舞台,傳達政治、社會與文化觀察。他編導的《香蕉香》,是臺灣戲劇史上絕無僅有,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創作,反映戰後台灣政治腐敗、族群對立的情境。他在舞台上呼籲阿山(外省)、阿海(本省)合作,結果觀眾相互叫罵,戲也被禁演。在掀起一陣漣漪之後,卻突然像流星般,迅速從臺灣星空消失,也沒出席他寫歌詞的〈杯底不可飼金魚〉發表會。將近半世紀之後〈杯底不可飼金魚〉作詞者被正名為陳大禹,不僅僅是一首歌曲作詞者的勘誤,它的整個過程——從「隱晦」到「出土」,以及引起的波瀾與迴響,所反映的絕不是一首歌、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經由各方譜出一個肅殺與荒謬的時代旋律。1949年「四六事件」之後,潛回中國之後的陳大禹,顛沛流離,諸事不順。回溯其一生,彷彿是歷史發展下的必然,顯露文化人在戰後中國的尷尬。在臺灣僅僅二、三年,卻是七十歲人生中最具活力的歲月。後半生由絢爛歸於平靜,默默以終。陳大禹困頓的生命,猶原是無條理年代,一個哀愁的註腳。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邱坤良臺灣宜蘭縣南方澳人,作家、舞臺劇編導、戲劇學、戲劇史學者。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董事長、文建會主委,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名譽教授。近年著作有《踏過煙花,靈光乍現:1970年代大學生靈安社行動》(2020)、《驚起卻回頭:邱坤良散文自選集》(2014)、《茫霧島嶼:臺灣戲劇三種》(2014)、《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2014)、《人民難道沒錯嗎?:《怒吼吧,中國!》.特列季亞科夫與梅耶荷德》(2013)等。編導作品有《月夜情愁》(2019)、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儀式《淨.水》(2016)、《霧裏的女人》(2011)、《一官風波》(2001、2002)、《紅旗.白旗.阿罩霧》(1996)、《關渡元年1991》(1991)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增訂版序 再唱陳大禹與〈杯底不可飼金魚〉的思想起 《漂流萬里 陳大禹》原序 尋找大禹的香蕉香 前言1、被光復的臺灣與臺灣戲劇 1-1 戰後之初本土劇場的日本/臺灣/中國多元呈現 1-2 福建戲劇家陳大禹離滬來臺 1-3 劇場・「二二八事件」與陳大禹 2、他鄉與故鄉:掀起臺灣劇場漣漪的那幾年 2-1 陳大禹與「實驗小劇團」的創立 2-2 作為創團第一齣戲的《守財奴》 2-3 《吳鳳》演出計畫與《原野》的舞臺呈現 2-4 《香蕉香》的那一夜 2-5 歌詞與歌謠創作——〈淡水的河流〉及〈杯底不可飼金魚〉、〈農村酒歌〉 3、劇場的一顆流星 3-1 「無業・失業」仍活躍在臺灣藝文界的陳大禹 3-2 以劇場啟發熱誠——陳大禹的戲劇文化觀 3-3 陳大禹的劇團經營 3-4 突然從臺灣舞臺消失的戲劇家 4、來不及登臺的作品 4-1 《寂寞繞家山》(《蟄》) 4-2 《臺北酒家》——權勢與貧弱兩世界 4-3 《裙帶風》——醜類跳樑,儘是隆冬的肅殺 4-4 《疑雲》的疑雲——《奧賽羅》的演出 5、從臺灣歸來的人 5-1 東南與西北:陳大禹在「解放」後的中國 5-2 回歸後的沉寂——大禹後期劇作 (1)《望穿秋水》 (2)《東渡飄泊記》 (3)《紅軍進漳州》 (4)《水仙花》 (5)《鋼刀飛花》 6、一九六〇年代臺灣政治案件之中的他者 6-1 白克案中的陳大禹 6-2 姚勇來與沈嫄璋案中的陳大禹 6-3 王淮案中的陳大禹 6-4 楊渭溪案中的陳大禹 6-5 李東益案中的陳大禹 7、戲劇家之死 7-1 骨肉流離道路中 7-2 寂寞身後事 結論 附錄 附錄1:陳大禹大事年表 附錄2:陳大禹政歷表 附錄3:陳大禹著作目錄 附錄4: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自君別後: 陳大禹及其戰後臺灣劇場驚奇
作者 / 邱坤良
簡介 / 自君別後: 陳大禹及其戰後臺灣劇場驚奇:陳大禹成長於紛擾多變的時代,積極投入戲劇運動、擔任編導、演員。劇場是他的筆墨,也是他的利刃。藉著舞台,傳達政治、社會與文化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232576
ISBN10 /
EAN / 9786267232576
誠品26碼 / 2682949803003
頁數 / 35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17*2.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從一首歌談起
跟很多人一樣,我從小就知道〈杯底不可飼金魚〉不但是男聲樂家經常表演的「藝術歌曲」,也是民眾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喝酒聚會的男士豪邁、高亢地吆喝:「飲啦!杯底不可飼金魚!」連小女孩也能朗朗上口,逗大人開心,有位青年舞蹈家就說國小的時候,媽媽最常點唱這首歌,曲子的結尾還要她爽快地唱出:「哇!哈哈哈,醉落去!」
這首歌曲版權頁上作曲家是呂泉生,以往作詞者經常署名「居然」、「田舍翁」,有時候也會寫呂泉生,一般人比較記得作曲家,對作詞者的身份向來沒有什麼話題性。
二〇〇五年我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戲劇館 資深戲劇家叢書」撰寫陳大禹傳記時,也只論述其身世、劇場工作與寫作經歷,絲毫沒有想到〈杯底不可飼金魚〉,約在此時陳郁秀、孫芝君的《呂泉生的音樂人生》(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問世,裡面提到〈杯底不可飼金魚〉,作詞者一樣沒有講到陳大禹。我從沒想過這首歌會與陳大禹有關係,其實,更早以前陳大禹跟我也沒什麼特殊關係,陳大禹甘咧陳大禹。然而,人生的際遇常會飄浪不定,往往也因一首歌、一個不起眼的人事物而產生微妙變化。
二〇〇六年六月《漂流萬里:陳大禹》出版,除了讓多一點人知道陳大禹這號人物,以及促成在漳州及美國南加州的大禹子女來臺北相會,並沒有聽到有幾個人因為拙著談到陳大禹或〈杯底不可飼金魚〉,事實上,大禹的名字只有讀過臺灣戰後初期戲劇的人才可能注意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陳大禹成長於紛擾多變的時代,積極投入戲劇運動、擔任編導、演員。劇場是他的筆墨,也是他的利刃。藉著舞台,傳達政治、社會與文化觀察。回溯其一生,彷彿是歷史發展下的必然,顯露文化人在戰後中國的尷尬。

活動